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骑兵利器

羽林营的大帐中,刘启眼冒精光的抚摸着一整套崭新的骑兵装备,就像在抚摸着绝世美人,口中喃喃道:“适才羽林骑兵训练时,便是装备着这等兵械?”

复合弓,马戟,马刀,鱼鳞甲,高桥马鞍,马镫,马掌。

经过刘彻制作或改良的七种骑兵器具,深深震撼了他的皇帝老爹。

史书上的汉景帝刘启,被评价为对匈奴不够强硬,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每次与匈奴和亲,都在大汉皇帝的心头狠狠划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无奈大汉军队屡屡在匈奴铁骑面前大败亏输,只能屈辱的用女人和财物对其进行安抚。

匈奴之所以在秦汉时期能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一时间横行边地、展战屡胜,就是它拥有一支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中原王朝的步兵、车兵在飘忽无定的匈奴精骑而前常常处于下风。

特别是数十年前,高祖刘邦,被冒顿单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困于白登整整七日,让汉军上下都见识到了匈奴骑兵的真正实力。这种实力上的悬殊对比,深深的刺激了汉朝统治阶级,使其一方面行和亲以争得休养生息的同时,另一方却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以图能与胡骑一争高低。

发展骑兵,首先要有数量足够的上乘战马。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王朝,历来是重视牛甚于马匹的,而且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所产的马匹其数量、质量均难及北方游牧地区。

解决之道,就是建立可以动用国家资源力量,具备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采取较为先进的养马技术的国家养马场。国家养马场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管理者通常是国家直接任命的高级官员。

刘启刚即位便下旨“始造苑马以广用”,倾力打造上林苑为首的多个国家养马场,由国家划出指定的区域,投入专门经费,培育马种,饲养、训练马匹,最后将马调配给军队使用。经过将近六年的投入,如今已经初见成效。

有了良马,还要有训练有素的骑士。

各大边郡因迫近戎狄,郡内男子平日多会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自是选拔精锐骑兵的上上之选。

即使是通过精挑细选得来的兵员,仍然要接受严格的训练。

晃错曾上书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

故而汉初的应征兵员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然而,梦想很美好,理想很骨感。

虽然有了规模庞大的良马和训练有素的骑兵,但毕竟大汉是农耕民族,跟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有天然的差距。要知道匈奴骑兵几乎从小就与战马同吃同睡,急行军时在马上睡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刘启登基的七年来,虽是励精图治,整顿军务,但经过无数处的边境摩擦得出的结论竟仍是“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简而言之,不管是骑术还是箭术,大汉骑兵都远逊与匈奴骑兵。

用刘彻的话来说,不是硬件不行,是软件不行!

当然,如果硬件上的优势足够明显,未必不能填补软件上带来的差距。

展示在刘启面前的七种新型骑兵用具,就是足以填补两者差距的,足够强悍的超级硬件。

由于北方一直面临的匈奴的威胁,马上得天下的汉朝统治者,从来不会忘记培养后代的尚武精神。因此即使是整天显得病恹恹的刘启,其实也有一番武力在身,骑马弯弓,不在话下。对各种骑兵装备的优劣好坏,自然能轻易分辨。

适才刘彻带他检阅了羽林卫的骑兵训练,虽皆是不足十五岁的小少年,但表现却让刘启震撼。

只见他们马上弯弓,轻易的射中了近百丈外的箭靶。这是两石以上的强弓才能达到的效果,这些娃娃都能拉开两石的弓?

打死他都不信!

果然,羽林所用的弓箭和大汉骑兵制式的弓箭确实有很大不同。

“复合弓身的细长,在上下弓片末端安装了偏心轮,利用动滑轮的杠杆原理,使开弓力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拉距增加反而变得越来越‘省劲’,满弓时用力可减轻七成。这不仅使骑兵能在更轻松舒适的状态下持弓瞄准,也可以使羽林骑跨越体力的鸿沟,和成年男子一样使用‘硬弓’,甚至犹有过之。”

经过一旁刘彻的详细介绍,刘启不由为这种被称为复合弓的精巧设计惊叹不已。虽然他听不懂什么叫“偏心轮”“动滑轮”“杠杆原理”和“拉距”,但并不妨碍他了解刘彻的主要意思,能省七成力!

我勒个去!能省七成力啊!刘启仿佛看到了匈奴大单于被万箭穿心的景象。

要知道,箭术一直是大汉骑兵的软肋,农耕民族的骑兵的骑射本领比得上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草原民族吗?大军团相互远距离骑射,结果必定是大汉骑兵伤亡惨重,而匈奴骑兵的损失则很少。

羽林的少年们适才用这种弓将箭矢射出了近百丈,而一般的匈奴骑兵,能精确命中五十丈外的目标已经是少数了。哪怕是最精锐的射雕手,也不过接近八九十丈。

一旦大汉骑兵都装备了这种弓箭,便可完全扭转大汉骑兵的劣势。且不说准头如何,单凭射程上那着无可逾越的优势,就完全能够压制住匈奴人,逼其近战。

“皇儿,有此等神器为何不早点献上?!还要把守得如此严密!差点误了大事!”

