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大概是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但眼下却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字眼,尤其是各种街头小报,总能绘声绘色地报道着版本各异的八卦新闻,以供人消遣。
其实,细细想来,大到宇宙诞生,人类起源,史历事件,社会名人,小到到街谈巷议,流言蜚语,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无论是官方之言,百姓之言,一家之言,百家之言,亦或是正说,戏说,深说,浅说,抑或是无厘头之说,凡能为人所津津乐道者,总能版本各异,层出不穷。
远的不说,只说近些年来,无论是大银幕,小荧屏,总能看到版本各异的故事轮番上演,上下乐此不疲。许多历史谜团,名人身世,更是热播不衰,记得作者第一次看金庸小说,第一次知道了乾隆皇帝居然还有如此的身世之谜,甚为好奇,待后来,方知此乃不过是小说家的敷演,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情,也因此更多的知道了一点关于乾隆的身世传说,流传较广的为乾隆出自海宁陈家,更有甚者指出乾隆实为康熙之子,众说纷纭,言之凿凿,孰真孰假,是史学家们研究的范畴。
以后又看到关于香妃的传奇故事,在北京陶园亭有个香妃塚,相传为香妃的衣冠墓,墓碑上刻有一段语焉不详的文字,曰:浩浩愁,茫茫劫,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其中比较可信的版本是香妃实为容妃,又说香妃其实是霍集占的妃子,至于其它版本,多为野史或一家之说,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是真的,容不得编造,小说却是可以发挥想象,敷衍历史,现有几位真实人物的生平,略作摘录,以供阅览:
容妃,阿里和卓之女,维族,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生,1760年入宫封和贵人,卒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享年55岁,葬于裕陵妃园寝。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于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薨,享年七十九岁,葬于裕陵妃园寝。死于永琪之后。
乌拉那拉皇后,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终年四十九岁。
乌拉那拉皇后一向温柔婉顺,淑慎贤明,夙娴礼教,出身满州,在宫中生活了三十多年,据史书记载,乾隆南巡来到杭州,曾深夜微服登岸游玩,皇后哭谏,乾隆称其精神不正常,遣返京城,打入冷宫。去世时,乾隆令按皇贵妃礼办理,却是被塞进了纯惠贵妃的地宫,位于一侧,不设神牌,也无祭享,入葬以后只字不提,比民间百姓的葬礼还不如。曾有叫李玉鸣的御史上疏,请依皇后礼举丧,结果被谪伊犁。十二年后有一个名叫从善的书生上书乾隆,被处斩,从此无人敢提及。
小说源于街谈巷议,以供人消遣,无意于求证历史,或撷取一枝一茎,一名一姓,但求自圆其说,若一定要与史实对号入座,那只能去看历史了。
传奇的事物总能引人去遐想,只有考古学家才会去求证事物的本来面貌,本人也有心想知道谜团之后的真相,可惜学识不够,只好流于遐想,欲借一度热播的《还珠>>一剧,自圆其说,也来凑凑热闹。
以下文字,只供参考交流,不作他用,可暂时定为<<还珠后续>>,作于电视剧《还珠2》播完之后,故事始于小燕子私放香妃之后,算是另外一种版本吧!
当时也是一时兴起,狗尾续貂,算是敷衍剧本,使其成为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故事吧,有些人物关系稍作调整,算是一些很细小的改动了。
起初的创作动机只是一时的兴趣,也源于自己一直有一个当编剧的梦想,可惜从未实现过,只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就欲罢不能,成稿后一直压在箱底近十年之久,近来偶然翻出来,重新整理之后,愿奉出来供人一笑,以文会友,本人当它是无聊之作,可理解为百无聊奈时的消遣,或无聊之徒的作品,都是可以的,故事的确是借用的,但心情是自己的,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也许比较恰当。
щшш☢ тt kǎn☢ ¢O
若看到顺心处,不妨鼓励鼓励,若看到不痛快时,尽管抛你的臭蛋过来,但不要将砖头也抛了过来,伤人就不好,有道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请保持一点风度。
正文如下:
天下大势,朝代更迭,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其间不知演绎了多少争夺杀伐的传奇故事,自唐宋以前,中国主要以汉民族主导天下,其它各族从属或依附,忽必烈灭南宋,定都于大都,至元顺帝北逃,一共九十七年,同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建立明朝,自此天下又重归于汉人手中,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即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更是分封诸子,各镇一方,犹恐朱氏天下为外人所夺,屡兴大狱,株连残杀,光是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多达四万五千余人,功臣宿将,几乎诛杀殆尽,然而儿子活不过老子,朱标只活了38岁,不及登基坐殿,便一命呜呼,这下,问题来了,谁是下一个王位的继承人呢?
