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扶持卫王

唐朝的春节有七天的假期。所以,李恪在这期间除了进宫给李世民和杨妃请安之外,除了拜访岑文本还有封德彝两人之外,都在府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因为,他知道现在是特殊时期,朝廷要组建新军,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要是再到别的大臣家中拜访,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七天过后,朝廷的一次朝会,李世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组建新军。朝中大臣,亲王子弟,贵胄富户都对这支新军充满了期望。李世民如此看重,如果能在里面混个一官半职,再在战场上立些小功,那升迁就不成问题了。所以,很多世家子弟都想往新军里面挤。因此,代表这样世族的朝臣在商议的时候更大限度的为自己争取名额,使得组建新军的问题成了大家如何分配新军人数的讨论。气的李世民瞪着眼睛看着堂下争吵不休的众人。

李恪站在众人之间,不时的拿眼睛扫视众人一眼,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封德彝等少数的几个人没有参与之外,其他的人吵的不可开交,并且他们对李世民的气愤不予理睬,不禁心里暗道,“大唐的朝堂就是开放,朝臣们可以不顾君王的情绪,肆无忌神的争吵而不必害怕治罪。”

然后,李世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吼道,“够啦,朕让你们讨论的是新军该组建,不是要你们为新军提供多少人。”李世民气呼呼的说道,“新军的兵源可以在长安十六卫中甄选,你们就不必再讨论此事。”

大臣见李世民如此一说,都知道自己做的有点过,沉默不语。

李世民见大殿安静了下来,沉默了片刻之后说道,“组建新军,干系甚大,不必操之过急。你们回去之后都写一份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给朕呈上来。还有,你们如果想举荐人才,也可以让他们写份关于新军的条陈,一同呈上来吧。”

“今天,组建新军的问题就先讨论到这里。”然后,李世民看了一眼身边的内侍王德,吩咐道,“王德,宣旨!”

李世民话一出口,大家都是一阵惊讶。宣旨?又什么旨意?怎么他们都不知道?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都奇怪李世民什么时候拟的旨意。

“昔宗周煌煌、威名远扬;功臣昭昭,分封四方......”王德开始读了起来。对于前面的东西,李恪知道都是一些俗套的格式,所以不曾注意,等到王德读到最后,李恪终于听到了圣旨的真正内容,“特封谏议大夫魏征为尚书右臣,召王珪、杜淹、韦挺回京,特封王珪为谏议大夫,杜淹为御史大夫。”

圣旨读到这里,群臣都反应过来了。李世民这是在赦免隐太子建成身边的近臣,难怪没有通过三省,直接下的旨意。

正当众人以为圣旨完了的时候,王德的声音再次响起,“王珪,性沉澹,志量隐正,家学渊源,儒学经典无一不精,切以儒家忠孝仁义礼自励,特命王珪教导卫王泰,督促其学业,做好卫王师之职责。”王德读到这里,这才罢口不语。

众人在这个时候,才终于明白了一切。李世民的手段高明,不但赦免了他们的罪,还让王珪教导卫王,这怎么能不收回这些人的心,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呢?

朝会就在这样的分封中结束,李恪对李世民把王珪安排到李泰身边不甚明了。所以,有点心不在焉的回到府中,将朝中发生的事情跟马周和许敬宗两人详细说了一遍。

马周看着李恪有点担忧的眼神,问他道,“殿下以为皇上如此做法,是为如何?”

李恪随口道,“不过是为了收复建成余党旧臣的心而已。”

马周听李恪说完,看着他笑而不语。李恪奇道,“宾王,难道其中另有目的?”

这时,许敬宗却道,“无他,平衡尔。”

李恪疑惑,“平衡?”

马周解释道,“殿下,如今的东宫和汉王府强势,卫王府势单力薄,此时正值组建新军之际,如果不搞好殿下,卫王和太子之间的平衡关系,又如何分配新军中各方的势力呢?”

李恪还是不明白,有点茫然,“组建新军,父皇已经下旨让大家写条陈,推荐人才,怎么能把三方的势力牵扯进去呢?”

许敬宗笑道,“殿下,组建新军,朝廷推举人才,难道背后就没有各方的实力在支持吗?远的不说,就拿我们汉王府来说,如果支持苏定方,那些亲近殿下的朝臣即使不支持,也不会反对。”

许敬宗如此一说,李恪终于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王珪、杜淹和韦挺都是建成身边的旧臣,而且三人关系极好。现在,三人中有两个已经有官职在身,他们就可以有举荐的权利。再者,王珪又是李泰的老师,只要李泰有能力让王珪为自己所用,有王珪和杜淹的支持,再加上朝中一些以前跟三人亲近的人,李泰的势力也就会有所暴涨,足以抗衡东宫还有他的汉王府。

但是,李恪突然又眉头微蹙,半响不语。因为,如果真的这样,那不就意味着李世民已经知道了他们几人都在暗中培植势力,都在为储位做斗争吗?要真是这样,今后的日子可不好过,自己做事要小心才是。

然而,李恪又想到,李世民是不支持自己的儿子为了太子的位置你争我夺,所以,他为什么要扶植李泰在朝中的势力呢?这和前面他的想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想到这里,李恪感觉思绪很乱,捋不清头绪。

