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年关

康熙五十九年大年夜,京师畅春园却丝毫没有过年的喜乐气氛,反而是一片肃杀,宫女太监们一个个蹑手蹑脚,生怕惊起一点点动静。

四阿哥胤禛脸色平淡如水,在内侍的带领下向着宫城内走去,不曾有丝毫的逾矩。唯独望向宫殿深处时,嘴角微微有些抽动。

“武昌丢了,襄阳丢了,现在连荆州也丢了!”殿内传来了一声怒吼,隐隐还伴着喝骂之声,使得前方带路的内侍,身子也微微颤抖起来

这天威之下,还有谁倒霉?还不就是他们这些为奴为婢的人,这擦着碰着都是一个死,唯有万般小心,祈求这天杀的楚蛮子早日平息下去,他们这些奴婢的日子才会好过几分

胤禛丝毫没有半点动容,就这么跟着内侍走进正殿,抬头望去,地上仅是一片狼藉,一堆小太监跪在了地上,将额头贴在地砖上,身子如筛糠一般抖动。

此时御榻上康熙皇帝已经形同枯槁老人,再也不见平日的光彩,他奋力将奏折砸了下去,发出一阵哗啦的声音,脸上出现了几分不同寻常的红,胸膛更是不由自主喘起了粗气,这位风风雨雨一辈子的皇帝终究是老了。

胤禛跪在了地上行了大礼,随后低声道:“禀告皇阿玛,如今大年除夕夜,还当保重龙体,切莫伤了身子。楚逆不过是一地乱匪,待我大军征调之下,定当覆灭之,诛除殆尽。皇阿玛切莫忧心,以保龙体万全。”

康熙皇帝脸色微沉,胤禛这番话粗听还好,可是后面这“楚逆不过是一地乱匪,待我大军征调之下,定当覆灭之,诛除殆尽。”是什么意思?当初他一力孤行保全满丕,所用的理由无非也是这个,如今胤禛重复了一遍却让人不得不多联想什么了。

这是指着鼻子骂他康熙是个昏君!骂他识人不明!

“这普天之下,尽数都是乱臣贼子!”康熙怒火升腾,这大清天下已经不止是楚地作乱,原先已经平息下来的西北战事,已经出现了再次恶化的前兆,厄鲁特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率兵再次侵袭吐鲁番,似乎想要图谋东进。

策妄阿拉布坦是原来准噶尔蒙古噶尔丹的侄子,不过此番东进可不是给自己的叔叔报仇,实际上当年噶尔丹出兵喀尔喀蒙古时,正是这个好侄子在背后捅了噶尔丹一刀,将噶尔丹遏制在科布多无法西还,而后更是联合康熙彻底击败噶尔丹。

如今的策妄阿拉布坦实力尤胜于原先的噶尔丹,在康熙五十六年还攻占了拉萨,后来被吏部尚书富宁安、西安将军席柱带兵给驱走,也是在这一仗当中,岳钟琪才开始展露头角,连十四阿哥胤禵挂抚远大将军大印,也是为了征讨策妄阿拉布坦。

若是曾经的康熙皇帝,恐怕都已经亲征西北,直捣策妄阿拉布坦的腹心,可现在终究是老了。再加上之前那次征讨噶尔丹,康熙虽然取得大胜,自身也是损失惨重,可终究不能将蒙古人彻底赶尽杀绝,当下也有心无力了。

就在这个当口,复汉军从湖广之地突然崛起,更是连战连胜,先后击败了整个湖广的绿营,连同荆州也一同攻了下来,这一下却是从疥藓之疾变成了清廷的腹心之患。

胤禛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本奏折,禀告道:“皇阿玛,儿臣愿意领兵前往湖广,平息叛乱,这是儿臣的平叛方略。”到目前为止,清廷对复汉军的态度都是叛而不是反。

不要小看这一点区别,实际上这关系到复汉军的根本。复汉军一直打出的旗号是反清复明,用这个角度来说自然是反,可是清廷却一直抓着复汉军原先是汉阳营叛乱而来的跟脚,否定汉阳营目前的政治立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清廷自然一直是抱着平叛的名义,胤禛这一次的方略也是平定湖广汉阳营叛乱事奏的说法。

