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九十三 公孙康的绝境

就在公孙康和公孙度交谈的时候,炸雷一样的声音并未消失,一直都在。

公孙康知道,这就说明魏军攻城失败之后并未灰心丧气,绝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用辽东军无法反击的方式进行远程打击。

就眼下的情况来看,魏军得到了援军,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新昌县城的辽东军,而且四面包围,一看就是要围死这座县城。

现在公孙康非常担心,他非常担心自己坚持不到援军抵达就要崩溃,或者说坚持到了粮食耗光,却依然等不来援军。

可此时此刻,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只能听天由命了。

公孙度威震辽东,高句骊畏惧公孙度,扶余国王的王后还是公孙度家族的女儿,所以公孙康在忙乱之中选择了向高句骊还有扶余国求援。

两国很快得到了消息。

扶余国建国已经很久了。

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扶余国,至今也有四百余年,算是个有年份的国家,历史上和汉王朝的关系也属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有敌对时期,也有蜜月期,实属正常。

董卓之乱前后,东汉中央混乱不堪,无法维系正常的外交关系,辽东北公孙度占据,隔绝了扶余国和中原的往来,于是扶余国也就只能和公孙度建立关系。

而且很巧合的是,为了对付势力比较庞大的高句骊,公孙度也选择了和扶余国联手,把宗室女儿嫁给了扶余王,经常和扶余王联手对付高句骊。

而高句骊则拉拢三韩和濊貊人对抗公孙度和扶余国。

长期斗争之下,高句骊联盟逐渐不是公孙度的对手,公孙度逐渐占据了上风。

而在这段时期内,郭魏政权逐步发展壮大,最终一统中原、江南,重新奠定了帝业,开始向辽东地区寻求全面统一。

在这个状态下,公孙氏面临倾覆之危,而中原正统魏帝国即将重新夺回属于中原正统的地位。

因此公孙氏的求援在高句骊和扶余看来,是有点不妙的。

对于扶余人来说,和公孙度建立关系只是权宜之计,本身也是为了对抗高句骊带来的威胁。

现在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比起公孙度这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当然是中原正统王朝更好了。

现在魏帝国正在猛攻公孙氏,不去附和强大的魏帝国而要去帮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公孙氏,那不是傻子吗?

嫁到扶余国的公孙家族的宗室女哭泣请求扶余王出兵帮助公孙氏,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扶余王思来想去觉得不能这样做,但是公孙氏女儿的求情也不能当做没看到,于是决定派遣一些骑兵装模作样的出兵。

然后扶余王又暗中嘱托带兵的将军不要真的去帮助公孙氏,只要做做样子,等公孙氏被灭了,再带兵回来,就说实在是没有赶上。

这样一来在道义上和实际利益上就都保全了。

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个老机灵鬼。

谁的大腿粗就要抱谁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确的知道,扶余王可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就把整个国家的前途给赔进去。

稳妥一点儿好。

扶余国这边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高句骊那边则想得更多。

高句骊知道讨伐公孙氏政权的是中原的魏国,非常强大,所以高句骊王伯固的小儿子伊夷模极力反对伯固出兵帮助公孙氏。

虽然之前高句骊和公孙氏政权尚且处在一个较为友好的合作时期。

他觉得不但不能帮助公孙氏,还要想办法和魏国联系上,和魏国搭上关系。

但是伯固的大儿子拔奇则不这样认为。

他觉得这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趁着魏国军队和公孙氏的军队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出兵,一口气消灭公孙氏的军队和魏国军队,这样就能夺取辽东了。

伊夷模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我听闻魏国皇帝非常厉害,军队非常能打,公孙度都被打的要求援,我们连公孙度都打不过,怎么还能和魏国皇帝作对呢?

现在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魏国消灭了公孙度之后,我们再去拜见魏国人,和魏国建立正常的关系。”

拔奇觉得伊夷模胆子太小了,很是不屑。

“公孙度杀死我们那么多族人和部下,是我们的生死大敌,之前因为战胜不了他所以才认输,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机遇,更要做点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夺取辽东,还要趁什么时候夺取辽东?”

拔奇坚决不认同,反对支持公孙度,而想要做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他认为魏国人远道而来,必然不会长久在这里驻军,只要让他们知难而退,就算打杀他们的军队,他们也不会来寻仇。

如此一来,辽东就是他们的了。

伊夷模还是继续反对,说这样只会让魏人震怒,出兵高句骊,高句骊会有亡国的危险。

拔奇针锋相对,也不会退让。

这让伯固有些纠结。

思来想去,最后伯固决定采取折中方案,既不支援公孙度,也不攻击魏国军队,而是坐观成败,然后看情况出兵。

要是魏国人消灭了公孙度之后就撤退,那自然是大好事,要是魏国人取胜了之后不走,那就再说。

毕竟是一个那么大的大帝国,直接对着干那未免有点太不自量力。

当初,伯固曾入侵玄菟郡,然后被玄菟郡太守狠狠地揍了一顿,知道这些中原汉人不好对付,心有畏惧,不敢贸然行动。

虽然拔奇觉得自家老爹实在是太胆小,但是老爹既然说了,他也不好反对,只能接受。

于是伯固就派人去观察局势,看看情况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很快,高句骊方面得到了关于扶余国出兵帮助公孙度的消息,但是又得知扶余人进军的速度非常之慢,根本不像是去支援公孙度的样子。

