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动乱序曲

四月初八,高俅和英娘就搬出了旧居,把房产全部留给了高太公。新房早已由王晋卿派人打扫干净装饰一新,两人入住之后,少不得又到了驸马府中拜谢了一次,而后又双双去了苏府拜会。

此时正是苏府鼎盛的时节,苏轼这个长兄官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加检校礼部尚书,而苏辙则是官居门下侍郎,赫然朝廷副相,门下众人个个都身居朝廷要职,正可谓一门得用荣耀万分。饶是如此,苏府上下仍旧谦厚非常,病中的苏夫人王闰之甚至还亲自见了英娘,又赠了她一对碧玉手镯。

正当高俅和妻子在新居中如鱼得水时,两个惊人的消息先后传到了他的耳中,瞬间粉碎了他的悠闲生活。其一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上书弹劾苏家兄弟,其二则是民间传闻太皇太后染疾。尽管两个消息看似没有关联,但记得一点历史的高俅深深明白,一旦这位高太后去世,那么,旧党的春天就彻底结束了,而苏轼则很快就会被贬出京城,继而贬谪岭南和惠州,一辈子都再也没回京城一步。

没读过宋史的他根本没法预料接下来的事态进展,因此和妻子打了招呼之后便火速赶往苏府,恰好遇上了一大批上门问消息的人。相比其他人的忧心忡忡,苏家兄弟两人却显得极为镇定。

“不过是两个小人想要借此机会进身成名,大家不用在意。”苏轼见高俅也在场,不由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弹劾我的罪名是毁谤先帝,弹劾子由的罪名是和我互为表里紊乱朝纲,真真可笑至极!吕微仲等人已经上折替我二人辩护,御史台的其他官员也不会容这种小人胡言乱语,有太皇太后在,谅那些奸人只能无功而返。”

听到太皇太后四个字,高俅提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既然有那位高太后压住阵脚,那短时间内,苏家还不会遭逢大难。话虽如此,厅中仍是议论声不断,足足一个时辰之后,人们方才渐渐散去。

“学士,今次之事真的能够善了么?”高俅紧跟着苏轼进了书房,惴惴不安地问道。

苏轼面色泰然地在书桌后坐下,这才摇头叹道:“虽然此事来势汹涌,但只要太皇太后意志坚定,那些奸人的污蔑之词便只能徒劳无功而已,可是……”他略略犹豫了片刻,见高俅一副侧耳倾听的模样,忍不住道出了实情,“年前御医就说过太皇太后日渐虚弱,可叹圣上年轻气盛,倘若将来太皇太后故去,圣上为奸佞小人所惑,则……”

高俅顿觉心中咯噔一下,犹豫片刻便出言试探道:“我听说当今圣上早已到了亲政之年,但国事仍由太皇太后决断,此事会否……”

“伯章不可胡说!”苏轼慌忙打断了高俅的话,连声斥责道,“圣上之心岂可胡乱揣测?”话虽如此,他的面上却现出了心烦意乱的表情,显然,那些话并不是无的放矢。

回家的路上,高俅的心里全都是满满当当的各式消息。他直到如今才知道,和耳熟能详的那个女中尧舜不同,太皇太后高氏显然是一个紧抓权柄不肯放的女人,怪不得哲宗后来会清算旧党重用新党,指不定就是被这位老太太逼出来的,而这一次的事情很可能就是皇帝的投石问路之举。问题是,自己如今和一大批旧党文人走得那么近,将来会不会受到牵连?

数日之后,朝廷的处分终于传达了下来,御史董敦逸、黄庆基诬陷朝廷重臣,贬官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而此令一出,御史台的其他数名御史又纷纷向上进言,以两人诬陷忠良为由,认为先前旨意判罚过轻。未几,诏令又下,迁董敦逸知临江军,黄庆基知南康军,苏轼和苏辙双双上表自辩,这一场风波才勉强算尘埃落定。

虽然苏氏兄弟逃过了一劫,高俅却感觉到了朝中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有心劝说苏轼退避却找不到说辞。对于哲宗这位短命皇帝他并不了解多少,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位皇帝报复心极强,单从被贬之人鲜有能够回朝的就可以看出来。为今之计,他只有祈祷那位高老太太多活几天,让自己能够有点应对时间而已。

这一日,闲来无事的王晋卿又邀了高俅到府上鉴赏字画,两人正在那里争论一幅颜真卿墨宝是真是假时,书房的门突然被人推开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见王晋卿便蹦了上来,连声叫道:“姑父,你怎么好些天也不来看我?”

王晋卿一见来人便叫苦不迭,可是,偏偏被人堵了个正着,他就连躲避的机会都没有,只得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佶儿,我原本还说,过几天就去看你呢!对了,圣上不是指派了师傅让你在府中读书么,你怎么偷偷跑了出来?”

听得一声“佶儿”,高俅只觉脑际如遭雷击,瞠目结舌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半大孩子,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想了千万次念了千万次,可是,如今真的见到了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君皇帝,他还是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哼,姑父分明就是借故推托,说什么过几天就来看我,到时候又不见人影!”赵佶这才看见书房中还有他人,不由好奇地走到了高俅身前上下打量了一番,这才开口问道,“你是何人?”

