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章 红色纪念地

红色纪念地

选自《星火燎原(第九集)》

由北到南,刘邓大军一路荆棘,转战晋冀鲁豫、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进军大西南,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红色的印记。如今,那些曾经被岁月所洗礼的红色纪念地已被恢复重建,成为了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12万大军,以台前县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河段上,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当地群众把刘邓首长乘船渡河的孙口渡口亲切地称为“将军渡”。“将军飞渡处,后人缅怀情。”在当年大军渡河旧址,台前县委、县政府2005年底开始筹资建设“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位于豫鲁两省交界黄河北岸孙口乡境,占地315平方米,展出有珍贵历史图片240余幅,历史文物30余件,通过大量图片、文字资料及实物,生动再现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动人场景,再现了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和子弟兵鱼水深情。

纪念馆共分九个展厅:

第一展厅为序厅,中间为强渡黄河大型壁画,两侧是题词;

第二展厅是战略态势,展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前的形势;

第三展厅是渡前准备,展示为强渡黄河所作的准备工作;

第四展厅是强渡黄河,展示刘邓大军12万人以孙口为中心,东起东阿西至濮县300余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实施宽大正面强渡,一举突破上有飞机轰炸、对岸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

第五展厅为渡河战役,展示刘邓大军渡河后,在广阔的鲁西南平原上,攻郓城,战定陶,围六营,克羊山,连战连捷,歼灭国民党正规部队5.6万余人,继而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六展厅为人民支前,展示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经过战火考验的台前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踊跃支前,为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第七展厅为革命儿女,展示参加渡河作战的重要将领;

第八展厅为老区新貌,展示台前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再创老区辉煌;

第九展厅为治黄成就,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台前在治理黄河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当年12月30日,将前方指挥所设在下楼房的周宅。为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使之与天堂寨绿色资源相呼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六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天堂寨易地重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占地面积24256平方米,包括指挥部、纪念塑像和广场。

指挥部作为主体建筑按照原址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建筑面积为1770平方米,再现了原址的“秦砖、汉瓦、马头墙”徽派建筑风格,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砖木结构,青砖铺地;五进房屋、配以厢房,达到了“走马转楼不湿脚”的效果和意境。其中2层5间砖木结构楼房一座,面积300平方米;一层半砖木结构阁楼2座,面积90平方米;普通砖木平房1380平方米;停车场一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指挥部内布展以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事件为轴心,以图文并茂、实物并举的形式,采用序时的手法完整地讲述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后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克敌制胜,不断创造战争上奇迹历史场景。

展览区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厅、作战会议厅和金寨籍开国将军厅,对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在大别山期间的生活起居场景进行布置。展厅里的图片、文字、实物不仅丰富,而且集中、全面,使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整个战斗历程得到了完整展示和再现。进入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展现面前的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画卷,可让您身临其境,由衷感到革命的艰难和胜利的不易,让您顿生敬仰与感恩之情,激发您更加珍惜今天、珍爱和平,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王大湾会议旧址

王大湾会议旧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东南30公里的砖桥镇,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此召开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的地址。

1947年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份抵达大别山地区光山县境内。此时,刘邓大军面临着诸多困难,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在此万分危机时刻,刘伯承、邓小平和中原局野战军总部决定于9月27日至29日,在光山砖桥的文氏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历时三天的王大湾会议,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加强了党的领导作用。它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转折,对大别山根据地的确立和巩固,对实现党中央战略进攻的伟大决策,实现毛泽东说的“历史的转折点”,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会议旧址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现存房屋16间,分前后两进,内有回廊一周,为一天井院落。西边厢房分别陈列有邓小平、刘伯承寝室展览,二进正殿内设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光山境内的战斗历程图片及部分实物展览,每年来自全国各地游人参观,追寻刘邓大军战斗和生活的足迹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者络绎不绝,经常配合革命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的拍摄和媒体的采访,《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等影视片都有王大湾会议旧址的镜头。旧址的前方有一西湖,湖中有座小岛,是当年参加王大湾会议的旅长的居住的地方。

“王大湾会议”旧址现为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

1947年6月30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地区,发动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鲁西南战役从1947年7月14日到28日,经过艰苦激烈的争夺战,共歼敌5.6万人。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使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此开始了一个伟大转折,为夺取全国胜利创建了有利条件。7月14日在羊山集战役中,经过15天的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整编66师共计23000人,俘虏中将师长宋瑞珂、少将参谋长郭雨林等高级将领。