史书有云: 太子者,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
夏商两朝主要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王位,然而自中丁以后,弟子争相代位,政局十分混乱,后来周公以此为鉴,制作周礼,立下嫡长子继承制,父位子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此法长久以来为后世王位交替所沿用,秦始皇一统天下,却因未预立太子,以至于赵高作乱,汉高祖早在汉王时就立刘盈(吕后所生,为嫡子)为王太子,虽然曾经想更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为皇太子,但最终还是按嫡长子继承制而来由皇太子刘盈即帝位。
然而这种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西晋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为人痴呆,却因为是嫡子,在哥哥死后,被立为皇太子,但其在做皇帝期间,接二连三地闹出笑话。
有一次官员告知他说民间有饥荒,没有粮食可吃,他却说道:老百姓为什么不去喝肉粥呢!,真是可笑至极。
虽然荒唐,但却仍然不失为一种息争和带来较少伤害的办法,然而世事无绝对,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或因皇帝本人的爱憎及各种利益团体的从中作梗,得王位者,并非全是嫡出。
太子朱标,为人忠厚,心存仁慈,虽非嫡出,却是长子,朱元璋原配马皇后无子,无嫡立长,合乎祖制,可惜死得太早,这下可难为了朱元璋,在众多儿子之中,以四子朱棣最是精明强干,也最为他所倚重。但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10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次子朱允文就成为首选。但朱元璋担心朱允文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此外,朱元璋也曾考虑过要从其它几个儿子当中选择一人,二子秦王朱樉此时最长,但他实在是荒唐成性,难成大器,三子朱棡有谋逆之嫌,倒是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是个不错的人选。
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时,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 ”
可见立继承人的问题实在是个很叫人为难的事情,即便是杀人如同掐死一只蚂蚁的朱皇帝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头痛不已,四子朱棣封燕王,封地在燕京,燕京为南京之屏障,北方瓦刺一直是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由燕王在此镇守,朱元璋很是放心,因此在众王之中,也是以燕王实力最为强大,但若立朱棣,其他王子也会觊觎王位,必然会引起争夺,朱标虽亡,但嫡子朱允文尚在,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权衡利弊之后,决意立朱允文为王位继承人,这样也比较合乎古法,然而这位一路杀伐而来的老皇帝似乎忘了自来就是强者为王的道理,朱元璋曾出一上联,让朱棣和朱允文对下联,上联:风吹马尾千丝动,朱允文对:雨打羊毛一片毡,朱棣对:日照龙鳞万点金,谁高谁下,一望可知,朱允文登基座殿,是为建文帝,不过四年,屁股尚未坐热,四叔便兵临城下,此便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宫中的一场大火之后,朱允文从此下落成谜。
朱棣登基,是为永乐帝,之后,便命郑和下西洋,随行精兵六万,此举一般人都认为是在追寻朱允文的下落,但建文帝的下落始终是个谜团,象梦魇一样在朱棣的心头挥之不去,为此郑和七下西洋,寻找朱允文。永乐一系,传至崇祯帝,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之乱,外有女真族乘机而动,内忧外患,危如累卵,幸有冀辽督师袁重焕拒敌于宁远城,一炮结果了创下后来大清王朝276年基业,被追封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的老命,继承汗位的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比之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招离间计,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自废武功,最后被迫煤山自缢,朱氏子孙多为起义军和清军剿杀,几乎绝种。
皇太极北京称帝,改号大清,后猝死,传言为其弟多尔衮所害,皇太极八子福临登基,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摄政,累加封为父皇摄政王,后多尔衮坠马身亡,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仅仅一个月之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
顺治二十四岁出家,其子八岁玄烨登基,是为康熙帝,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后康熙诛鳌拜而亲政,康熙共计子女35人,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之后两废两立,晚年更是上演一出九子夺嫡的宫廷故事,后来康熙猝死,帝位终为四子胤祯继承,是为雍正帝,雍正登基之后,对于曾经的政敌八阿哥和追随者年羹尧等进行了无情的打击报复,雍正以康熙朝为鉴,立秘密立储制,于雍正元年八月召集诸王、大臣、九卿等,宣布实行秘密立储之制。其具体办法是由皇帝经过对皇子们暗中考察而下定立储决心后,将该皇子名字亲写密封,缄置锦匣,一式两份,一藏于大内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存放于内府皇帝左右,待日后皇帝病危或死后,由御前王大臣及军机大臣等共同开匣启封,宣布其中朱笔所书之皇子为皇太子,诏告天下即皇帝之位。
雍正同样患急症,猝死,传位四子弘历,是为乾隆。以上出自史料,基本属实,以下纯属穿凿附会,自圆其说而已,不可与史实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