伯固一眼就看穿了扶余人的想法,不屑的说这帮家伙肯定是不敢得罪魏国,又不愿意成为背弃盟约的人,所以干脆做出这样的事情。

连扶余人都做出了不得罪魏国的决定,所以伯固还是觉得不要直接出兵,而是加派人手去观望局势,等之后局势明朗了再做决断。

扶余国和高句骊国都没有选择出兵帮助公孙氏,公孙氏被彻底的孤立,且即将面临绝境。

此时此刻,太史慈正在横扫三韩,把三韩打的满地乱窜,一个部落接着一个部落纳入统治之中。

而濊貊人目前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遭遇和三韩人一样的待遇。

柳毅依然被围困在襄平城内动弹不得,田豫把他围的死死的,他不断的尝试出击,不断的尝试冲破包围圈击溃魏军,但是每一次都失败,没有一次获胜。

除了损兵折将以外,没有任何战果。

虽然襄平城内的粮食足够他们吃,但是继续这样下去,公孙康那边会撑不住的。

柳毅非常担忧,继续努力的冲击魏军的包围圈。

公孙康那边就很惨了。

不断地遭遇到魏军的远程打击,城中被烧得一片狼藉,这些火焰还不能用水浇灭,只是非常幸运地被发现可以用沙土盖灭,这才让公孙康保住了新昌县城,没有让新昌被大火焚毁。

二十一 蔡邕的日常七百三十六 吴景阵亡三百七十一 我怎么感觉我们好像中计了?五百九十三 郭鹏的仁政一千三百六十四 郭瑾正在竭尽全力的享受着一千零五十七 诸葛亮觉得在这里可以实现他的价值一千四百五十九 魏帝国是个骑在马背上的国家八十五 平定河北四百八十二 荀彧,你可真是奢侈一千三百八十二 赵云是唯一合适的人选四百二十六 火头将军郭鹏八百五十七 我们真的那么不如魏人吗四百八十五 八国分封七百四十一 咱们什么都不知道二百二十九 曹纯的心理阴影一百九十六 贤良董卓五百六十一 马超不乐意一千一百五十七 你们和我谈旧情?二百四十九 徐州第一富户彻底倒向了郭鹏三百五十五 天意一千一百一十七 朱褒很讨厌雍闿四百九十二 陶谦封公七百三十 水上鏖战一千四百六十 所以皇帝办事哪能手软呢?一千零七十二 仲达,你这样的人我是很欣赏的一百八十五 董卓来了八百七十八 万一这真的是魏人的阴谋三百一十七 恐怕我等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九百三十一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二百零六 你这家伙真是个小机灵鬼儿八百三十四 嘴炮之王一千一百二十七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八百一十一 刘琮只能被迫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五百三十四 命运的决战九百一十 天子要加征商税了?七百九十三 刘表的愤怒三百九十六 郭子凤!你居然敢背叛我!一千一百八十四 皇权膨胀二百一十三 能安定天下的,一定是将军一千五百五十三 郭承志不懂郭鹏的落寞一千一百六十四 左伯献纸一千二百零七 程昱求职一千四百七十一 我小看你了二百五十二 公孙瓒心中的野望开始滋生一千一百八十六 这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击四百五十三 张济和段煨的嫉妒六百四十六 篡位的科学流程(下)一千零九十三 天降猛男郭子凤一千一百六十五 小国寡民就是那么不堪一击三百七十六 刘协的日子是真的不好过三百七十 未来,或许会很有趣也说不定一千三百二十四 填坑的陈宫九百一十 天子要加征商税了?一千一百九十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八十二 天公将军,你这黄天,也死了!一千二百三十三 皇权的威压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三百四十七 主动去世的袁绍一千四百零四 他决定用女人来笼络这群精锐善战的战士们七百五十一 我希望天上赶紧降下一道雷把郭子凤劈死一百三十七 叛乱的终结一千零六 陛下和老臣都被田元皓蒙蔽了八百六十六 后悔的刘璋一千五百五十七 如果魏国需要他做一个神,他就做那个神好了三百四十六 生擒袁绍四百四十八 这笔生意在桥蕤看来非常值当一千二百四十六 郭鹏也有不开心的事情四百零七 好冷的天一千零七十二 仲达,你这样的人我是很欣赏的一千三百八十一 郭瑾感到愤怒和不安五百零四 郭某人对待政敌从不留情六百二十一 庞将军愿为先驱,为魏公血战沙场,九死不悔七百九十四 刘璋称帝一千四百七十四 司马氏算是在魏帝国站稳了脚跟一千一百八十七 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做一个好父亲了一千五百 好好先生诸葛瑾一千二百八十二 张辽在朝廷里没有朋友八百九十 张飞大破公孙康一百六十 郭嘉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千零二十九 画饼充饥这种手段郭某人很擅长一千一百七十六 国际已经没了九百九十七 曹氏不能被郭鹏定义为威胁一百一十六 我就是一个卑鄙的恶人一千四百零一 我问你们!你们到底要跟从谁?三百六十二 进化的郭鹏一千二百八十 扬州不再是过去的扬州三百八十六 阎象到底也没有得出最终的答案五百六十 碾碎你二百七十八 吕布大掠陈留郡四百九十一 裂变的天下一千五百二十三 新年快乐一千二百三十八 兜兜转转二十年一千零四 这混账的二重君主!四百三十六 寿春百姓盼大汉王师如久旱盼甘霖九百一十二 曹操需要心理平衡一千一百六十一 战神的儿子当然也是战神一千四百八十七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你忘了?三百四十一 是匡扶汉室,还是……一千零六十六 不能让诸葛亮把问题扩大化一千一百二十四 师汉长技以制汉二百零五 讨董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