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为高力士“献宝”

第21章 为高力士“献宝”

当李瑄走出兴庆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日昳时分。

高力士亲自将李瑄送出宫禁,一路上,李瑄毕恭毕敬,虚心求教。

“七郎虽年少,却有成人之美的智慧,左相在这当面都比不上七郎。”

行走半路,高力士对李瑄高情商夸赞。

李瑄与李隆基讨论的时候,高力士伴随左右。

上一个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欢心的,是李林甫。

但李瑄不仅有才华,有勇武,还见多识广。

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必定会让李隆基喜爱。

“高翁谬赞,我怎么可以与父亲大人相提并论呢!在我心中,高翁的贤明,古今未有也,必定名垂青史。”

李瑄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我就是一宦官,他们尊重我,是因为皇帝信任我。等我化为尘土,谁又会去歌颂呢?”

高力士一向冷静,自少年时期,他就能做到荣辱不惊。

这也使太子称呼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阿翁”,驸马们称“爷”。

特别是那个能打的宦官杨思勖死后,高力士的权势达到顶峰,李隆基经常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只有高力士在值班,李隆基才能睡好觉。

古今哪个宦官有这份殊荣?

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顾虑,以前圣人能听进去劝,知错能改。

但自最后一次从东都洛阳归来后,高力士看着李隆基对劝谏者大发雷霆,处死犯颜直谏的大臣。

他也不敢说不顺耳的话了。

“高翁,蔡伦何以名垂青史?受历代士大夫敬重?”

李瑄明白一味奉承,终会遭到厌恶。他必然要帮助高力士做些什么。

当初信安王李祎在外领兵的时候,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祎的功勋,对其进行污蔑。

但机智的李祎通过高力士,将奏折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后,直接将宇文融罢相,赶到汝州当刺史。

而高力士属于明哲保身做到极致的人。他善于随机应变,观察形势气候,即便是最亲近喜爱之人,如果忤逆圣颜,面临倾覆败亡皆不予救助。

李瑄需要与高力士加深关系,建立利益。

因为高力士还是知恩图报的人,曾经高力士因小过被武则天赶出皇宫,无家可归之际,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将其收养,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对武三思后人照顾有加。

“文人所用之纸,皆出蔡侯。怎么会不感念他。”

高力士不明白李瑄的意思,思索后,向李瑄回答。

“如果天下寒士,所读书籍,皆因高翁。谁又会不感激高翁?”

李瑄缓缓向高力士说道。

“七郎说笑。”

高力士摇头,只当李瑄说趣事。

“高翁可知雕版印刷?”

李瑄正色地问高力士。

雕版印刷术起于唐初,但直到如今,并未普及,书籍还是以手抄为主,效率极低。

自李隆基执政起,一次次要求大唐所有乡并置乡学。

到开元二十六年,更是敕令“里别各置一学”。

但想要将学院置于里,困难重重,其中书籍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盛唐学风很盛,“垂髫之倪,皆知礼让”,军中也多有识文断字者,但远远未达到所有良家子可以上学的程度。

当今盛唐的雕版印刷只存在于长安、洛阳,还是以印刷佛经为主。

“自是知晓。但雕版想印纸成册,需雕刻几十,乃至上百块木板,还要技艺精湛的匠人,耗时耗力。常有雕版在雕刻中损坏,前功尽弃。”

高力士摇头说道。

在二十年前,李隆基亲自御注《孝经》,并要求每家每户都收藏一本。

当时高力士监督《孝经》的雕版,费多大力气,他最清楚。

“若设立官吏,花费十年时间去培养匠人,书籍成册,绝非难事。”

雕版印刷是必然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是大势所趋。

“圣人虽重视读书人。但天下书籍如南山的松树一样多,总不能是本书,就雕刻几套雕版?”

高力士还是微微摇头。

四书五经即便刻数百套雕版都无所谓,可以下发至郡县。

但一套新的雕版诞生,需要重新考验匠人的手艺。

“我想出一种新的印刷方法,高翁只要将新的印刷术弄出来,您就是如蔡伦一样的贤人。”

李瑄吊到高力士胃口,趁机说出自己的目的。

活字印刷术!

