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

中平六年,七月二十八日,雒阳城大将军府内,李澈应邀而至,刘备却是提前接了即将走马上任的兖州刺史刘岱的邀请,故而未至。

何进摇晃着手中的杯子,神色比起之前好了不少,可见这些日子里何进的处境似乎是在转好。

坐在李澈对面的还有一人,身长七尺有余,白面长须,两撇八字胡,双目炯炯有神,着宽袍大袖,幅巾束发。

这人姓陈名琳,字孔璋,乃是大将军府主簿,才能卓著,颇受何进信任,之前便是他和曹操极力反对何进征召外军入京。

只是有趣的是,历史上陈琳后来投靠了袁绍,并做出了一篇名传千古的《为袁绍檄豫州文》用以誓师讨伐曹操,文中甚至将曹操三代骂了个遍,称其为“赘阉遗丑”、好乱乐祸,言辞犀利,将曹操生生惊出一身冷汗。

陈琳本人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汉末文学界的代表人物,和那位被派到剧县去送死的孔文举齐名。

这几个月来,李澈倒也跟陈琳有了几分交情,此人文采斐然,只是有些过于趋利避害,与孔融那种头铁的人相比完全是两个极端。

何进叹了一口气,幽幽道:“再过几日,明远、玄德也要出京了,某却无法出城相送,故而邀你二人前来一会,权作饯行,却不想那刘公山先了一步。”

李澈眼角抽了抽,何进当然不可能出城相送,莫说只是一介区区国相,就算是州牧刺史上任,也不可能由大将军亲自出城去送,这既是礼节问题,也是时间问题。何进每天忙得连轴转,能抽出时间在晚上一会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有负大将军厚爱,下官等人实在惭愧。”

何进摇头叹道:“罢了,毕竟是刘公山先行邀请,某又岂能怪罪玄德?且同为宗室,玄德与刘公山多多亲近也是好事。”

刘岱也是颇为远支的宗亲,其先祖齐悼惠王刘肥乃是高祖庶子,且刘岱一脉也并非主脉,而是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之后。

其家族与皇室的亲近程度,与刘备一脉比起来可以说是半斤八两。只是他这一脉还出过些能人,刘岱之父刘舆做过太守,伯父刘宠甚至做过太尉,故而这较远的血脉反倒成了优势,让刘岱一家颇受朝廷信重。

“刘公山应该是还想借着玄德的面子,与曹孟德拉拉关系。桥刺史这次离任可是颇有些不情愿,其大放厥词,要给新任刺史颜色看看,这些事琳也有所耳闻。是以刘公山需要尽快拉拢各郡刺史,以压制桥元伟。”陈琳面带笑意,捋了捋自己的两撇小胡子。

前兖州刺史桥瑁,乃是故太尉桥玄族子,其担任兖州刺史已有数年,资历不浅,其眼热几大州牧的权柄,本想着能再上一步,却不想连六百石刺史之位都没保住,“荣升”了两千石东郡太守,是以颇为愤慨。

再加上其在兖州经营日久,几乎将兖州视作自己私地,自然对来抢地盘的刘岱没什么好脸色。

何进冷哼一声,怒道:“一州一郡,俱是朝廷之地,又岂是他桥元伟的私地?州牧之位,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安能轻易授人?其反倒对朝廷心怀怨望,着实可恨!”

“这些年来,由于各地匪患不断,刺史的权力加强了太多了,堪称有实无名的州牧,倒是助长了这些人的野心。”陈琳摇头叹气,显然对这种情况感到颇为忧虑。

刺史,“刺”为刺探、监察之意,“史”为御史之意,即派往地方进行监察的御史。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本无实权的刺史由于掌握了向朝廷上奏的权力,故而为郡守国相所惮,慢慢成为了拥有实权的地方大员。

尤其是在进入东汉以后,巡游不定的刺史有了自己的州治所在,事实上变成了一级行政机关;进入东汉末年后,天下匪患不断,一郡之力难以抗衡巨寇,朝廷又授予了刺史纠合各郡兵力的权力,刺史真正变成了一方巨头。

东汉有一个颇为滑稽的说法,若是朝廷看不惯一个刺史,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升官,如桥瑁便是,秩六百石的刺史“升官”变成了两千石太守,由此可见刺史的名实不符。

“如今冀州尚无刺史,某些人也急了,催促不断,希望尽快任命冀州刺史,甚至是冀州牧。”何进揉了揉眉头,显然很是头疼。

陈琳拱手劝道:“大将军,冀州必须要有刺史,黑山贼非一郡之力可抗,唯有以刺史纠集各郡兵力,方可镇抚剿灭,这也是权宜之计啊。”

李澈面色复杂,他知道今天何进为什么会邀请他和刘备了,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呢。虽然很不想头上再压一个碍事的刺史,但是显然这不是他和刘备能置喙的。

何进能够邀请他们,并征求意见,已经是放下架子了。

想到这里,李澈暗叹一口气,拱手道:“澈也认为陈主簿所言有理,冀州确实需要一名刺史。”

何进苦笑道:“如今朝廷争执不断,却不知该任命何人为冀州刺史。不过明远暂时无需担忧,新任刺史大约要到年后才会上任,某会尽力争取的。”

李澈轻轻颔首,何进的意思很明白,他会尽力派出自己一方的人担任刺史,以免刘备被刻意刁难。若是一州刺史刻意想刁难一个郡守或国相,那简直是太容易了。

然而如今何进从之前的交换中刚刚拿下了幽州刺史之位,若想再拿下冀州,恐怕难度不小。念及此处,李澈回想历史,神情古怪的说道:“澈听闻御史台韩中丞乃是袁氏故吏?”

“不错,韩文节确实是袁氏故吏。”何进有些困惑的答道。

“若事不可为,大将军可尽力让韩文节为冀州刺史。”李澈抚须轻笑。

以韩馥在历史上表现出来的水平,要应付起来会容易不少,若是袁绍成了冀州牧,那才是灾难。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韩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李澈进言何进,举馥为冀州刺史。

——《英雄记》

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宫争执(上)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计(上)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一百九十二章 乡贤与巨寇(上)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释权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关(下)第十七章 鸿德门前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论商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三百九十章 劝学(下)第五百一十六章 论官(下)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铁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二百三十章 终局(四)第九十七章 比试(中)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乱起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亲(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十七章 鸿德门前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五百零七章 许靖第四百零四章 争论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盟(中)第二百七十五章 选择(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穷途第四百四十九章 进爵第五百五十一章 枭雄心性与枭雄末路第三十一章 议事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战(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终变(二)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关中(五)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协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四十七章 定计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七十三章 朝会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计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六十四章 战端(下)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宫变(上)第五百零三章 议功善后(上)第五百零五章 决定(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战争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关中(二)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关中(八)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忆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书第五百六十章 诱之以利(上)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梦第三百一十二章 谋划(上)第三百九十五章 临战决议(上)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谈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战端(上)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一百六十三章 战端(中)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六十二章 试探(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队第三百一十八章 穷途第一百八十五章 杨凤(下)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斗第二百七十七章 备战第三百九十九章 谍中谍关于剧情推进第二百六十八章 游说(下)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变(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废立(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动乱(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第三百九十六章 临战决议(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倾诉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