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适之

太子府,是之前的秦王府,再之前的天水王府。

李瑄知道他为太子的日子短暂,所以没有将家人接到太极宫的东宫之中。

他没有彻底坐上皇位之前,不会违规基本礼制。

在这关键时刻,道政坊聚集的天策卫越来越多,几乎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

与李瑄同居住在道政坊的王公贵族,见证李瑄将获得凌驾一切的权力。

李瑄回到太子府的时候为下午,他今日没有心情去处理军政事务。

“拜见陛下……”

裴灵溪、姜月瑶四女出门向李瑄拜道。

这段时间禅让闹得沸沸扬扬。

今天上午之时,李隆基禅让李瑄,李瑄含泪受恩的消息,经羽林郎传递至太子府。

裴灵溪也忍不住激动,她为李瑄获得九五至尊的权力而感到高兴。

她早有准备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她的夫君到位置后,终于可以大展鸿图。

“诸位娘子请起。”

李瑄下车后,让裴灵溪等女免礼。

他又一次向他的女人展现成就。

在家中面对自己的妻儿的时候,他才能暂时卸下重担,放下天下苍生。

向自己的妻儿证明他是征服天下的男人。

他给不了裴灵溪、姜月瑶、霜儿、长离太多,他尽可能给她们最多。

以为他处理后宫之事。

明日过后,她们将会封后封妃。

“世事无常,今我主天下。将更要注重德行。如果政务繁忙,儿女的事娘子们要多加照看。高阳、太平的故事要引以为戒,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情同手足。”

李瑄叫裴灵溪四女在府中湖畔的阁楼上,召开一个小会。

最后,他又说道:“子不教,父之过。我也会找时间考察儿女们。”

大义灭亲,说着容易。

杀旁系的时候,咬咬牙就刀了。

真轮到儿子,谁能眼不眨地大义灭亲?

他真希望儿女们能成器,继承他的事业。

“陛下放心,妾身等一定督促奕儿、淞儿、蓁蓁,请有学问的老师教导他们。”

裴灵溪能听出夫君的话很委婉。

她深感责任重大。

先帝的残忍故事,使她们心悸。

“不必苛责他们,也要劳逸结合。尊重他们的兴趣。”

李瑄又说道。

他也总结有自古以来,把太子、皇子养成废物、偏执狂的案例。

请老师是一定的。

最主要的是,妻子们经常能陪伴子女。

以往皇子们经常看不见皇帝。

皇帝也不断地出入三宫六院,顾不过来。皇子公主只有举行宴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父亲,还不一定能说上话。

李瑄只要在国都,不论如何,都会三两天见一见儿女们。

“妾身遵旨!”

他们说话的时候,小儿女在阁楼下湖边游玩,现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

愿他们一直如现在这般亲密!

“以后国家会逐渐废除宦官的制度,宫中事务,由女官代替。我不管后世如何,在我承天命的时间,宫女有数百足矣。”

李瑄向自己的妃子透露这件事情。

历朝历代,皆有宦官干政事情发生。

宦官贪污受贿,更不计其数。

当然,李瑄也清楚宦官的好处,可以作为皇帝的耳目。

在皇帝无法掌握朝臣的时候,可以用宦官。

但那时候国家崩坏也是一定的。

另外,用宦官可以在宫中干一些力气活,有的活宫女干不了。

让侍卫入后宫,有淫乱后宫的风险。最起码与宫女偷换是肯定的。

但李瑄又不要三千佳丽,不可能有这种风险。

更没有什么活让宦官去做。

禁止男子成为宦官,可以增加国家人丁。

当前,大唐有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紫微宫、上阳宫,五座皇宫。

还有次一点的华清宫,两都散落的宫殿群、行宫更是不计其数。

一共数万宫女宦官,太过离谱。

他会陆陆续续关闭一些宫殿,向天下宣布他提倡节俭的决心。

作为一个开先河的君主,他自己是不可能用到宦官制度的。

他有足够的掌控力。就像开国皇帝一样,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依靠宦官为自己办事。

同时,他也不希望后世还会有宦官这个群体出现。

“妾身等无知,只听夫君的安排。”

她们听到李瑄的话也很吃惊。

皇帝没有宦官在旁,怎么能衬托出威严呢?

