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各处在行动(二合一)

杜锦宁点了点头。

陈氏担忧地望着杜锦宁,欲言又止。

她昨天真是纠结了一天。

有心想提醒杜锦宁,让她不要让齐慕远住在她的院子里,可想想女儿这些年的艰难,再想想之后她要面临的局面,她不忍心再说这样的话。

女扮男装,是杀头大罪。万一……万一有一天杜锦宁不得不承担严重的后果,她短短的人生里,连男女之情都没有体会过,何等悲哀?现在有人愿意爱护她给她温暖,自己作为母亲,为什么要拦呢?且让她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吧。

而且她相信杜锦宁,相信她有分寸,也相信她会处理好一切。所以纠结了好一阵后,陈氏到最后都没有出声干涉两人。

只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得提醒女儿一些事。

她道:“你们昨晚……有没有发生什么?如果有,你可得告诉娘,娘去给你弄点避子汤喝。”

杜锦宁啼笑皆非,却又心生暖意。

除了母亲,这世再没人关心她这些问题。

她笑道:“娘,您放心吧,我们什么都没发生。”

陈氏松了一口气,心里却又隐隐地有些失落。

“那你们可商议了,以后怎么办么?”她问道。

杜锦宁望着陈氏,正色道:“娘,明年,我会安排你回桂省探望祖父祖母,到时候你在回京的路,借口探望一个亲戚去往别处,然后半路失踪。到时候秦老六会来接你去别处安顿起来。你可能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呆一两年时间。”

陈氏一愣,担心地道:“那你呢?”

“安排了你,我才好脱身。”

杜锦宁见陈氏没考虑自己去一个陌生地方害不害怕,而是第一反应是担心自己这个女儿,她心里暖暖的,声音也放缓了不少。

“娘,我的能力您还不清楚吗?这么多年我都在筹划这件事,保准会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你跟我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陈氏点点头:“娘相信你。不过……”她担心地望着杜锦宁,“那你跟小远怎么办?”

“我想办法拿到金书铁券,或是得到皇的默许,在辞去官职后再悄悄恢复女儿身。只要皇不追究,这事算是默认了。到时候让齐爷爷再安排我去给一个致仕的老官员做孙女,换个身份嫁到齐家去。只要我不常出来露面,算跟杜锦宁长得像些,也不会有人敢往别处想。到了那时,我再把您接回京城来。”

杜锦宁只管拿好话来哄着陈氏。

反正陈氏这里,她早已安排好了。只要她的欺君之罪不闹得满朝风雨,让赵晤不得不到处派兵去捉拿她与陈氏,陈氏没必要假死。

假死了,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身份。杜锦宁希望算她自己死了,三个姐姐仍然有理由把陈氏接到她们身边去,照顾陈氏的下半辈子呢。所以不逼到走投无路的份,她是不会安排陈氏假死的。

“这样好,这样好。”听到杜锦宁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这个计划也没什么漏洞,陈氏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

“你放心吧。不管你把我安顿到哪里,怎么安排,都不打紧。只要不拖你后腿,你尽管做是。”陈氏道。

“不着急。”杜锦宁道,“明年或是后年都有可能。我不会让您去别处住太久的。不说您不适应,是别人那里也不好解释。”

“好。”

“过几日,我会买两个丫鬟和一个小厮回来,这三人是秦老六培养的人,除了你我,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这一年里你把两个丫鬟慢慢提到身边做大丫鬟。到时候去桂省探亲,一路由她们来安置,你只管听她们的是。”

杜锦宁说着又补充了一句:“到时候我也会让她们表现得更出色一点。”

“好。”陈氏无不答应。

目送着母亲离开,杜锦宁写了一封信,让青木送去给秦老六,自己则仍然去了庄子,继续做她的事。

此时,千里之外的京城,金公公和吴尚书带回来的亩产在朝堂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要不是这些产量是金公公和吴尚书亲眼所见,而他俩一个是皇身边的心腹太监,一个是工部尚书,不存在做伪证的必要,大家都要怀疑这些数量是虚报的了。

“京城种双季稻的人,亩产种单季稻要差,这是普遍现象,不是一个两个如此,而是人人如此。怎么到杜大人手,亩产不光没有下降,反而增产了这么多呢?”有官员提出异议。

当初受《种田记》的影响,京城里有门路买到占城稻的人,都在自己田地种了几亩甚至十几亩的双季稻。但无一例外的,收成虽然不错,但起只种一季的产量还是要差一些。

吴尚书不慌不忙地道:“杜大人是桂省人,桂省种双季稻多年,他有丰富的经验。而京城里的人没有经验,这有经验和没经验自然是有差别的,不信你去你家庄子选两个庄稼汉来对知道了。”

听了这话,朝堂里的大臣倒都赞同地点点头。

大宋是农业大国,大臣无论如何都得通些农事,自然知道对于种田来说,经验是何等重要的事。

“其次,杜大人在稻田里养鱼,增加了粮食产量。”吴尚书又道。

“稻田养鱼?”一听这话,有些官员来了兴趣,“是杜大人在《种田记》里写的稻田养鱼吗?真能成功,而且能增产?”

