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

前往崇政殿的宫道间,两道人影并肩而行,脚步很轻,几不可闻,气氛稍显压抑。良久,刘旸开口了:“卢相公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此大动干戈,又如此急切,确实容易出现问题,超局震荡,人心不稳,甚至影响各地官府正常运转,导致治安恶化。

适才大臣们的反应赵相也应该看到了,那是面服心不服啊,虽然伏首听命,却也只是怯于陛下与朝廷的威严。

此事,眼下虽然通过了,但想要真正落实,只怕还免不了波折,只怕天下道州,都要震动了!”

刘旸在那里感慨着,赵普两眼中也闪过少许异色。事实上,就如刘旸那般,这些重臣要职的调整,赵普是亲自参与拟定的,但从他个人而言,也是持一种保守态度的,即便要调整,稍加震慑即可,也不必在大汉官场放这么一颗惊雷,涉及过半道州与为数不少的中枢部司大臣。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场官场大地震,还是全国范围的,这样的影响,实在让人望而生畏。

只不过,刘皇帝被那些地方大臣的“贪欲”给激怒了,其志甚坚,是定要变一变大汉官场的格局,通过人事变动,调整地方权力结构,树立朝廷威严,当然,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强化君权。不论如何,出现了同中枢朝廷讨价还价这种情况,就已经意味着“危险”了,至少刘皇帝是这么看。

因此,哪怕有些保留意见,琢磨刘皇帝已久的赵普见他这种态度,也不敢质疑,只能从速从效地去落实,并且尽量在执行的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大局出现不稳。

也就是刘皇帝,否则,赵普这心里也难踏实。而此时,听刘旸的感慨,赵普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道:“臣历来不喜卢多逊,与其不和也不是什么秘事,不过,臣也不得不说,此人虽然汲汲于名利,但其见识与才干还是有的。就此事而论,臣也不得不承认,卢多逊的意见,确实有一定道理......”

赵普这话,看起来是公事公论,难得对卢多逊表示肯定,但话里总有种给卢多逊上眼药的感觉。刘旸心中固然对卢多逊积压了许多不满,但这个时候,头脑却异常清明,没有什么表情变化,刘皇帝的警告他可是始终放在心中的,赵卢之间的争斗,他最好也不该参与进去。

“只是诏制已下,事成定局,只能尽力维持,不要引发动荡,此事,还需赵相多多支持啊!”刘旸看了赵普一眼。

“殿下言重了!”赵普当即应道:“这本是臣之本职,敢不尽力?”

“论大局观,满朝之中,怕是没人能与赵相相比了!”刘旸出言恭维道。

赵普摇头谦虚道:“殿下过誉,臣不敢当!”

两人联袂前往崇政殿,短暂的交流过后,又陷入了沉默,见刘旸兴致不高,似乎还在为此事人事大变动忧虑,不由问道:“殿下既然对此事这般心忧,为何不向进言?”

这话问到了刘旸,也让他打起来了精神,偏头看向赵普,想了想,不答反问:“赵相觉得,我应该向陛下进谏吗?”

不待其答,又道:“我观赵相,心中也是有所疑问的。赵相居相一十六载,久治国务,熟谙人心,在这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而在这等事上,赵相的见解与态度,也更为重要,你若发话,以陛下对你的信重,想来也会多些考量,这比我说话,或许更有用处......”

听刘旸这么说,赵普轻轻一笑,似乎想通过笑声掩盖尴尬,说:“论见识,天下何人能与陛下相比,臣之所以不进言,却也是因为从心中,也认同陛下的看法。

最近十年以来,算是建国以来最平静的十年,民安其乐,官尽其职,除了兵制改革深入以及安东战略之外,并没有大的变故。

承平既久,就难免滋生忧患,尤其是地方上,也有些年头,朝廷没有对道司大吏进行调整了。

于朝廷中枢而言,天下安定固然是好事,却也不能沉浸于此。臣不敢说一定,但地方上滋生的一些问题,也的确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这些牧养一方的大吏身上。

毫无疑问,进行人事调整,是符合朝廷的吏治方针,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以免积弊难返。只是,陛下性格素来刚强,其气魄与胆识,也是无人能及,或许在臣等眼中,如此做法,偏于操切罢了......”

赵普这番话,实际上并不能说服刘旸,在他看来,这是赵普的一贯习性了,为了迎合刘皇帝,而去找理由,找解释。

但是,又不能不承认他说得有道理了,至少不能直接反驳,毕竟为人子、为人臣,他还能真说刘皇帝的不是吗?

轻轻一叹,刘旸苦笑道:“但不论如何,大汉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多事了!”

这自然是必然的,那么多重职及大臣调动,可不只局限于被安排的那些大臣,还有他们所代表的各集体、各势力、各派别,由内而外,所涉及的所有中枢部门及地方道州,怕是都要跟着变动,一整个链条都跟着摆动起来的时候,那就是整个官场的动荡,甚至是帝国的动荡。

也就是仅仅局限于文官体系之内,但是,因为兵制持续改革而带来军队的变化,影响至今犹在,大汉内外诸军以及新边防体系,也仍在调整磨合之中。

两方面齐进,朝廷果然掌舵的舵手,但是那种反弹来的压力,也是不可放松的,刘旸忧虑的,大抵也在于此。

见其始终难以释怀,赵普的语气也变得有些认真,严肃地对刘旸道:“殿下,请恕臣倚老卖老,多讲两句!”

“赵相但讲无妨,我当静听!”刘旸对赵普的态度还是不错的。

赵普道:“殿下当知,大汉自建国以来,发展至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其间创业守业之艰苦磨难,殿下想来也有所体会才是。

从国家大局而言,自然是越稳妥、越稳定,则越好。但是,一味的求稳保平安,却无异于放任矛盾与隐患的滋长,陛下的利弊之说,不需臣多讲,殿下要看到此番官吏调迁可能产生的动荡,同样也该看到调整结束后吏治的澄清。

另外,陛下坐朝当国,已然三十又二载,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什么风雨没有经历过,什么动荡没见识过,什么困难没克服过?

只要陛下在,那大汉就不会出问题,所有事,都将归于平静,一切都将恢复正轨,大汉还当稳步前行。

殿下对皇父,应当有足够的自信才是......”

第240章 城塌了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猎天子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8章 这就是真相?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67章 来自河阳的消息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202章 钱粮百万计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134章 班师还朝第2145章 世宗篇20 刘旻走了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2053章 终章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256章 进击的蜀军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3章 夜宴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98章 封禅之议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第350章 隐退陈情第66章 朕要亲征第9章 王峻归来第242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338章 澄心堂内心惶惶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顿第99章 北巡结束第16章 先安排着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176章 雍王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674章 爆发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61章 淑妃病危第42章 难得积极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417章 庆典一般的刑场第10章 老将出马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完结感言第6章 进士楼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70章 大礼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292章 北伐的尾声1第38章 赏无题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164章 重返晋阳第67章 刘煦娶亲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28章 刘承祐的想法第281章 忧国忧民范相公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100章 关中蜀乱第126章 近臣之殇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687章 癸未年科举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国的棉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452章 终罢西征第35章 东归第76章 视察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40章 开拓之志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第50章 下定决心第130章 丧国之约第368章 荣宠第16章 态度迥异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