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0章 农民苦

第1740章 农民苦

初夏的开封,迎来了最美好的季节,万物丰茂,茁壮成长,空气中都仿佛充满了希望的气息。对东京士民而言,比较喜悦的是,持续走高数月的粮价,终于缓了下来。

从去岁冬开始,东京的粮价便开始逐步抬头,原因有二,榆林叛乱是一方面,大量粮食被西北战事那个黑洞所吞噬,。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去年异常的气候,大面积的霜冻导致全国性的歉收。

大汉的粮价,向来稳定,在这方面,管控得很严,过去也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自开宝元年开始,二十余年间,东京斗米粮价只涨了五文。

即便在去年秋末,斗米价格也才十八文,不足二十,粮价的上涨幅度,甚至赶不上铜钱的通货膨胀。也正是如此低廉的粮价,方才造就了两京的繁荣,否则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

有一个很通俗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粮价并不是越低越好,粮价越低,农民收益就越低,日子就越难过,生产劳作的积极性就越低。

而大汉保持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低水平粮价,自然就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上,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大汉过去二十年商品化、城镇化的大发展,两京乃是天下所有城市的繁荣,都是通过对农村抽血来实现的。

开宝已然二十又二,大汉也安定了这么多年,倘是北方道州这些刘汉政权的基本盘,时间则要更长。而长时间的康平,除了带来稳定,同时也意味着各种问题矛盾的积攒。

过去,不停的对外战争,高昂的军费,领土扩张带来巨大的行政成本,土地兼并,勋贵当权,包括还未彻底过去的西北叛乱,这些都是大汉进入“开宝盛世”后,逐渐显露出来的问题,并且从刘皇帝到中枢宰臣都察觉到的事情,并且因时因势调整。

其中,有的缓解,有的改良,虽然始终难以起到治标的效果,但起码得到了遏制,也使开宝盛世延续至今。

而农民问题,在过去始终是被压制的,朝廷一向提倡以农为本,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农村的稳定,保证农业的产出,保证税收及物资的供给。

从开宝元年之后,朝廷施行了一些惠民之策,比如逐步削减丁税,到开宝十五年之后,已基本取消了丁税,这算是解除了大汉百姓们头上的一道枷锁。

然而,其他束缚却从未放松过,尤其对农民而言,虽然朝廷多次调整两税,有涨有减,但整体而言,幅度并不大。只是相比于战乱时期的税收而言,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别罢了。

然而,大汉已经彻底脱离战乱二十多年了,有的道州甚至更远,二代、三代的百姓逐渐长成,他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争时期的困苦,也难以感同身受,对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生存条件,自然难以称心。

大汉的农民向来是本分的,但是日子过得如何,他们心中也明白,而事实上是,过去的二十年,他们过得并不轻松,并且越来越困苦。

仅一个夏秋两税,就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尤其是,随着朝廷彻底制定税收通过银、铜钱收取之后,对农村的压榨就显得越发赤裸裸了。

粮食本身维持在一个低廉的价格上,朝廷每年制定的税额却在不断提高,为了缴税,大汉的农民们不得不把辛苦产出的粮畜贱卖,换成铜钱,用以交税。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还有经过官商盘剥一遍,这方面的问题,刘皇帝很早以前就察觉了,并屡遣御史监察,严厉处置,然而再严厉的手段,再完善的法律,都难以杜绝贪婪的人心。

同时,铜钱在不断贬值,粮价却难以提振,农民每年种地的收益自然不断降低,生活的成本却在不断提高,这日子如何能够好得了。

也就是朝廷在土地兼并上还留有极大的戒心,以高昂的土地交易税,限制土地买卖,并以严刑峻法处置那些逾制乱法的官商。如此,方才稍稍遏制了大汉土地兼并的进程,给普通农民留有不下的耕作余地。

但是,如此也仅仅是遏制,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土地交易仍旧是准许的,而以自古以来大汉士民对于土地的热情追捧,即便代价高些,只要有机会有资本仍旧会热衷于买地屯田。