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不喜欢宦官,也觉得别扭。

但裴灵溪、姜月瑶等女对李瑄言听计从。他相信夫君的安排有良苦用心。

“我也不会选秀女,会好好待你们。”

李瑄向裴灵溪她们说道,让她们不要有压力,就像在王府时一样。

四女性格互补,情同姐妹。

一旦有大量的嫔妃充斥后宫,但凡出现点意外,就会后院起火。

而且李瑄也不喜无缘无故去纳妾。

他几个娘子都爱不过来。

他要将其他精力放在改革上。

“陛下不可,皇帝采选,是为皇帝开枝散叶,是宗庙社稷的大事,不可例外。”

裴灵溪连忙向李瑄劝道。

没有女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男人,特别是可能数月不见,独守空房。

但她身为正妻,必须大度,有气量。

现夫君只有三个子女,一妻三妾。

与李瑄尊贵的身份完全不符合。

如果李瑄没有三宫六院,是她们的失职。

在开元年间,李隆基为充实后宫,特意设立花鸟使,不断地为他寻找天下美女,以至于皇宫内宫女嫔妃,达到历史之最。

宫怨诗能在盛唐兴盛,不是没道理。

大多数宫女,采选的妃嫔,终生未见李隆基一眼,他们犹如进入冷宫之中。

宫女思春能思到将信件放在边军将士的棉衣里。

但没有大臣拿李隆基到处找美女说事。

可见大臣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不用劝说我。这件事情你们做不了主,我更清楚我在做什么!到太极宫,我们一起居住在紫薇殿中,此殿足矣,没必要分开各居冰凉的殿宇。”

李瑄制止裴灵溪等女的劝说。

“今后娘子们要像长孙皇后一样,劝说我失德、失公允之事。你们应该了解我,关于礼法和束缚,无法对我进行约束。我与娘子们齐心,一年所节约的钱财,够二十个大郡吃穿用度。”

李瑄又向裴灵溪说道。

他是用开元年间比喻的,并且还十分保守。

更别说畸形的天宝年间。

荣华富贵即可,奢靡没有必要。

省下的钱财用以建设道路、桥梁,间接性创造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щшш▪Tтkan▪c o

他将偌大的后宫,保持的和他的秦王府一样。

“妾身清楚,会鼎力辅助夫君。”

四女眼中泪水涟涟。夫君如此做,使她们觉得家和地位,两全其美。

“启奏陛下,宋王来了。”

就在这时,沈籍向他禀告。

“我明白了。”

与妻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李瑄要去迎接李适之。

他带着裴灵溪四女下阁楼,女儿李蓁蓁看见立刻从湖边跑过来。

李瑄捏了捏她的脸蛋,带她去见李适之。

“蓁蓁,你知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封号?”

李瑄向李蓁蓁问。

“阿爷,蓁蓁是金城郡主。阿娘说这是父亲在战场上为蓁蓁搏来的,让蓁蓁珍惜。”

李蓁蓁话语流利。

自两年多以前开始,周围的奴婢们都称呼他为小郡主。

她还不知道此的具体含义。

金城郡主,意义重大。

因为只有皇太子的女儿,可以封为郡主。

但李瑄打败大食,硬生生将大唐的版图推至里海,使李隆基高兴,破格加封。

“哈哈……阿爷明天再给你升一级,封你为公主如何?”

李瑄笑了一声。

“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吗?”

