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莉莉再也忍不住,扑进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那晚,母女俩坐在那张小床上,差不多说了一夜的话。第二天一早,妈妈就起床给她烧饭,还煮了六个鸡蛋,让她带在路上吃,又塞给她三百元钱。莉莉把钱塞还给妈妈:“妈妈,你的钱也不多,就留着吧。”
妈妈说:“你现在还没有收入,多带点钱在身上,不会错的。要是他不认你,你还是到爸爸那儿去,然后想法找个活干,听到了吗?不要到处乱走,对男人的话,不要太相信。有了钱,就买个手机,然后把号码告诉妈妈。这样,妈妈想你了,也好给你打个电话。”
妈妈硬是把钱塞入她口袋,又说,“见到他,万一他问起妈妈的情况,你什么都不要说,懂了吗?唉,这一切,都是这个人作的孽啊。当初,妈妈恨死了他,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也这么大了,要是他认你的话,就算了。”
“妈妈,我情况好了,就来看你。”莉莉要出门时,忽然悲从心生,又回头与妈妈抱头痛哭,“妈妈,我不舍得你,在这里这样受苦啊,呜呜呜……”
哭了一会,只得分别。“莉莉,路上要小心,以后做什么事,都要用个心眼,啊。”妈妈一直送到那个有车经过的三叉路口,等她上了车,才抹着泪,与她挥手告别。
“妈妈,你自己也要当心身体啊——”莉莉上了车,还打开车窗冲妈妈喊,等妈妈转身走了,才回头关窗,又籁籁地哭了好一会。
莉莉乘火车回到上海后,在火车站南广场徘徊来徘徊去,心里矛盾极了。要不要去找那个人呢?他真是我的亲生父亲吗?如果不是,那就尴尬了,哪有自作多情乱认父亲的?要是他不认我呢?更加尴尬。你怎么办?掉头就走?还是跟他争吵?
这个人现在是什么情况呢?莉莉又充满了好奇。在她的心目中,这个人的形象一向是下流可恶的,所以妈妈突然说她是他的女儿,她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可妈妈绝对不会瞎说,这就说明这个事情肯定是真的,现在关键是看这个人有没有良心,敢不敢认你了?
当然,还要看这个人的境况好坏,要是他有钱有势,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女儿,开心还来不及呢。也很好安排啊,如果怕被妻子儿女知道,可以偷偷在外面给我买一套房子,或者让我去上职校,或者安排到哪个单位上班,都可以;要是没钱没势,那就难说了,认我也没用,认了我,他养得起我吗?
还是去找一下他,看看他是什么情况再作决定吧。万一他是个大款,或者是个厂长经理,又肯认我,那我就时来运转了。莉莉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到南汇去找他。不去找他,就要回到爸爸那里去,可她一想起这个贫民窟一样的地方,心里就发毛。
于是,莉莉就去找开往南汇方向的公交车。走了好几个站台,没有看到直接开往南汇的车子,她就问公交站台上一个戴鸭舌帽的男人:“叔叔,这里有到南汇的公交车吗?”鸭舌帽热情地说:“有,我领我去。”
莉莉犹豫了一下,跟他走了。边走边想,广场上有这么多人,怕什么?再说,他是广场上的工作人员,不会有事的。鸭舌帽在人群中穿来穿去,走了很长的路,才走到邮电大厦旁边,指着一个站台说:“喏,南新线,直接到南汇的。”
莉莉感激地说:“谢谢。”转身走过去。
“喂,”没想到鸭舌帽喊住她说,“给钱。”
“啊?”莉莉一愣,回头看着他说,“这也要钱?”
鸭舌帽说:“现在是什么社会?哪有不要钱的服务?”
“多少钱?”莉莉有些紧张地问。
“四元钱。”鸭舌帽说,“统一这个价。”
莉莉迟疑了一下,很不情愿地从牛仔裤袋里挖出四元钱给他。心里想,连问路都要钱,真是。以后,可要格外小心了。不放心地看了看站牌,才上了车。
到了南汇,她又转乘去新港的公交车。到了新港镇,莉莉下了车,见这里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镇,刚才被懵了四元钱问路费的坏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街上的许多房子都具有欧式风味,清洁,幽静,洋派,人不多,但不算太冷落。大约是离海边近的缘故,街上的风比较大,有些冷,还带着一股咸味。
这时,太阳已经偏西了。莉莉在街上找了一家面店,走进去吃了一碗素鸡面。吃完,她付钱时问老板娘:“现在几点了?”老板娘说:“下午两点二十分。”莉莉见这个老板娘脸色比较和善,就拿出妈妈给她的那张纸条问,“我要到这个村里找一个人,你知道怎么走吗?”
老板娘看了看地址说:“我也不是本地人,不太清楚。对了,你到街上叫一辆摩托车嘛。”
莉莉得到提醒,谢过老板娘,到街上来找摩托车。她看见西边那个路口有四五辆摩托车停在那里,就走到那个看上去脸相比较忠厚一些的摩托车手面前,问:“到桃园村多少钱?”摩托车手说:“十五元。”莉莉说:“来回二十元行吗?”
摩托车手看了看她:“要等多少时间?”莉莉说:“不会长的,我问一个人,问到了,就出来。”摩托车手说:“上来吧,看你是个中学生,就便宜你了。”
莉莉戴好头盔,坐稳,摩托车就开出小镇,向乡下驶去。沿路到处是一片片绿色的桃园,所以才叫桃园村的。这里的农村跟周宝昌那里不一样,真的给人一种新农村的感觉。一会儿,摩托车在一条水泥路上停下来,摩托车手摘下头盔对她说:“到了,你问吧。”
莉莉从后座上跨下来,站在路边等人过来问。可等了一会,不见有人过来,摩托车手等不得了,对她说:“他叫什么,我去帮你问。”莉莉说:“刘美林。”
摩托车手从田野里斜向一家人家跑去,一会儿出来,指着路南那家小洋房说:“这就是刘美林家,他们说,他是大老板,平时不回来的,每年年三十夜上坟,才开着宝马车回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