一时热血沸腾的刘启皱着眉头,满脸怒容的斥骂道。

“诶,儿臣自有道理,待会再细细说与父皇知晓,父皇再瞧瞧余下几件。”

刘彻摇头苦笑,开疆拓土果然是每个帝皇的梦想,连刘启这种“斯文”皇帝都不能免俗。

他也不急着解释,而是把剩下的几样新型装备都一一介绍给刘启。

马戟:

戟是矛和戈的合体,兼具钩杀和刺杀的功能,在战国时期即开始逐渐取代了长矛,成为车战和步战的主要武器之一。

刘彻将戟的样式进行了修改,原来戈的部分缩小,胡上出现了刺距。这种“卜“字形戟除了有啄刺功能外,还有正面锁架和反手钩带的功能,侧面伸出的距刺由原来的垂直横着伸出,有变成垂直横着伸出之后,又向上弯曲,以增大叉刺时的割、杀面积,更符合骑战的要求。材料上,由以前铜制改成铁制,典型的骑兵长铁戟。

马刀:

大汉骑兵制式的马刀为环首刀。刀体是细长型,多为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也无护格。刀柄多用木片相夹,外面缠以粗绳.便于持握。同剑相比。环首刀一面有刃,另一面为厚实的刀脊,因而比两面刃的剑更适于骑兵冲击时斩劈。

财大气粗的刘彻,用最好的铸铁,打造出了后世横扫欧亚的蒙古弯刀,宽背薄刃,刀身比较沉重,这样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线条流畅,刀柄一般都略向刀刃方向弯曲,这样带弧度的刀柄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脱手。弯刀质心远离刀柄,极大地增加了刀的杀伤力量。

鱼鳞甲:

由于骑兵的特点,只有甲身,没有甲裙和甲袖。甲身由胸甲、背甲、胁片组成。刘彻摒弃了大汉骑兵那种笨重的大片铁质片甲,采用后世甲片更小的铁质鱼鳞甲。

如此一来,骑兵不但负重大为减轻,动作也更为灵活。即使被从马上击落,配合着手上的蒙古弯刀,仍具有相当的战斗力,避免了下马即死亡的重骑兵梦魇。

高桥马鞍:

早在秦代,骑兵就装备了齐全的马鞍,勒马之具也已经完备。但大汉骑兵还是使用的早期的软鞍,在奔马上射箭极为困难,因为骑手一边要双腿使劲夹住马腹并保持平衡,一边还要双臂用力拉开弓并尽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标,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骑兵,这一作战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难于实行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停住马射箭或干脆下马发射。

刘彻果断采用了后世硬质的高桥马鞍,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它给予骑手一个纵向的稳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飞驰时向前方射箭。

马镫:

它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汉朝此时并没有马镫。马镫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

使用马镫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了双手,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没有马镫,骑兵骑在马背上飞驰射箭时,必须减速或者下马拉弓射箭;交战双方在马背上的格斗中,也不能竭尽全力大幅度摆动,否则会失去平衡而落马。

马掌:

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2-3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积水的腐蚀,会很快的脱落。马掌就是在马蹄上钉上一层“C”形铸铁。这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

在这个没有马掌的时代,无论是匈奴还是大汉,战马的最大损失不是来自于战场,而是来自于行军过程。许多正值壮年的优良战马,往往因为马蹄的脱落,无法继续使用。如此巨大的浪费,是非常让人心痛的。

对刘彻而言,马掌的设计和制作并不困难,但马蹄的装订却需要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马蹄铁的装订是使用钉子将马蹄铁固定在马蹄的角质皮上,也就是将“马蹄铁”烧铸成形,然后垫在马脚下,然后用锤子,钉子,把这块厚铁钉进马的脚底,并利用铁钉的倒钩使其固定在马的踝骨上,避免脱落。

刘彻根据资料,指导着工匠们不断的实验,不断的总结失败经验。在订烂了数十匹战马的马蹄后,这才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经验。而这些来自太子詹事府的工匠,都被刘彻当成宝贝一样,给了大量的赏赐后,留在羽林营中,准备将来做师傅用。

刘启默默的听着刘彻的介绍,每一件器具都带给他强烈的震撼。他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套装备,会带给大汉骑兵什么样的改变。

也许匈奴骑兵再也不会成为大汉的威胁了!

也许自己可以完成高祖皇帝都没完成的伟业!

刘启的血液不断的沸腾了起来,打断了刘彻的介绍,大喝一声:“来人!给朕备马!”

刘启身后的贴身侍卫闻言,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刘彻,显然有些不放心。

自去年大病一场,刘启的身体愈发衰弱。若是换做他身边的内侍,定会拼死阻拦他的这个举动。但是对于情商很低的死士,能想到向刘彻求救,已经很难得了。

刘彻无奈的点点头,走出帐篷,示意一直守在大帐外的李当户和公孙贺去牵两匹比较温驯的战马来。

作为男人,刘彻很理解皇帝老爹现在的心情。

老爹没有即刻召集人手去砍匈奴大单于,只是想亲自试验下新型装备的威力,已算是很冷静了。

于情于理,刘彻这个做儿子的都没办法拒绝他的这个要求。

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尽除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车第一百七十五章 东郭农丞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归乡第三百零六章 商贾世家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三百零四章 雍凉乳业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异动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讯逼供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节将近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观赛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议定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刚战车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车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儿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七百六十五章 为官为臣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临城下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愿得偿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舜请旨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赐笄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学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阳孔仅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号传输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诈勒索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二百七十五章 发行邸报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娇妻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锅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一百二十六章 关城血战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七百章 注辇岁赠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