马周知道李恪想什么,沉吟片刻后道,“殿下,自古君王,没有一个帝王不是在皇子和大臣中寻找平衡,皇上也不例外。虽然,皇上不喜欢殿下、卫王和太子等人为了储位而你争我夺,但他更不希望你们任何一方的势力太过庞大。所以,皇上才会让你们三方的实力达到一个平衡,只有如此,朝堂上才会不至于出现某一方能左右朝局的形式出现。因此,皇上如此做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殿下也不必担忧。”

“恩。”听到马周的解释,李恪再一细想,觉得马周的话很对。李世民扶植李泰在朝政的势力,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不希望他们任何一方的势力太过庞大而左右朝局,才会未雨绸缪,如此行事。

“可是——”李恪沉吟道,“就一个王珪和一个杜淹,能达到你说的那种效果吗?”

“殿下,你可能对王珪此人不太了解,所以才会如此想。”马周笑道,“其实,王珪的背景并非只是建成旧臣那么简单。”

“噢?”李恪惊讶道。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县人氏,出自太原王氏的高门。而他个性雅澹,少嗜欲,而且志量沉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深得世人赞誉。开皇十三年,王珪应诏进入秘书内省校定群书,为太常治礼郎。大业十三年,高祖自太原攻入关中,拥立杨侑为帝,自为大丞相王珪为丞相府司录王珪。后来李高祖称帝,隐太子建成被册为太子,王珪累升为太子中允,成为隐太子身边的重臣。”许敬宗慢慢的将王珪的履历道了出来。

李恪详细的听完许敬宗的介绍,终于知道了王珪为什么会如此受到李世民的重用。除了他的才能,除了笼络建成旧臣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王珪出自太原王氏高门,是关陇世家大族中的子弟,这也是在变相的笼络氏族。因为,如今的大唐正需要一个安稳的,可以发展经济的环境,而世家大族的态度在这当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想到此处,李恪心里豁然开朗,一些不明白的事情都清晰了起来,心中的担忧一扫而光。

而马周和许敬宗两人看到李恪明白了其中的关系,也是相互一视,微笑不语。他们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就看李恪该怎么对待这件事情了。

沉思片刻后,李恪笑道,“此事跟本王倒是没什么关系,我们也无需理他,宾王和延族可有兴趣到本王书房跟本王对弈一局?”

两人见李恪心中的疑惑解除,兴致大增,也不扫他的兴,笑道,“敢不从命。”

第578章 禄兄,咱别这样第368章 真正的决战(三)第692章 北上第37章 组建蹴鞠寺(上)第454章 火器构想第193章 回家!第613章 城门关闭了,明天再来吧第613章 城门关闭了,明天再来吧第465章 仕隋老臣第142章 截杀突厥骑兵第502章 息事宁事第646章 青唐城(三)第104章 你都是为了我好第225章 历史的真相第618章 大军留下,你们走吧第213章 王子和公主第433章 甘泉宫所看到的第187章 要马,要羊,要女人第246章 各怀心思第416章 辩机死了第569章 鬼面骑的血战第692章 北上第123章 颉利第507章 孝便是刀,杀你于无形第512章 北府面授机要第615章 就是为难你第599章 吐谷浑的进退两难第78章 皇子们的心理第116章 那就和谈吧第523章 这代价未免太大了吧第17章 册立太子(一)第137章 黑衣双狼第48章 李世民要来第539章 朔方捷报第335章 强者的对决(四)第563章 斗智斗勇第32章 马球和足球第288章 铁血苏烈第594章 情真意切第219章 任城王第606章 击溃第58章 大唐豪门第129章 妒第70章 贪赃舞弊第349章 火攻第67章 鹰的故事第558章 渭水桥畔,谁心依旧第241章 大家都在动第519章 不能固步自封第501章 留下手臂,你就可以走了第599章 吐谷浑的进退两难第566章 第一战第507章 孝便是刀,杀你于无形第46章 轰动的结果第102章 只羡鸳鸯不羡仙第三百就是六章 又遇到一个名将第647章 青唐城(四)第6章 剁了这只手第40章 争相建队第636章 老子就想屠城第570章 本王让你喷血第22章 王府易主第588章 反击,这就是反击第200章 英雄豖第131章 杀第551章 大相是什么东西第185章 商议第88章 只愿君心似我心第576章 冤家路窄第345章 死战到底第224章 惩罚后的一种补偿第512章 北府面授机要第465章 仕隋老臣第251章 第三次三堂会审(上)第132章 刀锋入骨不得不战第433章 甘泉宫所看到的第227章 对扶桑的政策——杀第152章 升迁部署第141章 六千铁骑出漠北第667章 松赞干布跑路了第345章 死战到底第457章 学院建成第255章 抓的就是你第195章 黎明的反击第532章 正军备战,先发制人第663章 发现了东吐信使第694章 这是第一战第48章 李世民要来第53章 宝藏和皇位第292章 布局第523章 这代价未免太大了吧第83章 三百护卫第616章 我们又见面了第456章 怀孕了第569章 鬼面骑的血战第210章 又见李泰第341章 鬼面骑的意志(中)第244章 有人在做伪证第10章 如此秦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