年岁已高的高力士,不是无欲无求的人,他也在乎身后事,和自己的名声。

而名垂青史,将美名流于世,是高力士最大愿望。

李瑄要借高力士之手,将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普及。

只印刷几种书,活字印刷效率比不上雕版印刷。

如果印刷成百上千种书,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和效率。

而且雕版印刷费时费工,一本稍厚的书,必定要几年时间雕刻模板。

活字印刷灵活性更高,只要提前烧制活字泥,多备一些常用字,随时可以根据书籍内容排字,实在是生僻字,用木块雕刻后代替。 以大唐如今的造纸业,可以大范围实施两种印刷术。

“明日我不当值,会回兴宁坊府邸,届时扫榻以待,请七郎光临。”

李瑄在出宫的路上,向高力士讲解活字印刷术,包括烧制活字泥的方法。

这并非很难的手艺,只要有这种概念,很容易完成。

高力士是聪明人,用李瑄口中的“活字泥”代替雕版,绝对可行。

心动的高力士,邀请李瑄明日再商议细节。

“明日必登门拜访高翁。”

李瑄拱手回复。

兴庆宫金明门前,李瑄准备告辞的时候,高力士突然抓住李瑄手臂,低声道:“圣人今日召见七郎之前,右相求见过圣人。他总会玩弄一些小手段,七郎有大智慧啊!”

“多谢高翁提醒。”

李瑄愣了一下,向高力士谢道。

高力士微微点头后,转身回宫。

李瑄在原地思定片刻。如果是李林甫向皇帝推荐他,一定用心险恶。

“丰安军使会不会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想让我如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一样,死在战场上?”

也只有这一种可能!

既然知道,对付丰安军使就太简单了。

李瑄可以让李适之上书李隆基,将丰安军使调走,换一个军使。

李适之兼职兵部尚书,有这样的能力。

敲定主意后,李瑄骑马回左相府。

李适之在前院徘徊许久,等待李瑄回来。

他放心不下李瑄。

见李瑄迟迟未归,若非李霅阻拦,他定要入兴庆宫面圣。

“七郎,在宫中何如?”

李瑄刚下马,李适之来到门口,迫不及待问道。

李瑄没有在门口说话,而是拉着李适之回前厅。

他将宫中的事,讲给李适之听。

并告诉李适之,圣人封他为丰安军副使。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七郎正应这句古话。”

入军即为一军副使,还是天子亲自考验,将来一定可以成为节度使,但李适之不免有些患得患失:“在战场上,不可呈匹夫之勇,为将者,指挥千军,排兵布阵,出奇制胜,这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李适之一直反对李瑄从低级军官做起,就是怕李瑄跟愣头青一样,冲锋在前。

纵然有关张的勇力,也不免马失前蹄。

一军副使,辅佐军使指挥军队,不必要冲锋陷阵。

“孩儿还要留着七尺身躯,做兼济天下的大事,怎会不爱惜自己呢!”

虽与李适之的想法有些出入,但在离开长安之前,他不会反驳李适之。

李瑄知道李隆基信赖勇敢的将领。

当初李林甫劝李隆基任用胡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汉人多文官为将,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所以蛮夷没有被平息”。李林甫又夸赞“胡人骁健,哺育在马背上,天性勇猛,性情纯朴,如果感化他们,恩威并施,必使其忠心耿耿”。

李隆基深以认同李林甫所言。

“如此,为父便放心了。”

李适之点头。

“父亲,高翁告诉孩儿,丰安军副使很可能是李林甫推荐。”

李瑄将这件事告诉李适之。

“什么!”

“老匹夫没安好心。丰安军使陈回光年前入京时来拜见我,当时我还信赖他。现在看来,陈回光一定是李林甫的鹰犬。”

李适之勃然大怒。

他身为兵部尚书,军使们入京,需到兵部向他述职。

他以为陈回光从一个小卒,因战功而升任将军,会是一名宿将。

因厌恶李林甫,使李适之此时对陈回光极为唾弃。

“待七郎前丰安军,为父便将陈回光调回京,安排在兵部任职。丰安军还有一名副使,让他接替丰安军使的位置。七郎刚任副使,在没有战功的时候节制丰安军,会惹来非议,让圣人不满。”

气消以后,李适之的想法,与李瑄不谋而合。

“孩儿有自知之明。”

