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作战计划(二)

听完了肖建军的回复之后,其他人暂时都没有问题了,于是肖建军道:“那么就进入下一项,关于作战装配的计划。”

作战装配计划分为海军和陆军两个部份,首先甴尚晋峰介绍海军的装备计划,尚晋峰道:“这一次战争,海军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海上决战,歼灭敌方的主力舰队,争夺制海权,目前我们的五艘现代军舰以及舰载武器的保养状态都十分良好,完全可以維持到战争开始的时候,因此海上决战是有绝对的把握,但五艘现代军舰主要是应对全舰队的主力决战,而局部战斗还要靠这个时代的战列舰、装甲巡洋舰来完成,我们己有4艘大中型装甲巡洋舰在建,加上现役的开海号、拓海号都是万吨级别,而且舰体也较新,在装甲巡洋舰方面是完全可以和日俄两国的装甲巡洋舰相抗衡,但在战列舰方面,我们目前只有2艘老式战列舰,和日俄两国比起来,有相当大的差距,而根据我们的造舰计划,在战争之前还应再建造两艘12000吨级的战列舰,现在应该可以开建了,一般战列舰的建造周期都在2年以上,如果现在开建,到1905年5月,正好差不多可以赶上这一战,所以战列舰的建造是不能再拖下去了。”

夏博海立刻道:“这个可以,你们海军不是刚分到250万英磅吗?足够建造两艘战列舰了,可以马上启动战列舰时建造项目,军委和行政院尽快把相关的手续办好。”

王云鹏点了点头,道:“好,只要军委准备好相关的资料,行政院这边的手续可以在一天内办好。”

夏博海点了点,道:“海军的另一个任条就是切断敌方的运输线路,这个任务需要大量防护巡洋舰,数量应在15-20艘,爪哇海战证明青州号、沂州号的性能优越,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合适舰型,目前我们己建造了4艘,希望能够再增加2-4艘,这样可以组成3-4个双舰编队,而且我们已经开建了3000吨级的防护巡洋舰,这型军舰再建造6-8艘,再加上我们现有的5艘防护巡洋舰,数量就足够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一型500-600吨的小型炮舰,数量不能少于10艘,主要是用于控制鸭绿江,将日军阻挡在鸭绿江东岸,因为鸭绿江的江面不宽在300米左右,容不下大型军舰。”

顿了一顿,夏博海又道:“还有一项装备,虽然可能赶不上1905年5月的战斗,但还是希望能够投入资金研究,一来是在后面的战斗中同样有用;二来即使是这一战用不上,但在以后仍然会有用的,那就是潜水艇,目前我们己经建造出了二艘样艇,预计下个月就可以下水试航,而下一步我们计划建造一艘可用于实战的潜艇,并且安装一部份现代设备,一但能够成功,必然又将成为我们的一张王牌,这个项目还希望行政院能够全力的支持,因为使用现代设备,所以需要行政院审批。”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这个我支持,潜艇的价值就不用我说了,如果安装一部份现代设备,那怕是只有现代潜艇1/10的战斗力,在这个时代也是无敌的存在了。”

秦铮道:“我到是认为不能光是建造安装现代设备的潜艇,这个时代的常规潜艇也可以建造一些,旧时空的历史己经证明,即使是常规潜艇,在破交战方面也大有用处,这样我们可以形成海面海下的立体式制海模式,另外还可以探索潜艇和水面舰艇的配合协同作战。”

肖建军将这些意见都一一记下,然后道:“下面由诸亚平同志介绍陆军装备的计划。”

诸亚平站起身来,道:“陆军方面的装备基本都己经确定下来了,不过我们需要更多的现代设备资源,首先是跟据总结报告,证明迫击炮在跟随陆军作战的巨大作用,不过按部队的反馈,认为60迫击炮的射击近了一些,因此希望兵工厂能够加以改进,同时建议将60迫击炮普及到排一级部队中,至少确保一个排有两门60迫击炮,加强陆军的火力,这样在攻坚战中可以大大增加我们陆军的攻击力。另外部队反映的通用机枪己经完成了工厂测试,可以小规模的发给部队试用,预计到了明年就可以大规模的列装部队,完全可以赶上日俄战争。”

顿了一顿,诸亚平道:“老实说陆军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装备,而是运需问题,确切的说,我们现在缺少足够的骡马驴等牲口。虽然这个时代己经有了火车,但由于火车线路的普及性不高,由其是中国更差,而轮式运输还没有出现,畜力运输仍然不可被完全替代,依然占有极大的比例。当然在东北作战有一个好处,就是中东铁路己经建成,基本能够纵贯东北三省全境,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控制好铁路,主运输线使用火车,而分支线路上使用畜力,这样确实可以大大节省运力,但即使是这样,跟据我们计算,仍然需要10000匹左右的骡马驴,另外骑军还需要5000匹左右的军马,因此我们至少需要15000匹左右的骡马驴,其中马匹数量在10000匹左右,而目前缺口大约有5000匹左右,在剩下的时间里,还要抓紧引进。”

“由其是像火炮这样的重型装备,由于需要快速的进出战场,不仅对运输的要求更高,而且对骡马驴的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以马为例,我国的马匹主要是蒙古马系,虽然和欧洲马系相比,蒙古马的体形较小,但有吃苦耐劳、易伺养、耐力好的优点,因此做为战马也可以一用,但作挽马用,蒙古马体形小,力量弱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一般一匹蒙古马的拉力为200-300公斤,而欧洲马的拉力普遍在400公斤左右,有些重型挽马,如英国的夏尔马的拉力甚致可以超过了500公斤。”

王云鹏有些怀疑道:“一匹马只能拉2、300公斤吗?我记得就是一辆人力车也能拉动2、300公斤的货物啊。”