从小接触礼仪,这些知识她是知晓的。

贪玩的她还不知道短短几个月时间,阿爷就要当皇帝了。

“是啊!我的永乐公主。”

李瑄又揉了揉李蓁蓁的脑袋。

李蓁蓁还未放在心上。

再过几年,她就会明白她的父亲是多么伟大。

“拜见陛下……”

李适之未在前厅,而是在前厅门前,等待李瑄到来。

尘埃落地,他终于可以放下心。

毕竟他的儿子干的是小宗代替大宗的事情。

但李瑄的掌控,让李适之觉得自己瞎操心。

文武大臣,一个个精明强干。

就比如中书侍郎刘晏,频频整治保守派老臣,使中书省稳如泰山。

他和门下侍郎杨绾一起,辅助尚书省,执行策令。

不单单是武将,李瑄识中的文臣强健有力,不仅保持相对的清廉,还使李瑄节省诸多力气。

“是我要拜见父皇。”

李瑄放下李蓁蓁,赶紧向李适之回拜。

“这从何说起,陛下登基以后,当立刻封圣人为太上皇,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正统性。”

李适之诧异,向李瑄说道。

七郎是李隆基的义子,虽是名义上的,但以此成为太子。

按理说七郎一定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落人口实。

对李适之来说,看到儿子登临皇位,他已经心满意足。

他有没有“太上皇”的尊称都一样,谁还敢因此不尊敬他?

“我欲同封父亲和圣人为太上皇,自然可称父皇。”

李瑄向李适之回答道。

可以有两个太后,就可以有两个太上皇。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亲。只是一个称谓,没有实权。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号,就是两个太上皇。

他立禅位的李隆基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异姓王。不能贬李隆基为王侯。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为孝子,将生父立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

李适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

……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第五期。

记录一月的全国大事。

上千份报纸,今早一到长安,立刻销售一空。

百姓们围在一团,听文人们念报纸,十分期待最后的神话故事。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文人士子不会错过一期报纸。

他们认为把所有发行的报纸看完,比观看圣贤书更利于科举及第。

连商人们都很关注李瑄的登基。

有消息传出,李瑄登基为帝后,会着手废除划分商人等级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样在官方的身份划定上,不受歧视。

千年的市籍制,重农抑商,使商人卑贱。

商人做梦都期待这一天到来。

只要市籍制被废除,哪怕商税重一点,他们都愿意。

太极宫,太极殿前。

祭坛连夜搭建,文武百官已准备就绪。

外国使节,毕恭毕敬。

十年时间,李瑄东征西讨,莫不臣服。

今是天将军将成为天可汗。

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胜的天可汗,谁会不畏威?

虽然登基大典并没有搞得富丽堂皇,但这简朴之中,透露出大气。

心目中神圣的男子,胜过任何壮丽。

辰时三刻。

“陛下至!”

李瑄穿着崭新龙袍、戴着冠冕,一脸严肃地走到高台上。

他身后宫女执五明扇跟随,侧翼有华盖,还有仪仗队。

气氛一瞬间变得庄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臣等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

谁能想象,拥有无上丰功伟绩的李瑄,又一次开始他的传奇。

那穿着龙袍,威武的身躯,如天地间的唯一。

他一展袖袍,扬声喊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勋爵散官、外国使节,皆齐声呼应道。

“宣诏!”

接下来,开始宣读登基大典的诏书。

非宦官宣读,而是秘书监内一名声音洪亮的学士宣读诏书。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载……”

诏书最先提到华夏历,在年号之前,使无数人好奇是什么意思。

颁布华夏历的事情,仅仅有大臣们知晓。

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诏书不同。

诏书从李瑄的血脉开始,以李瑄的视角自述,从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干的曾孙,到李隆基的义子。

表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然后又自从军开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后才回到继承皇帝后的感言。

“……荷乾坤之眷顾,蒙宗社之灵长。朕之先皇,圣德御宇,布仁风而化育万民,施善政而润泽四方。然天数有定,神器虚悬,肆予一人,恭承天序。

当此之际,朕感双肩之重,思守成之艰。必谨遵祖训,率由旧章,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刚建,万象更新。免天下郡县一年租、庸,以宽百姓之衣食,以苏民困;大赦天下,凡奸淫、杀人残人、劫掠者不赦,刑狱之中,察冤情而伸正义,慎刑罚而恤苍生。百官臣僚,当精忠报国,奉公守法,共辅朕躬,同臻郅治……

嗟呼!践祚伊始,矢志弥坚。愿上苍垂佑,祖宗庇荫,克绍鸿图,永延帝祚。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秘书监用一刻钟时间,宣读登基诏书。

“万岁!万岁!万岁!”

