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初到上海

随着在两江的摊子越铺越大,姚兴华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身边可用之人的匮乏,因为人才的匮乏,致使姚兴华很多想法无法赴之实施。以前在琼州的时候,身边还有一个徐德昌一直根在自己的身旁提些意见,说下看法。可是现在呢?自己身边的能人是比以前多了,可是摊子也要比以前大得多,人才的增长速度根本跟不上事业的发展速度。

可是人才的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做十年树树,百年树人。姚兴华可没有一百年的悠闲时间去等待人才得慢慢成长,所以只得把全部希望寄托到那些早年派出国的留学生身上,很是希望能够在其中再发掘出几个像唐绍仪、詹天佑、邓世昌这样的精英人物来。

在对内进行人才挖潜的同时,姚兴华也开始着手大量吸收国外那些不如意、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生活潦倒的科学家们。为此,姚兴华特地在外国人大量聚集的上海,成立了两江上海科学院,并开出不菲的薪酬,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大小报纸上进行公开招聘。

除了通过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招揽人才之外,姚兴华还在上任伊始,就与大清国驻各国的使节取得联系,拜托其帮助寻找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还没有崭露头角的璀璨明珠,在那份长长的寻人启事名单中,包括了诸如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威廉-迈巴赫这些即将在十九世纪得最后十年取得成就的历史名人。

到一零年年初,姚兴华在全球人才市场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回报。最先是在一月四日,旅居美国长达八年之久得容闳,终于在驻美大使的不断游说和姚兴华数封用词恳切的电报这双重努力下,回国来到了两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便不断有或有自荐,或由大清驻各国使节根据姚兴华提供的猎人清单,寻找引荐而来到中国两江来发展得科学家、实业家,待过完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春节,先后抵达上海并加入两江上海科学院的外国专家就高达六十九位之多,这其中就包含了刚才提到的三位世界汽车行业的先行者。而且,据驻各国使节发回来的电报说,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或在赶往上海的路上,或正在考虑是否到中国上海去发展,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出路,毕竟在上海赚的新酬,足够让这些食不果腹家伙过上富裕的生活。

话说一月四日那天,当姚兴华得知容闳已经乘船抵达上海,重新踏上阔别八年之久主国的土地的时候,竟激动的一夜未眠,在第二天清早,就急忙在南京搭乘正准备出海进行日常训练的南洋水师巡洋舰编队赶往上海,期望着能够尽早见到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美国耶鲁大学本科学位的人。

姚兴华对容闳如此格外的期许,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最早向清廷建议办“中国国家银行”的(只不过后来盛宣怀“风闻”此事后,便施展手段(如利用跟户部尚书翁同龢的同乡关系、贿赂太监李连英等)加以阻挠破坏,最终“获得了他自己阴谋策划一个新式银行的控制权”。),这对于期望建立半官方的两江民兴银行和官方的两江银钱总公司,又因苦无帮手以至于迟迟无法赴之实施的姚兴华来说,绝对可以称之为一场及时雨。

一路航行,姚兴华也顺便观摩了一下巡洋舰编队在内海进行的几项训练课目。说实话,姚兴华还真的没这其中看出孰强孰弱来,尤其是自己重点观察的广甲舰,所有训练课目完成得都非常好,在即将停靠上海港时,姚兴华和琅威理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谈,从中也没有听到关于“广甲”舰管带吴敬荣的任何负面评价,看来没经历过战场的考验之前,有时候还真的很难分辨一个军人的忠奸善恶啊。临下船,姚兴华又对琅威理嘱咐了几句,要他帮严复在英国找一些已经退了役的,优秀海军军官来海军大学任教。

走出船舱,姚兴华便远远的看见码头上站着的,早已等候多时的上海道台马文卿及其随从。对马文卿这个人,除了自己刚上任的第二天宴请三省四品以上官员的时候曾见过一面之外,再就没有过任何联系。虽然没怎么打过交道,可姚兴华对马文卿多少还是有点了解的。当然,姚兴华对马文卿的这种了解,全部都是来自于后世的书本,这些书本记载的到底是否准确,开来今天自己是有机会验证一下了。

