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7章 殿议

李之问。

河东太原府人氏,算是金国降臣。

降秦之后,曾在河东宣抚使府入幕,后随大将军赵石北征草原,任随军书记。

当鞑靼乃蛮诸部归附,大军回转之际,此人自请留在草原,此后数载,游历北方草原诸部,足迹几乎遍布漠南漠北各处。

大秦成武七年春,随木华黎讨伐不亦鲁黑汗部。

大秦成武七年动,此人终于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

传奇的人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毫无疑问,赵石很欣赏这个人。

不论此人才干品性如何,这人的韧性,毅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儿,都让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看到这个人出现在乾元殿中,那么皇帝陛下此次召集几位重臣到来,为的是哪般差不多也就清楚了。

唯一让赵石有点恼火的是,李之问来到京师,李刑那厮竟然没跟他说一声。

做事还能靠谱一点吗?赵石暗骂了一句。

不算冤枉李刑,和他的祖辈比起来,李刑的心思确实过于简单了些,除了领兵征战以外,旁顾不多,标准的军人模样。

李之问曾献平胡策,在草原游荡数载,为的其实还是这个。

这样的人,在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

赵石不由有些期待,这次李之问能带来什么。

实际上,李之问入宫已有两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说,陛下待之甚厚。

不过,这人穿着一身白衣入宫,多少有点侨情,他身上是有大秦官职的,算不得布衣百姓。

文人们口中的布衣卿相,不是没有,但绝对不会和朝中重臣混为一谈。无论见识还是权柄,都无法跟朝中大臣相提并论,总的来说,没那么神奇。

像李之问这样的例子。都非常罕见,就更不要说布衣卿相了。

那样的人,赵石到勉强算是见到过一位,就是当年在景王府中给他和成武皇帝授课的陈老先生。

也许,当年他会觉得这位老先生很神秘。但到了如今再想,也就那么回事了,幕僚之属,就算是皇帝的幕僚,也还是幕僚,上不了台面。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白身书生,到底不过是文人们的意淫想象罢了。

试想一下,皇帝不听朝中重臣之言,而纳幕僚之语。那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情景。

殿中很安静,在座的都是大秦重臣,各有威势,不会在皇帝面前行那窃窃私语之事,正襟危坐之下,殿中空气都好像凝滞了下来。

赵石入座之后,气氛略有松动。

种燧和张承都颔首示意,赵石回京已差不多两个月了,这还是三位枢密副使头一次碰面。

两人心里面怕不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就算是他们自己。也都明白,赵石避而不见,不是自己有意于枢密使之位,就是不想掺和此事了。

当然。应是以后者居多,他们都还有机会。

赵石到了,人也齐了。

毕竟,像赵石这么自由,可以在自家府中等到陛下传召的人并不多。

议的第一件事,就是西辽。

西辽有称臣之意。这可以说,是继吐蕃之后,第二个明确表达想要向大秦称臣的意图的国家。

没错,就是国家,草原诸部,无论强大还是弱小,却都没有立国,和西辽有本质的区别。

即使是吐蕃,其实也只是名义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实际上,作为的吐蕃帝国,早已名存实亡。

