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关!出关!

革新三年腊月二十九,正值过年之前,复汉军在经过了风卷残云一般的大战后,成功占领了京城,为此战画上了一个句号。

实际上,自从八里桥一战后,清军主力便彻底烟消云散,之前的十余万大军,被复汉军斩杀整整五万余人,俘虏三万多人,剩余的人几乎都溃散而逃,而复汉军在这一战当中,也付出了一万余人的伤亡。

严格来说,清军打得不算差了,特别是汇聚此战的几乎都是八旗的骨血,因此人人敢于搏命,人人皆不畏死,以致于才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伤亡。

等到复汉军收拢兵力之后,攻克京师已经是易如反掌,毕竟清军留在京师的军队只剩下不到万人,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之辈,复汉军仅仅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彻底攻占了京师,并且控制了诸多要地。

宁楚君臣并没有第一时间进入京师,毕竟里面还藏着不少八旗的顽固分子,他们在正面战场上打不赢,很可能会想着刺杀一途,因此在经过复汉军彻底的清洗之前,他们都不会直接进入京师。

当然,进入京城也不会是所有的军队,宁渝直接安排了第一师和第二师,携手会同进入京师驻防,当然也对其三令五申,决不允许任何复汉军士兵做破坏军纪之事,若有人敢于浑水摸鱼,则立斩无赦。

实际上,在复汉军进城之前,京城内还残留了许多旗人,其中一部分是满洲八旗,一小部分是蒙古八旗,而绝大部分都是汉军旗人。

原因也很简单,当初八旗在撤离京师的时候,时间上太过于紧张,以致于大量的旗人还有相应的财物,都滞留在了京师内。不过这是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滞留的原因,汉军旗人则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往关外撤离的选择,因此除了一小部分人,其余的几乎全都留在了京师。

因此,在城破之时,这些八旗才是最为恐惧的,他们担心宁楚会重新上演当年八旗南下的那一幕,甚至有不少八旗女子直接选择自杀......

就在京城内一片乱糟糟的时候,复汉军其余各师则暂时驻扎在了通州,原本的通州清军大营,已然成为了复汉军驻扎军营,而原来的通州府衙,则成为了宁楚君臣的临时办公之地,他们将会一直在此地临政——直到京师彻底安全下来。

“启禀陛下,臣等通过雍正近侍等人的口供,已经得出了初步的结果,当日雍正并非被我军斩杀,而是服用了大量的丹药,他在射完那一箭之后,情绪彻底失控,以致于药力爆发......当场暴卒而亡。”

崔万采将原封报告直接呈递了上来,临了感叹道:“当日的雍正,只怕是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

宁渝此时正围着火炉烤火,他实在有些畏惧北方的寒冷,在听到崔万采这番话之后,随即接过了报告,简单的看了一遍,终于能够确定,雍正皇帝的死跟服用丹药的关系很大,特别是在攻下京师之后,骗子贾士芳虽然死了,可是根据其他人的口供,也能得出这一点的联系。

雍正皇帝一心想死在战场上,可是世事弄人,他到头来还是死在了丹药之下,却是让人不免有些感慨莫名。

“雍正虽然不是为我军所斩,可一应奖赏还是发下去吧。”

宁渝轻轻点了点头,轻声道:“还有,雍正此人终究算是一条汉子,好生葬了吧。至于伪清前番诸帝的陵寝,一应保留下来,将来和大明皇帝的陵寝划归一处管理,亦可作为历史教育基地,以史为鉴。”

“是,陛下。”

崔万采明白皇帝这么说的用意,其实还是因为朝廷内外都有人声称要毁掉清陵,以图正本清源之用意,也是体现大楚承继明统的决心。

可是在宁渝本人看来,并没有这个必要,他要留着清陵给后代子孙看看,要牢记这一段的历史。

“战事虽然已经基本结束,可是百姓的日子却并不好过,特别是今年直隶本来就很缺粮,再加上八旗又运了不少粮到关外去了,眼下京城斗米两百文,关键是还有价无市.......内阁应该保障好对直隶地区的救济问题,绝不能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

宁渝的这一番叮嘱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手底下密探汇总上来的情报,其中的种种惨状,令人读来忧心。

崔万采当年明白宁渝的意思,说起来直隶缺粮的问题一直很严重,或者说,是整个北方的缺粮问题都很严重。

早在复汉军拿下江南之后,整个北方的粮食供应体系其实就已经开始失衡,雍正无奈之下只得集中粮食优先攻击直隶,因此山东、河南的粮食都往直隶方向供应,导致自身还出现了一定的灾情。

