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第1156章 先救爹还是先救子民?

bookmark

第1156章 先救爹还是先救子民?

还在六月末水情初发之时,太子朱和陛紧急召开了朝会,军机大臣、内阁大臣、十二部衙门的主要官员全部到会。

奉天殿内,宽敞明亮,还是那个建筑风格,上首之位仍是御座,然而下面,却大变了模样,南北列着数排太师椅,两边对称工整。

以往朝会,朝臣需站着上朝,还得纠仪,经过天武朝的多次革新,朝会的礼制也做出了相对的变革,恢复古制,文武大臣可坐着议事,上奏时站立出班即可。

早在秦汉时期,君臣都是如此坐着议事的,皇帝还会客客气气的起来请丞相就坐。

从北宋宋太祖后,大臣们就开始站着上朝了,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平时还是站着,只有开小会的时候重臣才赐座。

清朝就更别说了,上朝的时间大多是跪着,以至于大臣们都自带护膝。

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官僚的地位则不断下降。

然而,越是如此,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的斗争,也越发的激烈。

太子召开这次朝会,主题不是如何救灾,而是国库的储备粮应该先供给谁?前线还是灾民?

粮食就这点,两边都急需天量的粮食,你是先紧着外出劳务的爹用,还是先让家里的子民用?这是个送命题,颇有些先救妈还是先救老婆的味道。

然而,朝会一开始,太子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这个问题,他甚至暗示,应先紧着前线将士。

他言道:“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可暂行缓堵.”

奉天殿上,太子朱和陛刚说完,内阁次辅杨士聪暗暗叹息。

太子太年轻了,只有十八岁,他的想法太简单了,心智尚不足以担当一位皇帝的重任。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应该在大臣面前,如此轻易的暴露自己的想法。

杨士聪已经猜到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果然,吏部左侍郎于成龙精神一振,出班奏道:“启禀殿下,臣以为聚集民力紧急治河方为第一急务!”

于成龙义正言辞道:“黄河泛滥,毁田无数,数十万流民长聚山野,口粮一旦告急,必生饥民之乱,时天灾人祸内外交困,大明何安矣!”

闻言,朱和陛虽面有不喜,但还是微微点头,询问道:“于卿,可有具体良策?”

太子知道,这于成龙是公认的清官,是继前财政部尚书程国祥的天下第一廉吏,治理地方期间,多次受到朝廷表彰,父皇将他调入吏部,就是看好了他的清廉能干,让其净化大明的官场。

只是,这于成龙与内阁首辅杨廷麟走的过近,二人有如师徒。

于成龙不假思索,回道:“臣有三策,其一,户部全力筹划就在所需紧急物资,征发南北直隶官车及粮食,火速运往受灾各县。”

“其二,着令灾区各州县,但有聚众械斗事发,知县迅即处置,不得拖延迟误,以免酿成民变。”

“其三,户部会同海事部,对关内各县的粮市紧急管辖,限定每日粮价及交易量,海外及塞外粮商许进不许出,严禁将关内大市的粮谷运出国境!”

“臣等附议。”不少大臣异口同声道。

又有大臣借机提出黄河改道之事,言道:“国难与河患同作,就黄河决堤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臣建议重新改道山东!”

“阎大人,您做过江南总河大臣,懂得治河,您来说说,黄河应不应该改道?”

众人将目光投向刑部尚书阎应元身上,崇祯十四年时,这位老兄就深得少年时期的天武皇帝新任,破格提拔为总河大臣,治理太湖水系,至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

阎应元跟过朱大典,干过知州,当过巡抚,有在朝中当了七八年的刑部尚书,有着二十年的官场经验,今天这事,我也看明白了,不愿掺和。

此时有人点名让他说话,阎应元见主题已偏,涉及到治河,于是站出来道:“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有史以来的数千年里,黄河决口泛滥达千次,较大改道有二十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提到治河,阎应元侃侃而谈,又是列数据又是谈地形的,最后言道:“臣发现,黄河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水沙严重失调,堆积的泥沙形成黄河两岸南高北低的地形,这是黄河决口的根本原因,北决也是必然的!”