而西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族国度。

在这件事上,中书与枢密院意见相左,之前各自也都有上书。

中书众臣以为,契丹人即有称臣纳贡之意,当欣然纳之,远人来投,正是大秦强盛的体现,若峻拒之,既寒远人之心,于将来也无益处。

这说的其实并非没有道理,今日契丹人来投,大秦若紧闭门户不纳,便开了个坏头儿,将来若有异国欲要向大秦称臣,不免会有所戒惧。

枢密院这边儿的意思是,契丹人臣服于大秦,以求得大秦庇护,必须付出代价,不如以回鹘汗国相挟,一来可收回鹘人之心,二来,也可消弱契丹人实力,让其不敢再有反复。

随意见不同,但根子上却没什么区别,都不想在这个时候,在遥远的天山北麓,给契丹人开战。

而他们的意见,也同时体现了军人和文人的不同。

一个想要以德服人,立足于长远,一个着眼于利益,看到的是眼前。

皇帝陛下把这个抛出来作为开头,让在座众臣议之,显然除了心中委决不下之外,还有。。。。。。。。

李之问缩着脑袋,听的津津有味儿。

他心中所有的忐忑和不安,在进宫两日之后,已经剩下不多了。

他这人好像生来便胆气随身,在金国治下,也练就了一副歹毒心肠,这样一个人,若非际遇坎坷,不定早已称雄一方,成了个人物。

如今,不但能于大秦皇帝陛下身前畅所欲言,而且还能旁听大秦重臣们议论国事,这样的恩遇,是他做梦也没能想到的,所以心中也不时感慨,大秦能强盛至此,非是无因。

不过,当他见到赵石出现在殿中的时候,心中还是一拎。

大秦上将赵石赵柱国的声名,在黄河以北,已是家喻户晓,而且,他还曾随在赵石身边一段时日,更是深知此人实是可惧可畏。

这人不但有着金人贵族的残暴冷酷,大手一挥,千万人头落地,眼也不眨一下,长刀所向,万千勇士敢死应命,从河东到草原,几乎是用敌人的鲜血铺就的征程,北地魔王之名,实至名归。

那会儿,他就时常在想,大丈夫当如是乎?但却没有半点取而代之的想法。

而且。更让他从心底里忌惮的是,这人很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但却从不会对谁言听计从。。。。。。。

他甚至知道,这人对他有着厌恶之心。不喜他心计深沉的模样,但不论是他在河东宣抚使府,还是随军到草原,却还是能得到这人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和倚重。

多年的经历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性。也可以称之为度量,能够忍受厌恶的人在身边任职,却又从不放纵那些心腹。

古之枭雄,莫不如此。

但据他这些年对大秦内外的了解,却也深深体会到,大秦皇权旁落的可能极微。

皇权稳固,君明臣贤,将士用命,这一切无疑都是王朝定鼎之兆。

所以,他终于结束了草原行程。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

若赵石有权臣之相,他必然会先到晋国公府,但现在,他却在皇宫之中逗留,由此可见他的选择了。

如果说之前他还有些沾沾自喜的话,那么等他见到赵石来到,心里便只剩下了忐忑。

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只是担心,为大将军赵石所忌。

至于西辽之事,他认为。契丹人如此虚弱,正该趁机用兵,而非是给其以喘息之机,更不能帮助其攻伐花勒子模。

那样的话。大秦无异于在扶植又一个党项,因距离遥远,若任其坐大,大秦西北,将永无宁日。

但他也知道,别看这两日里他多受礼遇。但大秦皇帝陛下。。。。。。可不是什么庸碌之君,春风化雨之时,可以让你感激涕零,效死以报。

雷霆震怒之际,不定就让你生死两难。

所以,他断不会以为,在这样的军国大事上,有插话的机会。

而且,他也知道,大秦志在天下,什么是天下,没有中原沃土,怎能称得上天下?

大秦欲要定鼎中原,那么在外事上,会如何选择,他觉得应该没有什么意外才对,就像这些大秦重臣,对于西辽称臣之议,都持着同意的态度,分歧只在于,得到多少好处而已。。。。。。。

议论良久,殿中文武皆无不耐,都在试图说服皇帝陛下,这样的争执,这两年在文武当中,已经很是常见,连他们自己都没觉出什么不妥,据理力争之余,还都暗自拿捏着分寸。。。。。。。。

李之问到底初来,听着听着,就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他甚至对皇帝陛下的权威,又有了些怀疑,臣下在君王面前各执己见,争吵不休,这可不是一位贤明的帝王所应有的威严。。。。。。。

不过,当殿中终于有了点火药味的时候,皇帝陛下摆了摆手,殿中立即安静了下来。

只听皇帝陛下道:“晋国公的病,应该好的差不多了吧?”

这句话出口,别说几位文臣,便是张承等人,心里也都有些幸灾乐祸。

早朝你不上,枢密院你也不来,却到国武监那里躲着,嗯,应该时常还会去公主府享享温柔滋味儿,这病。。。。。。要是搁在咱们身上,自家也不妨病的重一些,长久一点。

赵石这里,一边暗骂着皇帝陛下不是东西,一边拱手,“多谢陛下垂问,微臣的身体好多了,正想明日早朝就去站班,没想到陛下今日传召,这病也只能早好一天了。”

一句玩笑,之前的那点升起来的火气,立马消散无踪,殿中文武皆都露出了笑模样,晋国公为什么得病,大家心里可都明白着呢。

皇帝陛下微笑点头,若是私下里,皇帝陛下定还要调侃几句,但现在对着殿中文武,便要像个帝王的样子了。

“如此就好,诸位爱卿之意已然明了,朕想听听,晋国公之意为何?”

