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静

宁渝对于曾静的印象颇为熟悉,是因为这个人在雍正年间是掀起过天大的波浪,但是宁渝对其的印象并不好,因为他的反清立场并不坚定!

在真实历史当中,曾静原本只是个县里的教书先生,当时雍正刚刚继位没几年,然后路过湖南的一些客商,都私下里传播雍正是依靠阴谋才能得位,在朝廷里离心离德。

这些原本不过是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却被曾静奉若至宝,而后便以为大清即将完蛋,于是便想着推翻朝廷,如果说到这里的话,曾静只是一个胆大妄为的狂徒。可是他后面的一些手段,却让人觉得此人脑子有病。

曾静的神奇操作就在于,他听说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是岳飞后人,便脑补此人是忠勇之后,又手握重兵,肯定不会得到朝廷的信任,于是就派了他学生张熙去给岳钟琪投书,历数雍正种种过错,劝他重新做回忠勇之后,举旗造反。

结果很显然,岳钟琪深得朝廷看重,自然不会背离朝廷,随后就把这件事禀告了雍正皇帝。而雍正皇帝原先也没有当回事,只是认为这是一个狂生又在搞事情,便将曾静打进大牢审理,看看后面有没有一些搞事的人。

可是这不审不知道,一审下来却让雍正惊了一身的冷汗,那就是曾静将他的老师吕留良给供出来了,这下可好,曾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书先生,可吕留良身份不同,那是江南士林的代表,文坛的领袖。虽然说已经去世了几十年了,可是他的徒子徒孙都还在呀。

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雍正随即下令严查吕留良、严鸿逵、沈在宽等人留在家里的书籍,然后把这几家人一起押解回了京城进行审问,在之后雍正对汉人的防范之心越发强烈,打算用攻心之术来对付曾静等人,便根据曾静的言论进行一条条驳斥,居然把曾静就这么给策反了!

后来的结果也很惨淡,雍正皇帝将自己与曾静问答之词,编为《大义觉迷录》,派大员带领曾静到江宁、杭州、苏州等地,进行宣讲,并对吕留良等人的言论进行批驳揭露。

这还嫌不够,雍正大肆兴起文字狱,将吕留良全部遗著焚毁,而吕留良与其子吕葆中及吕鸿逵虽死,也被下令给挫骨扬灰了,至于其他的吕家后人,像吕毅中和吕在宽等人皆斩决,族人全部被诛杀,而跟吕家相关的黄补庵、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以及敬舆等人全都诛杀殆尽,可以说整个江南士林几乎被杀尽了。

至于掀起这场大乱的曾静师徒,却被雍正认为是乡间的迂腐之辈,不足为虑,随后都给释放了。当然这对师徒也没活太久,没过几年乾隆继位后,又将这二人给处死了。

可以说,在宁渝的心里,对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好感的,首先做事能力其蠢无比,其次政治上的立场不够坚定,这没办法让人放心去用。

可问题是目前的复汉军可是求才若渴,如果现在把这人给推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自打自脸,因此究竟如何处理,让宁渝感觉有些头疼,他有些后悔今日上这天星阁了,天星没找到,这麻烦倒是来了一个。

曾静脸色微微涨红,他再一次长揖行礼,诚恳道:“素闻复汉军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学生不才,就算做不得什么大事,也可以略尽绵薄之力,惟愿驱逐夷狄,复我华夏衣冠。”

宁渝直接上前一步扶起了曾静,笑道:“先生能投我军,亦是我军之福,只是前路坎坷,还望先生勿怪。”

一时间气氛越发和煦了起来,回到城内后,宁渝直接任命了曾静为主簿,以彰显求贤若渴的态度,而曾静亦是感恩戴德,并不觉得主簿官小,反而颇为虚怀若谷,一路学习请教。

宁渝也不再去管他,对于他而言,只要这个曾静老实乖乖的去做事,不要想那些异想天开的东西,也未必不能重用。至于其他的,可以留待他日细细观察。

对于此时的宁渝而言,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在征南大都督建制之后,宁渝和宁忠义以及郑广国、董策、高洪义等人,便一直在操持着南征之事。