接着,阎应元又提到了大明洪武、正统、景泰、弘治、嘉靖年间,黄河河患以及河道变迁的情况,

黄河改道,最近一次是在嘉靖年间的黄河夺淮入海,至天武朝已维持了一百二十年之久。

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显着抬高,阎应元建议改道山东,就按照这次黄河决口的路线,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阎应元的提议,显然是要结束黄河趋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历史,重新搞一条河道。

“阎大人言之有理,臣等附议。”众大臣们又是异口同声。

“臣有异议!”

眼看太子动容,杨士聪憋不住了,这他妈的早就跑题了,太子也被带偏了!

这次朝会看似是商议国事,实则是大明朝堂上的两股势力在暗中比划,针对的人就是太子!

就这么点粮食,需要作出抉择的人,只能是太子朱和陛!

太子如果先拿来救灾,就是不管前线的君父,给爹留下个坏印象,说不定事后被不法之人定上有意篡位的罪名。

如果太子将粮食运往前线支援君父,灾民被饿的闹事,他这个监国太子名声就臭了,士子们也会指责他不是个仁君,可谓是民心尽失。

而且日后皇帝说不定也会责怪,监国不力,致使民怨沸腾。

(本章完)

1024.第1018章 挨打351.第349章 大明第一抠门货220.第219章 献贼打到南京了1252.第1246章 解恨237.第236章 逆天的粮票(加第二更)2.第2章 崇祯召见39.第39章 抄家灭族284.第282章 一个宏伟的计划:洗脑八旗兵512.第510章 跑不掉了796.第793章 打傻了111.第111章 铁血将军554.第552章 固执的崇祯861.第857章 海外立国800.第797章 联军705.第702章 强盗放下武器就是绅士了?862.第858章 东方殖民者719.第716章 削藩1048.第1042章 安南有变364.第362章 敌占区汉民(为堂主小飞毯加更1026.第1020章 士兵的日记618.第616章 光复辽东1068.第1062章 通天神像1120.第1114章 巡视军营709.第706章 连哄带骗359.第357章 大清要和亲了794.第791章 宫古海战938.第933章 潜龙卫1064.第1058章 来自天武帝的关爱1174.第1168章 战死53.第53章 炮打骑兵1348.第1342章 叛乱853.第849章 清算184.第184章 以暴制暴544.第542章 定计北上789.第786章 皇帝杀人了!1332.第1326章 杀功臣983.第978章 出征日本1114.第1108章 悲催的缅甸太子1166.第1160章 大将军王815.第812章 太上皇御驾亲征24.第24章 赈灾第一步951.第946章 联合舰队147.第147章 出尔反尔397.第395章 国丈宴请52.第52章 想当包衣的建奴522.第520章 以彼之道还之彼身247.第246章 到处搞事情的献贼(加更)1077.第1071章 图上作业289.第287章 望风而逃613.第611章 手撕鞑子153.第153章 神探李廷表112.第112章 下马威543.第541章 震天虎1271.第1265章 刺公杀王978.第973章 日本粮价风波951.第946章 联合舰队593.第591章 大顺亡了454.第452章 六年义务教育968.第963章 文化的力量1298.第1292章 兵入莫斯科1316.第1310章 摧枯拉巧930.第925章 太监的爱好1048.第1042章 安南有变997.第992章 抢滩登陆(补更2)595.第593章 代天执法755.第752章 拉动消费620.第617章 算计206.第205章 追击革左五营16.第16章 大明第一家火锅店660.第657章 文武分治672.第669章 中华神坛(求订阅)1098.第1092章 皇家狩猎387.第385章 庆功宴729.第726章 孙之獬360.第358章 人至贱则无敌193.第193章 诛三族!(为盟主JackieZXW加更821.第818章 再造土木堡之变?825.第822章 飞蛾扑火157.第157章 温体仁下课200.第200章 炮灰王蔺养成 (为盟主JackieZ42.第42章 龙骧夜不收409.第407章 太庙祭祖送血食1172.第1166章 勤王救驾871.第867章 神棍的绝望877.第873章 强硬的新任总督572.第570章 御驾亲征1108.第1102章 夜郎自大973.第968章 武皇炮738.第735章 成王败寇102.第102章 部署再战716.第713章 选定皇后1146.第1140章 老兵686.第683章 遇到个装逼的1029.第1023章 关原决战(2)692.第689章 无形装逼387.第385章 庆功宴415.第413章 废黜太子626.第623章 滚刀肉943.第938章 名画再现428.第426章 监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