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权柄

那位号称无人能在他面前撑过三刀的黑山悍匪刘三刀,也被关羽一槊刺死,五千人大约死了八百多人,俘虏了两千多人,剩下的作鸟兽散,却也难以尽数抓获。

“老夫可以顺道帮你把这些人押回邯郸,但愿如你所说,黑山贼的反应能让老夫有所得。”

刘虞终究是体恤民众的仁人,流寇的危害他也清楚,刘备那点人马难以俘虏两千多人回城,是以主动提出帮刘备把俘虏押送回去。

“下官多谢大司马,代赵国百姓谢过大司马仁德。”刘备也是肃然一揖,虽然想法不同,但刘虞在爱民这方面确实无可指摘,是大汉朝高官中少有的仁人。

刘虞微微颔首,问道:“那你是准备继续北巡其他三县,还是回邯郸?”

刘备此次出行也只是巡视了易阳一县,随即便在浸水之畔收到了刘三刀来袭的消息,尚有襄国、中丘、柏人三县未巡。

刘备摇摇头道:“襄国等三县,下官准备让长史荀公达代下官北巡,公达才能卓绝,可担大任。”

刘虞显然也听过荀攸的名声,微微颔首道:“荀氏五子之一的荀公达吗?倒也无妨。你急于回邯郸又是为了什么?”

“只是有些担心。”

“你将诸事尽数交托给那李明远,现在又开始担心?认为他能力不足?”刘虞有些诧异的问道。

“并非如此。以明远之能,邯郸诸事自然能安排的妥妥帖帖。然而……大司马,您当年第一次断人生死之时,心里是作何想法呢?”

刘虞有些愕然,听见刘备的问题,他不由自主的开始回思起几十年前的事情,他当初为郡吏,代太守断案之时。

“自我怀疑……还有……恐惧。”

刘备微微颔首:“这就是了,以官吏之身断人生死,与战场上杀敌完全是两回事。官吏持国之重器,以势断人生死,初次操控这权柄的人很容易陷入两种情况,

一则是视人命如无物,威福自用;二则是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

下官当年为安喜县尉,剿贼之时杀敌无算,心中无甚大碍。但是审判俘虏定罪之时却夜不能寐,唯恐一个不慎冤杀了不当诛之人,手中笔尖轻点,或许便是一条人命的逝去,这份责任太过沉重了。”

刘虞闻言,顿时长叹一声道:“你与公孙瓒真的完全不同,他在断人生死之时仿佛无丝毫负担,甚至乐于杀俘,享受那种专权的乐趣,你却能在心中长鸣警钟。

吾此行已然不虚,如汝这般的官吏若被贼所杀,乃是我大汉莫大的损失。”

刘备却不好跟着刘虞批判公孙瓒,只是拱手道:“下官多谢大司马称赞。下官与李明远相交数月,深知其为人,其仁心较之于下官,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其性颇缺刚烈之气,柔和有余勇烈不足,此次要诛断赵氏全族数百人命运,这对他来说太过沉重了。”

“那汝为何不坐镇邯郸?”

“下官若不出来,如何能诱的动刘三刀?再者,明远未来的路还长着,他是有抱负和梦想的,下官不可能永远帮他做出决断,若有朝一日各主一州,难道他诛断人命还要来信询问下官?”

刘虞闻言顿时失笑,神情也越发柔和了,笑道:“你二人倒是颇有雄心壮志,各主一州都能挂在嘴边,倒是让老夫刮目相看。听你这么一说,老夫对李明远倒是更加好奇了。”

“必不会让大司马失望。”刘备肯定的点了点头。

眼看着刘虞踏上了马车,刘备又开口问道:“大司马为何不急于回京?”

刘虞身子微顿,随即淡然道:“倒是让你看出来了。”

“大司马闲庭信步,无半分急切之意,显然不怎么急于赶回雒阳。”

刘虞闻言哑然,随即对刘备招了招手,竟是示意其上车共乘。刘备也只是拱手谢过,自然而然的上了马车。

“因为老夫本就不想回雒阳,这道任命的问题太大了。”刘虞的神情颇有些不满,还有忧虑之意。

刘备轻声道:“大司马是担心回京后反而令京城局势恶化?”

“不错,京城本已经波云诡谲,维持着脆弱的平衡。若老夫回京,那必然是会分走一部分利益和权力的,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于大局而言无半分益处。”

说到这里,刘虞看了看刘备,又道:“老夫本以为是有佞臣进言,陛下才会有意召老夫入京,如今看来,恐怕真的是陛下自己的意思了。”

就算是以刘备的心性,也不由得讪讪一笑,刘虞口中的“佞臣”显然就是指他和李澈,也就是说刘虞本以为是刘备和李澈鼓动天子召他进京的。

“大司马考虑了天下大势,陛下却不会考虑到那么多啊。陛下只知道,自登基以来,天子的权柄没有享受到半分,反倒屡屡被佞臣欺压。

陛下召大司马回京,也是因为大司马乃宗室重臣,是可以信任之人,只是希望能拿回属于天子的权柄。”

刘虞闻言顿时默然,能得天子如此信重自然是好事,也是荣耀。可回京真的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刘备却是有些看明白了这位大司马的心性,他喜欢稳定,喜欢平衡,不喜欢打破规矩的人和事。

刘备想了想,皱眉劝道:“大司马,京城的稳定只是表象,就算您不进京,也迟早会爆发动乱。届时您远在北疆,陛下身边却无可信之人,又是何等的可怕?

与其想着维持脆弱的平衡,倒不如将主动权掌握在手里,一举清除京城的乱臣贼子!”

刘虞闻言顿时悚然而惊,追问道:“你所言乱臣贼子又是何人?”

“车骑将军何苗,以及孟津都尉董卓!”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烈祖为赵相,闻邯郸大姓赵瑾欲反,遂北巡诸县以诱。瑾暗通黑山悍匪刘三刀袭杀烈祖,烈祖奏报大司马刘虞,虞遂遣兵破之。

——《汉记·烈祖本纪》

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盟(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谈(上)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变乱第三百八十四章 边市(下)第一百零五章 剑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怀心思(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战端(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关中(七)第三百九十六章 临战决议(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三百六十九章 杂谈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五百二十五章 卫觊第三十七章 乱世(二合一4000字)第二百零七章 整军备战第六十二章 贼寇习性第五十章 双雄会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战(上)第三百一十章 风水轮流转(中)第三章 抉择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一百零三章 送别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三十五章 离经叛道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变(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乡侯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铁第三百四十六章 谶纬与神鬼(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怀心思(上)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一百五十章 惊变(中)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四百零七章 说服(中)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变则亡第五百一十二章 刘协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二百四十四章 兴兵为国,安问袁卢第一百五十六章 乱起(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三百三十章 算计(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为镜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盟(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状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队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关(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挥剑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价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与齐心第三百零九章 风水轮流转(上)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三百四十六章 谶纬与神鬼(上)第二百章 陷锋突陈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一百零五章 剑第一百二十章 赵瑾第一百一十章 赵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丰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五百三十一章 关中动乱(二)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第五百零四章 议功善后(下)第一百七十章 奴与民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术势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二百八十一章 办学(下)第二十八章 征召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六十六章 时代的落幕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五百三十五章 关中动乱(六)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动(二)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六十二章 贼寇习性第一百一十一章 赵女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杰之论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汤与细作(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