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工业反哺农业

东非农业缓慢发展,而今才算真正抹平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农药化肥产量不如德国,但对上其他国家数量上没有太大差别,当然,一讨论到人均那就不一样了。

毕竟德国和东非等国的国情不同,东非和沙俄,美国国土面积大,可利用土地资源多,英,法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可以分担本土农业发展压力。

这种情况下,现阶段德国在农业技术上的进步可以说独步全球,就拿土豆产量来说,在德国统一之初,谷物产量是一千七百多万吨,现在则是两千五百万吨以上,土豆产量从两千多万吨增加到四千多万吨,甜菜产量也从两千多万吨增加到三千多万吨。

这显然要归功于德国在农业育种,化肥,农药,农机领域的集中爆发,国家统治阶层主要是容克贵族,他们本身作为地主,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进步。

当下,单从农业亩产上对比,德国位居世界第一,单位亩产比土地更肥沃的法国还要高许多,更是美国和东非的近两倍,是沙俄的两倍还多。

就拿土豆单位产量来说,德国土豆每公顷产量是一百五十公担左右,沙俄排在第二,仅有八十多公担,而法国,美国和东非都在七十公担上下。

当然,沙俄的天气也确实是适合土豆生产,所以能超过法国,美国和东非,但是沙俄在谷物单位产量上和其他国家对比就差远了,就是东非小麦每公顷也在十公担上下,俄国只有六,七公担水平,美国在十公担以上,法国更是俄国的两倍,德国则是沙俄的三倍多。

在这几个国家中,东非的气候是最不适合小麦生产的,但是凭借农业技术上的进步还在俄国之上,而小麦这种作物,在东非谷物中地位已经大不如水稻,东非水稻产量只会更高。

而德国土地平均质量在上述国家中,也就比东非强,法国的农业自然条件冠绝西欧,尤其是巴黎周围的土地,沙俄有乌克兰这个大粮仓,美国就更不用说了,各种气候类型丰富,土地肥力也高。

所以德国以并非最优越的土地,在粮食亩产上碾压世界其他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拥有此时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这和德国的工业发展有重大关系,就拿重要的农业肥料钾盐来说,在九十年代德国钾盐产量就已经高达数百万吨以上,德国谷物种植成本中至少百分之三十都投入在谷物种植上。

在农机领域更是如此,别看东非在拖拉机上占据了先发优势,可农业机械并非只有拖拉机一种,德国在脱粒机,播种机,割草机,蒸汽犁等方面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就算德国规模较小的农场都至少配备十种以上的生产机械,更何况德国主要以容克贵族手下的中,大型农场为主,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德国农业就是全世界的标杆。

……

莱茵市。

对于农业机械化,东非政府自然不是没有大动作,但是东非因为国家耕地面积,工业实力等因素制约,所以农业转移速度并不是特别快。

农业部向恩斯特介绍着当前东非农业领域的情况,农业部长芬格尔说道:“目前我国在谷物农业领域的农机技术积累和其他国家持平,但是这些农机推广开来,需要耗费更多的功夫。”

“以小麦播种机为例,我们仿照德国等国家的播种机,做到了这种机器的自主化生产,但是我们的工业产能却无法和其他工业强国相比。”

“就比如德国,德国的工业比我们强大,所以播种机产量上比我国还多,但是德国耕地面积却远小于我国,说通俗点,就算我们生产和德国同样数量的播种机,也不可能在实现播种机在全国的普及,至少要生产比德国三倍以上的小麦播种机,才可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而且小麦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占比已经下滑,水稻占据谷物种植第一位,而我们本国研发的插秧机,想要铺开只会比小麦播种机更困难。”

“当然,目前政府在推动农业全面机械化上的力度很大,但是相关工厂组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毕竟德国刚统一的时候底子就比我们好。”

“不过我们在拖拉机和汽车方面确实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攀升,除了英,法,德,美以外,东非农业机械化程度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

拖拉机对东非农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农业领域拖拉机可以说是全能型选手,通过各种改造可以参与几乎大部分农业工作,耕作,播种,收割等农业活动都可以以拖拉机为载体完成。