完毕后,文武百官大呼恭贺新皇。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满憧憬与政治抱负。

这种催人上进的政治抱负,将化为国家前进的动力。

在场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儿孙难为情。

李亨不服。

李俶不服。

他们认为是先皇压制自己的儿子,使他们这一脉没有在朝野获得威望。

使得李瑄有谋朝篡位的机会。

殊不知大势拍浪而来,根本无法阻挡李瑄登基。

李瑄在万岁的喝声中,持传国玉玺,在登基大典诏书上,盖上印章。

然后,李瑄踏上黄土,迈入祭坛,在鼓乐齐鸣中,进行祭天仪式。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李瑄这段时间一直喊天命,但他深知努力还要靠自己。

祭天是以独享祭祀天帝权力体现他的合法地位,也为向百姓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维护皇权。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坛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建筑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但李瑄不想劳民伤财,只是把上次的祭坛架子,临时搭建一番。

“百官入太极殿!”

李瑄完成祭天仪式,亲自宣读祭天典文后,向太极殿而去。

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勋爵,有资格进入太极殿再拜,听新皇教诲。

大殿内,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已经设好。

只是在帝座两旁,分别有一个临时座位。

李隆基和李适之大眼瞪小眼,坐在两旁。

李瑄在宫女拥护下进来时,李适之立马正神。

很明显,两人先前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

李隆基被马嵬驿政变后第一次见李适之,他把李适之好一顿数落。

亏他这么信任李适之,为李承干、李象迁移坟墓,陪葬昭陵。

竟养一个逆子,来篡夺他的皇位。

他把李适之数落地体无完肤,骂他居心叵测。

本来李适之不想和李隆基计较,但见李隆基没完没了,回怼几句,言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宠信安禄山,使国家遭逢大难。他儿只是顺天应时,拯救黎庶。

这让李隆基觉得李适之翅膀硬了。

还有,李适之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难道李七郎敢不封他为太上皇吗?

见李瑄来,李隆基轻哼一声。

今天他是被强拉来的,很不开心。

李瑄入殿到台阶时,向李适之和李隆基一礼。然后踏上九层台阶,到达帝座前,平正坐下。

这是他第一次坐上传说中的“龙椅”。

李隆基眼睁睁地看着李瑄坐上昔日他的位置。

李适之抚摸胡须笑着。

“拜见陛下!”

不一会儿,文武百官尽数入太极殿,再拜李瑄。

此事,李瑄还没有封太上皇。即便李隆基坐在台上,也不必拜见。

在这太极宫正殿中,文武大臣只拜君。

“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诸王公卿在监礼官的指引下落座。

他们也奇李适之和李隆基。

“改元乾元,立意深刻,这是变革的时代,万象之气,唯有变革,才能富民。”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自古武功之盛,不过图有虚名,真正的盛世,则是百姓丰衣足食,公平公正。大唐的武功威名远扬,但国家内部千疮百孔,朕羞愧之!”

“朕在天宝六载时,担任宰相、吏部尚书。变革失败,终为朕之遗憾。数载以来,朕痛定思痛,总结前因后果,此方重来,必推行新政到底,希望诸卿与朕一起披荆斩棘,君臣一心,流芳青史……”

李瑄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变革的时代,让文武大臣有所准备。

朝堂上,想升迁只有一个声音。

变革派!

即便是失败,也是变革派的失败。

功过自有后人评定!

而保守派的出现,只会浪费李瑄的时间,加剧内斗。

谁敢阻挠变法,会被李瑄调出雄职。严重者,会勒令其回家养老。

“臣等愿倾力辅佐,共推新法,变革盛世!”

