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造船业

第925章 造船业

东非的造船业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到如今发展规模还是不错的,当然,东非比较偏科,在该领域军工造船业比重明显过大。

在东非的民用船只中,进口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奥匈帝国乃至荷兰和意大利诸国。

而进口占比如此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东非造船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当时东非主要港口集中在前世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沿海,莫桑阿克和安哥拉尚未纳入东非版图。

这种情况下,东非港口数量相当稀缺,加上当时东非公路,铁路建设进度十分落后,内陆资源难以开发利用,所以很多原材料依赖进口。

所以,彼时的东非造船业当真是“造不如买”,而且缺乏优良海港的情况下,东非自然无力多建造船企业,当时东非最发达的船舶制造业中心,也就是巴加莫约市等港区,也只能先完成海军的需求,这种大趋势下,东非的军工造船业发展突飞猛进,而民用造船业发展有些滞后。

同时这也造成,当时东非民用造船业被迫向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转移,这两座岛屿对东非可谓相当重要,除了充当海上屏障以外,本身港口数量比较多,加上当时东非造船业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前提下,两地造船业飞速发展。

当然,到了九十年代,情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就是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并入,东非获得了一大批优良海港或者未开发利用的海湾。

其次,东非的基础交通条件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铁路建设,基本实现了对东非沿海的覆盖。

而内陆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为东非船舶制造业提供了条件,其他不说,大湖区和马拉维湖工业区的内陆船舶制造业兴起几乎是和区域城市兴起是同时发生的。

港口数量增加,内陆资源得到开发,工业基础已经相对完善,沿海和内陆的交通也不再是问题,这种情况下东非船舶制造业实现国产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可以得到满足。

所以恩斯特说道:“像罗安达,本格拉,卡宾达,贝拉,马普托等新兴城市都有条件发展造船业,其区域条件优越,通过公路和铁路系统实现全国资源的调配,大力发展我国造船业,将我国的民用造船业国产化份额提升到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初步目标。”

“我国民用船只总吨位在1900年以前,至少应该突破一百万吨水平,这样才能勉强和世界的海洋大国相互竞争。”

目前东非民用船只的总吨位在七接近十万吨左右,而德国则是接近两百万吨,而德国之上还有美国,法国,英国。

东非目前的民用船只吨位,才刚刚超过德国统一之初的水平,而在1871年,德国的商船只总吨位是六十四万吨上下。

光从数量上而言,东非就落后了德国近二十多年时间,更何况其他海洋运输业更加发达的国家。

当然,其中美国造船业发展比较奇特,在风帆时代最后繁荣时期,也就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美国造船业世界第一,远超其原宗主国英国,但是之后美国造船业虽然也在进步,但是速度明显落后于欧洲国家。

而这就是新技术对美国造船业的冲击,在此前,作为新大陆的美国,拥有海量的林业资源,这在风帆时代无疑是非常显著的优势。

但是随着钢铁在船舶制造业上的应用,美国造船业迅速被欧洲造船业击垮,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

实际上如今美国造船业的状况和东非差不多,主要依赖从欧洲进口,当然,这是明面上的形势。

实际上东非依赖进口的原因和美国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非造船业起步时间太短。

东非建国时间,基本上是钢铁轮船新兴的时间,连风帆时代最后的荣光都没赶上,这就导致当初东非海军成立之初,不得不拿着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古董军舰缝缝补补接着用。

而随后,在七十年,东非从欧洲引入了大量人员,技术和设备,东非的现代造船业才开始起步。

所以东非就算拼了老命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和欧洲各国达到同一水平,更何况当时东非投资主要在内陆的开发上,除了军工造船业以外,民用船舶制造业根本得不到太大重视,当然,对东非一个新兴国家而言,东非民用造船业的发展放在全世界来看,成绩也是很突出的。

但这个成绩是建立在东非逐渐积累起来的庞大体量上的,东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随着东非国土破千万平方公里,人口突破七千万,一大片城市和农村兴起,政府税收直线上升,在这些因素的加持下,即便是东非当初不重视的产业也得到跨越式发展。

