第737章 二选一

bookmark

第737章 二选一

双方能力差距先不说,主要是在大同城里掌握的资源实在不对等,而且秦德威又拿着巡抚关防,同样具备发号施令权力。

如果督抚两个关防直接对抗,从总兵到知府,再到底层官兵,到底会听谁的不言而喻。

毛伯温宦海生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和左右为难过。

如果坚持不退,后果可想而知,从理性到感性都告诉他自己,绝对不是秦德威的对手;

但秦德威提出的条件又太苛刻!自己怎么舍得辞官?这不是刀笔小吏位置,而是正二品的官位!

在情急之下,毛伯温忍不住说出一句名言:“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秦德威“扑哧”的笑出了声,真看不出来,你毛大人居然还很有幽默细胞。

毛伯温气急败坏的说:“秦大人如此勒逼,让上任数日总督的辞官,不怕朝堂惊疑吗!”

秦德威很有自知之明回应说:“其实毛大人你仔细想想,如果我真做成了这样的事情,别人应该不会为我感到奇怪吧?惊疑又从何谈起?”

毛伯温竟然无言以对,这话太踏马的有道理了!

秦德威又说:“我不知道毛大人你到底在纠结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独自扛下所有?

我知道,是夏首辅让伱来的,既然现在遇到了难处,又为什么不去问问夏首辅?”

毛伯温忽然茅塞顿开!眼前这位说得没错,为什么自己一定要独自直面秦德威?

自己来做这个宣大总督,是夏首辅力主调派来的,如果自己干不下去,那不但是自己仕途的重大挫折,更是夏首辅的损失!

换句话说,如果自己被逼得辞官了,那夏首辅也会脸面大失、威信大降、势力大减。

更别说秦德威本来就是超出了自己能力范畴的物种,本来就该搬出夏首辅来!

秦德威继续推心置腹的说:“所以听我一句劝,毛大人又何必为难自己?

您还是赶紧询问夏首辅,下一步到底应当怎么做吧!这正应该出来解决问题的是夏首辅,而不是你啊!”

没错!就是这样!毛总督眉头舒展,压在心口的大石头仿佛被挪开了,说不出的松快。

多亏了眼前之人的点拨啊,毛总督念及此处,下意识的就对秦德威说:“多谢秦大人指点迷津!”

肯听劝就是可以挽救的人,秦德威也很欣慰的回应说:“不必客气!同为朝廷命官,互相提点也是应有之义!”

毛伯温感激的点了点头,不过忽然他又感到,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自己为什么要谢秦德威?

秦德威做人有时候很体贴,帮对手考虑的很周到,赶紧又提了个建议说:

“如果毛大人不好意思对夏首辅张嘴求援,尽可以拿我当借口!

你就明白的对夏首辅说,是我百般逼迫你求援的,你可以把所有罪责都推到我头上,我不介意!”

毛总督彻底无语,那可就真谢了!

秦德威忽然变了脸色:“但是,我也有一个条件,不会让你太为难。

你必须按我的指示去做,否则刚才所言全部作废,我们就直接在大同城开战!”

毛伯温有点犹豫,不知道秦德威又想干什么。

秦德威又说:“你不能只想着夏言,你也该替自己考虑,如何安稳的当好总督,才是你第一考虑的要素。”

从抚院出来回到驻地云中驿,毛总督与幕僚商议,却又听到幕僚叹道:“秦中堂也是手下留情了,不然早先斩后奏了,不会给制台留下这一线生机。”

毛总督摇摇头说:“不是给我留下一线生机,而是给夏首辅留了一次挽回脸面的机会。

而且秦德威还是看在严嵩面上,才会给夏首辅这次机会。”

幕僚对最高层圈的内幕并不十分清晰,听到毛总督介绍的情况,只觉得贵圈真乱。

幕僚也不好说别的什么,最终只能说:“看来秦中堂貌似有怒气,其实就是为了对夏首辅逼宫。

如果夏首辅想保住制台,就必须拿出些能让秦德威满意的真东西来交换了。总而言之,制台大概是无事了。”

说到这里,幕僚也挺无奈的。那夏言派毛伯温来宣大到底是想偷鸡,还是送菜来的?

此时因为北虏退兵,今年的“防秋”算是结束,大明朝廷终于可以腾出精力善后了。

嘉靖皇帝便下旨,让阁部院大臣集议献俘礼和封赏功臣(秦德威)两大问题。

这次丰洲滩大捷乃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是给嘉靖皇帝脸上贴金的事情,从凯旋礼仪到封赏,容不得半点疏忽。

说起来很多人都可能不相信,虽然太祖高皇帝明面上制定了献俘礼,但至嘉靖朝为止,大明从没搞过称得上正经的献俘礼。

连太祖本人对献俘礼的态都是简化随意不张扬的,后世子孙有样学样,献俘礼都很随便和简约,完全没有一定之规。

正德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宁王之乱后,倒是想大张旗鼓的办隆重献俘礼,但也都是胡来。

