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光亮已经渐渐升起,这个令人煎熬的黑夜终将逝去,颉利可汗大败消息已经传到定襄城,康苏密瘫坐椅子上,他知道大势已去,等待援兵已无指望,两眼茫然,一时没了主张。
像落水狗一般的哲落,原本是个胆小之人,跪在地上不敢说自己被俘实情,心思一转,抬起眼皮,假意劝道:“将军不如跟随萧太后降唐,尚许还有生路?倘若死守,只恐城中汉人不战自乱。”
康苏密沉静的坐在太师椅上,闭目难过,对着哲落挥了挥手,虽然没说什么,但这也已经是默许投降了。看着沮丧的康苏密,哲落算是保住一命,心中窃喜,静静退去。
大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后隋使节与大唐军队达成协议,后隋王朝举国南迁,废除王号,并入大唐。自此远在塞北孤立十年的后隋王朝,终于寿祚尽终,易帜降唐,太皇太后萧珺传下懿旨,诏告定襄百姓退位归唐。
萧珺亲笔拟定的榜文,在定襄城的大街小巷,四处张贴,定襄城的百姓走上市井街头,七嘴八舌议论着当下的时局。
定襄城是个关内汉人移民之城,多数是突厥入雁门的时掳掠来的汉人百姓,也早些年在此流放的汉人俘虏,突厥百姓不多,即便有些突厥百姓,生活上也已被汉人同化,与中原人的生活迥然无异。
掳掠来的汉人,经历了这些年,依旧思念着关内的水土,听说萧珺要归唐,人们无不充满渴望和期待。围观榜文的人群中,一个书生读者萧珺的退位懿旨:
“大隋太皇太后懿旨:大势将定,天下太平,今昭告大隋子民,天命所属,唐主当兴,四海九州,万众仰望。念及故土家乡,思盼离别亲眷。太皇太后及隋王,即日退位,携民内迁,还归故国。愿归大唐者,三日之内随军南去。”
懿旨张贴告民,留在定襄的前隋遗民,汉族子弟,翘首以盼,归心似箭,一个个比门锁户,携家带业,都巴不得跟随萧珺一起返回故土,随军南还。
长话短说,百姓纷纷归顺南去,成群结队,老幼相扶,离开定襄。沿途护卫的后隋将士,换用大唐旗帜,护送而行。
而唐将李靖、驸马柴绍亲往定襄城下恭候萧珺,萧珺与杨政道同乘一辇,缓缓出城,与大唐将领一一见见礼,只觉迎面一人倍感眼熟,那人看到萧珺,上前一步,撩袍跪倒,俯首拜道:“末将皇甫无逸拜见萧娘娘。”
萧珺豁然想起,想当年隋炀帝刚登基时,汉王杨凉起兵造反,正是皇甫无逸的父亲皇甫诞抗节不从,大义凛然,这让萧珺对皇甫一家肃然起敬,时而今日,萧军花甲之年尚能再遇皇甫无逸,顿感触景生情,十分感怀,便问道:“皇甫将军,别来无恙?”
皇甫无逸作揖说道:“出征之时,唐主再三叮嘱,大隋皇室遗民,只要真心归顺,内迁长城,大唐优礼相待,不异于本国子民。”
萧珺笑着感言:“如此甚好,老身漂泊多年,终于等到回家之日,劳烦各位将军前面开路。”
众人大喜,李靖命皇甫无逸亲自护送,一路南下,回归大唐。真可谓
十载后隋一朝宣,萧后退位秉承天。
久怀离乱大业恨,心盼盛世贞观年。
眼望汉人流离苦,身逢战乱漂泊悬。
岁月消逝草原泪,心绪终归故国间。
定襄城收复,后隋易帜,招榜百姓移民南归。唐军的八百里快报,奏捷京师长安,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拜贺,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大殿,看着奏章,欣喜有佳,高兴得对众臣说道:“各位爱卿,如今定襄大捷,隋主易帜,归顺大唐,还带回了子民无数,朕素来爱民如子,诸位爱卿商议一下,看看何处可安置内迁的百姓?”
丞相萧瑀奏道:“被掠去百姓,多是河东人士,是太行山之东的水土养大,不如就在忻州选址,设置定襄县安置百姓。”
其他大臣也纷纷同意,赞成萧瑀的建议。
“准奏。”李世民道:“此事由丞相亲往忻州,督办安民之事。”
萧瑀道:“臣还有一事,奏呈陛下。”
“萧爱卿尽管说来。”
萧瑀作揖道:“前朝皇后萧氏,此番也将归顺大唐,萧氏与臣乃是一脉相承的姐弟,微臣不知应当如何安排。”
“嗯。”李世民觉得到是个问题,思量一番说道:“朕欲把萧氏请回长安,依旧称之为萧娘娘,颐养天年,众卿以为如何?”
