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七章 先胜一场

此时的沈溪,正站在中军大阵中央位置的七八米高望楼上,一边查看战场局势变化,一边进行临场指挥调度。

站高的目的是为了看远,归根结底还是防止鞑靼人耍花招……

沈溪眼下布置的阵型显得兵力太过集中,如果鞑子在其骑兵掩护下,利用火炮发起突袭,那他麾下的勤王兵马会损失惨重。

沈溪在望楼上,用望远镜随时观察,鞑靼人的一举一动都落入眼底,遭到偷袭的可能很低。为防万一,沈溪还在中军外围部署大量骑兵,随时待命,防备鞑靼人模仿他之前施展过的招数,先用“马雷”打乱防守阵型,再趁乱用火炮袭击。

但显而易见,鞑靼人面对坚不可摧的明军军阵时,想到的并不是“偷师学艺”,而是采用了他们最擅长的战术,用骑兵强大的冲击力来破阵,结果正好落进沈溪的算计中。

沈溪大概估计了一下,在之前的战事中,不算鞑子在城墙上下损失的兵马,光是在与他率领的勤王兵马的交锋中,就让鞑靼人折损超过六千。

这是大明与鞑子开战以来,在平原地带正面交锋中取得的最大战果,加上西直门一天内两次守城斩杀的鞑子数量,这一天下来总计斩杀鞑子上万,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想过西直门之战会如此惨烈。

明军自身损失的兵马也有四五千,但主要集中在西直门城头上,因为沈溪所率勤王军战阵严密,由始至终步兵都未直接暴露在鞑子铁骑的锋芒下,损失的只是三四百骑兵,以及被流矢和冲阵时短暂短兵相接折损的一百余盾兵、枪兵,而鞑子那边,各兵种损失都极为惨重。

“沈大人,鞑子撤兵了!”

胡嵩跃在这一战中,主要负责中军防守,当看到鞑子开始陆续撤离西直门时,赶紧到中央向沈溪禀告……在他看来,这一战大获全胜,意味着勤王行动大功告成,接下来兵马就可以进城,衣锦还乡。

但沈溪却没有胡嵩跃这样乐观的想法。

之前沈溪非常期待城中能派出援军,跟他里应外合,彻底把鞑子打垮,但慢慢地他发现,无论他把鞑子主力拖出城外多远,守军就是没有出城之意。

这让沈溪意识到一件事,想取得这一战胜利,根本就不能指望城内保守的守军或者是刘大夏的三边兵马,能凭靠的只有自己和他麾下这一万五千精锐。

所以,沈溪并无在鞑靼撤兵后,马上就班师回城的打算。

沈溪没理会胡嵩跃的传报,他冷静地站在高台上,不时变换手上令旗的姿势,让传令兵把他的意图迅速传达出去。

很快,一万五千兵马再次变阵,这次骑兵队前出两里,五个步兵方阵进到五百米外,做出一副随时会发起进攻的态势,之前被严重压缩防守阵型,突然向外扩张。

沈溪没有让骑兵发起追击,防备鞑靼人留有后手,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接下来他所做决定不但让鞑子和城中的守军意想不到,连麾下官兵也是一头雾水。

沈溪发布的具体命令是:“原地扎营!”

“大人,您……”

胡嵩跃刚爬到望楼上,便见沈溪打出旗语,整个人都快疯了。

这是什么地方?

京城的西直门外!

距离京城只有六七里,沈溪麾下兵马完全可以在鞑子撤兵后选择进城,这既符合城中守军的意愿,也是鞑靼人的殷切期望,还能满足沈溪军中长期在外征战将士的心愿。

城中守军,希望多些兵马一同帮忙驻守。

鞑靼人希望沈溪这样强劲的对手,赶紧带兵进城……京城高官云集,沈溪资历终归不足,如此自然就成为笼中鸟,处处受到掣肘,不可能再有之前鬼斧神工的表现。

沈溪麾下官兵,都想赶紧进城,能见到妻儿自然再好不过,就算妻儿在外地,也希望能有高大的城墙作为屏障,不用再风餐露宿。

唯独沈溪认为,自己进城是在为鞑靼人夺取京城制造获胜的契机,他这一路兵马进了城,如同盐巴融入水,不会对整体局势有太大帮助,还不如把兵马留在城外,继续成为鞑靼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

……

西直门战事,以明军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告终,鞑靼人撤出西直门外十里,但以其骑兵的机动灵活,仍旧对沈溪所部造成巨大的威胁。

沈溪驻兵于京城西北角,距离西直门仅有六七里,其间并无鞑靼人阻隔,此举让城里的守军看不明白,李东阳、张懋等人一头雾水,能进城而放弃,选择守候在城外,这不是方便鞑靼人发动下一轮围攻么?

西直门城头上,大明将士看到鞑靼人撤兵,无不欢欣鼓舞,就在他们认为朝廷应该发动追击一举破敌时,才发现兵部根本就未下达出城作战的调令,连城外援军,也选择原地驻扎而非发起衔尾追击。

张懋眺望开始扎营的援军,皱眉问道:“这是在干什么?既然回援京师,眼下为何不进城?”

