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回 诸葛颖反间悬咒诗,鄱阳王自戕围帅帐

诸葛颖乔装改扮,让杨广等人大吃一惊。仔细观瞧,这诸葛颖换了一身深蓝色的道士服,长袍上绣着一个阴阳八卦,外罩敞衣镶嵌八卦符,发髻卷成高攥,插着一根木簪,身背宝剑,和诸葛颖半百的年纪一对照,须发飘然,到是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河间王杨弘看着新鲜,笑道:“诸葛先生,你这黄土埋半截的人了,打扮成牛鼻子老道,弄唬的住那帮反贼么?”

“老王爷切勿小看这身道袍,下官此去,定能离间吴世华叔侄,以助晋王南下,收复岭南六郡。”诸葛颖道。

“有何妙计,不妨说说。”

“天机不可泄露。”

河间王一愣,诸葛颖呵呵笑着萧然而去,一只木筏已在岸边等候多时,诸葛颖登上木筏,远远拜别,离开北岸,向鄱阳湖南岸驶去。

大隋官军与鄱阳湖起义军休战两日,湖面上少了几分硝烟,不少渔民已经偷偷出船打渔,诸葛颖沿着湖波南下,到达南岸的饶州大营。

此处辕门外有起义军喽啰兵把守,正是起义军的营寨。诸葛颖信步闲游,便走到辕门近前,一个喽啰兵拦住说道:“这位道长,此处乃是鄱阳王营寨,不可擅闯。”

诸葛颖道:“劳烦小哥通秉一声,龙虎山道人诸葛汉丹见营寨紫气盘空,似有异相,要见你家主公。”

诸葛颖,字汉丹,一时想不起编个什么名字,就自称诸葛汉丹。而守卫的喽啰一听,心里半信半疑,再看诸葛颖打扮是个仙风道骨的真人,觉得此道士必是高人,不敢怠慢,立刻禀告中军大营。

等候时间不长,营里迎出来一个小头目,正是小将杜猛。杜猛打量一番,抱拳道:“我家大帅听说诸葛汉丹先生从龙虎山而来,特请先生往中军帐叙话。”

“有劳将军领路。”

诸葛颖跟着杜猛,走进中军大帐,迎面一人五十多岁,正是鄱阳湖起义军的大帅吴九公,吴九公是毕恭毕敬,谦谨恭维。那时古人都信封占卜算命,一见得道高人,自然高接远迎,十分恭谨。

众人来到中军大帐,吴九公命人沏上香茶,作揖问道:“汉丹先生远道而来,本帅有失远迎。如今大战在即,正想请高人为本帅占卜一番,先知运势。”

诸葛颖还礼答道:“贫道今日探访起义军大营,正是看到营中紫气高盘,运势异常,所以要求见大帅。”

“嗯。”吴九公点了点头,摸着颔下胡子问道:“道长眼力非凡,不知紫气高盘,是何预兆?”

诸葛颖伸出几个手指,掐算一番,两眼微闭,嘴里不时默念。突然,诸葛颖两眼一睁,似乎惊讶万分,吴九公等人心里十分纠心,吴九公问道:“汉丹先生,占卜如何啊?”

诸葛颖道:“自古紫气东来,被世间视为祥兆。可是大帅这里却是原地生烟,值得推敲呀。”

“哦?”吴九公一愣问道:“道长不妨直说,究竟是何预兆?”

“大帅近几日恐有不测之灾。”

“啊?”吴九公和身边众人都是目瞪口呆,,便问道:“不知如何转危为安,破凶消灾,还望道长教我?”

“贫道可设坛做法,定能使大帅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好!”吴九公大喜:“这有何难,本帅立刻命人搭建神坛,还望道长尽实施法术,助我破灾,九公愿拜道长为神机军师,共谋大事。”

诸葛颖笑着推辞道:“共谋大事不敢当,贫道只不过是云游之人,路见不平,施法相助罢了。”

吴九公传下将令,命营中将士离开搬运土石,搭建一座神探,邀请诸葛颖登坛做法。诸葛颖留在起义军大营又住了两日,才登神坛准备做法。

偏逢这日,风吹黄沙,漫漫天边,混混僵僵,吴九公率众头目来到神坛,焚香拜天。诸葛颖,挥舞宝剑,登坛作法。念过一阵通灵咒语之后,诸葛颖烧了几张符纸,对身边义军侍卫说道:“本座通灵,玉皇大帝已经知晓,速取笔墨来。”

旁边侍卫不敢耽搁,赶紧取来笔墨纸砚,端上供桌,诸葛颖妆模作样,润了润笔,提笔写草草写了起来。站在神坛下的众人,看的稀里糊涂,有些诧异,见过做法事的,还真没见过现场泼墨写字的。

