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改革干将

过去的三十多年年,京畿道的治所是几经迁移,从一开始的洛阳,又曾短暂地迁驻开封,后被刘皇帝安排到郑州,时间最长,大概有十四年的时间。

开宝十三年,又被刘皇帝以郑州偏处京畿道北部,不利于对南面诸州的管理,再度迁移,把驻所迁至南面的许州,以便居中治理,持续至今。可以说,离大汉的政治中心,是越来越远。

当然,京畿道作为天下第一道的政治地位,却始终没有动摇过,毕竟“京畿”之名便直观地阐释着其政治意义。

只是,京畿道这个天下第一道,也并非如表面上那般风光,依制,洛阳、开封二府,也属于京畿道管辖之下。但制度归制度,实际情况差别却格外悬殊。

洛阳、开封二府的独立性与自主权都太强了,京畿道司根本无法做到有效的制约,当初治所同在京城,又碰到惠国公宋延握这种背景强大的主官之时,尚且能够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但随着治所的迁徙,宋延握的离任,几十年发展下来,京畿道司已经彻底无法对这两京府指手划脚了。

而二京府管辖之地加起来,占地面积接近京畿道一半,人口超过一半,至于经济水平更是远超,因此,排除这二府,那京畿道也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道治了,优势也就仅在把两京给“包围”了,更靠近权力中枢。

这些年来,朝野之间都流传着一个说法,便是宁肯为两京府尹,也不做京畿使君,可见京畿道的尴尬之处,虽然地位特殊,却也特殊不过二府尹。

但即便如此,每一任京畿道主官的任命,依旧牵动着上下人心,虽然平日里不乏调侃,但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还是所有人都认同且瞩目的。

近来,京畿道又换人了,由二度拜相的尚书令赵普提议,原因也很简单,为朝廷税改意志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推进发展,京畿道作为改革试点地区,需要一个更能领会上意、更有作为的主官,而赵普选中的人乃是淮西布政使潘佑。

潘佑乃是江南降臣,早年仕于李氏,为韩熙载所赏识,举荐于南唐中主李璟,当初既是南唐江北士人集团的一员,也是由韩熙载主持的那场江南改革中的一名坚定支持者。

只不过,那时的潘佑年轻,地位不高,韩熙载改革在江南勋贵、士族集团的反扑中宣告失败,南唐也没能逃脱被大汉一统的宿命,反倒是由大汉朝廷主导的对江南利益阶层的改(清)革(洗)中,韩熙载实现了他的政治主张,而潘佑在其中,也有不错的表现。

韩熙载死后遗奏中,还不忘举荐潘佑,说他专心致志,勇于任事。潘佑的仕途,由此更进一步,曾一度担任中书舍人,参与到朝廷中枢事务中。

不过,由于潘佑后来的一些政治主张,过于“复古”,虽有些道理,也能逻辑自洽,但不合实际,最终不为刘皇帝所纳。

再加上潘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处理极差,好针砭时事,得罪了不少人,又面貌极丑,为人所厌恶,而他虽出生于北方,但江南的出身,始终与朝廷北方出身的贵族、官僚们隔着一层,可以说是上下厌弃。

还是赵普初为相那些年,地位权势都不稳固,需要培植势力、网罗人才,不时地维护提携,方才使潘佑在朝中有立足之地。

不过,潘佑却颇为愤满,觉得在朝中有志难伸,甚至对刘皇帝拒绝他的主张有所怨言,察觉到他那些危险的情绪,再加上潘佑的主动请求外放,赵普果断同意了。

在开宝十年那场波及整个黄河中下游的大水中,潘佑先是接过濮州那团烂摊子,三年之后,调任汾州,后又续任鄜州、柳州、黄州,兜兜转转十几数年,仍在知州的职级上打转,丝毫不得进步。

显然,是遭到了一定打压的。当然,这其中潘佑个人的因素很重,这个人脾气太臭了,一点都不讲究人情世故,虽然一心做事,也喜欢就事论事,但就是不合群。

而潘佑孤傲的性格在其为政中也被放大了,政风刚勐,不懂缓和,不愿使用一些更聪明的手段,每到一任,除了与同僚搞不好关系,还往往会得罪一大批利益阶层,不管是勋贵子弟,还是地主豪强,乃至平民百姓,只要犯在他手里,就是一副六亲不认、依法论处的态度。