金乡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在羊山战役的主峰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后改为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鲁西南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将士,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纪念馆气势雄伟,占地面积142亩。主要有革命烈士纪念塔、草坪墓群、纪念碑亭、将军碑廊、烈士纪念堂、羊山烈士陵园等纪念建筑物。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于鲁西南战役胜利五十周年之际落成。曾参加过鲁西南战役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了馆名。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照片、电文、书信和实物等,其中有毛主席给刘、邓首长的亲笔信;有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发布的“渡河命令”电文;有刘伯承、邓小平同志过黄河以后的合影;有我军挺进大别山途中的照片;有我军包围羊山之敌和生俘敌整编六十六师中将宋瑞珂、少将参谋长郭雨林的照片;还有《人民日报》、《冀鲁豫报》、《大众日报》当时报导“鲁西南战役”和“羊山战斗”取得辉煌战果和胜利的消息等等。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是我们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江战役纪念馆

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为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合肥市政府于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西侧修建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滨湖新区核心区城市中轴线的最南端,南接巢湖,北枕塘西河生态绿廊,规划用地面积22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建筑为地上3层、地下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全长126米,总宽度52米,建筑高度39.665米,总建筑面积15872.54平方米。

该馆外形设计采用双风帆造型,犹如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结构新颖,造型独特,主体结构最高处达40米,支撑“船头”用支架使用3700吨钢管,“船头”部分“超长、超重、高、悬挑”结构在国内堪称首例,是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大跨度、大体积、大悬挑混凝土结构工程。

全馆主要由水底厅、军功厅、军史厅、主展厅、渡江展厅、胜利展厅、体验厅、多功能厅等组成。纪念馆通过一条长达550多米长的纪念性轴线,展开气势磅礴的叙事主题。基地被分成停车区、观众休息区、总前委旧址、解放广场、渡江战役纪念馆、胜利广场六个区域。

主入口位于基地南侧。以领导人群雕作为序列起点,以总前委成员为原型,追忆五位指挥领导人的丰功伟绩。沿解放广场往北,铁石铺成的“金沙滩”宛如两道“印痕”围绕在广场两侧。旁植松柏,庄重肃穆,隐喻着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广场中间用两排象征革命之火的雕塑组织成一条通往纪念馆的礼仪通道。

纪念馆位于基地中央,建筑造型以战舰为意象,登陆为主题,象征我军万舰齐发,乘风破浪勇登陆的豪迈气概。纪念馆通过狭长的时间栈道与两岸相连。特定时间入口处的时间栈道可从水底升起,再现当年渡江战役的艰难险阻。胜利广场的五角星纪念塔高度达60米,象征着军民万众一心,不畏长江天险的万丈豪情。同时,胜利塔也处在总前委指挥部旧址的视觉焦点。在胜利广场的四角另外设计有永恒之炬,象征着革命之火永不熄灭,与胜利塔共同烘托出厚重的历史氛围。

纪念馆是整个序列的焦点。总体设计追求简约大气的风格,显示出胜利之师的王者气概。主体功能分展示区、贵宾接待区、多功能影视厅、办公区、屋顶花园、地下设备辅助区等几部分。并根据功能与流线的需求,分别设置贵宾入口、办公入口、残障人士入口。主入口设计在二层。

在内部空间处理上,采用朴实浑厚的纪念手法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凝重的历史氛围,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6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4月20日主体完工,2011年10月全面完成并开馆迎客,该馆将成为全国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安徽省滨湖城市风貌的标志性建筑。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瑶岗村,设纪念馆。这里东有店埠河,南有淮南铁路和合肥至裕溪口公路,水陆交通方便。

淮海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中旬,由邓小平、陈毅率总前委机关,进驻于此,统一指挥渡江战役。同时,饶漱石、张鼎丞、曾山、魏文伯、舒同率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和华东军区机关,也进驻于此。在此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对渡江作战作了具体部署。渡江战役胜利后,4月25日,总前委离开此地向江南进发。原住民房115间,面积2519平方米。后有部分倒塌,现已维修,并在旧址内进行了复原陈列,成立了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为缅怀、学习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1985年7月,中共肥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把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又将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在瑶岗的华东局旧址、总前委参谋处、机要处、秘书处、后勤处、警卫营旧址也被纳入保护之列。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共分九个部分: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总前委参谋处旧址、机要处旧址、秘书处旧址、后勤处旧址、警卫营旧址、医院旧址和《渡江颂》书画展厅。纪念馆现有实物、图片(表)700余件,以及将帅题词、书画作品108幅,党政领导题词36幅。总前委旧址原是清末五品顶戴中书科中书衔太学生王景贤的宅第,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房子屏门格扇,地板房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

一进正屋东房为陈毅卧室,西边一间是时任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卧室,最西边一间是刘伯承的卧室,两侧厢房是警卫人员的居室。二进正厅是总前委会议室。正面屏风上悬挂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北侧正中的展橱里展出的是渡江战役前夕,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一次总前委、华东局联席扩大会议,部署渡江作战任务和接管江南新区及支前工作会议的纪要等文字材料。

