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横爬顺(纪实小说:十二)
母亲不信哥哥的话,没有多长时间村里食堂真的成立,母亲赶紧烙了一布袋干饼。村干部挨家挨户搜查,谁家里藏着粮食没有交出来……收粮食那天,母亲将干饼搭在院子里的绳子上,上面又搭了一条被子。心想着瞒混过去,农村里的干部们也是贼精贼精的,这些小伎俩哪能瞒过他们。
刚成立的食堂叫小食堂,有一百来人在一起吃饭。食堂设在一家的院子里。粮食放在堂屋里,大锅设在西屋。天天的改善生活,吃面条、饺子、馒头……什么好吃吃什么。收来的粮食多得是,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
农民收工回来,学生下学后,直接就去了食堂。组织了养老院,幼儿园。孩子们高兴的,那边的饭好吃就到那边吃。走过的、路过的、南来北往的、天南海北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来者都是客人,进得食堂随便吃喝。也就有了“吃饭不要钱,大灶就比小灶强。”的说法。
没多久,新食堂建在村头一块四五亩的地上。宽广的大饭厅,做饭的厨房也现代化的多。也有了打饭窗口。全村人都到了一个食堂里,真真的大食堂成立了,几百号人在一起吃饭,大人喊小孩闹,那场面确实热闹非凡。那时还不知道有“吉尼斯纪录”,要是申报几百号大人小孩,在一起吃饭的记录肯定成功。只可惜好景不常。
在食堂里吃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摊开肚子吃吧!喝吧!人吃饱了好干活。也不知是谁发明了大兵团作战的协作精神,农业社里好几个村子的劳力集中起来干活。庄稼熟了时一天功夫,风扫残云般的就将一个村子的庄稼收割完毕,再到下一个村里去。
刨红薯时更是快的不得了,干部们拿着红、白旗,刨的快的第一名裤腰带上插红旗,在最后的就在裤
腰带上插白旗。钻干一点的人精,一撅头一窑红薯的刨。只顾着拿红旗,不管刨没刨干净。刨出的红薯原来一家一户都有红薯窖,现在也不可能再放到各家各户去。
将红薯放到了地里的旱井里,放红薯是要捡囫囵的放在窖里面,破的挑出来马上吃掉,或晒成红薯片干了碾成面吃。现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囫囵的破的全部倒到井里去。人们都搞协作和炼钢铁去了,晒成的红薯片也没有往年多。旧的粮食还没吃完,新的粮食也下来,谁还会想着这些红薯。
谁都相信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到来。“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咱吃白糖蘸白馍,你看过的得不得。”“咱喝鸡蛋面疙瘩汤,看咱生活过得香不香。”的生活马上就能实现。
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青年人赛赵云,妇女赛过穆桂英,老年人赛过老黄忠,小孩个个赛罗成。”这么多英雄好汉,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人山人海的劳动现场,亩产千斤的农田里,钢铁元帅升帐带领的千军万马的铁炉边,在“超英赶美摔日本。”的口号下,跟牛一样的肥猪画像旁,已进入大跃进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高潮。
新社会有的是新气象,钢铁元帅一声令下,谁家里凡是铁的东西,都献了出来。大部分人家,连家里门子上用了上百年的,门搭链、铁锁子都拿了出来。人类追求了几千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岁月,终于现实的来到了人间。
人的思想也有质的变化,有一天开会,一个老汉去听会,平时他爱好编个顺口溜,大家让他说几句,他看正好是秋种的季节就说:
“麦收秋种要来了,种地的讲究可多了。一亩地里耩八戈,一步十安不能稠,稠了庄稼它不收。”
结果这一天是传达上级要求密植的指示。会要散了,他又站起
来说:
“老长时间没来听过会,也不知说的对不对,兵多枪多,那个小孩不举个骨朵【拳头】”。
看看人的思想转变有多快,不快就撵不上形式。当年有实话实说的被打成了“右派”不知有多少,有些干部被双开回了老家。农村从“地富反坏”四种人,有多出一种人,成了“地富反坏右”。
在报高产带红花,报低产受批评的精神指导下。一批保守的基层干部被撤职,嘴里胡乱报到亩产超千斤、万斤的成了模范。高产量带来了高征收,一车车公粮的上缴,也完不成应缴的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就引来了反“瞒产”运动。又是一批基层干部倒掉了,这一批吃了嘴的亏。拼命的高产量汇报,完不成高征收任务,也成了“右派”。
基层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食堂的炊事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刚成立食堂时,一辈子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们谁都不愿意去食堂。刚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广大妇女们,也有了极大的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的热情。,这种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现在的食堂成了香饽饽,全换成了清一色的干部家属。连碾磨粮食都要两个妇女去,就这也害怕她们联合起来偷着吃。
粮食越来越少,饭越来越吃不饱。做为农民们的少半年口粮的红薯在人为的情况下,在旱井里拾出来后也烂成了一堆。想到了去年刨红薯时大兵团作战,肯定掉到地下不少,赶紧去翻红薯地。翻出来的红薯比旱井里的还多。
只可惜经过一个冬天能吃的不多了,但也比放在旱井里留的多。真应了那句俗话“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谁也不会想到,留在地里的红薯成了第一种保住了我们那里,在那个艰难时代的人们的性命。没有象其他方那样饿死那么多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