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荀府

见荀爽不再有异议,何进伸出手掌指向荀彧,笑问道:“慈明公,这位可就是伯求公所言的‘王佐才也’?”

荀彧并非被何进所征辟,从未参与过何进的谋划,只是安然自得的做着自己的守宫令,因而何进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深居简出的荀氏英才。

荀爽却是对着迎面的何颙拱手道:“伯求抬爱过甚了,文若尚还年轻,岂敢自命‘王佐’?”

何颙方正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回道:“颙才疏学浅,唯有这双眼睛还算看的分明,十数年前一见,颙便知文若非常人也。今日再见,却是更为丰神俊朗,有古之君子风范。荀氏不愧为天下名门,代代皆有大才啊。”

逄纪、郑泰等人纷纷侧目,何伯求的为人他们是知道的,处事严谨,从不胡乱说话。荀彧竟然能得到如此推崇,着实让众人惊叹。

荀彧前踏一步,先是对何进行礼,再是对着何颙躬身一礼道:“彧多谢何公抬爱,实在愧不敢当。在座诸君皆是饱学多谋之士,才思敏捷、志高德馨,在诸君面前,彧岂敢称‘君子’?”

声音淡雅温和,礼数周全而不逾矩,无半分谄媚之情,却让刚刚还有些不忿的众人息了争胜之心,纷纷回礼,言称“不敢当”。

何进哈哈大笑道:“果然是君子如玉,温而不争,文若啊,可愿襄助于某?若有文若之助,汉室可兴矣。”

荀彧神情不变,依然是淡然的微笑,回道:“彧多谢大将军厚爱,只是才疏学浅,恐难当大任。在座诸君之才干无不胜彧十倍,皆有良、平之才,有诸君襄助,大将军何愁大事不成、汉室不兴?”

一席话语却是让在座众人无不喜笑颜开,纷纷捋须颔首,唯有了解荀彧为人的何颙与荀攸苦笑不已。

何进也看出来荀彧不想出力,也就不多加勉强,说到底他手下并不缺文臣谋士,荀攸、逄纪、郑泰等人也非俗流,没必要揪着荀彧不放。

“既如此,某也就不勉强了。”何进轻轻颔首,随即站起身来言道:“诸君之意某已尽知,那便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令王匡于泰山募弩兵、令丁原驻守孟津焚烧渡口,某再遣毌丘毅、张辽等人分五路前往各地募兵,以此告知太后与天子,天下皆欲诛宦!”

众人起身拱手道:“大将军英明!”

……

待到出了何府,荀爽三人上了同一架马车,三人就坐后,荀爽悠悠道:“一入官场,再难由人矣。”

荀攸笑道:“叔祖何出此言?侍中也是两千石的大员,再者,如今天子自有太傅教导,叔祖也无须多进谏言,何等自由随心?”

“荒谬!”荀爽却是叱喝一声,大为不悦的道:“既食君禄,当报君恩,岂可蝇营狗苟、空拿俸禄?老夫既为侍中,自当行顾问之责,劝导天子熟读经义,心向圣王,若不声不响的做那泥塑木雕,与阉宦之辈有何区别?”

荀攸不由得为小天子一阵默哀,有袁隗那个黑脸就够受的了,这又加一个老顽固,还是全职陪伴的老顽固,真是有够惨的。

荀彧忽的开口道:“公达,那李明远究竟是何等样人?”

荀爽也望了过来,露出饶有兴趣的表情,荀攸一阵沉默,脑海里回思起和李澈相处的画面,半晌后开口道:“此人颇为‘怪异’。”

“怪异?”荀爽微微皱眉,这本不是个好词,但荀攸显然没有贬低的意思。

“此人生性懦弱,胆小怕事,六艺不习,五谷不分,不读诗书,不通经传,不明先贤之言。”荀攸一口气批判道,听得荀爽一阵蹙眉,荀彧也是面露异色。

“但是……”荀攸突然又道:“其心怀大义、身具大勇、腹藏大志、胸有良谋,非比凡俗之人,绝非等闲之辈,断不可轻视之。”

“这便是汝为何言称其‘怪异’的原由?顺非而泽,莫非又是一个少正卯?”荀爽神情渐渐严厉起来,肃然道。

顺非而泽,顺应非正统之道,违背道德引导的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乃孔子诛少正卯所定第五罪。

荀攸也是面色肃然的道:“绝非如此。虽不读诗书,不通经传,但其并不失大义大仁。经传终究只是先贤大道的载体,而有些人即便不读经传,也能与先贤大道相通,李明远就是这样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能有此语者,绝非奸恶小人。”

荀彧有些讶异,荀攸素来心高气傲,竟然如此推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着实令他惊讶。忍不住开口问道:“公达,吾听闻那李明远似乎以议郎刘玄德为主,这刘玄德又是何等样人?”

荀攸沉思片刻,幽幽道:“雄姿英发,有王霸之姿、高祖之风。”

荀彧和荀爽顿时面面相觑,一时无言。

……

马车行至荀府门前,忽听车夫言道:“主君,府外有三人求见,该如何处置,请主君示下。”

荀爽微微疑惑,还以为是朝中某位故旧来访,掀开车帘一看,却是三个陌生人。只是三人面相皆有奇异之处,气魄非凡,非比常人。

荀攸却是眼神犀利,连忙小声道:“叔祖,大耳者便是涿郡刘备刘玄德,红面长髯者是曲军侯关羽关云长,豹头环眼者是张飞张翼德。”

荀爽心下顿时了然,示意车夫停稳后,四平八稳的缓缓走下马车,荀彧荀攸紧随其后。

荀爽一身粗布麻衣的平民文士打扮,刘备一时有些疑惑。但见这老头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气度不凡,又见荀攸以晚辈礼侍立于后,心下微有揣度,连忙迎了上去,作揖施礼道:

“不知是荀氏哪一位大贤在此?在下涿郡刘备,字玄德,来此感谢荀侍郎搭救挚友之恩,如有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荀爽严肃回礼道:“老夫颍川荀爽,一垂垂老朽耳,不敢妄称大贤。”

刘备没想到面前竟然是荀六龙这位士林中数一数二的人物,顿时肃然起敬道:“原来是天下无双的慈明公,晚辈失礼了。”

荀爽微微摇头道:“天下能人异士无数,英才辈出,老夫年老德衰,岂敢自命无双?多是友人抬爱罢了。既已到此,玄德不如进府一叙?”

“固所愿,不敢请耳。”

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阳县(上)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烟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阳终局(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废立(一)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十八章 禁宫斥宦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六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一百零一章 忠义立身吕奉先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谈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关(上)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动(五)第二百五十六章 会盟(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赵女第二百五十七章 会盟(中)第四十三章 举荐第二百三十五章 废立(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战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怀心思(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八十三章 赠剑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第八十章 宗室第十五章 英雄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机关算尽与未雨绸缪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价第三百八十七章 决断(中)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四百零四章 争论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二十七章 醒转第五百章 演(下)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一百八十七章 说亲(下)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谋其政第三百零九章 风水轮流转(上)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头第三百章 功利与道义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六十三章 贾诩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阙上(下)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间地狱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赏罚(上)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战(七)第一百零二章 济阴太守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二百零九章 大复仇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关中(三)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游说(中)第二百六十章 谋权(下)第一百章 长史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决断(中)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四百零七章 说服(中)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废立(三)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战(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当仁,不让于师第三百一十章 风水轮流转(中)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胜五败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