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卧室在二进的东间,室内按原状陈列着架子床和一套西式办公桌,还有邓小平当年用过的一盏煤油灯。这盏灯是邓小平离开瑶岗时送给房东的。“文革”后,房东的后代捐赠了出来,这盏灯得以重新与游客见面。紧挨着总前委旧址西边的是机要处旧址。它是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贤二弟的宅第,总前委进驻瑶岗后机要处工作人员曾生活、工作这里。再往西南行50米,便可见到防空洞遗址。总前委在瑶岗那段时期,国民党经常派飞机空袭这一带。为防国民党飞机空袭,开挖了这个防空洞。防空洞深约6米,空间约60平方米,中间留有直圆形土柱。防空洞东南约60米,是墩塘遗址,墩塘水面现已不大,塘中央有一土墩,墩上有一凉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游人可从石板桥走向凉亭。这里原是王景贤夏季纳凉之处,总前委进驻瑶岗后,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经常在此谈兵论政下棋休闲。

华东局旧址位于总前委旧址的东北部,为两进两厢四合院。门上方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瑶岗村旧址”匾额是原华东局第三书记魏文伯题写。一进是时任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华东局常委、组织部长张鼎丞和财委主任曾山的办公和住宿处。二进是会议室和工作人员办公和住宿处。从华东局旧址往西行约200米,便可见到又一座绿树掩映中的四合院,它青砖小瓦、风火高墙,这便是总前委参谋处旧址。参谋处现在为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部分珍贵革命文物展厅,这里收藏并陈列着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各种枪支、枪套、斧头、报刊、肩章、被褥和各种生活用品,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同志回忆录和渡江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访谈录。

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内,现设有名为“渡江颂”的书画展厅。“渡江颂”匾额为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亲自题写。展厅共分三个部分,首先看到的是“将帅题词厅”,内设三室。第一室为元帅、大将、上将厅,你可以看到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粟裕、刘华清、李德生、张震、迟浩田等38位将帅的真迹。第二室为中将厅,第三室是少将厅。接着是党政干部题词厅,最后是书画厅。书画厅里展有舒同、赖少其、邹德忠和郭公达等书画界知名人士的墨宝。

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作为历史见证、革命圣地,现已成为南京军区及安徽大学、合肥炮兵学院等几十所院校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共接待观瞻者600万人次,特别是2008年2月23日,纪念馆在全省率先免费对外开放,更是观众如潮,现在年接待量近40万人次。此次被命名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继获得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国家级3A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的又一殊荣。

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遗址

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

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坐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

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传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刘伯承号召部队:“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日,刘、邓向西线部队下达了于21日开始渡江作战的命令,决定所属三、四、五兵团渡江的部署。4月19日,“野司首长均至桐城指挥”。4月21日,“二野所属部队遵命于17时30分开始炮击,17时55分开始登船渡江”。渡江战役取得全线胜利后,司令部于4月28日离开桐城,经合肥、全椒,4月29日到达南京。

1980年,桐城县政府将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共桐城县委将该旧址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中共桐城市委党史办公室在旧址上建立渡江纪念馆。

二野四兵团作战会议遗址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二野先遣兵团南进,直抵长江北岸。3月27日,二野四兵团先遣部队第15军第43、45师从太湖南部进抵宿松,解放高岭、长铺等沿湖以北地区,4兵团先遣第27支队推进至筑墩。4月11日,二野4兵团第13军、第14军挥师东进,出鄂东,进驻宿松沿湖一带,抓紧水上练兵。

同时,4月初,二野4兵团15军进驻望江县华阳一带,筹备水上练兵事宜。水上练兵从上下船、船只操纵、救生器材试验和各类兵器水上射击等一般性课目,转入到航渡编队、指挥联络、步炮协同及登陆突破等战术动作。通过短期训练,绝大部分战士学会了摇橹划桨,600人能够掌舵撑篷,连编队行船速度可达每分钟70公尺,全连登陆动作只需30秒。4月11日,15军4师组织130团进行渡江模拟演习。

14日,二野4兵团司令部进驻宿松长岭铺第45师师部驻地,陈赓司令员在长岭铺主持召开兵团作战会议。会议制定了4兵团渡江作战具体方案:第15军为左纵队,在望江华阳镇附近强渡,是兵团主要突击方向;第13军为右纵队,在杨湾强渡;第14军随第15军之后续渡跟进,其第41师配属第13军指挥,作为右纵队渡江的安全保障。会后第2天,陈赓司令员率兵团司令部到达太湖徐桥镇。

