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演戏

“除奸臣,清君侧。

”这个口号已不知被多少造反者用过,此时它再一次派上了用场。

这个口号虽然老套,也很明显,只要稍有点头脑的人便知道这就是造反的代名词,但它却仍然很管用。

假如我在广场上高举着拳头高呼一声:造反有理,**无罪……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想当然的就是我的话音刚落,便有无数个臭鸡蛋从各个方向朝我飞奔而来。

(咳咳……不好意思,走题了。

)假若我在广场上当场声明造反的话,只怕还不等我定下神来,成都城内的百姓立时便会分为两派——造反派与保皇派。

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就会让我主持了一次有史以来历时最短、成果最少、影响最弱的一次起义。

而“除奸臣,清君侧。

”这句口号却很好地解决了这其中的矛盾,事实上谁都清楚,若是当真将朝廷的奸臣都除掉了,皇帝身边哪还会剩下几个臣子。

走在我身边的杨公公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被我从人群中带出来之后,一直战战兢兢地跟在我后面,再也不敢摆出与我平起平坐的姿态了。

“这么说来,赵彦呐不但抢了我的功劳,还欲置我于死地?”对于杨公公态度的改变,我只有苦笑着而不加理会。

“是,是。

”杨公公忙不迭地弯腰回答道:“这一切都是赵彦呐那厮搞的事,皇上与我等全都蒙在鼓里。

咱家回宫后定会向皇上禀明此事。

“哦,杨公公还想回去吗?”我不由失笑道。

“郑……郑统制。

”杨公公闻言立时有若遭电击一般呆立不动,良久,他才气急败坏地指着我尖声叫道:“郑……郑言,我等可是有言在先……”

“杨公公莫激动。

”见此,我笑着摇了摇头道:“公公误会了,郑言自然不会为难杨公公的。

以杨公公地精明,应该会想到赵彦呐绝不会让你活着回宫的吧。

“唉!”闻言。

杨公公立时便像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了下来,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道:“统制大人说得对,适才咱家多有得罪,还望统制大人莫要放在心上。

“杨公公无需如此见外,郑言并不是一个小气之人,只是……”我顿了顿,又接着说道:“郑言只是有些奇怪。

赵彦呐虽贵为皇族,但其长期镇守西川,如何却有势力封锁临安的消息?”

“郑统制有所不知。

”杨公公回道:“如今回想起来,此事任军器监的贾似道贾国舅想必也参与其中,传闻贾国舅作寿之日,房中突然失火,请来一位道士只说是‘平章不利姓郑人’。

隔日郑清之郑丞相便被贾似道以端平之败罢相。

统制大人也姓郑,只怕此事……”

“原来如此。

”闻言我不由有些哭笑不得。

看来迷信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有的。

此时一个由百姓排成的长队引起了杨公公地注意,杨公公不由带着询问的眼神向我望来。

“哦,这是百姓在等着兑换银两呢。

”望着疑惑地杨公公,我长叹一声解释道:“杨公公有所不知,蒙古鞑子虽未攻破成都城,却给成都以及整个西川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农田郑言就不用说了。

杨公公一路行来想必也看得明白,除了成都城外还有些耕种的农夫之外,大多数良田都已荒芜。

至于商业,唉……”

我再次长叹一声,指着那些兑银两的百姓道:“成都的百姓都怕蒙军再次攻来,所以个个急着将银两转移至内地,或是干脆来个举家迁徒。

呜呼……谈何商业?”

“统制大人莫急。

”闻言杨公公面露喜色道:“大人若是将咱家安全送回临安,咱家便可向皇上禀明一切,为大人平反。

到时朝廷自会发来重建成都的经费,如此岂不是一举数得。

统制大人以为如何?”