听到“杜大人在《种田记》里写的”几个字,有一部分官员都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当初这事,工部的人知晓,有一部分官员也知晓。但另一部分消息不灵通的人却是不知道的。但《种田记》这本话本的大名,却没谁不知道。现在听说《种田记》竟然是那位貌若潘安的状元郎写的,大家的震惊并不亚于当初听到赵晤说要将杜锦宁的外放的消息。

“确实如此。”吴尚书道,“杜大人对于这些,做了非常严谨的试验。同样相临的田地,一块养鱼,一块不养鱼。这两块田地的稻谷是我亲自看着收割并称重的,相差大概有一成多。也是说,稻田养鱼不光能有鱼类的收获,还能增加一成的粮食产量。”

“不管怎么说,如果晚稻也有收成,这两季的粮食产量加起来,大大地超过一季稻,对于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吧?”吴尚书问道。

“没有异议。”大家都纷纷道。

事实胜于雄辩。现在事实摆在眼前,还是金公公和吴尚书亲眼去看的,没人会在这种事跳出来否认。

“所以,臣以为,杜大人所做的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吴尚书看向了赵晤。

他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是要为杜锦宁请功。作为工部尚书,有人凭一已之力提高了粮食产量,吴尚书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地奖励的,以激励她继续为大宋努力。

赵晤正要说话,看到齐伯昆出列:“皇,臣有话说。”

“齐爱卿,请讲。”

“晚稻还未有收获,臣以为,现在嘉奖杜锦宁为时尚早。不如等晚稻也有了收获,再一起嘉奖。”齐伯昆道。

听了这话,大臣们都十分诧异。谁不知道杜锦宁是齐伯昆的老乡,刚才他站出来,大家都以为齐伯昆是来给杜锦宁请功的呢。

赵晤点头道:“准奏。”

齐伯昆的提议,正合他意;他也明白齐伯昆的意思。

杜锦宁的功劳很大,但成效还不是特别显著。而且杜锦宁才当官一年不到,润州的事还没做完。这时候升她的官,不合适;可不升官只奖赏些金银绸缎,意义又不大,也把这份利在千秋的功劳给看轻了。

把这些功劳攒起来,在杜锦宁任满三年后提升到五品甚至四品,让她有资格朝,直接参与到朝政来,这才是赵晤和齐伯昆的打算。

议完这事,朝臣们又为航海的事争执起来。

快马加鞭回到京城的齐慕远,在祖父下衙后听到他对此事的转述,松了一口气。

他道:“祖父,杜锦宁那里,宜静不宜动。您跟皇说说,算晚稻收获颇丰,也把她的功劳给压下去。等她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再一次将水稻的产量大幅提升后,再让皇给她一次重奖,而且在嘉奖之前最好问问她想要什么。锦宁对自己的前途是有规划与定位的,如从翰林院去润州,是如此。”

齐伯昆不疑有他,点头赞同道:“你说的很对。”

他问道:“你去润州,小宁儿还好吧?”

“好。”提起杜锦宁,齐慕远的嘴角翘了翘。

他抬起眼来,看向齐伯昆:“祖父,远航这事,杜锦宁的茶园恐怕会成为世家的眼钉。我想把杜锦宁手里的茶园买过来,也好让她安心在润州做研究。她一个人默默地在润州做着枯燥的事,为大宋劳心劳力,咱们总不能还让世家欺负了她去。利益当前,便是皇都护不住她,咱们不出手,没人能帮她了。”

齐伯昆点点头:“我正有此意。”

他望着英俊成熟却仍然不肯成亲的孙子,暗叹一声:“你想怎么做,放手去做吧。银子到帐房去支是,我会跟那边说一声的。如果现银不够拿咱们的铺子和田地去抵。总不能让小宁儿吃了亏去。”

“多谢祖父。”齐慕远感激地道。

他知道,他轻飘飘地说这几句话,祖父那里不知道要承担多少其他世家的压力。那些人肯定以为齐家是强迫杜锦宁把茶园卖给齐家的,好占据远航的大部分利益,到时候又有好一阵扯皮。而这些明枪暗箭,都会冲着祖父去。

“如果有些人伸手太过,您告诉我。我手里有不少人的把柄,到时候叫御史dànhé一下。算不能砍断他们的手,至少也叫他们知道痛,免得总想胡乱伸手。”他道。

顿了顿,他补充了一句:“我想,皇也会愿意看到这情形的。”

齐伯昆笑了起来,欣慰地看着孙子:“我家小远长大了,都能帮祖父分担事情了。”

他点头道:“好。到时候我会跟你说的。”