隋朝旧事已时过境迁,萧瑀和隋朝归降的臣子自然赞赏,唯有一人躬身启奏:“启禀陛下,微臣以为萧氏不能回长安。”
李世民一看进谏之人,不是别人,正是隋朝降将裴虔通,裴虔通曾经参与了江都宫变,又在宇文化及兵败之时,乘机逃走。后来一路西去,归顺了大唐王朝。
此时萧皇后流落突厥,宇文化及等人都已死在聊城之战,再也无人知道江都兵变谋反之事,裴虔通这才整日装作忠臣,规规矩矩,混在朝中,不动声色。
好不容易在长安安生了这八九年,如今萧珺不战而降,易帜归顺,皇帝和大臣又想把萧珺恭迎到长安,裴虔通心想若是萧珺道出当年真相,说出宇文化及累累罪行,自己必受牵连,所以绝不能让萧珺回长安。
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见百官之中只有裴虔通反对,便问道:“裴爱卿呐,你觉得为何萧氏不能回归长安?”
裴虔通作揖道:“大隋灭亡于百姓造反,萧氏是前朝皇后,回到京师,只恐百姓反感,人心厌恶,不如救命萧氏留在忻州,安享晚年。”
“裴虔通!”只见丞相萧瑀,怒目相视,责问道:“大业年间,百姓造反,如今盛世安定,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何必计较往事而难为别人。”
萧瑀是丞相,裴虔通略微躬身拱手,欠身说道:“萧丞相息怒,下官知道萧娘娘是您的亲姐姐,不过丞相更该大公无私,以免萧珺回到长安,引起异端邪说。”
“你……”萧瑀气得脸涨通红。
李世民一看两人争执,相持不下,自己毕竟是金口玉言,从中说道:“二位卿家说的都有道理,萧氏虽是前朝皇后,论辈分也是朕的表婶,朕胸怀九州,思江海纳百川,岂能容不下萧氏。不如依萧爱卿之言,恩准萧珺回朝。”
“皇上……”裴虔通有些沉不住气,作揖还想再劝。
李世民道:“罢了裴爱卿,从来疏不间亲,好歹也让萧氏回来与萧家族人团圆。”
话都说到了这份上,裴虔通也不敢再谏,李世民传旨命丞相萧瑀为钦命大臣,前往雁门迎接南归的塞外百姓。
历年战乱,被掠塞北的百姓不仅在定襄,沿途其它地方也有不少掳掠到长城外的百姓,沿途之上争相归附,老幼妇孺,士农工商,僧人道士,不计其数,拖家带口,牛羊车马,家畜行装,贯穿前后,零零散散流落百姓也追随而行,其中更有不少被汉化的突厥人,队伍更是络绎不绝。
走了几日,杨政道掀开车辇挂帘,远远望去,只见高山起伏之处,一条长龙蜿蜒万里之遥,未为壮观。
杨政道对同在车辇的萧珺兴致说道:“祖母快看,高山上有长龙显现。”
萧珺望了一眼,嫣然笑道:“孙儿跟着出关时,尚在娘胎,岂能认得这万里长城!”
“哦……万里长城?”
“是啊,从秦代起,长城那边就是咱们中原人的家园。”
杨政道好奇的问道:“岂不是要到大唐了?”
萧珺已有些眼花,皱着眉头,张望过去,不禁乐道:“过了长城就是大唐,终又重回故土了。”
祖孙观望长城,已经迫近,欣喜不已,这是一声战马嘶鸣,萧嗣业催马赶到车辇跟前,隔着窗帘,抱拳说道:“禀告太夫人,慕容遐将军病的不行了。”
萧珺愣了少时,命车夫停下,带着杨政道下车辇探望。萧嗣业翻身下马,扶着萧珺下了车辇,来到一驾马车旁边。
只见一架马车,上面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这人须发已经花白,面目憔悴,赢弱无力,已到弥留之际,正是慕容遐。
萧珺近前问道:“慕容将军,就要入关了,你可要撑住劲呀。”
慕容遐仰望四周,一抹眼泪划过脸庞,孱弱说道:“一路之上,微臣如履薄冰,唯恐康苏密中途反悔,半道叛变。今至长城脚下,再无担忧。”
萧珺安慰道:“今已到家,将军可高枕无忧,过了长城,老身就命人寻找汉人良医。”
“老臣恐怕等不到了……”话音未落,只见慕容下二目微闭,万里长城渐渐在目光中消逝,顿时默不作声,萧嗣业在一旁轻轻摇晃手臂,连连呼唤着老将军的名字,而慕容遐已是命归西天。这才是:
惶惶后隋十载秋,流亡苦楚无尽收。
远赴草原奉旧主,忠贞长存永不休。
费尽心机回故国,一病终老长城头。
饮恨命绝家门外,只送亡灵过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