“杨公公。

”我退后几步。

搭着杨公公的肩膀道:“郑言与杨公公怎么说也是相识一场,所以郑言必会设法让杨公公安全回到临安。

至于为郑言平反,杨公公只需量力而行便可。

“郑统制大恩,咱家没齿难忘。

”杨公公眼中闪过了一丝喜色,然后知趣地对我拱手道:“咱家回宫之后,必对大人之事只字不提,并全力为大人平反,统制大人尽可放心。

“如此郑言就此谢过了。

”我对杨公公拱了拱手。

两人说着不由相视而笑。

————————————

“收工了。

”李庭芝大叫一声道:“来来……来领工钱。

当杨公公与一众殿前卫在民兵们地“保护”下,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的时侯,排在钱庄前兑换银两的百姓很快就嘻笑地来了个大转向,转而排向了李庭芝。

“哈……排一会儿队便有钱领,还真有这等好事。

“草民谢过郑统制了。

“郑统制真是个好人。

……

“不谢不谢。

”我笑着拱手对一个个向我道谢的百姓还礼,心里那个美啊。

不错,正如各位看官想的一样,这确是由我导演,专门演给杨公公看的一出戏。

富商争相取钱外逃的问题,早在十余日前便解决了。

解决地方法也很简单,我只是让王坚带着他的骑军,装扮成蒙古人的样子,说着谁也听不懂的鸟语,在几里外的路上闲逛了几日而已。

只是这却苦了那些镖师,城内所有的镖局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全部破产了。

因为无论哪个镖局都不敢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护镖,毕竟大家都知道性命是比钱重要地。

所以他们只能赔,赔得倾家荡产不算,还得日夜被人追。

不过这对我来说却是好事,因为也就是这几日,突然就有好多身强力壮,看起来很有两下子的家伙前来投军,这下可真是赚到了。

想着想着,我的笑容又不自觉地加深了几分。

————————————

PS:贾似道因为道士的一句话而迫害姓郑人是确有其事,最后杀死贾似道的人叫郑虎臣,他的父亲便是因为这个原因被贾似道害死的。

第19章 三峰山之战(3)第37章 与民生息第17章 淮河之战(1)第36章 忠顺军第44章 钓鱼城之战(12)第6章 顺流而下第16章 出征第45章 熊掌鱼翅第21章 试射第42章 士气之战第30章 比拼第31章 人选第11章 汴京第37章 洛阳之战(10)第6章 顺流而下第23章 请降第65章 利州第19章 逆转民风第7章 权相史弥远第14章 误导第1章 迎客第60章 天雄关第10章 漏算第42章 训练第4章 练兵第18章 淮河之战(2)第53章 成都之战(8)第55章 南易北难第8章 湍滩之战(2)第30章 比拼第11章 说服第56章 军心第44章 纽璘军第58章 冉氏兄弟第20章 燕京第24章 阴谋第35章 冰释前嫌第44章 奔赴前线第57章 成都之战(12)第26章 义第22章 治军之道(1)第45章 熊掌鱼翅第3章 演戏第23章 沉浮桥之战(1)第4章 火攻第23章 以已之长克敌之短第22章 弓箭第53章 钓鱼城之战(21)第12章 练箭第21章 北伐第12章 撤围第25章 玩火第73章 投鼠忌器第24章 阴谋第21章 试射第12章 燕儿第36章 长城第67章 利州之战(2)第64章 志同道合第21章 北伐第7章 湍滩之战第30章 插翅而飞第37章 与民生息第40章 丁黼第51章 蔡州之战(4)第24章 讲学第35章 洛阳之战(8)第58章 成都之战(13)第32章 燕京之战(6)第5章 顺流而下第31章 一字墙第57章 漏网之鱼第16章 大战之前第2章 接旨第42章 形势第20章 李宝第34章 楚州之战(3)第22章 回汴京第41章 钓鱼城之战(9)第1章 麻木第41章 打算法第6章 王夔第59章 成都之战(14)第64章 烂摊子第56章 成都之战(11)第15章 除夕之夜第70章 利州之战(5)第29章 望洋门第48章 攻城第52章 成都之战(7)第22章 弓箭第18章 洛阳之战(2)第27章 入洛第34章 钓鱼城之战(2)第21章 三峰山之战(5)第11章 汴京第5章 倚翠楼第8章 定数第35章 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