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祸从口出

馆内的议论声始终没有停止过,在楼上,韩熙载听得认真,但表情却逐渐趋于严肃,乃至漠然,一种不怎么好看的脸色,端上来的茶、酒、干果,一样没动。

“官人,时辰已晚,是否回府?”时间在不知觉间流逝,随从别过头打了个呵欠,然后回首向韩熙载请示道。

馆内虽然谈论着国计民生,甚至与士民百姓的生计息息相关,但对于他这样的家奴而言,却了无趣味,毕竟他指着韩府生存的。若是讲些故事,或者桃色新闻,他定然会感兴趣的,其他,着实提不起兴趣来。

并且,他也看出来了,自家主人的心情不怎么好,因此也更加不解,既然不喜那些评论,为何还要坐这么久。

回过神,韩熙载注意到外边见暗的天色,而馆内也安静了些,在座众人的热情似乎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将到散场之时。

“走吧!”韩熙载起身便去。

“小的去结账!”随从应了声。

静静地站在泰和茶馆门口,韩熙载眉头紧皱,抬眼望了望,终于冷言冷语地将他心情不佳的原因吐露出:“任由这些市井小民如此滥议国家大事,挑动人心,长此以往,必生祸乱!”

作为一个士大夫,对于这种小民,如此张扬地评点时政,韩熙载似乎有种天然的厌恶感,一种被冒犯的感觉,态度上自然十分排斥。

当然,韩熙载的心胸倒也不至于那般狭隘,他只是从方才的议论中,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刚刚在讨论什么?粮食政策、钱政、税收,这些可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朝廷尚无定论,他们已经在妄加猜测,甚至以一种既定的假设去推导结果,这样情况如果在开封大面积传扬开来,必然引起波澜,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而如果朝廷真有那些打算与计划,在具体的实施上,甚至也可能会被影响到,平生波折......

没有等太久,韩姓仆人也出来了,手里还拎着一包东西,注意到韩熙载疑问的目光,其人顿时解释道:“这些干果未曾用过,小的特意打包带走......”

闻眼,观察了一下他微红的脸色,韩熙载道:“你这小厮,莫不是把那桃花密也喝了?”

年轻的仆人顿时有些不好意思,陪着笑,小心地说:“总不好浪费了。”

听其言,韩熙载问:“费了多少钱?”

提及此,顿时一副肉疼的表情,应道:“入馆加上楼以及茶酒瓜果,一共85文,什么都没做,这将近一陌就花费出去了......”

在当下之大汉,对于开封百姓而言,85枚钱足可供一个五口之家七日之用了。按照当下之粮价,可以购得6.5斗粟米,换算到后世就是77斤左右,因此省着点用,或许还能坚持更长。而对于乡野小民而言,则能坚持更久了。而他们主仆二人,花了这么多钱,就只在一个茶馆干坐了一个多时辰。

闻之,韩熙载也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当初在金陵锦衣玉食,奢侈无度,何曾想到,老朽如今会有窘迫到为这不足一陌的钱忧怀?”

说完,便带着家仆离开了,韩熙载也有些心疼了。

韩熙载一共有八子四女,北来之后,仍跟着他讨食的,还有八人,再加上一应的女眷,家仆,一大家子有近三十人。北归前,是把在金陵的家底全部都带上了,到开封后,朝廷也赐了两百贯,但对于新搬迁的人来说,在彻底适应下来之前,完全是花钱如流水,若不是府邸有朝廷安排,日子只怕会更加艰难。

而来京的其他南臣,也都差不多,但大多数都比韩家压力小些,他们或者家资充盈,或者人口不多,更重要的,其他人基本都有工作安排,有收入来源。

回到自己府邸后,韩熙载直接把自己关在书房之内,思及近几日自己的见闻,以及一些想法,提笔疾书,开始书写政论,阐述自己对大汉国策上的建议。

没错,韩熙载再也坐不住了,准备也向天子上疏陈事,主动点,看能不能觅得点机会。

接下来的几日,开封城内,果然人心浮动,倒不是生变生叛,而是东京粮价要涨的消息力传开之后,城内居民纷纷购粮囤家。都不需要百万人,哪怕只是其中十分之一,突然抢购,就能引起动荡了,并且大规模的抢购迅速逼得一些粮铺、面商关门歇业。然后问题就显得严重了,搞得京城要断粮一般......