按照原有历史轨迹,大明第一个正经办告庙和献俘礼的皇帝其实是以后的万历皇帝,而且办了四次之多,还都是有根有据,不是正德那种瞎胡闹的“亲征大捷”。

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历皇帝也称得上“武功赫赫”,可惜只是大明武功的落日余晖。

在本时空,秦督师搞出个丰洲滩大捷,完全值得告庙和献俘礼了,以嘉靖皇帝的虚荣心,又怎么可能不操办。

但朝廷对献俘礼多年来一直不重视,大臣们都不熟献俘礼典章,而且很多纸面上的旧制度都不适合拿来用了。

所以最喜欢更新礼制的嘉靖皇帝才会特意下旨,让内外大臣集体廷议,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仪式,向天下人宣示大明的军威。

大臣们对于大捷当然乐见其成,大家又不是汉奸,没有盼着明军战败的。但是,为何指挥大捷的人是那个秦德威啊!

内阁、部、院群臣聚集在西内门廊房,这次廷议主题是礼制问题,顺理成章的就由礼部尚书张潮来主持。

当然,主要是外朝六部之首、大多数廷议的主持人吏部天官许瓒岁数大了,需要注重养生了,所以不太想主持涉及秦德威的廷议了。

嘉靖皇帝的指示精神大家都懂,献俘礼无非就是要把场面往宏大里搞,

地点可以定在气势最大的午门,天子登五凤楼,居高临下的受俘,那绝对壮观!

现场站班喊话的大汉将军安排上两千人,奏凯的乐队安排几百人,保证气氛恢弘!

总体指导思想毫无争议,最需要商议的就是礼制细节,具体来说就是各个环节的安排。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一是大臣代表向天子献俘;二是天子受俘后,讲话和颁诏;

三是刑部尚书领受诏旨后,负责处置俘虏,该关的关,该杀的杀。

然后第一个讨论的地方就是,谁作为代表向天子献俘?

自古以来在献俘人选上,无非就是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出征的主帅,第二种是兵部尚书。

套用在当下,其实就是秦德威和王廷相之间,二选一。

大家都知道王廷相和秦德威之间的关系,本来这事应该没什么波澜,王廷相肯定不会与秦德威争夺露脸机会。

但有人不知出于何种心理,玩笑一样的率先说了句:“该由兵部来献俘!我举荐兵部王尚书!”

于是其他人迅速进入看乐子状态,王廷相连连摆手道:“此次大捷乃是边镇帅臣出生入死得来,理当帅臣显耀于奏凯之时,本官焉敢贪名冒功!”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廷议上被举荐的人如果主动退让,也就不会强求了。

但此刻首辅夏言忽然也出声道:“献俘礼是朝廷的献俘,本该就由兵部代表朝廷!”

本来还算轻松的讨论气氛,陡然紧张了起来,人人都意识到,夏首辅似乎有些想法。

王廷相正色道:“首揆此言差矣,如果是一般捷报,本官作为兵部坐堂官,或可勉为其难的代为献俘,不至于物议纷纷。

但本次丰洲滩大捷实乃不世出之殊功也,或许皇上还要当场下诏封赏,本官岂可越俎代庖,顶替帅臣献俘?”

夏首辅反驳道:“我朝献俘没有成型礼制,今日拟定献俘奏凯之条例,堪称承前启后,要为今后之成例。

王浚川不要只从私人关系考虑,你的职务是兵部尚书,要以兵部尚书的公心去考虑问题。

另外,我看王浚川也是众望所归,许多人都同意由你献俘,何故一再推辞?”

首辅说话份量就是不一样,自然也有很多人纷纷附和,反正秦德威又不在现场。

再说由兵部尚书献俘,一样很有道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政由兵部尚书代表国家出面也没毛病!

就连重新入直文渊阁,但一直没去上班的翟銮今天也出现了,这时候也跳了出来说:“确实该让王浚川献俘!”

王廷相只能再三谢辞,无论如何,他肯定不会去抢秦德威的风头。

于是首辅夏言就拉下了脸,喝道:“众人再三举荐,但王浚川你却依然不从!既然你抵制众人所推,何不辞官以示坚决?不然还以为你恋栈不去。”

许多人听到此处,这才恍然大悟,夏首辅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着献俘人选问题挤兑王廷相。

秦德威这边的人马有点群龙无首的感觉,主要都不清楚秦德威的心思。

他们谁也不知道秦德威对献俘礼兴趣的有多大,不清楚秦德威是想低调还是继续高调。

所以这时候也不好表态,生怕帮了倒忙。

缺了某个人在场,被史书评价为“专横”的夏言终于有了点强势首辅的模样,咄咄逼人的问道:“王浚川你究竟如何考虑的?”

最近一直很低调没存在感的次辅严嵩在这时候,也开口了:“还是由兵部尚书来献俘吧,为后世树立表率,防止帅臣居功自傲、骄矜难制,此乃百世长久之策也!”