而在近十年中,大汉各地,土地买卖的数量明显增多,其中有贵族,有官僚,也有商贾,这与历朝历代发生的土地兼并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此前,有大量汉民下南洋闯荡,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些人,无地无产,或者失地失产,为了生计,不得不赌命冒险。否则,出海的死亡率那般高,即便利益再诱人,也难以形成那等规模的出海潮。

而针对于农民困难的情况,朝廷不是不知道,更不是看不到,也不是完全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至少,在丰年之际,还会由财政出钱,以略高于市价的价钱从民间收购粮食,用以官仓储备。但是,于整体而言,这部分占比不算太高,然而这个办法,本质上还是在割韭菜,毕竟朝廷手里廉价的铜钱是在太多了,而粮食物资可是实实在在的。

另一方面,则是在灾年时期,对受灾州县百姓行减税、赈济。

而以上两点,同样不能改变大汉农民生活困苦的本质。鉴于此情,不论是刘皇帝,还是政事堂,都已经意识到,农民农业问题已经到不得不变动的地步,否则任其发酵下去,矛盾爆发之际,难免产生动乱。

这是历代王朝治乱循环的规律,即便以朝廷的实力,不会被轻易掀翻,但是这种情况同样会动摇统治,需要竭力避免。

事实上,早在赵普卸任之前,就已经在筹谋,改变农业政策,让利于农民,稳固大汉最广大的群体,农民。

当然,减税这种事情,是不能轻易实行的,尤其农税依旧是朝廷税收的大头。但是,粮价却是一个不错的着手点。

去年田亩歉收以及榆林叛乱,对两京的粮食供应造成影响,导致粮价不断抬升,到二十二年二月之时,东京粮价已然高至斗米四十文一斗,到三月底,则到六十,比之前翻了三倍不止。

而两京的粮价一向是天下的风向标,哪怕反应慢些,全国的粮价也跟着上涨,紧接着影响到的是整个农产品。

过去,当粮价不稳之时,朝廷往往会采取措施,用以平衡,但这一次,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一直按捺着,任由市场调节,即便其中出现了一些囤积居奇、乃至发国难财的乱象,也没有第一时间整治。

就拿米价来说,以朝廷多年积攒的家底,拿出一部分来平抑价格,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在赵匡义及沈义伦的建议下,朝廷选择了观望的做法。

如此一来,可苦了两京的士民,以及城市中的百姓,而农民则如降甘霖,粮价涨了,能卖出更多钱,他们的处境自然能够得到缓解。

当然,粮价过低不行,过高显然也会出问题。而在半年的时间里涨了三倍,这就不正常了,也不可能是健康的。因此,在眼瞧着东京粮价居高不下,士民生计受困,乃至穷苦之人几乎无以为继,满城怨声载道之时,朝廷终于出手,平抑粮价。

第86章 笼络人心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139章 崇政殿听政1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82章 杀俘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96章 杨邠案(4)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406章 调任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33章 东京城内第1788章 议点正事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313章 日常第336章 橐相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84章 灭佛伊始第309章 衡酿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82章 辽营之中的暗流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32章 进宫第460章 刘皇帝最大的问题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仁宗篇7 官僚新贵,倒范集团第93章 班师第409章 两千贯也能扯出天大的干系?第181章 父子夜谈第24章 巡游第162章 河东风云(9)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288章 敌酋首级献上第195章 杨邠案(3)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99章 御帐议战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153章 未来将帅第122章 相互诛心第86章 发落南臣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36章 尽伏东北第239章 进退第90章 关右节度第68章 湖南乱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60章 三个青年第140章 杀心大起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86章 戍卒之心第276章 玉如意第56章 南平王让朕好等啊第17章 鼓噪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1773章 质问第136章 太子的认识第79章 势孤危第43章 “梳理”、“优化”第72章 驻足石壕镇第405章 杨吕觐见第419章 刘皇帝请客第105章 逐一接见第6章 “座谈会”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问题第1729章 太子之问第380章 饶乐国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189章 燕王南来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59章 明贬实升第62章 奸宦昏主第8章 这就是真相?第35章 东归第4章 李昉夜访东宫第87章 栾城之战(1)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81章 厮杀汉第203章 胜利的意义第34章 亡国之族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19章 八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