片刻时间,诸葛颖写好一首诗词,拿着这首诗词走下祭坛,交给大帅吴九公,叮嘱道:“本座将此镇灾诗写好,大帅只需悬挂中军帐门前,定能避妖除魔,化险为夷,天晴之日,便是破敌之时。”

吴九公看了心中大喜,仔细端详一番诗词,上面写道:

咒请玉帝镇黄沙,

死魂自有神将压。

鄱水滔滔平恶浪,

阳炎复照变红霞。

王候真命属壮士,

吴楚六朝归豪侠。

世间通灵神仙助,

华夷听命合天下。

吴九公觉得此诗定能灵验,满怀欣喜,命人立刻悬挂中军大帐之上,众人前呼后拥陪着诸葛颖回到中军大帐。诸葛颖装神弄鬼折腾一番,额头已微微冒汗,吴九公道:“今日通告神灵,真是有劳汉丹先生,本帅已命人备好酒席,好好答谢汉丹先生。”

诸葛颖假意恭维道:“鄱阳王举兵起义,四方拥戴,贫道也当尽些微薄之力。”

吴九公得意的点了点头,又问道:“本帅想拜汉丹先生为军师,将来功成之日,定不亏待先生,不知意下如何?”

“无量天尊,岂敢岂敢,贫道乃是闲心野鹤,云游之人,无心官禄,恕不能为大帅效劳。”

吴九公也是个尊佛敬道的人,一看诸葛颖推辞,也不好强求,便问道:“那本帅再遇难事,如何求助于先生?”

诸葛颖笑道:“这有何难,贫道法力无边,大帅有难,贫道自然浮现眼前。”

吴九公大笑:“汉丹先生,仙风道骨,神机妙算,本帅可高枕无忧矣。”此时酒宴已备好,众人端酒答谢,推杯换盏共叙大事。

诸葛颖在起义军大营住了一宿,第二天便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吴九公亲自送出大营辕门。副将杜猛赶在后面,仰面看看苍天,依旧是漫天黄沙的天气,杜猛便在吴九公耳畔小声说道:“大帅,既然已经做法,为何天气不见好转,不妨问问仙师?”

“嗯。”吴九公点了点头,有转身问道诸葛颖:“汉丹先生既然已经施法,为何不见艳阳高照,依旧是黄沙漫天?”

诸葛颖道:“黄沙天气,风云难测,隋军定然不贸然出击,少则二三日,多则四五天。自然会黄沙散去,碧空万里。到那时,大帅出击,必然大吉。”

“原来如此。”

诸葛颖登上来时的木筏,告别吴九公等人,乘船离去。木筏渐渐走远,这时诸葛颖才命撑木筏的书童转向往北,返回隋军大营。

吴九公回到军中,只等黄沙天气早早散去,好尽快出兵。一连等了四五天,天气还是有几分阴霾。这时,副将杜猛匆匆来到中军帐,说道:“禀告大帅,鄱阳王到大营了。”

“快快去迎。”

众人迎到辕门外,只见一匹雪花银鬃马,翻身下来一人,身长八尺,相貌堂堂,年纪三十几岁,身着黑蟒袍,外罩披风,腰悬宝剑,此人正是鄱阳王吴世华。

吴九公上前躬身一拜:“大王到此,有失远迎。”

“叔父不必多礼,我正为交战之事前来。”

吴九公陪着吴世华,叔侄二人走进大营,吴世华问道:“一连数日,叔父为何迟迟不开战?”

吴九公道:“这几日风沙天气,我已请道士算过,不宜出战,待风沙过后,自然是开战的良辰吉日。”

“那风沙几时才能退去?”

“道士已做法术,有镇邪的神符,悬挂中军大帐,少则二三日,多则四五天,风沙必散。”吴世华也信以为真,便跟着进了大营。

商议完对敌策略,眼看天色暗淡,江南大营不时吹来一丝凉意,鄱阳王吴世华带着两个侍卫悠闲的在中军帐外转悠着。不经意间,注意到中军帐门框上悬挂的那张符纸。

且不说诸葛颖的文笔如何,但是这一手小隶书写的精美绝伦,浑然天成。“好字,好字啊。”吴世华正默念这首镇邪诗。

只听身后有人也默念道:“咒死鄱阳王吴世华。”

吴世华后脖子一凉,猛转身给身后侍卫一个耳光:“混账东西,你说什么?”

那个侍卫一愣,赶忙跪倒道:“大王恕罪,不是在下乱说,而是那诗句上这么写的。”

顺着侍卫伸手指去,吴世华二眉紧皱,两眼圆睁,自己观瞧着诸葛颖的那首七言律诗,问道:“这首诗怎么了?”