王晋卿见高俅似有些怔忡,连忙笑着代其答道:“他是高俅高伯章,是我的好友。”他突然想起自己被这个侄儿缠得头昏脑胀,连忙又补充了一句,“佶儿你不是喜欢找那些书画一绝的人么,伯章就写得一手好字,就连苏学士也赞口不绝。”他一边说一边向高俅使了个眼色,“伯章,这位是遂宁郡王,当今圣上的亲弟弟,你还不上前见过?”

得王晋卿亲口说出了遂宁郡王四个字,高俅再无半点怀疑,上前深深一揖道:“拜见郡王!”

“起来起来,无须多礼!”赵佶一手拉起了人,眼睛大亮,“你真的能写一手好字?”

没一手好字怎糊弄得了你?高俅心中暗自琢磨,口中却不卑不亢地答道:“字好不好不能自己品评,俅只是不知道郡王所谓的好和常人的好有什么区别?”

“当然不同,那些凡夫俗子只懂得字形飘逸舒展即为好,哪里知道什么是字的风骨精神!”十一岁的赵佶说起书法,立刻就变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我学的是鲁直先生,临过唐时褚遂良和薛稷的帖子,除了他们之外,当世字真正写得好的,姑父算一个,米颠那个疯子算一个,苏家两兄弟也不错,不过嘛,要真的说起来,我还是喜欢蔡元长的字!”

高俅闻言差点晕倒,怪不得将来的宋徽宗始终对蔡京那奸相始终另眼相看,原来竟是因为那厮一手好字作祟。一想到北宋江山就是毁在那家伙手里,他就不禁牙关紧咬心里发苦,只不过当着赵佶的面还不能表现出来。

王晋卿却不敢让这个嗜好书画的侄儿再说下去,忙不迭地插话道:“好了好了,佶儿,你小小年纪就这么有见识,将来必定能够超越他们,行了吧?话说回来,你真的不是偷偷溜出府的?”

“那些劳什子的圣贤书,看得我头都痛了,反正也不缺这么一天!”赵佶兀自嘴硬,强拉着高俅的衣袖来到书桌前,“姑父既然说你字写得好,我也想见识一下,快,写一幅字给我看看!”

第5章 旧时袍泽再聚首第31章 喜得巨舰可扬帆第38章 兄弟相见别有情第37章 拖儿带口出门去第34章 御前蹴鞠第3章 闻风声二妃筹划第40章 入京城朝局初定第40章 得家书两女定策第38章 纵败将女真求和第32章 赴邀约无故遭袭第4章 百日抓周第7章 闻音讯起意游湖第3章 寻人有果第26章 千金女得偿心愿第4章 细思量祸端又起第18章 一朝风水轮流转第26章 为前途卑躬屈膝第21章 临奠礼猜忌横生第28章 说权相少蕴复出第12章 查弊政惊闻异讯第20章 迎亲前夕各奔忙第27章 君臣再复当年意第12章 查弊政惊闻异讯第30章 美人恩重第3章 飞黄腾达会有时第9章 争分夺秒第18章 婚事亦非容易事第29章 大名豪贾第34章 用人才亦有诡道第31章 李伯纪直言不讳第31章 大相国寺遇故人第32章 得圣意严均擢升第27章 善后事亦分赃事第21章 此公主彼亦公主第8章 何处草莽称英豪第37章 为夫郎自作主张第40章 万事有始皆有终第12章 幕后盟友第16章 面君王一唱一和第5章 巧时机双雄聚首第16章 燕小七单身归来第22章 因天花众人惊心第39章 蔡衙内志在都堂第20章 慰皇后发落奸宦第14章 将相相见谈武事第23章 痛定思痛虑军事第36章 翩翩钦使乃阉宦第28章 访高相太子露怯第37章 巧处置恩威并济第2章 姚家有子箭穿杨第16章 各显神通第10章 和气生财结四方第31章 入云龙回京救场第29章 大名豪贾第14章 君王自古无家事第27章 屈豪家锋芒初露第16章 佳儿佳妇佳偶成第17章 风起朝堂第20章 欲隐欲现春宫第17章 出人意料第12章 家有贤妻好儿女第27章 为家族父子反目第21章 审时势白玲用谋第4章 紧锣密鼓第23章 两后临朝天下震第5章 夫妻之间第40章 谋痹敌步步为营第37章 蔡京内举不避亲第38章 审案乱事缘何起第30章 玄机重重因何悟第38章 杳猫腻踪影既现第17章 观战事触目惊心第30章 迷雾重重前路茫第22章 权利弊众家俯首第31章 大相国寺遇故人第14章 炙手可热烫山芋第21章 此公主彼亦公主第27章 百般笼络第8章 闻捷报隐迹面圣第32章 隐门弟子第18章 婚事亦非容易事第27章 善后事亦分赃事第35章 引金兰希图固己第26章 惊闻隐情第33章 婚事亦需从长议第35章 太后归政第13章 借外力胸有成竹第28章 民不聊生第25章 狭路相逢智者胜第17章 风云突变第33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第33章 闻危言心有所感第22章 为圣心各用机谋第30章 一朝风云突变起第36章 怒冲冠人死灯灭第38章 已是大限将到时第2章 护犊切左右为难第29章 女真贵胄海上来第19章 因势利导造伪证第38章 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