到了今年的时候,山东和河南都出现了一定的旱灾与蝗灾,再加上兵戈未息,粮食产量还比不上往日,可是就算在那种环境下,山东和河南还得往直隶运粮,结果饿死了不少的百姓。

如今,直隶彻底失去了外在供粮的渠道不说,关键是自身所剩不多的存粮,都被八旗运到关外去了,也就造成了一场规模庞大的饥荒,如果不是复汉军打下了直隶,只怕过了这个冬天,京城人得饿死许多。

对于直隶的情况,崔万采亦是忧心忡忡,“回禀陛下,眼下直隶已经再无半点存粮,只能依托外界供粮,关键是山东、河南还有山西一部亦是刚入我军之手,只怕难以提供更多的粮食,如今财政部已经将存储在南直隶、安徽以及湖广的库粮调拨了两百万石,将会通过海船运抵直隶,只是时间上有些不够。”

“不光是时间不够,粮食也不够,两百万石粮只怕能供大部分人勉强过冬,到了明年又会陷入无粮的状态,咱们不光要给他们提供救济粮,还得让百姓过上真正的安稳日子。”

宁渝微微沉吟道,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准备再跟内阁沟通一下。

崔万采抚了抚胡须,沉吟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此事应当分成两个部分.........”

宁渝的眼睛有些微微发亮,他高声道:“第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眼下的难题,咱们要继续运粮至直隶,目前有所短缺的部分,可用军粮填补,先救完急再说,只要能填补账目,枢密院那边也不会多说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推行新政,对于旗田还有一部分汉奸士绅的田地,要坚决没收。”

“第二部分就在于,咱们不能光是养着直隶的几百万百姓,这样朝廷的负担会太重,以工代赈也不能长期进行,因此咱们需要将人口分流出去,开拓荒地来养活更多的人。”

崔万采眼前一亮,他微笑道:“陛下的意思,是在关外垦荒吗?”

“没错!解决直隶的问题,就在关外!”

宁渝脸上勾勒出一丝笑意,说起来眼下的这个时机也非常巧妙,通常汉民是不太愿意背井离乡远拓荒野的,只有活不下去了,才会选择去别的地方碰碰运气。

而眼下想要解决东北的问题,并不是光靠军队或者火器就能行,关键是要有大量的百姓,作为兵源地还有屯粮地,才能真正进行实际控制,因此眼下让汉民出关寻活路的法子,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通过发展汉人出关,还能进一步遏制俄人的狼子野心。

想来想去,宁渝觉得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只是想到后续要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却是又忍不住有些头疼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惨烈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旧碰撞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师的末日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师的末日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晕了第三十六章 拿破仑炮第三百一十二章 扑朔迷离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旧碰撞第八十五章 战前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五十九章 壮志雄心第三百七十八章 来人!上地球仪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万斤铁第五十五章 梦绕神州路第三百二十六章 风云之变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击开始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战桐城(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广决战?第一百零八章 巡视第六十五章 排对排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军第四十五章 湖广商会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问世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占拉萨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决战之再战宁锦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斗第一百三十七章 触目惊心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五十一章 圣眷第三百一十章 宁家大业第十章 寻矿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轨马车第三百九十四章 军校始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两难选择第二百三十七章 战康熙(七)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许将军见太平第五百三十八章 广州码头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五百八十四章 远东破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捞钱是王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军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对刺刀第二百九十一章 布局第四百零九章 督帅,我愿留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决战之再战宁锦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议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十九章 白鹤道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请求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袭北硖关(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后一击第二百五十四章 岳钟琪的野望第二百八十九章 劝进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欧洲的中国热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准格尔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一百零四章 源头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零八章 巡视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万斤铁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决战之血雨山海关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祯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进程第二十七章 检阅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庆第七十二章 扩军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事喜办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战落幕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继位第七十七章 大胜第三百零五章 亲征杭州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尧的决心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五百章 陛下要赖账第五十四章 拒绝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决战之大战宁锦第十八章 收徒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赔本买卖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与火枪第五百四十九章 册封藏王第十三章 父子夜谈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庆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决战之天津登陆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来个大的第二百三十三章 战康熙(三)第三百零九章 立国称制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零九章 决战练潭镇(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进军星星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