4月18日,4兵团司令员陈赓、15军军长秦基伟分别从太湖徐桥、长岭金家新屋移驻至凉泉陈氏冲陈家祠堂,前线指挥。4月21日,在二野司令部的统一号令下,4兵团13军从杨湾起渡、15军从华阳起渡,军民同舟,千帆竞发,炮火纷飞,敌军仓皇溃逃,二野4兵团胜利完成渡江作战光荣任务。

二野4兵团作战会议遗址原为长岭铺集镇洪氏地主私家宅院,土改后大部被没收分配,一部分主人至今未变。上世纪50年代设区机关于该集镇,后区粮站建于该遗址前。随后集镇重心移至公路西侧。如今老街变化虽小,但旧痕迹亦消失殆尽。

几处起渡点遗址所在地现在均建设了防汛工程,沿江多沙滩,栽种了大片意杨,林木郁郁葱葱,江面波光粼粼,景色宜人。

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旧址

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旧址位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边城居委会洪安组洪安码头。

该旧址坐南朝北,为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楼房,硬山式屋顶,豪式梁架。前屋通面阔三间12.7米,通进深二间11.65米,通高9.1米。后屋通面阔三间12.7米,通进深二间8.8米,通高7.2米。建国以前为复兴银行,建国后为农行洪安营业所,现营业所已迁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过大江,宁、沪、杭相继解放。8月,湖南长沙和平解放。1949年11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进军大西南,刘、邓大军由湖南常德沿川湘公路向重庆挺进。

1949年11月6日下午,刘、邓大军3兵团12军36师106团前卫部队到达花垣县吉峒坪。国民党守军派兵把守,封锁洪安与茶洞之间的所有通道,把停靠在水路的上百船只,全部放到上、下游偏远处港汊中隐藏,截断水路交通;并放火烧掉了川湘公路跨入西南唯一的茶洞大桥,截断陆路交通,妄图阻止刘邓大军入川。

解放军先头部队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用木船改装成简易渡船,在重机枪强大火力的掩护下,20多个搬运工人撑着船,载着数十名解放军战士向洪安码头边打边进,洪安守敌一触即溃,向县城方向仓皇而逃,战斗不到半个小时就宣告结束,解放军胜利进入大西南第一镇——洪安。随后,他们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让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向秀山挺进。刘邓首长率领二野前委、二野司令部进入洪安后,驻扎在当时的复兴银行。当晚,司令部用柴油机发电,满街灯火通明,刘邓首长走上街头,亲切看望了当地的父老乡亲。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二野”司令部洪安旧址于1987年4月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0月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都战役烈士陵园

成都战役烈士陵园位于蒲江县西来镇铜鼓村,建于2008年4月,占地面积22.77亩,投入建设资金1200万元。陵园内绿化覆盖率达80%,苍松翠柏,环境庄重幽雅。“成都战役纪念碑”为成都战役老师长、海军后勤部原部长王晓老将军题书,“成都战役纪念馆”为成都战役老兵、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题书。主题浮雕是由省军区对口援建,烈士陵园内有烈士墓区、成都战役纪念碑、成都战役纪念馆、主题浮雕等纪念设施,纪念广场可容纳约800人进行悼念活动。

成都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配合下,在解放祖国大陆作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此次战役中,解放军共有110名指战员长眠蒲江,就地安葬在蒲江县5个烈士陵园,其中县烈士陵园44名、鹤山镇烈士陵园12名、寿安镇烈士陵园5名、西来镇烈士陵园25名、复兴乡烈士陵园19名,另外,由其家属迁移回原籍的烈士5名,因分散安葬在乡镇的烈士陵园,由于条件简陋、交通不便等情况,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界缅怀革命烈士的需要,应左良、荆浩等成都战役健在老兵以及社会各界的建议,为褒扬先烈,教育后代,蒲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当年全歼国民党胡宗南匪军主力李文兵团最后决战的主战场——蒲江西来古镇修建成都战役烈士陵园,集中安葬在成都战役中牺牲在蒲江境内的革命烈士。

成都战役纪念馆占地33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作为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这里里集中展示的文物、图片、书籍等以不同的载体,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生动形象、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征战西南、决战川西、解放成都的战斗历程。

“解放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而成都战役是其中精彩的一节;四川的解放战争是一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而成都战役是其中精彩的一篇。”一位成都战役的参战老兵于此题下这样一句话。

目前,成都战役烈士陵园已建成集瞻仰、凭吊、游览于一体的园林式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并成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激励未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已被省政府和省国防教育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

(本章完)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六章 记忆:烽火岁月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一章 晋冀鲁豫逞英豪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五章 二野虎将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四章 进军大西南章三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章二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