花花轿子人人抬,而潘佑一方面把抬轿子的人给排斥,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触动那些饕餮的利益,岂能得好。若不是这个人有些背景,也积累了一些资历,早就被打倒了。

这其中,不是没人针对过他,只是潘佑也确实洁身自好,又父母早亡,儿子早夭,女儿远嫁,亲戚也从不来往,女色也不近,贪财就更别说了,身上就仿佛罩着一个让人无法下嘴的龟壳。

至于构陷攀诬什么的,其中的政治风险太大,潘佑可是一个“光脚”的,以其性格,一点小事,能给你闹得比天大。

因此,十多年来,潘佑历任数州,当地官员士绅都是日夜盼着他日期结束,赶紧滚到,跟遇到瘟神一样。长此而往,潘佑成为了天下头一号的孤臣,而关键是,这个孤臣,也并不为刘皇帝所欣赏,潘佑的仕途际遇如何,可想而知。

而就任地方,除一开始的濮、汾州之外,都是老少边穷地区,能保留一个州府级别,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事实上,在赵普辞相后,潘佑的政治生涯已经接近结束了,此前潘佑没有遭受重大打击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被看作是赵普的亲信,又在中枢待过,说不准还有什么隐藏的关节。

但人的际遇,总是变幻莫测的,一场席卷全国的吏治整饬浪潮过后,潘佑以过去上下皆知的表现,毫无争议地屹立不倒,甚至被朝廷树为典型,大力宣扬。

这等时候,积累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一道诏令下,潘佑直接被从黄州任上提拔为淮西布政使,接替被砍了脑袋的前任。

履任不足一年,恩相复任,税改大朝廷汹汹而来,又被拟调京畿,成为天下第一道,主持改革推进工作。一年之间,从一个小小的潘黄州,成为名闻天下的潘使君,其中的际遇,实在让人咋舌,惊爆眼球。

当然,这首先也是得到了刘皇帝认可的,以他对税改工作的重视,对于京畿要地,是不可能让随便一阿猫阿狗上任的。

此前,也是经过一番考察的,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潘佑实现了一个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变,为政虽被人批评为“苛勐”,但一切都依法律条文,几乎没有任意自专,政治主张也不再像过去那般理想化,办事操切,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是一个敢于做事,能做成事的人。

改革是一项得罪人的事,需要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在这一点上,潘佑的素质显然是不需质疑的。于是,潘使君迅速就任,而京畿道上下的官僚们,苦日子也开始了。

许州,颍昌城,威严的司衙内,潘使君正在大发雷霆,拍着桌桉,厉声道:“限期已至,其他州县的土地籍册都到了,郑州为何还不到?”

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浇筑王权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177章 耶律妃第414章 到此为止第75章 敖莱小城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122章 睡仙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265章 秦凤既定第229章 孟昶:七宝溺器,好用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122章 奏章满案第355章 韩熙载准备好了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49章 医政第66章 陷河阳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楼里诸王会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367章 礼遇隆重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460章 类父惠妃求爵第32章 后宫不平静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7章 鼓噪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508章 最后的旅途7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1696章 藏兵于民第238章 南口大战7第121章 招降纳叛第384章 反响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4章 武夫军阀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421章 梁孝王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292章 得意失意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197章 刚愎依旧第22章 荆南既定第175章 在滑州第458章 小器、雍王进言第143章 许州将吏为之一空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58章 回师第232章 淮南情况第170章 河东改制第1787章 讲个笑谈,说个趣事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08章 南北战略之争2.0第213章 纡尊降贵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419章 离宫、噩耗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430章 安东王薨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1809章 饯行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801章 还是土地问题第208章 君臣密议第59章 病榻陈情第2044章 最后的旅途15第90章 老将可用第376章 降臣纷来第1693章 安西王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483章 南巡第118章 查抄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24章 人事调整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53章 兵临删丹第227章 强势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