康熙看完之后,微微闭住了眼睛,他在内心里隐隐有些不安,这次不是因为楚逆和西北战事,而是因为这个奏折所反映的一个态度,这让康熙皇帝的脸色更加差了几分。

“你想带兵?”康熙丝毫不掩饰语气里的轻蔑,手指也点向了跪着的胤禛。他向来是准了人,可是对于这个每日里的冷面王,却少了几分了解。

胤禛内心有些恐惧,但是对权力的渴望和跟老十四争锋的心,终于是压倒了内心的慌乱,他将头深深埋在地上,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更加平稳。

“禀皇阿玛,如今湖北全省已失十分之八九,若是郧阳府再落到楚逆手中,将那几十万的流民动起来,恐怕后果不堪设想。为今之计,需要一名重臣统帅南面兵力,集结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以及四川等省绿营兵力,并八旗马队与一部陕甘马队,方能马到成功。”

勋阳府是流民聚集之地,一向是明清的火药桶,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出乱子。

“儿臣毛遂自荐,愿意当这统兵官,只愿为我大清除此奸逆。”这一番话已经透露出了许多东西,既有胤禛的拳拳为国之心,更有藏在里面的那点小心思。

可是在康熙这位已经御极六十年的老皇帝面前,还有谁能在他面前藏起自己的心思?胤禛的这番作为只是进一步印证了他内心的想法,这也让康熙内心更为烦闷,双手都有些不自主地颤抖。

他老四终究是忍不住了!

康熙内心越发地气闷,不由得咳嗽了几下,这一下咳嗽却更加停不下来,老太监连忙扶着康熙的背,帮着康熙顺气,而此时趴在地上的胤禛,内心的恐慌反而平息了下来,带了几分别样的心思。

自从老十四领了抚远大将军以后,这全天下都只当康熙已经是圣心默许了,这件事对胤禛的打击之大,是旁人难以了解的,几乎断绝了胤禛的夺嫡之心!

这天下谁不知道?领天子节带兵出征的都是什么人?那几乎都是板上钉钉的接班人了!谁不知道原先八爷党当中不少大臣重新投靠了老十四,就等着拥立之功呢。

胤禛心里终究是不服,大家都是一母同胞,自己更兼兄长,自己如何能让?又如何敢让?

现在老十四掌着抚远大将军的兵马,自己不能再含糊了!

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二百三十四章 战康熙(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战临江第三百六十章 咱们中计了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参崴第一百四十一章 战临江第四章 失亲孩童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换铁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决战之血雨山海关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变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敌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战康熙(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过苦日子第二百一十二章 决战练潭镇(五)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缓兵之策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权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货币第二百九十章 收买人心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勋定衔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奋斗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艰难唯一死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七)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尔丹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争纷纷第八十三章 夺嫡第二百六十八章 废除弊政第三百一十章 宁家大业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战桐城(上)第六十四章 战起第二百零七章 强行成亲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与浊流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战,我便战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一百二十章 后路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还没死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八十二章 波澜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于陛下,忠于祖国!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难道错了?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决战之最后通牒第一百七十七章 关键抉择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二百一十四章 决战练潭镇(七)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十章 寻矿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药第六十五章 排对排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币还是友谊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三十四章 飞速发展第两笔七十九章 利益攸关第五章 家族产业第五百五十章 大帐惊变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袭北硖关(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后一击第五百六十六章 战漠北(一)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点什么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二十章 汇通钱庄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占江宁第四章 失亲孩童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对王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进程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十六章 拜师风波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业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隐患第四百五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二百三十三章 战康熙(三)第三百九十章 谁买谁就是傻子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三百九十七章 战土狼兵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折参奏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学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内乱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与败第四百四十章 花钱买命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时代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态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里还有君父吗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耻与风骨第三百三十六章 创建报纸第七十七章 大胜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