严嵩也反应过来了,如果弄掉王廷相,那不就空出了一个坐堂管部尚书位置?

就算兵部尚书让夏言拿去了,但替补兵部尚书的人必定也会留下一个可观的位置。

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实力的大佬们谁不想抓住这个机会?

王廷相扫视了阁老们几眼,沉吟片刻后,便道:“若道不同,辞官也不是不可!但兵部尚书不可无人坐堂,不知诸位又想举荐何人?”

听到王廷相这个表态,让众人很意外。

虽然没有明确说到要辞官,但这种“不是不可”的表态,本身就让王廷相陷入了重重包围。

大家还以为王廷相要么插科打诨,要么顾左右而言它,反正死活不会辞官。结果没想到,王廷相竟然主动抛出了这个“辞官”的话题。

没想到王廷相竟然如此刚烈,如此受不得激。

很快就有人接上了话:“加兵部尚书衔总督宣大军务毛伯温素知兵事,又有兵部尚书衔,可直接转为坐堂兵部尚书,不须另有波折。”

又是收获了一片点赞。

主持人礼部尚书张潮眼见事态逐渐“恶化”,急中生智的说:“毛伯温本官为刑部尚书,也未见得可以离职。

献俘礼上,天子受俘之后,又要有刑部堂官出来,代表朝廷直接惩处俘虏。

现如今刑部尚书是毛伯温,如果仓促迁转兵部去,那不可或缺的刑部又该谁人主理?”

夏言便道:“若真到了那个地步,毛伯温迁转兵部去,再另行择取贤良替补刑部就是!”

一般人听不出什么,但大佬级别的人物立刻就懂了。

夏首辅这就是有意出让利益,临时换取大家的支持!

于是除了秦德威的亲信们之外,近乎一边倒的支持夏首辅的发言。

就连中立派也有所偏向了,你王廷相自己冒失的说出“辞官”话题,怪得谁来?

但在别人眼里,本该开始慌张的王廷相却静静看着夏言,神态露出了几分怜悯。

没人知道王廷相内心有多么复杂,他与夏言的交情可以追朔到十几年前,然后做了十年政治盟友,只是近几年才渐行渐远。

但那也只是逐渐疏远而已,远远算不上决裂,但现在夏言却为了扩大权势,开始正面不停挤压他王廷相。

(本章完)

第141章 唱个曲儿第923章 回归的首辅第629章 南巡之前(上)第96章 亲生父子第869章 一张体验卡第368章 拉人下水第410章 狗急跳墙第576章 突然冒出的孝道第457章 知人善任今晚请个假第711章 做人的格局(下)第501章 双喜临门第323章 这事没完!(下)第469章 演不下去了第261章 全新的揭帖第796章 前辈永远是前辈第350章 年少无知(上)第205章 招蜂引蝶第249章 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第185章 多谢夸奖!第501章 双喜临门第441章 有人想搞事!第16章 你拿不了第一第76章 共同语言第841章 朝议第154章 会所采风(上)第721章 魔幻的一天第807章 谁来负责第700章 暴秦之欲无厌第36章 惹不起惹不起第636章 忠与奸(上)第839章 孤独的穿越者第534章 全都来了第739章 咬人的狗不叫(求月票!)第184章 你快走吧!第116章 尚未出道就夭折的组合第625章 想多了也没用第929章 混蛋玩意第324章 最擅长的事情第379章 社会毒打第747章 学习实践这个月最后一次请假第689章 小题大做第316章 莫欺少年穷!第601章 渔翁得利(下)第940章 还是秦中堂靠得住第393章 讲王法第203章 机智的李洞主第870章 开海与禁海第522章 状元怎么就是你?(上)第573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第223章 毫无波动第219章 有钱能使鬼推磨第10章 命运和气运第855章 六年和十三年的差别第492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第266章 能不能做个好学生?第306章 “不问苍生问鬼神”第59章 暗战(中)第230章 我们都见过的第389章 重逢之夜第213章 历史宿命般的相遇第509章 最好的药第318章 又出了点意外第851章 谁最嚣张第797章 也不怕折寿!第441章 有人想搞事!第311章 凶险的死局昏昏沉沉躺了一天,还是请假吧第107章 自由诚可贵第322章 这事没完!第596章 新礼制(求月票!)第434章 真实的朝堂斗争(上)第753章 一条道走到黑(下)第692章 恩威莫测第157章 大明没有证券法第531章 祖传手艺(下)第493章 没别人什么事了第655章 叫破喉咙也没用第662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580章 天意弄人第916章 海图霸业一场空第823章 没有预判的未来第109章 劝不住(下)第809章 好像有什么不对!第270章 去或者不去(上)第682章 读者的口味第487章 都是为了你好!第641章 大火里的人心第403章 套路太多了第40章 南市楼街第253章 国公与府尹(上)第765章 是不是忘了什么?第377章 嘉靖十二年过去了第761章 一念之差第665章 我已经决定了第302章 为难的亲事第371章第16章 你拿不了第一第871章 新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