这是又要做一次恶人了。

也不用埋怨皇帝陛下又找他背黑锅,像他这样一个地位,若没有自己的定见,也无法在朝堂上立足。

“陛下容禀,微臣以为,无论契丹,党项,女真,皆为我大秦仇寇,先有契丹,党项建辽国,西夏,后有女真,建金国。”

“如今,西夏,金国已灭,唯余契丹贱种,龟缩于偏僻之地,摇尾乞怜,以求苟存,然诸位可曾想见,其族与党项,女真又有何异?当年契丹据有北地,残我生民,淫我妻女,耀武扬威,张狂不可一世,残暴之处可输于党项,女真半分?”

“也许有人会说,此乃多年之前故事,言之无益,然契丹今日示弱,求得苟安,又欲借我之势,攻伐花勒子模,野心勃勃,何异于当年起于草莽蛮荒之时?”

“我今示之以仁,异日契丹强盛时,诸位可有人敢说,契丹人能存仁恕之心,不来侵扰?”

说到这里,赵石冷笑一声,“不要说我大秦能千秋万世,一直强盛于天下,潮有涨落,不肖子孙败光万贯家财者,比比皆是,也不要说契丹人软弱至此,何能复起?不用看什么百年之后,就说如今,若我大秦出兵攻花勒子模,或者庇护于西辽,西辽定趁势蚕食西域,不久便可收诸国之兵,与我抗衡了。”

“所以,依微臣之见,不如趁势拔之,斩其魁首,灭其苗裔,顺便立威于西域,也能让我西北新得之地,再无后顾之忧。”

赵石话音停住,半晌,殿内依旧安静如初。

再没有人说话了,之前与晋国公赵石在乾元殿中争执的还是前枢密使汪道存,如今,大将军赵石已经是晋国公,汪道存却已身败名裂,差点回不到故土。

而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也在较量一番后,黯然辞位。

晋国公赵石不说话则已,既然说了,如今也就相当于有了定论,当然,这只是就军事而言,没有谁会在此事上跟大将军赵石当面唱反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节。

这就是做恶人了,与所有人意见不一致,还能一锤定音,这个所谓恶人的含义,也就十分的清楚了。

好处也不是没有,政见这东西,一般来说,是朝中重臣们必须具备的,没有自己定见的人,在朝堂上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排挤,墙头草嘛,不排挤你排挤谁?

而赵石在朝堂上的风格十分明显,强硬而又具有攻击性,现在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鲜明的形象,这会让他之后行事,多出很多便利,这不用一一赘述,就像带着一把刀,总是插在鞘里是不成的,偶尔挥出去几次,大家也就知道,这是个会随时拔刀之人,当你再次挥刀之时,大家也就不会感到有多奇怪了。

阻挡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未完待续。)

第762章 归人第1053章 宴请(一)第1486章 算账第1404章 请命第405章 奖惩(十)第46章 跋扈第155章 比斗第三百七十四章第1362章 变更第657章 讲学第2章 变故第1213章 攻城第1562章 大军第316章 来意第1190章 廷议(二)第724章 洛阳第707章 春暖第1060章 杀人第442章 楼台第1125章 南来第1499章 暴烈第5章 大雪第1101章 中心第425章 军务第771章 鏖兵(四)第1009章 功劳第382章 豪杰(六)第1382章 骑兵第1471章 盛会第1139章 使节第1143章 贵客第1003章 活着第86章 风云(四)第141章 劝导第709章 君臣第550章 天荡第46章 跋扈第716章 开端(五)第180章 寿筵(七)第808章 打动第846章 暴起第1364章 马夫第676章 追查第88章 冲突第260章 布置第932章 震慑第518章 云涌(十八)第957章 幕僚第691章 新鲜(五)第133章 先生(四)第1289章 归来第453章 条陈(二)第656章 银子第531章 商议第1356章 消息第630章 来人(三)第913章 屠杀第1566章 不安第928章 大势第910章 草原第567章 混乱第1202章 祭祖(三)第703章 乱子(三)第679章 相遇(二)第368章 决定(二)第518章 云涌(十八)第563章 蛮兵第219章 诘问第1262章 韦州(八)第140章 来访(三)第695章 宫争第369章 始末第1123章 盟约(十八)第210章 年关(三)第523章 战报(三)第529章 艰途(五)第467章 插曲随手打开评论看了一下阿草也笑了第574章 去意第863章 收官(二)第632章 人来(五)第598章 相聚第459章 亲家第190章 相交第486章 发作第685章 归人第1213章 攻城第377章 豪杰(一)第154章 祝寿(四)第472章 内衙第455章 惊变第1357章 用人第1128章 安置第270章 进京第972章 女奴第1006章 忠诚第276章 争强(二)第1370章 聚饮(五)第1186章 种家第1410章 枢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