最典型的就是纺织业,东非的纺织业完全就是凭借广大的人口市场支撑起来的,而纺织业在此前一直不是东非工业投资的重点,民用造船业也是这个道理,和东非移民,贸易规模呈正相关。

所以东非造船业起步晚,发展快,但是想超越欧洲平均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总体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而美国造船业相对其四,五十年而言,毫无疑问是衰落的,这也好理解,美国在风帆时代有多辉煌,这也就意味着其在造船业的新时代更加难以转型。

而且造船业是高投入产业,见效也慢,这对于美国商人而言并不划算,不如投资那些见效快,投资少的产业,毕竟美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弱,当然,美国政府也不是一点作用也起不到。

实际上随着美国国内自由贸易主张的兴起,美国对海军重视的进一步加大,未来美国军工造船业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这几乎和美国海军当前的扩张是相符合的。

毕竟在1890年,美国就已经在工业总产值上超越了英国,所以形势的变化,催动了美国不得不在海军上发力,毕竟这个时候美国对其他国家形成了产品优势,其需要海军力量来保证本国在商品市场上的利益。

同时,英,法等传统殖民强国的垄断地位,也必须靠军事上的竞争才能打破,美国虽然没有这个胆子,但也时刻在做准备。

当然,这些对恩斯特而言并不重要,对恩斯特来说,东非的造船业肯定不能走美国的路子,重视军工造船业无可厚非,但是民用造船业同样重要,没有民用造船业托底,军工造船业同样走不远,毕竟军工造船业很难直接产生经济价值。

而支持东非造船业的长期投入,自然不能指望民间资本,唯有东非政府源源不断的支持,才能细水长流。

第456章 帝国主义第853章 秘密进入第773章 消极的英军第703章 有轨电车和东非电力发展机遇第1059章 战争贩子第96章 西北悲歌第607章 迂回第934章 两步沟通第1304章 坎帕拉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442章 东非威胁论第624章 要人第1035章 二五计划第6章 战争临近第165章 拉斯坎坡里贸易市场的发展第2章 恩斯特的改变第293章 入关!第833章 拖拉机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15章 西海岸的战略价值第22章 殖民地开发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账第798章 东非气象局第107章 图尔卡纳湖第1037章 电气化第91章 说明:请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209章 第一铁路立项第117章 天伦之乐第1386章 莱茵盾国际化第1220章 莱茵人第952章 “雄狮”版图第250章 敌在巴黎第448章 1874年行政区划第179章 总部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805章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1352章 战争结束第674章 鱼米之乡第859章 登陆,被俘,遣返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订)第857章 一分为二第1373章 干涉俄国会议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40章 移民军回国第121章 姆万扎船厂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讹诈第714章 伊林加第938章 换血第824章 机械化和开荒第392章 战略安全第933章 法国主导第166章 招聘广告第703章 有轨电车和东非电力发展机遇第852章 夏威夷第904章 卡宾达第783章 马普托陷落第10章 各国反应第247章 黑兴根旅第1346章 城市转型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786章 风水轮流转第1298章 别列佐夫卡匪帮第994章 经济外援第346章 移民过渡点第1241章 东非的殖民地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1173章 结下梁子第859章 登陆,被俘,遣返第200章 分裂第611章 打入内部第411章 斐迪南海军学院第571章 封锁宫古海峡第1121章 康斯坦丁离世第1246章 领土细节争议第632章 前往欧洲第997章 工业之基第1343章 法国动摇第288章 内罗毕新市民第765章 南非战争下面目全非的历史第811章 送行第773章 消极的英军第975章 外交风云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399章 还是要请爹第959章 南美国家关系第471章 漏洞第701章 城市化第696章 油井第933章 法国主导第777章 圣诞节攻势第341章 民主选举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502章 兰芳海外省第68章 阿拉斯加第968章 分歧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