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兴趣

刘备也感到很头疼,作为旁观者,他自然可以嘲讽何太后为了虚无缥缈的猜测而不顾大局、不顾黎民苍生。

但事实上这属于常态,不管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不敢信任何进。主少国疑,皇权正是最衰落的时候,何太后有怀疑其实很正常。

“明远何以教我?”刘备忍不住开口问道。

虽然李澈一直称自己远不如二荀,但刘备还是感觉李澈不简单,总是能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让自己不由自主的去信任他。

“十二个人真的会一体同心吗?”李澈忽的问道。

刘备眼睛微微一亮,断然道:“绝无可能,人生在世有三五知己便可称传世佳话,十二人一体同心,毫无龃龉,这断不可能!”

确实,所谓树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痴,人心各异,十二个宦官怎么可能会心心相印、不分彼此?不出两个拖后腿的白痴就已经是奇迹了。

事实上何进能混到现在这个地步,刘辩能成功上位,不就是那位郭常侍一直帮何家说话吗?十常侍受他影响而有了倾向,才会在灵帝面前为何氏美言。

“且再等等,十常侍尚未日暮途穷,恐怕仍然做着锦衣玉食的美梦,待大兵进京,再寻那郭胜好好谈谈。”李澈手指轻轻敲击床榻,悠悠说道。

刘备颔首同意,笑道:“朝堂诸公鄙夷阉竖,却是从来不会想到分化瓦解,当年窦大将军事败也有这一原由吧。”

窦武当年就是信了士族的邪,意图将所有宦官一网打尽,还马虎大意的将奏折遗落在了尚书台内,被宦官朱瑀看见,朱瑀愤而联结曹节等人政变,窦武因而事败。

“他们高高在上,总认为诛宦只在反手之间,自然不屑于勾连宦官了,我等却不可有此傲意,须知骄兵必败啊。”李澈语重心长的劝诫道。历史上这帮人不就是又翻车了?一手好牌,却硬生生被宦官带走了主将,何进若还在,董卓怎么可能夺权?

刘备点点头表示同意,看了看门外天色,回头说道:“时候不早了,备今日再出城看看粥棚如何,民生多艰啊。”说到最后,不免又是黯然叹息。

雒阳郭区之外聚集有为数不少的难民,而以雒阳的体量也难以救济这么多难民,事实上一直是大将军何进牵头,都中士族公卿大多出了一份力,搭建粥棚施舍。刘备入都后也是散尽资财,拜托曹操立了一个粥棚,隔三差五会去看看,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天下黎民仍在受苦。

李澈也是微微黯然,事实上雒阳城外的难民已经大为减少了。其中有劳力者先是被军队征召,然后世家大族也会将剩下的收为己用,毕竟是非常便宜的劳动力,还是离了故地的黑户,怎么用都行。

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残却只能在城外等着一天一餐的救济粥度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时每刻都有人死去,而他们早已麻木。

“明远,我们真的能给天下带来安定吗?”刘备立在门前不动,背影萧瑟,声音颤抖。

“可以的,一定可以的。”李澈仿佛梦呓般重复着说道。

听见李澈的回答,刘备重重一点头,一字一句的道:

“一定可以的!”

随后推门而出,步伐却是坚定了许多。

……

“小叔父,你拉我出来做什么?”

一辆驶向城外的马车上,荀攸一脸不耐烦地向荀彧抱怨着。没有荀爽在身边,他仿佛一下子活了过来,对荀彧有尊敬,畏却是不多。但若是“小叔父”三字让荀爽听到,少不得一顿家法。

本来荀攸正在屋内思考人生,结果荀彧径直推门而入,拉起他就走,回过神的时候已经坐在马车上了。

“去见见你那位周文王。”荀彧依然言简意赅,只是脸上不再是那温润的微笑,而是笑意盈盈。也只有在荀攸身边的时候,荀彧才会做出这般模样,剥开了那层“如玉君子”的真实模样。

荀攸不耐烦地道:“他是不是周文王,尚未可知啊,如今又没有定下主臣名分,去看他有什么意义?”

“然而彧对他很感兴趣啊。”

“那你自去,拉上我作甚?”荀攸直感觉莫名其妙。

“六叔问起,那自然是公达你心念文王,还要带上彧一起。”荀彧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荀攸却是脸都绿了,这厮还是一如既往的心黑。

荀攸想起荀爽那副模样,忍不住打了个寒战,哀求道:“叔父,侄儿求您了,别拖我下水好吗?叔祖一直看我百般不顺,您还要火上浇油?”

荀彧侧过头去,笑吟吟的道:“无妨,叔父罚你也非是一次两次,再多上一次也无伤大雅。未来刘玄德若真成了周文王,今日之事也未尝不会传为佳话。”

“我荀公达是那么不自重的人吗?他刘玄德如今不过是个区区议郎,和我同秩六百石,我还要追着他不放?等他真成了一方使君,开府建衙之后,再论君臣之道吧。”荀攸冷哼一声,一脸不屑的样子。

“如此看来,智计绝伦的荀公达之前是被刘玄德单刀直入的做法惊住了啊。”荀彧上下扫视着荀攸,轻笑着调侃道。

荀攸微微沉默,他确实是被刘备的做法惊住了,但凡征辟,多为地方大员征辟地方布衣为属吏。或是位及三公、大将军,自有公府征召,何曾见过一官员想收服自己的同级?

然而刘备就这样做了,还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骨子里透露着一种上位者的自信。明明只是一个议郎,却坚信自己一定能位比公侯,更坚信荀攸能堪比留侯。因此荀攸也愿意给他一个机会,故而定下君子之约,若刘备能做到一方使君或者朝中大员,荀攸愿意去做他的主簿。

“这样的人,很特别,不是吗?”荀攸轻声说道。

荀彧收敛了笑容,沉默了半晌,开口道:“是啊,很特别,然而观天下局势,今后的风云也必然会由这些特别的人搅动。公达,你的选择没有错。高祖昔日为一亭长,光武沉迷田稼之事,谁又能说今日六百石的议郎,他日不会位比三公,甚至……”

“呵,若真有那么一天,倒显得我荀公达识人不明,不如李明远了。”

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三百五十六章 马韩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五百零二章 逆转(下)第九章 勇士大会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关中(四)第一百八十四章 杨凤(上)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续)第一百九十二章 乡贤与巨寇(上)第二百四十八章 群雄起(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二百三十一章 终变(五)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赵女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一百八十一章 许女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三百九十三章 残酷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一百五十九章 动乱(上)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五百章 演(下)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四百四十六章 开阳之战(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联姻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头第九十一章 开幕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关中(十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九十章 猛士云集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阙上(下)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动乱(上)第五百六十章 诱之以利(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刘协第一百七十章 奴与民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营与守营(上)第六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一百七十章 奴与民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价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一百三十章 诛杀不当辜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变(上)第二百七十三章 对错(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战(四)第五百三十一章 关中动乱(二)第六十三章 贾诩第二百四十二章 遥祭第三百三十章 算计(中)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动(一)第四百六十章 兖州初战(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十六章 整理收获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三百九十七章 内应(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五百四十九章 韩遂之败(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恶名第三百九十九章 谍中谍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九十二章 决斗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三百零一章 战后杂事(上)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七十六章 铁头娃第一百二十章 赵瑾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关中(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六十九章 虎痴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一百五十九章 动乱(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权力第二百四十八章 群雄起(下)第二百二十一章 宫变(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说亲(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议罚?议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