齐慕远这边跟齐伯昆说话,而秦六派人送给副手的一封信也到了京城——秦六去了润州,但他培养出来的副手却留在了京城,统管着潜伏在京城各位大官的后宅做下人的手下。

……

郭白最近一直呆在庄子里,不为别的,为了双抢。他跟他的朋友因为再生稻的缘故,对《种田记》的作者十分信服,因此《种田记》一说出双季稻的具体做法,他们立即在市场搜罗了占城稻稻种,并每个人都拿出了十几亩的田地来种植双季稻。

现在早稻果真丰收了,他越发把《种田记》当作圭臬,认真地督促庄子的人抢时间耕田插秧。好在庄子人多,种植双季稻的田地又不多,只几日的功夫把这些事情做妥当了。

被晒黑了几个色度的郭白回到城里,被一位好友嘲笑了:“哈哈,我看你要改名了。叫郭白不行,郭黑才最适合你。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到黑煤里滚了一圈呢。”

郭白也不以为意,拿了一块点心扔进嘴里,问道:“最近京城可有什么新的见闻?”

“自然有。”朋友给郭白倒了一杯茶,“你最感兴趣的肯定是《种田记》了。”

郭白一听《种田记》,顾不得把点心咽下去,问道:“难道《种田记》又出新的书册了?”

“那倒没有。”朋友摇头,凑到郭白耳边,十分神秘地道,“你可知道《种田记》的作者是谁?”

郭白眼眸一亮,急切地问道:“是谁?”

“据说,是新科状元、现任润州同知杜锦宁。”

郭白一愣,旋即大摇其头:“这不可能。堂堂一介状元,又不缺钱,怎么会去写话本?再说,《种田记》是什么时候出的?会试之前。那位杜大人那时候紧张备考都来不及,怎么还有闲心花时间和精力去写话本?”

他端起茶盏,咕咚咕咚喝了几口,一抹嘴唇指着朋友道:“你这些人,会胡说八道。”

第八十一章 离开第八百五十章 上朝第七百零二章 弹劾第三百八十一章 确定第四十六章 关嘉泽第一百六十二章 来意第三百八十五章 模拟考舍第一百四十四章 逗死我了第三百五十八章 棒喝第一百三十九章 关太太教子第三百零二章 八股文的典范第五百七十章 关正祥第四百四十四章 求助第六百八十三章 震惊第五百九十九章 三生有幸第七百六十章 渡边的邀请第三百八十九章 梁家的帮助第二百三十八章 尽心第三百九十六章第三百九十五章 院试第一百零八章 策略vs实力第三百九十二章 相邀第四百一十二章 排名次第六百二十章 我看中他了第二百九十一章 想嫁给谁第一百五十三章 处理第二十九章 不肯第七百七十八章 抢婿风波即将来袭第二百七十九章 标准第一百六十三章 幸福的烦恼第四百零九章 状况第四百八十七章 问江南第四百五十九章 影响不大第六百七十四章 州同知第二十章 卖话本第四十九章 没准能成第三百七十八章 忽悠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宋好商贩杜锦宁第六百三十三章 作者大大你好第五百八十五章 双季稻第五十九章 看不透第四百六十九章 我们要外宿第五十九章 看不透第五百五十三章 后悔第八百五十四章 科举考试变革?第六百二十一章 逼亲的上门了第十八章 终于退了亲第七百七十六章 杂交水稻的产量第六百二十五章 询问第八百三十八章 震惊陆九渊的消息第一百六十五章 拓展新品种第八百零三章 谁来背锅?第七百一十四章 其乐融融第三百零五章 怀疑人生第三十四章 来访第二百二十章 献计第七十九章 去大林村第八百三十一章 安排第四百六十五章 嘿嘿,又要搞事了第三十七章 心理战第十八章 终于退了亲第一百三十一章 互相试探第一百一十章 我喜欢第一百三十四章 准备第一百八十三章 分红第七百三十章 总忍不住想笑怎么办?第九十一章 怀疑第五百三十七章 结果第四百九十二章 嗯,就是这样没错的第五百九十五章 邻居第五百八十七章 太学第四百八十九章 来握个手第六百五十三章 狐狸开会第四百四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五十一章 又来了第四百一十章 坏事变好事第六章 借机第六百六十四章 继续第七百五十六章 心心相印第七百五十七章 商议第五十二章 看看再说第五百九十七章 负荆请罪第五百八十一章 闹掰第八百四十六章 认怂第五百六十四章 上京城第五百七十七章 一封信第三百九十七章 全力以赴第四百八十二章 此处有女娇娥第五百六十六章 卫国公府第三百三十七章 女人都是麻烦第二百五十七章 运气一般第五百九十六章 决定第一百二十章 好意第七百九十八章 齐家第一百八十六章 开学第一天第一百八十三章 分红第三百四十二章 答应吧第八百二十四章 人人纳税第四百九十章 完蛋了,爱上兄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