宰相李岘起身拱手。

其余大臣重复李岘的话。

当然,一些不上道的王公,被李瑄无视。

旁边的李隆基脸色阴沉,他总感觉李瑄在嘲讽他。

天宝年间的变革不坚定,有他的责任。

如果他支持李瑄变法下去,会不会结果不一样。

李隆基在来太极殿的路上,得到一份大唐月报。

第五期的大唐月报,有一名秘书监学士借着今年的元夕节,分析李瑄曾经的名词《青玉案》。

文章直切要点,指出“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她”为太平盛世。说从作此词起,李瑄便开始谋划登基事宜。

虽然“文章大胆”,但平民百姓读了却很舒服,因为李瑄当皇帝是为生民百姓,天下太平。

未完待续,先看看其他书:
第102章 南霁云第338章 总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205章 你想图谋天下,恢复隋室?第393章 安禄山出逃洛阳,叛军哗变第132章 天寒地冻,就是苍天助我第157章 今后必为良相,又兼两使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长安的歌谣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长安的歌谣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头第120章 吐蕃叶如第一猛将第216章 李林甫为李瑄抄录《出师表》第251章 尺带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请求第383章 安禄山穷途末路,一战定乾坤第89章 王昌龄第289章 权势滔天 满库金银珠宝第408章 与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2章 灵翠楼第167章 十二万步骑齐距河湟,回纥骑兵南下第322章 大食突围,安西陌刀与河陇陌刀第390章 对豪强大族的处置,陌刀军渡过黄河,渑池之战第96章 五百金 两美女的贿赂第393章 安禄山出逃洛阳,叛军哗变第3章 李适之第402章 剑履上殿,质问李隆基第151章 野兽袭击李隆基第4章 华山金矿第73章 威震草原第229章 赞普的决定,将军难免阵前亡第128章 你说的是人吗第411章 称帝,改元,华夏历第153章 天水郡公,实封五百户,韦坚罢相第303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子;杨氏远亲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耻辱第80章 满城沸腾第48章 见王忠嗣第39章 王忠嗣第19章 箭术与马战第249章 吐蕃成为附属,回到长安第228章 送将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336章 大食元帅阵亡,河中之战大胜第310章 安西 北庭节度大使,经略大使,灯火阑珊处第144章 杨钊的野望,李隆基召见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勋章第90章 再见杨玉环第122章 虚虚实实,不堪其扰第350章 不一样的朱雀街,长安百姓的期望第199章 城门前的重逢,万民拥戴第236章 吐谷浑倒戈,吐蕃赞普南逃第410章 三辞三让,收集年号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47章 大战将起第350章 不一样的朱雀街,长安百姓的期望第30章 建立威势第310章 安西 北庭节度大使,经略大使,灯火阑珊处第186章 连克五城,斩吐蕃大相第384章 李岘拜相,更改军制,开缉捕科第271章 谁是首席宰相?杨玉环的助攻第127章 擒拿元帅,漓水之战胜利第410章 三辞三让,收集年号第180章 树敦城破,谋划九曲第197章 杀死李瑄,君子豹变第318章 碎叶之战第8章 看花马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户所第107章 与吐蕃第一次交锋第34章 神勇第186章 连克五城,斩吐蕃大相第28章 新任军使卢瑜第358章 我们殊途同归,等待东北的鼓声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头第351章 天将军回天街图,与李隆基的对话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监官吏,斩杨国忠 五杨第121章 甲骑具装,惊天噩耗第311章 西域,龟兹古国第302章 杨玉环的樱桃饆饠,安禄山封王,蝶恋花,最后的法令第247章 正式成为天水王,一掌击碎天灵盖第209章 圣人赏赐诸葛亮剑,入相之势第38章 李林甫的人第38章 李林甫的人第203章 三十三万大军,十八名顶级猛将第161章 杨玉环的舞蹈,朕亲自迎接第96章 五百金 两美女的贿赂第172章 人马俱碎,沙丘强弩第353章 胜业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难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进攻碎叶城第123章 穷途末路,殊死一搏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军撤回安西第312章 封常清,制定对战大食的计策第245章 石堡城陷落,等待开花第366章 活捉颖王,收陇右兵,再至京兆第403章 请圣人封我为太子第186章 连克五城,斩吐蕃大相第84章 长离第158章 裴灵溪第248章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第386章 亲至潼关,李泌献策第346章 李隆基观看新大唐地图,为将士奏功第266章 “锦衣卫”,野无遗贤第91章 问擒拿海贼之策第254章 朝堂的争辩,再兼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