所幸,大汉官府不是摆设,开封府尹高防更是有能干吏。果断察觉到了问题,在风潮将起前,果断下达政令,布告安民,并差属吏平抑市场。

有人建议高防禁止百姓购粮,被其拒绝,而是上奏皇帝,请开官仓,以储粮入市,国家储备,本就是起这作用的。于是,当官粮入市后,“匮粮”的传闻被打破,再加官府的辟谣,又兼京城的粮价仍旧稳定着,有些私抬价格的商人店铺也被开封府拿下法办,这场风波终于勉强平息下去。

当然,这场风波虽然来得急去得快,还是让朝廷警醒。在平抑动荡的过程中,有关诸司也调查着事件的起因,并迅速搞清楚了缘由,于是城内足有十余家茶楼、书馆被封,一应人员尽数被抓,其中就包括韩熙载去过的泰来茶馆。

罪名也很唬人,妄议朝政,散布流言,蛊惑人心,这可不是小罪,严重地直接判死都没什么大问题。并且此事,直接引起了刘皇帝的重视。

崇政殿内,开封府尹高防、巡检司都指挥使韩通再加武德使李崇距,刘承祐一脸平静,听取着他们关于此事的汇报。

“这么说来,此番骚乱,背后并无阴谋?”良久,刘承祐这么说了句。

“是!”李崇距肯定地答道。

“经臣等仔细审查,此番骚乱,事出偶然!”高防禀道。

“偶然!”刘承祐顿时说道:“一次偶然,就能在东京引起如此大风波!流言四起,数万人哄抢,若是反应慢些,那开封岂不要大乱了!”

感受到皇帝的怒气,在场的三名大臣都下意识地佝下了腰。高防则主动请罪:“臣治理不善,请陛下治罪!”

见状,刘承祐摆了摆手,道:“朕不是针对你,此番若不是高卿及时察觉,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只怕动荡就大了!”

说起来,此事还在于民间人士对朝廷的政策过度解读,并造成大范围的传播,虽然确实有道理,但引起的影响却十分恶劣。刘皇帝头一次觉得,妄议朝政,或许真应该严厉禁止......

“人言可畏啊!”刘承祐叹息一声,问道:“那些涉案的在押人员,当如何处置?”

高防还么答话,韩通则表示道:“陛下,臣以为,这些人以评论朝廷政策,招徕宾客,滥言造次,蛊惑人心,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必须重惩。臣建议,尽斩之,以儆效尤!”

韩通的建议,刘皇帝也就听听,转而问高防:“高卿以为如何?”

高防想了想,应道:“臣以为此事,惩戒可以,杀戮则过重。不过,对于民间之言论,还当加以约束控制,朝政大事,岂能容小民如此放肆揣度,此次教训,当引以为戒。”

“朕前者也收到了一份奏疏,却没想到让其一言言中了!”刘承祐说道:“虽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确实也不该滥言胡说!”

“另外,机事不密则害成!”高防继续道:“朝廷在议之政,未定之策,何以如此轻易传出,散播于民间?臣以为,在朝官员,同样也当警醒!”

“吕胤,你就此议拟一道诏书,告诫群臣,再有此等事发生,必寻根究底,严惩不贷!”刘承祐语气变得严厉。

“是!”

说着又对高防与韩通吩咐道:“那些被捕人员,开封府因情量刑吧!巡检司的兵马,也都撤了吧!”

第39章 百年大计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1789章 “猴子”的反应第365章 看衰第2198章 仁宗篇15 统治中坚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78章 会猎第1736章 试炮第75章 按*不动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世宗篇24 老贵新贵,宗王大会第12章 令人陶醉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374章 推倒重来第243章 向辽阳进军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21章 招降纳叛第122章 燕王请战第50章 喜讯第150章 为将军践行第57章 七月大朝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514章 最后的旅途13第43章 东京声色第92章 金陵冬寒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世宗篇42 极盛背后的阴霾第90章 安全脱身第483章 南巡第13章 市井之声第406章 影响扩大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23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487章 “惊喜”第314章 还京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157章 提亲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172章 太子妃第156章 河东风云(3)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56章 南唐来使3第73章 西北隐患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78章 南北并发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157章 《刑统》将成第410章 克制第41章 小风波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62章 薨逝第5章 堂议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11章 局势变化于未测之际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212章 慕容皇叔问事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进邺都第81章 内外变动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97章 扩*整顿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54章 聘纳郭女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171章 耶律璟选择保守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141章 祭关公第329章 游市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46章 契丹异动,后顾之忧第1752章 放手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256章 进击的蜀军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281章 忧国忧民范相公第1803章 运动第172章 更像打仗来的第255章 雍王犒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