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

颍川荀氏,上溯族谱可追至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而真正令荀氏于天下显名,却是荀子的第十二代孙荀淑。

在前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天下荀氏俱改姓为孙,而一直到了荀子第十一世孙孙遂之时,复归本姓为荀。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在荀遂回归本姓后,荀氏便迎来了历史上最为高光的一段时期。

其子荀淑成为天下士人领袖一般的人物,号为“神君”,连李膺这等天下楷模都敬其为师,可谓显赫一时。荀氏也正式成为了天下第一流的清贵门阀,单论士林名望,隐隐还要越过袁杨一头。

作为荀氏第三代推出来的代表人物,荀彧早早便知道自己肩上是一副沉重无比的担子。他自幼便收获了常人终生难以想象的名利,无论是何颙称赞的“王佐之才”,还是陈群论汝颖人物时将他排在了五子之首,这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美事。

而聪慧的荀彧也很清楚,这其中家族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若他没有背靠荀氏,是不会有这么多人将他捧为颍川当代第一人的。

所幸,荀彧并没有辜负这些人的期望和赞誉,在年岁稍长后,他便在族中乃至整个颍川声名鹊起,而这一次,却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身为家族的代表,荀彧很坦然的面对并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不论是婚姻还是仕途,他都选择了接受家族的安排,也始终维护着家族的利益。

但世事无常,任谁也没想到,本只是露出颓相的汉王朝会在十余年间像坠崖一般直落谷底。对于荀彧这些有识之士而言,在张角举起大旗造反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便清醒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时代变了。

而在这个时候,荀彧的肩上便再压上了一副更加沉重的担子,那便是王朝的兴亡,以及天下的未来。

如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言,面对江河日下的大汉王朝,荀彧也生出了“吾当可挽天倾”之念。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志,不只求一世荣华,更是要万世留名。而若要青史留名,又有什么能比得过儒家至高理想的“平天下”呢?

由于心中的那份坚持,荀彧放弃曹操,选择了北上。

在冀州,他收获了刘备几乎倾尽所有的信任,以一介外来者的身份,初来乍到便成为了冀州别驾,可以说刘备是压着冀州汹涌的反对声浪给了他莫大的信任。

荀彧自然是感激这份信任,可他也清楚,在他之上,还有两名更受信任之人。他的同族侄子荀攸,以及那名几乎有着超然自主权的青州牧。

或者说这两人都是超然于所有人之外,而他荀彧,却是与沮授并列,屈居次列。

令不少荀氏族人不满的是,荀攸不仅地位超然,仿佛连人都超然了出去,在处事之时总是不偏不倚,浑然忘记了自己是荀氏族人一般。

即便是在冀州激进派拼命攻讦荀彧之时,他也仍然坚持中立,不偏不倚的处置着那些挑事之人,似乎对此没有丝毫的怒意。

送走了不知是第几批来诉苦的族人,即便是一直维持君子仪范的荀彧,也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

和那些短视的族人不同,他很理解荀攸的做法,这既是出于荀攸自己的决意,也是为了整个荀氏。

荀攸之所以能够超然于外,是因为他可以算是元从之臣。他是第一个投靠刘备的名门子弟,并为刘备打下赵国这个根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身上,家族、地域的影子非常淡薄,所以刘备愿意相信他的公心,相信他的忠诚。

可若是荀攸身份转变,成为了荀氏的领头人,那么刘备就算再念旧,也难以去无条件信任他的每一个建议,家族的牵绊,在这个时代是足以与君臣关系相抵的。

这也是只有刘备麾下才会出现的奇怪情况,若是换成其他人,就算荀攸再怎么表示中立,恐怕也绝难信任他。

因为荀攸和李澈不同,他是荀氏子弟,是名门之后,有着庞大的政治资源,任何一名主君都需要对这种人提起万分的警惕;而李澈只是一介山野无名之人,即便他拥青州而独立,也无法参与进诸侯争雄之中,这是名门的游戏。

轻轻揉了揉眉头,荀彧只觉得有些身心俱疲。原本几人分担的事务,这几日却是尽数压在了他的身上,骤增的压力虽不至于将他压垮,但也让他有些疲倦。

只是荀攸和沮授北上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幽州之事必须尽早解决,只有沮授和荀攸这等人物,才能担负起刘备的信任,做出临机决断。若是换其他使节,那恐怕会错失良机。

“别驾,牧伯请您去议事堂一叙。”

侍卫的传呼声把荀彧拉回了现实,稍稍整理了下仪容,荀彧从容道:“吾这便过去。”

……

“这些日子辛苦文若了,诸事繁杂啊。”

不出所料,刘备的第一句话便是诚挚的慰问,荀彧朗声道:“明公言重了,本是当为之事,谈不上辛苦。”

刘备笑着颔首道:“虽是当为之事,但能每件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却又是不易之事。只是还望文若再坚持些时日,待到幽州事定,公达与公与也可稍作分担。”

荀彧一怔,疑道:“明公……已经做出了决断?”

“若要说决断,吾早已有了决意。只是不比你们智计超人,吾对幽州局势推演倒是颇费了些时日,是以今日才请文若前来,论一论该如何行事。”

刘备坦然与荀彧对视,双眼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犹疑与困惑,取而代之的是不可动摇的坚定,连带着本来颇为面善的神情都硬朗了几分。

荀彧轻轻呼出了一口气,轻笑道:“请明公直言,吾洗耳恭听。”

刘备肃然道:“景升兄与伯圭兄的争斗已经不可避免,胜负难料。若一方能够摧枯拉朽,那且按下不提;若是两人僵持三月以上,那吾便不得不插手,否则幽州陷入战火,北疆不稳,黎民涂炭,便有吾一分罪过!文若以为然否?”

第四百六十二章 兖州初战(下)第三十六章 兴趣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战(终)第十八章 禁宫斥宦第四百七十二章 战事将止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敌必救(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战(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谶纬与神鬼(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怀心思(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二百六十八章 游说(下)第一百零四章 寻剑第四百六十二章 兖州初战(下)第五百零六章 决定(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别的人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师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谋划(上)第三百六十二章 试探(下)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四百二十六章 张闿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关中(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阳县(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论官(下)第三百零二章 战后杂事(中)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阳终局(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战(一)第二章 天下苦汉久矣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与抚第三十九章 巾帼不让须眉第一百章 长史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四百三十二章 弑君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怀心思(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二百零七章 整军备战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敌必救(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十六章 卧雪堂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二百三十一章 终变(五)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怀鬼胎第一百五十九章 动乱(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一百六十二章 战端(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一百三十四章 权柄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备战第一百八十一章 许女第四百四十五章 开阳之战(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动(六)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应(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韩遂之败(中)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动(五)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十二章 北宫暗谋第一百六十八章 乱象(元旦快乐)第一百五十八章 乱起(下)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动(六)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四百四十二章 托付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八十八章 挥剑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变则亡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九章 勇士大会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谈(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十六章 整理收获第二十八章 征召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与朝廷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队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执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三百九十六章 临战决议(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万人敌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三百六十一 试探(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断第六十九章 虎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