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轻易的裁撤兵员,尤其是那些曾经为了这个国家,抛过头颅洒过热血的老兵,很有可能会引起军方的不满情绪,轻则造成军心涣散,重则引起兵变也不是没有过先例。不过为了尽快拉起一支过得硬,能打得了胜仗的队伍出来,姚兴华也顾不了那么些了。
而且,只要将那些裁撤下来的兵员安顿好,能够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相信这些老兵也不见得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来。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嫌自己的命太长,敢公然的反抗朝廷。所以,在经过三天的反复思量利弊之后,姚兴华还是毅然决然地批准了刘永福和聂士诚联名上的公文。
有了总督大人的亲笔手令,刘永富也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按照之前和聂世诚商定的征兵计划,按步骤实施了。按照计划,刘永福将会坐镇南京,除了要继续主持城北新军大营的日常事务之外,还要负责安抚那即将裁撤的一万三千多人老弱残兵,预防哗变。而聂世诚、林点金、宁飞扬三人,则要分别前往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各地,完成各自五千人的征兵任务。
同时为了全面配合这次三省范围内的大征兵工作,姚兴华特意找到了南京的《国闻报》和上海的《申城晚报》。这两家两江、甚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传媒机构,全方位、全角度的解释这次征兵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以及两江新军详细介绍,另外两江新军高额的军饷和严格的军规,也被两份报纸重重的渲染了一番。
在那样一个时代,虽说有好儿不当兵的传统,可是毕竟吃不饱穿不暖的劳苦大众,还是占了绝大多数的。两江新军那比一般驻军整整高出一倍军饷,丰盛的一日三餐,干净整洁的营房,最最重要的事,据说两江新军不单战斗力十分强劲,就连武器装备都是可以用奢华来形容,远远超过其他驻军的。这样的部队,在战场的上的战损率,一向都要比那些杂牌军低很多,军队的指挥官们,对这种王牌军队使用的时候也会十分的谨慎,往往只有整场战役最攻坚的阶段,才会动用。所以,只有到这样的部队中去当兵,才会有更大的几率保住小命去享受那高昂军饷带来的幸福生活。
当上述种种因素综合到一起的时候,到两江新军去当兵,便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一项十分划算和理想的工作。所以,每当聂世诚、林点金、宁飞扬三人走到一地,就会被大批的年轻力壮的应征者团团包围。原以为需要两个月时间的征兵工作,结果仅用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超额完成了各自的征兵任务。三人总计征兵人数为一万九千人,其中以林点金征召了七千六百多人为最多,宁飞杨的六千四百人次之,只有聂世诚征召的人数,是严格是按照当初计划制订的人数五千人整。
这一万九千人新兵,人数虽然不少,单兵的身体素质也非常的出色。可是新兵毕竟是新兵,不要说是那些新式武器装备了,就是大刀长矛使用起来也是磕磕绊绊,想要真正形成战斗力,恐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好在除了这一万九千新兵之外,之前还从两江各地驻军、绿营当中,抽调了一万七千多老兵出来。如果把这两支队伍混编在一起,多少应该可以起到一些以老带新的作用。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朝廷下达的新军扩编旨意,是让新军扩编三万人。这可是圣旨,贯彻执行起来是容不得半点擅改的,更何况现在居然多出来了六千人之多。所以就必须要找一个办法,即能把这六千来人安置好,又可以不被朝廷的那些言官们抓住把柄,在朝堂之上参劾自己。
可这是六千多活生生的人啊,是要吃饭、睡觉、拉屎、领军饷的。刘永福和聂世诚又不是什么会魔法的巫师,怎么可能把这六千多人给凭空变没了?没办法,此事只得再去求求总督大人,看看他老人家能不能帮得上忙了。
而面对这样的难题,就连姚兴华也有些一筹莫展。姚兴华愁的倒不是没有地方安置这六千多号人马,而是没有钱养他们。你仔细算算,这六千来人的吃喝拉撒睡,哪一样不的要钱?武器装备和统一的制服倒是不急着配给,可是这军饷是一个月也不能拖欠的啊。这前前后后得仔细一算,要养活着多出来的六千来人,一年没有个一百来万元还真不就下不来。
按理说,一百来万元对于一个年向国家纳税高达一亿元的两江来说,本应不算什么,可是真实情况,却是姚兴华很难一下子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好在这些钱可以一个月一个月的慢慢出,这样平摊下来,一个月也就十来万,东挪挪西借借,应该也可以勉强维持下来。
就这样,为了这六千来人,姚兴华特别组建了一个类似于北京步军统领衙门的机构,不过名字要比北京那个气派许多,也现代许多了,叫做“南京城防警备队”,同时将原来南京城内的那些衙役、捕快也都统统的充实到警备队中。
为了方便指挥,也为了让城防警备队的战斗力能够跟得上两江新军,姚兴华还特别从两江新军,把第三镇第十一营的营长宁飞扬调了过来,出任南京城防警备队的第一任队长——
各位兄弟,小弟这两天分类封推,点击倒是还能满意,可是这个推荐和收藏,似乎就有些慢了啊。期望各位兄弟姐妹,在看的时候,稍稍耽误一点点时间,给小弟一个收藏和推荐。小弟在这里拜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