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兴业办厂(二)

说到蒸汽机,其对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的认识,恐怕在1888年的整个大清国里,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赶得上姚兴华了,所以当徐德昌提到城东李家的纺织作坊有蒸汽机的时候,一下子就把姚兴华的整个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

通过与徐德昌的这次谈话,姚兴华对1888年的大清整体工业情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在徐德昌的嘴中得知,此时的大清,已经有好几家工厂可以自行生产设计蒸汽机了,而且价格也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贵,主要原因还是整个大清的普通老百姓,始终坚持认为安装蒸汽机有碍当地风水的,所以绝大部分的小商家都拒绝似乎使用蒸汽机,造成蒸汽机市场在当时的中国供大于求。

姚兴华还了解到,现如今要购买蒸汽机的话,已经不用直接派人跑到厂商哪里买了,在这广州城里,就有好几家蒸汽机生产厂商设立的代表处,要买蒸汽机只需要在代表处下订单,并缴纳一定数目的订金和运费,厂家就会自己把蒸汽机运来,并负责全部安装调试过程,安装运行以后,还会时常安排客服代表前来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除此之外,姚兴华还向徐德昌请教了一些有关开设工厂的问题,比如购买土地,兴建厂房是否需要经过当地衙门的批准,招工要不要去衙门申请和备案等等不一而足,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这也令姚兴华对徐德昌的个人能力评价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这次会谈,姚兴华也下定决心,决定先在广州城郊附近购置一大片荒地,在上面盖房建厂,所生产产品,先是以容易生产的日用民需品火柴和工业重要原材料纯碱这两种,待日后资金情况好转以后,姚兴华还打算增开水泥和蒸汽机这两个产品。

为什么会选择生产火柴和纯碱这两种产品,一是因为工艺简单,尤其是火柴,在1879年,广东佛山就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所以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工艺流程都不是难题,而且国内庞大消费群体的巨额需求量,都表明了此时开办火柴厂,只要经营得当,技术过关,是不会赔钱的。二是因为整个生产过程并不复杂,所需要的机器设备也不太多,整体投资数额并不庞大,姚兴华手里的那两万多两银子,足够应付。

至于纯碱,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材料,今后要是想开办生产肥皂、玻璃的工厂,开设纺织织布厂都需要用到它,就是以后有能力,大炼钢铁的时候,纯碱也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化工原料,在1888年的整个大清帝国,还没人能够生产出纯碱,全国的纯碱需求全部依赖进口。而此时世界最先进的纯碱生产工艺,还是诞生于1862年的苏尔维制碱法,并且整个生产流程都是出于严格保密之中。

买地、盖厂房,买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招聘工人、技术培训,官府备案,这些活分别由姚兴华、刘安和徐德昌三人分头进行的,刘安负责买下旁边那块荒地盖厂房,徐德昌负责买设备安装调试,姚兴华负责招工、技术培训和跑官府,毕竟此时的姚兴华,也已经是一个有着三品顶戴的候补官员了,那些个广州城里的小门小吏还真不太敢难为他。可就是算是如此分工明确,待一切事情都跑完办妥,到了工厂正式放炮开工的时候,也已经是三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

话说开工那天,真是热闹非凡,近两百个新雇来,并经过短期技术培训的工人,前来道贺的广州府当地官绅差役,再加上徐德昌通过各种关系途径找来的一些商业上的朋友,足足让新记厂在厂房空地上,摆了四十几桌酒席。

在这些前来道贺的人当中,最引人注意,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姚兴华居然请动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张大人。我们不知道他是用了什么手段,费了多少口舌,总之在鸣放开工礼炮的时候,张大人神采飞扬的站在主席台前道贺并作讲话,并且在现场,还临时宣读两广总督府了对姚兴华的任命书,宣布任命姚兴华为广东省洋务总办、通商大臣、两广洋务顾问,兼署广东省新学学政,三品蓝宝石顶,朝服绣孔雀。