李东阳打量张懋一眼,同样迷惑不解。

二人感到困惑的还有这路兵马是否为沈溪所部,他们清楚,沈溪军中不可能有这么多骑兵,就算把居庸关周边驻军算在内,也不可能凑出这么多马匹。

而且他们判断,这支援军中的步兵和骑兵必然是边军将士,因为大明京营和京畿周边地区的卫所兵,根本达不到之前表现出的骁勇善战。

朱厚照却嗤之以鼻,得意洋洋地说道:“这都看不懂?沈先生这是要驻兵城外,与京城互成犄角,拱卫京师安全。他根本就不怕鞑子发起进攻!”

张鹤龄看着城外令行禁止的勤王军,眼里满是羡慕,凑过来问道:“太子可看仔细了,下面领兵之人,果真是延绥巡抚沈溪?”

朱厚照不满地打量自己的舅舅,道:“怎么,不相信本宫?如果舅舅有疑问的话,大可亲自带人去军中一趟,求证一番!”

张鹤龄惭愧地说:“我……微臣看还是不必了吧,想来军中带兵之人,必会派人至城下,向朝廷报讯,到时候便知道这领兵之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了!”

城头尚在小声议论,张懋无意识地扭头看了一眼,一惊不老小,外面的军营居然已经快扎好了,帐篷紧邻着西直门西北角的一片民居,就在连通护城河的南长河东岸,如此一来水源问题便解决了。

援军营地位于南长河的河湾处,河面宽二三十米,虽然现在气温很低,但河面并未彻底封冻,所以鞑子很难从西面和南面发起突袭。

第二四八〇章 尔虞我诈第一二二〇章 诈败第五八〇章 提堂审案(第五更,谢书友)第二四一〇章 怒火攻心第二三二八章 相聚时难第二三五八章 可能性第六七九章 兄妹如浮云第二一二三章 昏招第一四二四章 暗中较劲儿第二二〇〇章 凡胎第九六一章 大人真乃神人第二一一〇章 朝中无好人第六二三章 未来的工部尚书(第三更)第二二五一章 抢位第一四六章 最强智计小诸葛第一九九九章 判若两人第七一四章 初为人父(第三更)第五三二章 教唆绑架(第二更)第九七八章 简在帝心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题第一五九三章 何必当初第二一九三章 胜负颠倒第一八八〇章 藉田礼第一八七四章 伤害第二一九六章 平静的战争第一九〇二章 敛财方法第二六六九章 撤兵第五六六章 巴结(第二更)第八〇〇章 从京官到地方大员第四五九章 大宴(第八更,谢所有书友)第一五九五章 不速之客第二五一一章 割舍第四七六章 落榜的武举人(第四更)第一五六八章 老资历第五九五章 收买人手(第一更)第九四三章 东南未平,西北又起第一四六五章 封号第七四二章 太子的借据第一四五四章 一声叹息第二二一六章 势均力敌第一四五七章 沈家军第一二五四章 袭扰与应对第二六二〇章 之厚是能臣第一九七章 姨?干娘?或者……第五二一章 未来探花郎(第九更)第二一八〇章 出战第七二〇章 大人请自重第六三四章 傲慢的兀良哈人第一九七四章 书房夜对第二一四八章 认义父第二〇九四章 体制内第二五〇八章 寂寞旅途第一一〇六章 求和?第一七九四章 孩童般天真第九八七章 谢恒奴有喜第二六四二章 法制第二三九四章 探监第五七四章 回门(第十更,谢所有书友)第一四二五章 将计就计第七八一章 摊派和转嫁第四八二章 借题发挥第三十九章 失而复得第五一四章 大明第一聪明人(第二更)第七三二章 刘大夏的器重第三八九章 太学放假第一五〇二章 粮食危机第二五四五章 游说第五一九章 教太子斗蛐蛐(第七更)第一四六五章 封号第一〇〇二章 不知者无畏第一五四六章 大战爆发第一二七二章 朝议第一六四四章 来信第一三七四章 要钱第六六八章 大水冲了龙王庙第三一三章 长大的不是时候(第六更)第一九九一章 尘埃落定第一五三三章 仙法第八四〇章 晓之大义第二一〇三章 谁对谁错第二五一一章 割舍第二五二二章 谋逆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会典》第一七二〇章 追究到底第二六一七章 举报第一八一六章 谁帮谁第三十一章 一见投缘第二二四二章 战与降第五十二章 同行如敌国第一一七二章 不若降了?第二三〇一章 闺中事第二一〇七章 勾心斗角第一四四七章 定论第一一三五章 何乐而不为(求月票)第四二五章 阅卷潜规则(第八更)第一八一五章 求助内侄第一七九章 银票(求订阅和月票)第一六〇五章 翻手为云第一二〇八章 你们觉得我怎样?第一九〇七章 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