肖建军解释道:“这里所说的拉力,是指长时间的拉行,至少要确保能够连续拉行2-3天的行军时间,一辆人力车是可以拉动2、300公斤,但如果要连续拉行,至少需要两个人进行轮换,如果只是短途拉行,既使是蒙古马,也能拉动5、600公斤,在极限条件下甚致是可以拉动1吨的货物。”

王云鹏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

诸亚平接着又道:“这个时代的陆军火炮重量,75毫米炮为1.5-1.8吨,100毫米炮为2吨左右,125毫米炮为2.5吨左右,而155毫米炮一般要超过3吨,马拉火炮一般是采用三骈六马的模式,也就是一共6匹马拉一门炮。这样简单的将拉力相加,6匹蒙古马只能拉动75毫米炮,当然少数强壮的蒙古马拉力强,也能免强拉动100毫米炮,但125毫米炮就只能用欧洲马才能拉动了,好在是我们在山海关一战中,缴获了一批三河马,现在又向俄国购买了一批三河马,这种马属于大中型马,不仅有蒙古马吃苦耐劳的优点,而且拉力也比蒙古马大得多,可以拉动125毫米炮,好在是只有甲种师才装配了125毫米炮,因此我们现在的三河马也够用了,但要拉动155毫米炮,即使是三河马也不行了。”

徐济超道:“那么我们不能增加拉炮的马呢?用8匹马拉,甚致是10匹马拉?”

诸亚平摇了摇头,道:“不行,三骈六马的模式,是畜力牵引的最大编组,经过数百年时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再增加一骈,在行进时各马匹的步伐就会互相干扰,无法发挥拉力,在旧时空里,日本曾经实验过四骈八马的牵引模式,但无一例外的全部失败,后来不得不采用最笨,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培育自已的优良重挽马种,因此增加马的偿试,根本就不用试了。”

王云鹏道:“不会吧?其他国家是怎么弄的呢?难到陆军就不能用155毫米级别的火炮吗?”

诸亚平道:“欧洲有重型挽马,而且欧洲的铁路比较发达,因此可以通过火车将重型火炮送到战场附近,再使用畜力进行短途运输。如果实在不行,就只能换马拉运,或者是将火炮拆卸,分开拉运,到了战场再进行组装。”

王云鹏道:“那么我们也可以采取这种模式啊!”

诸亚平道:“其实我们有更好的方法,就是用汽车牵引,我们穿越车辆一共有77辆,其中有19辆载重卡车,35辆工程车,基本都可以拉动155毫米火炮,大部份车辆的动力还有富余,可以运载一部份炮弹或士兵,我们的计划是,专门组建一个155毫米火炮团,一共备配40门炮,其中24门由汽车牵引,再配少量的运输车辆,预计需更30-40辆,可以在战场上快速机动布置,另16门则由畜力牵引,主要是利用铁路线运输,在铁路线的周边布置,做为补充。155毫米火炮对陆军来说是威力相当大的火炮,远胜过125毫米火炮,因此拥有40门155毫米火炮,由其是有24门可以在战场上快速布置的155毫米火炮,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优势。”

第二二二章 谈判(四)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二九零章 仲裁结果第三二四章 李鸿章来访(一)第五十章 上海新区(三)第四一四章 旅顺攻略(十一)第一五八章 天津见闻(三)第五六一章 美国(四)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动(九)第三二一章 海参崴(四)第八十五章 战前准备(二)第四四九章 辽阳之战(十一)第四三四章 进京(一)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十二章 五年规划(三)第二八六章 全面展开(一)第七十五章 规划(一)第七二八章 决策(二)第三一五章 锦州(三)第一一二章 抓捕(下)第一八八 船上的屌丝第二二七章 后续影响(二)第五九三章 济南众态(三)第八十九章 天津战役(二)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应(二)第三二八章 李鸿章来访(五)第五七零章 预备会议(五)第五四二章 未来计划第二四五章 天诛(二)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战(四)第三七七章 对马海战(四)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区(三)第一九五 访问天津(七)第二三七章 访日舰队(八)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争(上)第六五七章 远东远征军(四)第六三三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六)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访问(五)第五四零章 联合军演(五)第四三六章 进京(三)第五四五章 镇南浦登陆(五)第一九四 访问天津(六)第十一章 接管济南(四)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五九三章 济南众态(三)第六八一章 结束战争(二)第四四三章 进京(十)第一四一章 震动(下)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战(四)第二二二章 青岛战役(六)第五三二章 新机构第五十九章 远东战争结束(中)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四零二章 谈判破裂(三)第五十章 占领大沽口第三四六章 欧洲危机(三)第六一零章 朝见风波(二)第四七二章 战前(四)第四二二章 进攻北京(一)第五九零章 农场巡视(五)第二零六章 战争规则(一)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动(五)第二八四章 协商(上)第二零四章 从军(二)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岛(三)第二零三章 英国干涉(五)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一)第五三一章 调查报告(下)第三九八章 谈判(六)第十章 备用计划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乱(九)第四九二章 归附(下)第六七八章 大获全胜(九)第二二九章 后续影响(四)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岛(一)第二一零章 战争规则(六)第六五六章 远东远征军(三)第三三六章 李鸿章来访(十三)第六一六章 皇帝与太后(下)第五八零章 袁世凯来访(四)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六十六章 德国使团(六)第一九五章 访问英法(六)第六一一章 朝见风波(三)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一三二章 海军假期(三)第二三三章 访日舰队(四)第七二五章 台湾来客(上)第一九一 访问天津(三)第一一八章 农村调查(四)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岛(一)第三一八章 海参崴(一)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队(下)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一五九章 对日谈判(四)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