以拖拉机为载体,搭配合适的农具就可以干很多专门用途农机的活,所以东非农业领域农机综合研发能力虽然暂时无法和其他工业强国相比,但是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也就是俗话说的“好钢使在刀刃上”。

20世纪初,各国拖拉机正处于蒸汽时代的巅峰,美国蒸汽拖拉机年产量超过上万台,而东非通过一五计划,内燃拖拉机产年量已经达到了七万台。

蒸汽拖拉机因为各种限制,效率自然无法和内燃拖拉机相比,所以东非虽然在农机综合研发上貌似不如其他国家那样百花齐放,实际上因为选对了赛道,反而迅速缩小和其他工业国的差距。

而且东非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随着时间推移,优势会越来越大,其他国家还在以蒸汽拖拉机为核心的时候,东非已经开始以内燃机拖拉机为载体向其他农业机械延伸,举一个非农机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东非的装甲车生产就主要是由拖拉机厂来完成。

恩斯特:“在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工业发展是国家的重点,这也是农业机械化速度受到制约的一个因素,毕竟工业的利润更大,工业规模越大,政府收益越高,而我国农业实际上提升增量并不简单,再如何折腾,也不可能让亩产面积增加的太大,即便有更多化肥和农药参与,也不可能让农业飞到天上去。”

“当然,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前提下,工业发展越快,农业机械化速度也越快,工业能力提升,也就意味着我们能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业器械,从而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换句话说在当下东非发展阶段,农业虽然作为国家根本的地位不会变,但是奈何农业发展就是不可能超过工业发展速度,东非就算在二五计划期间对农业重视程度比一五计划期间提高一些,也不能投入太多精力。

因为工业发展好了,那农业机械化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实际上东非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早就已经展开,只不过因为东非工业化程度水平较低的原因,效果显现的也就不太快。

而且农业发展并不单单靠机械化一个层面,还要看农药和化肥等技术的进步,东非化工业虽然经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是真正想对农业产生巨大效果还要看二五计划时期化工业的发展程度。

第539章 邻居论第758章 331师第1056章 以德国为首第479章 牛马帝国第265章 战前准备第1352章 战争结束第1194章 铁矿商机第1121章 康斯坦丁离世第40章 移民军回国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822章 卡宾达第603章 能源问题第1184章 通吃第805章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第154章 发“货”第1189章 邀请第847章 畜牧业第24章 筹措资金第958章 巴拉圭第394章 硬气第1147章 贸易繁荣第1293章 肢解第1205章 工业依赖第930章 汉萨省第592章 巡视巴加莫约第928章 军队让路第63章 攻克桑给巴尔王宫第550章 战友叙旧第1326章 野望第62章 激战第971章 经济状况第72章 烟草种植第570章 投降!第976章 开始第1096章 北部湾领地第414章 新汉堡港第793章 笼中鸟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659章 对阿贸易第254章 不欢而散第944章 赛尔号起飞第564章 贵人第949章 战败第874章 推销移民地第1351章 士兵的“奋斗”第816章 1890年农业发展报告第1164章 争议第1014章 轻工业第903章 莱茵宫第499章 建交热第916章 鲸湾港铁路第294章 安达手表第199章 结款第1章 穿越第995章 服务型政府第508章 经济制裁第313章 盗版“斯图加特”第844章 鲁道夫第941章 “莱茵帝国”第39章 利萨海战第189章 占领第978章 后续影响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174章 食品产业独立第175章 村落选址第776章 第三阶段第18章 远洋贸易第1217章 出兵苏丹第498章 和谈第1054章 地缘博弈第1004章 铁路并网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第452章 东非铁路网第277章 腾笼换鸟之计第1026章 钢铁产业计划提前完成第430章 客人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236章 敖德萨第911章 工业基础的重要性第421章 东非大铁路计划第1227章 缺德的尼罗河战略第581章 “火车头”第3章 在柏林第1146章 趁虚而入第1383章 局势糜烂第1318章 欧洲形势第883章 全面东非化第996章 西部人口预期第244章 转败为“胜”第869章 新法兰克福市第667章 扩军备战第456章 帝国主义第829章 逮着一只羊薅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库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1188章 废物利用第818章 马普托铁路第961章 危与机第1366章 德伯尔恩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