李瑄没想过现在就掌握一军,但李瑄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李林甫玩弄权术的时候,一向诡谲而阴险,绵里藏针。

连李适之都能识破,做出应对,李林甫不可能想不到。

即便意识到不对,李瑄也会毅然北上。

李林甫纵然智计过人,但他绝对想不到李瑄能通过一首《牡丹》,讨杨玉环欢喜。

想不到李瑄会通过后世的见闻,得到李隆基倚重和信任。

更想不到李瑄会为高力士带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专利”。

还有就是,李林甫远远低估李瑄的武力。

失败与成功的因素,也只有这些了。

第361章 凶残叛军,华清宫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116章 违抗军令的军使第386章 亲至潼关,李泌献策第455章 火药的威力,一声破敌第454章 大将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战第122章 虚虚实实,不堪其扰第302章 杨玉环的樱桃饆饠,安禄山封王,蝶恋花,最后的法令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腾,杜甫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进攻柏海郡第176章 狼烟冲天,赤岭争夺战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斩元帅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隶,迎接百国盛会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难,终会圆满第473章 斩杀豪强,问罪县令,捉拿太守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单于城破,君临圣山第202章 王忠嗣赠李瑄两石漆弓,墙倒众人推第295章 岳父献鱼肠剑第340章 波斯诗人为天将军歌功颂德第58章 头破血流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长安的歌谣第258章 争斗来临,杨钊的效忠第174章 授柱国,诸将的封赏第216章 李林甫为李瑄抄录《出师表》第117章 擒拿监军第50章 获得宝马第242章 建立神策军,追封李瑄祖父为王第117章 擒拿监军第91章 问擒拿海贼之策第148章 杨玉瑶的诱惑,凤凰东来第370章 马嵬驿政变,李瑄遇李隆基第146章 和亲,与韦坚决裂第475章 金陵,再见李白第365章 安禄山称帝,哥舒翰出潼关,突袭长安第68章 斩将,当者辟易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梦,颜真卿第47章 大战将起第333章 骑兵战术,追逐与被追逐第425章 除贱为良结束,大唐的人口第338章 总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91章 问擒拿海贼之策第403章 请圣人封我为太子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户所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帅的选择第407章 恩兰达札路恭死亡,天宝十六载第260章 与裴灵溪游东市,定情信物第328章 更深的谋划,旷野大战第55章 颇黎第486章 对天可汗的崇拜第7章 早春赠王补阙第236章 吐谷浑倒戈,吐蕃赞普南逃第295章 岳父献鱼肠剑第68章 斩将,当者辟易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齐出第98章 父亲举荐儿子第283章 安禄山与杨钊不死不休第316章 大食十万大军来犯,波斯王普尚第384章 李岘拜相,更改军制,开缉捕科第263章 水调歌头,杨玉环的眼泪第482章 巴格达,哈里发的决心第15章 大胜第215章 画圣吴道子,非有诏不得画第16章 皇帝召见第136章 名将之死第444章 宰相犯错,一分不改第49章 卖马人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书第164章 巡视诸军,不斩来使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游行,与李隆基论开元宰相第330章 换将,改城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辩论第188章 为诸将士升官,陇右军扩至十一万五第122章 虚虚实实,不堪其扰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杨玉环的失落第307章 李瑄的危机,高仙芝回京献俘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书第301章 天宝九载,重要的抉择第389章 收复范阳 渔阳,平卢归唐,大决战第372章 贵妃不可留,献长安城第100章 大诛朝廷命官第427章 涑沫江之战大胜,渤海大将投诚第309章 算计高仙芝,西域之路第47章 大战将起第247章 正式成为天水王,一掌击碎天灵盖第324章 斩将拔旗,大食远征军覆没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87章 攻击李林甫第271章 谁是首席宰相?杨玉环的助攻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74章 大雪满弓刀第271章 谁是首席宰相?杨玉环的助攻第393章 安禄山出逃洛阳,叛军哗变第151章 野兽袭击李隆基第140章 凉州城,哥舒翰第395章 安禄山披甲,骑兵大战第366章 活捉颖王,收陇右兵,再至京兆第348章 新的龟兹,小别胜新婚第111章 李适之拜太子太师,封宋国公第315章 西域战争起第153章 天水郡公,实封五百户,韦坚罢相第87章 攻击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