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环境,由两广总督亲自宣读一位三品官员的任命书,这代表着一个信号,一个强烈的有着政治意味的信号。这个信号告诉这在场的所有人,这个名字叫新记的工厂的后台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大人,这个名字叫新记的工厂的主人,三品广东省洋务总办、通商大臣、两广洋务顾问,广东省新学学政姚兴华大人,拥有着无法估量的能量。而且从他不及弱冠之年,便做到朝廷三品大员的高位,这意味着他今后在官场上的前途不可限量。

因为之间早已进行过试生产,所以吃完开工宴,工人们便纷纷有条不紊的赶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张之洞摇响开动蒸汽机车铃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新记工厂正式开工生产了。

之后,姚兴华亲自陪同者两广总督张之洞,刘安则陪同着那些广州府的官绅差役,徐德昌陪同着大清国各大商行派来的商业代表,广东十三行的买办和部分外国客商,对整个工厂的生产车间和产品进行参观。

第八十一章——上海世博会(下)第九十五章——行长盛宣怀第八十六章——重设内阁第六章——落户广州第四十四章——北洋李鸿章(上)第一百零九章——济南会战(五)尾章第五十五章——上海同济大学(下)第四十七章——又见荣升序章第九十二章——内忧第一百一十章——济南会战(六)第一百章——来自民间的声音第三十一章——两江银钱制造局第三十一章——两江银钱制造局第八十章——南京合约第一百零二章——黄袍加身(下)第三十三章——两江民兴银行第六十章——经济危机(上)第九十五章——南中国互惠条约(下)第九十一章——同盟《回到清末》角色图片第一百章——来自民间的声音第六十二章——重回轨道第九十八章——宗室的忠心第三十九章——戴姆勒奔驰(下)第七十二章——硫球争端(三)第七十章——硫球争端(一)第五十章——新婚妇人第五十七章——狄塞尔来华(二)第二十二章——两江总督(一)第六十一章——经济危机(下)第十四章——兴业办厂(三)第九十八章——两江危机(中)第一百一十一章——监察部第五十六章——腾飞的两江一些话第九章——“金顺”典当行第四十六章——再到北京第一百零九章——济南会战(五)第九十一章——同盟第八十一章——迁都奉天第一百零七章——1893年的春节(上)第七十五章——硫球争端(六)第七十六章——恭亲王出山第一章——神秘玉佩第三十四章——纸币第五十二章——新军扩编第二十二章——两江总督(一)第七十八章——进入济南第一百零五章——林永强新政第四十章——工业化的石碌(上)第三十七章——工业化进程第八十二章——后续效应第一百零七章——1893年的春节(上)第六十九章——英国的抉择(下)第六十二章——重回轨道第九十三章——民营资本第七十九章——淄博备战第六十七章——高雄军港第十九章——洋务新学(二)第五十九章——美国人海趣第四十九章——格格下嫁第九十四章——初到武汉第三十五章——钢甲巡洋舰第八十四章——朝鲜东学道(下)第一百零三章——寂静前夜第一百零九章——新的一年第六十九章——英国的抉择(下)《马关条约》全文第六章——落户广州第六十三章——两江新军(上)第八十八章——军事改革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机会第一百章——进还是退?第六十三章——两江新军(上)第八十一章——上海世博会(下)第九十七章——两江危机(上)第十三章——兴业办厂(二)第九十四章——初到武汉第八十三章——朝鲜东学道(中)第一百零一章——飞艇和飞机第八十一章——迁都奉天第一百一十一章——济南会战(七)第十五章——拜见张之洞(一)第一百一十一章——济南会战(七)第九十章——上海博览会一些话第三十六章——两江上海科技园区第二十八章——南洋水师第八十五章——进兵朝鲜(下)第九十六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四十四章——北洋李鸿章(上)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第一百零八章——1893年的春节(下)第九十一章——国外订单(上)第五十七章——狄塞尔来华(二)第七十章——硫球争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