侍卫道:“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不对劲了。”

反王吴世华把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一看:

咒请玉帝镇黄沙,

死魂自有神将压。

鄱水滔滔平恶浪,

阳炎复照变红霞。

王候真命属壮士,

吴楚六朝归豪侠。

世间通灵神仙助,

华夷听命合天下。

正好这首的每句第一字连起来是“咒、死、鄱、阳、王、吴、世、华”这八个字。说来也巧,起义军里面多数是鄱阳湖的穷苦渔民,多数都上不起私塾,大字不识几个,即便有认字的喽啰也未必能都认全,所以这几日也没人发现其中的蹊跷,偏巧今天吴世华亲眼所见,是大惊不已。

吴世华暗想这样一首毒诗写在符纸之上,倘若这首诗通了灵气,一旦灵验,自己必死不已。吴世华狠狠自语道:“叔父怎敢用这巫蛊邪术加害本王?”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吴世华对左右侍卫言道:“立刻召集亲军,随我捉拿反贼!”

“遵命!”

时间不长,吴世华带着两百名亲兵护卫,集合中军帐前,火把通明,刀枪闪烁,吴世华道:“义军大营,今有反贼茂盛,大搞巫术,陷害本王!”

亲兵听后,个个精神矍铄,整装待发,吴世华又道:“今晚,本帅统领亲兵,缉拿反贼,无论贼首为谁,格杀勿论!”

“得令!”

吴世华带着亲兵,直奔大帅吴九公的寝帐,此时吴九公正给副将杜猛交待事情,忽然一个卫兵冲寝帐,惊恐呼道:“大帅不好,营中生变!”

“啊?”吴九公道:“何人够胆包天,待我亲看。”

刚出来寝帐没几步,只见吴世华的亲兵,已将寝帐团团围住,吴九公的几十个侍卫,已拔出腰刀,针锋相对。

吴九公一看是自己的侄儿带兵前来,开口问道:“大王为何引兵包围我的寝帐?”

吴世华道:“叔父莫不是已被朝廷招安了吧。”

“大王不可听闲言蛊惑。”

“哼!”吴世华举着那张符纸喝道:“咒死鄱阳王吴世华,这咒符平白无故挂在中军帐是何用意?”

“这……”

不等吴九公解释,吴世华挥手令下,众亲兵蜂拥而上,与吴九公等人杀成一团,顿时起义军深夜大乱,乱战一片。这才是:

镇邪诗句藏玄机,咒死活人祸殃及。

君臣失和自残杀,叔侄反目变仇敌。

辕门角鼓召亲兵,寝帐灯火成偷袭。

八句妙语挑拨乱,一计反间多悬疑。

第5回 孝明帝拒收亲骨肉,郭老太粥济苦命女第152回 萧皇后谏言援两京,薛万均救父斗反贼第32回 逸香阁色贼戏荡妇,宣文殿悍妻告御史第55回 张丽华妖媚惑晋王,萧美娘出使见吴主第190回 绝情诗婉拒突厥主,骂史官怒斥孔颖达第78回 探禁地杨广演情亲,改年号文帝换储君第46回 放木屑出兵巴东郡,诱敌船劫营狼尾滩第16回 献棉袄杨广话亲情,枕御足萧珺忆苦命第54回 送金求生任忠叛降,二士争功收复建康第163回 诈降策老臣投汜水,缓兵谋义军调童山第17回 会五王塞北起雄兵,袭少帅突厥换将旗第12回 宇文述探访宝光阁,萧王妃祭扫皇后祠第114回 江东水师二赴琉求,陀螺洞主计烧隋军第15回 宋嬷嬷戒尺兴家法,宇文述献策请北伐第40回 樊子盖驳论江枫馆,七王爷献计孤月夜第26回 青州府策反献美人,绿丘岭救驾退刺客第4回 十里界章大宝纵祸,黄歇口戴僧朔除恶第66回 宋嬷嬷探访建康府,宇文述一请光宅寺第103回 病美人香殉乐府歌,虞世基惊鸿讲武赋第158回 传伪谕调离给使营,诛异党处决江东派第106回 探东海何蛮返洛阳,游扬州一下江都宫第139回 萧皇后巧谏乾阳殿,六公子威震伏牛山第182回 灭反王刘武周兵败,访唐营慕容遐议和第17回 会五王塞北起雄兵,袭少帅突厥换将旗第51回 韩擒虎俘敌收南豫,来护儿斩将震丹阳第14回 冷元宫悍妇训王妃,晋王府太监传密信第165回 金蝉脱壳老臣脱身,化贼为兵献计招安第21回 救朔州五路劫胡营,收雁门险计降奇兵第13回 晋王爷求贤邀诸葛,萧王妃无才惹独孤第145回 金光门叛将遭极刑,汾阳宫忠臣进死谏第182回 灭反王刘武周兵败,访唐营慕容遐议和第125回 访汉儒火烧花草阵,吞琉求收复夷州岛第61回 诸葛颖反间悬咒诗,鄱阳王自戕围帅帐第185回 萧太后临阵换主将,隋唐军激战恶阳山第190回 绝情诗婉拒突厥主,骂史官怒斥孔颖达第86回 屈突通递送假遗诏,慕容遐急传真檄文第73回 宇文述赌博行贿赂,两兄弟猜字拥晋王第139回 萧皇后巧谏乾阳殿,六公子威震伏牛山第130回 长城赋诗一征高丽,勇渡辽河血战强敌第104回 会君臣隋主点进士,入东都倭国送使函第19回 河间王双戟破顽敌,重瞳子单骑闯连营第3回 东平王临终送孤女,西梁国降旨平凶宅第182回 灭反王刘武周兵败,访唐营慕容遐议和第114回 江东水师二赴琉求,陀螺洞主计烧隋军第127回 打通南洋加冕天朝,万国称臣祭祀秦皇第150回 宴江都萧皇后动怒,送布鞋宇文述亡疾第136回 鱼俱罗杀宫起异志,樊子盖斩将立威名第165回 金蝉脱壳老臣脱身,化贼为兵献计招安第49回 寄兵诗孔范再遣书,战延州五牙破水寨第108回 演百戏唬弄倭使者,赴檀洞土王宴隋臣第109回 宇文恺进献观风殿,突厥部拓路开草原第49回 寄兵诗孔范再遣书,战延州五牙破水寨第16回 献棉袄杨广话亲情,枕御足萧珺忆苦命第127回 打通南洋加冕天朝,万国称臣祭祀秦皇第160回 诛皇室另立傀儡君,拥贼子自封大丞相第155回 屈突通卸甲哭节义,萧皇后妙笔写风华第112回 虞世基参劾斩忠臣,小县令衙门斗陈棱第24回 隋文帝探察晋王府,太子爷失言宣文殿第125回 访汉儒火烧花草阵,吞琉求收复夷州岛第84回 崇文殿天子说版图,驸马府公主寻短见第159回 午朝门缚杀来护儿,成象殿缢死隋炀帝第106回 探东海何蛮返洛阳,游扬州一下江都宫第170回 永年城女官选奴仆,勤政殿夏王幸新欢第45回 伐陈国三军进淮南,谋换帅密奏入关中第133回 诸葛颖遗计救败军,鱼俱瓒虐俘犯皇后第34回 御书房平息兄弟争,晋王府重逢七皇子第107回 奉国书触怒隋炀帝,跨东海诏安琉求国第100回 祭铜柱刘方划汉界,开运河恶官吃人肉第104回 会君臣隋主点进士,入东都倭国送使函第112回 虞世基参劾斩忠臣,小县令衙门斗陈棱第137回 卫文升诱敌三连败第19回 河间王双戟破顽敌,重瞳子单骑闯连营第118回 烧妖将烈焰烧湟水,擒秃鹫隋军破丁零第25回 送宝甲杨坚斥太子,呈奏折皇后赞晋王第92回 宣文殿请旨斩杨谅,斟茗楼品茶邀尚书第79回 兄弟相煎越公定计,谗言惑主蜀王幽禁第119回 隋炀帝湟水结金兰,吐谷浑突骑夜袭营第156回 成象殿进谏述志赋 琼花池吟诗献岁宴第123回 讨西域奇兵降伊吾,伐东夷战船攻琉求第71回 离扬州萧妃探朝政,聚汜水宇文邀贤才第8回 重团圆太子寻草窟,谋奸计叔侄会王府第13回 晋王爷求贤邀诸葛,萧王妃无才惹独孤第55回 张丽华妖媚惑晋王,萧美娘出使见吴主第186回 康苏密急报求援兵,李世勣迂回白道城第117回 斗猛牛隗不群扬威,遣御马诸葛颖献计第96回 卫文升易服返宁陵,隋炀帝赏梅游东园第185回 萧太后临阵换主将,隋唐军激战恶阳山第34回 御书房平息兄弟争,晋王府重逢七皇子第45回 伐陈国三军进淮南,谋换帅密奏入关中第128回 隋炀帝二下江都宫,王世充行贿藏罪行第177回 李仲文献城投唐军,刘武周异志谋汗王第135回 二征高丽隋主催粮,叛军起兵谋反黎阳第20回 调三军燕荣两拒宴,拦王驾父女跪喊冤第55回 张丽华妖媚惑晋王,萧美娘出使见吴主第16回 献棉袄杨广话亲情,枕御足萧珺忆苦命第79回 兄弟相煎越公定计,谗言惑主蜀王幽禁第34回 御书房平息兄弟争,晋王府重逢七皇子第32回 逸香阁色贼戏荡妇,宣文殿悍妻告御史第113回 河间王义释张镇周,隋炀帝开挖永济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