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道别

韩馥其人,在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更多是作为袁本初辉煌战绩的一块垫脚石而出现。

此人性情懦弱,没有担当责任的胆魄,没有政治敏感性,也不是什么忠义之臣,收拾起来没有太多心理压力。

例如其在群雄讨董之时,甚至问出“助袁”还是“助董”的愚蠢问题,被麾下的治中刘惠怒斥。

荀谌仅仅数语,就能说动他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铁了心把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帮助袁绍迅速达成了占据一州的小目标。

这样一个人担任冀州刺史,肯定比来一个德才兼备的大臣要好得多,毕竟刘备既然到了赵国,那么谋划冀州这个古九州第一州就是势在必行之举。

何进有些不明白李澈的用意,但是陈琳似乎若有所思,笑道:“大将军,此事可行,以韩文节之能,玄德与明远应付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何进见陈琳也赞同,默默回想了下韩馥的情况。御史中丞秩千石,看似地位不高,却是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称的三独坐。

然而韩馥这个负责纠察百官的御史中丞,在京城却几乎毫无存在感,完全没有政绩。

本该是百官眼中如厉鬼一般可怖的御史台掌门人,却像好好先生一样,丝毫没有震慑力,这样一个人物若是去了冀州……念及此处,何进面色也古怪了起来。

“咳!明远的建议某会审慎考虑的。”何进掩饰般的干咳了一声。

陈琳笑道:“冀州是重州,人口稠密,冀州刺史的任命自然要慎重,若再有如王芬一般的野心之辈,朝廷颜面何存?韩文节温文尔雅,才学不凡,正宜前往冀州抚民。”

何进连连颔首,笑道:“是极是极,孔璋所言极是啊,冀州离司隶如此之近,若是被如王芬一般的野心之辈篡取,那便是我等辅政大臣之过了。”

王芬,前前任冀州刺史,其听信术士襄楷之言,认为天象不利于宦官,正是诛宦之时,于是阴谋联通许攸等人,意图趁灵帝北巡而废立天子,最终事败自杀。

有趣的是,他因术士观天象之言而起意谋反,却又因天象之说而败。

《九州春秋》所载,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令观天象而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灵帝因此生疑,发觉了王芬的反意,派兵征讨,王芬深感恐惧,因而自杀。

三人相视而笑,何进也因为解决了这个大麻烦而轻松了不少,笑道:“这冀州刺史可真是难选,冀州若如并州一般贫瘠,公卿们怕也不会争的这么厉害。”

“哦?”李澈闻言,心里微微一动,并州牧董卓被撸了,如今并州无主,以何进的意思,新的并州主事人已经选出来了?

“今日廷议已经做出了决定,度辽将军贾琮,加拜并州刺史。贾孟坚素以清廉正直而闻名,与诸位公卿联系都不甚深,故而争来争去,倒是让他捡了便宜。”何进摇摇头,觉得有些好笑。

贾琮,字孟坚,东郡人士,其人素以清廉正直而闻名,且才能卓著。在王芬自杀后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其巡查郡县时不依旧例挂帷裳遮挡,反倒是将帷裳掀起,以“远视广听,纠察美恶”。

贾琮所至之处,郡县长官望风而逃,仅有瘿陶长董昭与观津长黄就二人正常办公,凛然无惧,一年时间便将冀州的风貌整肃了一遍,一时传为佳话。

而他如今所担任的度辽将军,正是驻扎在并州五原郡,度辽营主要由被流放的罪人组成,与护乌桓校尉一起镇守北疆,是大汉朝北部的重要屏障。

“大将军似乎并不在意没能掌控并州?”

何进笑道:“对于贾孟坚此人,某还是甚为敬服的。其不结党营私,一心忠君爱国,他能出任并州刺史,是朝廷幸事。”

李澈轻轻点头,何进此人在很多时候还是心胸颇为宽广的,仅喜欢计较一个面子问题,只要不伤到颜面,他还是很有大将军的气魄的。

何进突然开口道:“某听闻那王越已经辞去虎贲中郎的位置,决心跟随玄德了?”

李澈拱手谢道:“正是,还要感谢大将军所赐七星龙渊,否则王越也不会这么容易被招揽。”

何进摆摆手,笑道:“诶,明远言重了。王越此人某还是比较了解的,脾气又臭又硬,他若是会为了一把宝剑而追随玄德,早就来某府上低头认错了。

此人好剑不假,却不会为了一柄剑而勉强自己,定然是玄德折服了王越,他才会心甘情愿的离京。”

说完,何进顿了顿,又道:“王越之事也是某置气造成的结果,身为大将军,心胸却不够开阔,是某之过。玄德能带他离京,也算他的造化,某不会干涉,明远勿忧。”

“大将军英明。”李澈真心诚意的称赞道。何进能坦诚自己的错误,确实很不容易。

随后,堂内陷入了难言的寂静,陈琳察言观色,起身笑道:“大将军,琳还有事务要处理,先行告退。”

在陈琳退下后,何进叹气道:“哎,与明远相识不过两月,却获益良多,若无明远与玄德,十常侍恐怕没有这么容易伏诛,天子也多赖二位保全,真可谓是功勋卓著。

一想到几日之后,二位便要出京,恐怕数载难以再见,某这心里着实难受。”

李澈也有些感慨,雒阳之行,离不开两个贵人,一个是曹操,若无曹操举荐,怕是连何进府上大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也休谈进谏了。

第二个便是何进,虽然一开始何进存有利用之意,拿六百石黄门侍郎买了李澈的命,拿他当诱饵吸引张让等人。但后来何进确实待几人不薄,升官这么快,离不开何进的支持。

念及此处,李澈叹道:“大将军春秋鼎盛,我等也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也终有再聚之日,愿大将军多加保重。”

何进肃然起身,长揖一礼道:“山高水长,后会有期。愿君多加保重,牧民安邦,终成大汉栋梁。”

李澈起身郑重回礼:“天下事难,万勿心急,大将军切记保重己身,愿大将军功成画麟阁,得偿所愿,中兴汉室。”

礼罢,李澈轻轻颔首,大步走了出去。何进微微抬手,却又缓缓放下,幽幽长叹了一口气。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於是陈蕃子逸与术士平原襄楷会于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逸喜。芬曰:“若然者,芬原驱除。”於是与攸等结谋。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徵之。芬惧,自杀。

——《九州春秋》

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营与守营(下)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三百九十五章 临战决议(上)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忆第二百四十四章 兴兵为国,安问袁卢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第一百七十章 奴与民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百四十章 废立(终)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计(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战(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殇(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杨凤(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三十五章 严刑慎行第四百零七章 说服(中)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十七章 鸿德门前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铁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五百一十二章 刘协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关于剧情推进第五百四十一章 平定关中(六)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战(五)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渊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四百九十八章 来使(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吕布与阎行第一百八十五章 杨凤(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三十六章 废立(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战(下)第五百零二章 逆转(下)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计(上)第八章 袁公路第三百九十二章 冲突第三百九十五章 临战决议(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动(六)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九十三章 群英荟萃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一十章 赵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师出有名第一百四十四章 达成共识(第三更,求首订)第九十二章 决斗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八十三章 赠剑第三百一十二章 谋划(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一百零四章 寻剑第三百八十八章 决断(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战(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一百零七章 道别第二百三十章 终局(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九十七章 比试(中)第八十章 宗室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论商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传攻势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刘表(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二章 天下苦汉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