据书中记载马文卿是一个知事达理、爱学习、又喜欢亲自动手干事的,开明的读书人。马文卿有钱,但他识实务,不象乔家大院的乔致庸那样嗜钱如命。马文卿有钱,但他舍得花,而且花得很有档次。不象刘文彩、黄世仁那般有了点钱就吃喝嫖赌胡作非为。他建造的课植园耗银30万两,并身体力行,用了15年时间,亲自游遍江南园林,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不仅如此,他还把当时的西洋建筑文化也巧妙地糅进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中,使整座花园造型独特,规模宏伟,风格各异,成为中西合璧的庄园式花园的典型。

马文卿有钱,但是他很开明,据说本人出洋开过眼界。早年他就把几个儿子都送到国外留学,不让他的后代靠着他过寄生生活,所以晚年膝下无子,显得有点孤独。他为人低调,不愿意露富,他把庄园的大门朝东开,门很小,象偏门似的,看起来只是普通的大户人家而已。

第八十三章——朝鲜东学道(中)第一百一十章——中情局第九章——“金顺”典当行第九十一章——同盟第七十二章——硫球争端(三)第一百一十一章——监察部第一百一十一章——济南会战(七)第四十六章——再到北京第七十二章——硫球争端(三)第二十九章——技工学校第六十二章——重回轨道第九十六章——“南中国王”第四章——提前准备第九十九章——咱也微服一把(上)第二十八章——南洋水师第八十三章——进入北平第二十二章——两江总督(一)序章第九章——“金顺”典当行第九十四章——初到武汉第二十三章——两江总督(二)第五十一章——重返两江第一百零四章——北伐开始第九十三章——民营资本第二十章——两广总督纷争案(一)第七章——长工刘家第一百零四章——北伐开始第五十二章——新军扩编第十五章——拜见张之洞(一)第八十九章——大日本野望第十七章——拜见张之洞(三)第四十八章——拜见岳父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机会第一百零六章——强取豪夺第一百零九章——济南会战(五)第十八章——洋务新学(一)第七十七章——第三股势力第八十三章——朝鲜东学道(中)第九十章——上海博览会第六十七章——高雄军港第五十三章——陆军?海军?第一百一十章——中情局第八十一章——迁都奉天第九十二章——国外订单(下)第一百一十一章——监察部第八十七章——朝鲜参将刘启山第六十七章——高雄军港第七十五章——硫球争端(六)第八十一章——上海世博会(下)第六十二章——重回轨道第九十三章——南中国互惠条约(上)第五十九章——美国人海趣尾章第十章——意外横财第八十二章——后续效应第六十七章——高雄军港第二十一章——两广总督纷争案(二)第四十五章——北洋李鸿章(下)第一百零二章——货币第二十二章——两江总督(一)第一百零六章——济南会战(二)第六十九章——英国的抉择(下)第五十四章——上海同济大学(上)第十五章——拜见张之洞(一)第四十七章——又见荣升序章第七十五章——硫球争端(六)第五章——初来乍到第七十八章——大清皇家海军(上)第二十四章——公主德龄第一百零四章——北伐开始第八十八章——相濡以沫第一百零五章——林永强新政第九十章——上海博览会第五十三章——陆军?海军?第八十二章——后续效应第三十八章——戴姆勒奔驰(上)第三十七章——工业化进程第五十七章——狄塞尔来华(二)第八十二章——朝鲜东学道(上)第一百零二章——货币第九十一章——同盟第一百零二章——黄袍加身(下)第五十一章——重返两江第九十九章——两江危机(下)第八十五章——部制改革第三十八章——戴姆勒奔驰(上)第九十四章——金本位难题第一百一十一章——济南会战(七)第九十一章——同盟第八十六章——重设内阁第四十五章——北洋李鸿章(下)第四十六章——再到北京第五十六章——腾飞的两江第八十八章——军事改革第二十三章——两江总督(二)第一百零二章——黄袍加身(下)第九十六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