其中原先的编制略有变动,其中二师原来的老参谋长高洪义被调到了独立一师当师长,而新的参谋长由原来的汉阳营出生的邓方担任。经过这么一番调动以后,宁渝也是希望着能够尽可能提拔干练之才,将其都锻炼出来。

独立一师的编制也基本完成,里面的团营连级别军官也都是从一师和二师抽调完成,因此许多人都得到了官职的奖赏。至于长沙一战当中,宁渝也对有功将士进行了奖赏,光土地都赏出去了五万多亩。

不过这些土地却是不可节省,因为此时的复汉军的军饷并不算很高,主要是按照官职等级来给饷,最低的士兵每月银两也才一两银子,虽然说吃穿用度都无需花费,可跟绿营比起来都算是少的。

除非往上面再升一升,到了排长级别时,每月的饷银就有三两,到了连长级别每月是五两,至于营长级别是一个分水线,每月的饷银一下子涨到了十五两,团长级别则是四十两,而目前复汉军当中的师长一级别的饷银高达八十两。

不过这也是因为军饷田的缘故,凡是若是服役超过十年或者战死者,便赠田十亩,这大大激发了一些贫苦汉子的热情,他们在战场上悍不畏死,甚至许多人受伤后更是主动寻死,原因很简单,复汉军中规定,若是负伤者退伍,仅给田五亩,若是战死者,才给田十亩。

就是这五亩的差距,让许多汉子为之牺牲,这件事宁渝也有所知晓,可是却难以改动,因为这个规则捍卫的是死者的权力,如果负伤者也能得田十亩,肯定会有许多人主动负伤然后远离战场,这于复汉军的根基不利。

捍卫这个规则的也不仅仅只是复汉军的高层,而是全体从上到下的所有官兵,原因也很简单,大家伙心里敞亮,明白如果没有复汉军,没有大都督,这个田地谁都不会有,那么就必须要打胜仗,也需要去死人,那么这个规则就是捍卫所有人权利的规则。

在目前的复汉军当中,规则的力量已经开始从雏鹰营学员身上传递到其他人的身上,这让整个军队的风气大为不同,这也是当初宁渝要求将雏鹰营分散开来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培养战术能力,也是为了培养精神风貌。

第六十二章 举大白,听金缕第三百零四章 先杀杨宗仁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与义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五百五十章 大帐惊变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四十五章 围城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尔丹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处理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四)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惨烈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五百章 陛下要赖账第二百一十章 决战练潭镇(三)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当大汗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军备战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练潭镇(十)第四十九章 白鹤道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五百七十八章 严正抗议的大英帝国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谈判第二百九十六章 龙兴之地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视制度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四百八十章 大决战之大梦初醒第九十六章 高价第二十五章 敢问大志?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事喜办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断东南战未休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进无退第一百零四章 源头第四百五十一章 联合大义军第三百四十章 县令们也要多学习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东进?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历登基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军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三章 论禅不论心第四百一十二章 给资本套上笼子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二十三章 炮响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东进?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决战之天津登陆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乱的俄罗斯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对刺刀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占江宁第二百六十六章 财政改革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还能怎么打?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三)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决战之天津登陆第四十一章 铁与血第五十一章 圣眷第五百八十一章 颠覆俄罗斯帝国第两百零二章 孤城日渐危第五百八十四章 远东破局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权第四百四十章 花钱买命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四百五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决战之遗诏留书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国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争纷纷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历帝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九)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三百五十二章 扩八旗,开满洲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六)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兰阅兵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五百七十八章 严正抗议的大英帝国第四百五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七)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亲征第二百六十九章 财政盘点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敌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个都跑不了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赔本买卖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七十章 大决战之生死博弈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参崴第五百七十七章 进军星星峡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银本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