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决断(中)

人之所以会纠结,有些时候并不是优柔寡断,而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明。

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如何行事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在很多时候,人心中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之所以会每每会与所谓的“正途”背道而驰,无非是“感情”二字罢了。不管是亲情、友情、家国情,还是喜、怒、哀、乐等等,这种种情绪会驱使着人为“心”而活。

而人与人之间,悲欢之情大抵是不相通的。

就像荀彧等人,虽然能够理解刘备重视感情和大义,但这种理解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若要让他们换位思考,他们也不会做出和刘备一样的决定,。

是以若说心中对刘备的迟疑没有微词,那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看着荀彧微不可查的神情变化,刘备心中也不由得暗叹了一声,千人千心,为人主者又岂能只顾自身?生于天地间,人人都需要学会妥协。

“明公此言大善!若二人成相持之态,则幽州必然不稳,万一被异族趁隙夺取,于我冀州而言也绝非好事。不管是于公于私,绝不能放任幽州陷入战乱。”

荀彧很自然的顺着刘备的话接了下去,即便是从利益角度考量,刘备的计划也是没有问题的。若有一方能摧枯拉朽的击溃另一方,那刘备再插手幽州,面对的就将是整整一州之力。在兖州有异动的情形下,冀州万万不敢陷入幽州的泥沼之中。

只有在鹬蚌相争之时,渔翁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幽州。

“其实你我心里都明白。”刘备突然苦笑道:“不管是我那兄长,还是景升兄,他们都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若把景升兄换成伯安公,兄长尚还有希望能够迅速结束乱局。可如今却是没有丝毫希望,幽州之乱陷入僵持已是不可扭转之势,吾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略求心安罢了。文若,你们能耐下性子满足我这假仁假义之心,备甚是感激。”

说着,刘备避席而起,对着荀彧深深一揖。

荀彧起身扶住刘备,叹道:“明公不必如此,君主之道,本就非只一途。不管是霸道、王道还是帝道,都是通天大道,能否有成,在人不在道。

为人臣者,能做的只是尽心辅佐,裨补缺漏,又岂能强求君主随臣子所愿?既已有君臣之分,便不必再论愧疚感激与否。

再者,何为真仁真义,何为假仁假义?心中有仁义,并践而行之,纵然有图利图名之嫌,又如何不是仁义之举?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而来往,纵是圣贤也难超脱,并无可鄙之处。”

荀彧说的很诚挚,而这也确实是他心中所想。与曹操道不相合,视袁绍为冢中枯骨,那这天下也唯有这位冀州牧能完成他的心愿。

从他选择北上的那一天起,从二人定下君臣名分的那一刻起,荀彧便已经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三代以降,何曾有过君臣事事相合之说?

二人相视一笑,只觉得这半年以来生出的些许间隙渐渐弥合,刘备恍惚间又想起了当初李澈所言的:“荀文若可以尽信,至少对于您来说是这样。”

想到这里,刘备脱口而出问道:“文若又是如何看明远的?”

很敏感的问题,一人是如今冀州的大管家,冀州政务二把手;另一人是青州的一号人物,元从重臣。不管如何评价,似乎都有些不妥,是以刘备话一出口便有些悔意,但隐隐中还是很想搞明白这个重要的问题。

看着刘备三分期待的眼神,荀彧默然半晌,反问道:“明公又是如何看待灵寿侯的?”

“我看不明白。”刘备坦然道:“他曾经和我诉说过他的理想,但很多事我听不明白,我唯一能肯定的一点是,他没有野心,没有对权力的野心。或者说如果不是被逼迫至此,他根本不会走上这条路。他更喜欢子时睡觉午时起,而不是亥时入眠丑时醒。

他并不像一名儒门弟子,心中甚至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想法,与这世间,与天下人都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仿佛……仿佛来自世外。”

这是刘备第一次如此倾诉自己对李澈的看法,或许也是希望荀彧能给出一些特别的建议,毕竟唯有二荀,是李澈特别叮咛过的人物。

荀彧心情却有些复杂,当刘备话一出口他便明白了,不管怎么与李澈争斗,至少在刘备这边,他是永远都无法胜利的。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高祖会忌惮萧何,会忌惮韩信,但却不会忌惮张良。

“世间没有无欲无求之人。”想了想,荀彧还是把这句话说了出来,既是出于对主君的提醒,也想知道刘备为何会这般相信李澈不求名利。

刘备欣然笑道:“当然,只是人和人所求是不同的。平民农耕夫妇,所求乃是风调雨顺,家庭和睦;豪强地主之家,所求乃是金银铜铁之物,绫罗绸缎之属;至于世宦贵戚,则是求一个功名利禄,乃至于青史留名。

明远所求与我们不同,若要细论,他更像那几百年前的诸子百家一般,求的是更高更远,脱离世俗之事。相对于我而言,那与无欲无求也没什么分别。”

刘备面带微笑,似乎很是高兴,荀彧却感到一阵无力。刘备看的很明白,也太明白,李澈所求或许确实与刘备没有冲突,但观其行事,与世宦贵戚的发展之间却是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而且刘备显然并不想为了拉拢世宦贵戚而放弃他,说到底,还是势力中的世家势力太过弱小,并不足以让刘备为之忌惮让步。

当本土的冀州势力都对此各执己见之时,外来的颍川派也没什么办法能奈何李澈。更何况如今颍川派中的另两名头面人物还很欣赏李澈。

见荀彧默然,刘备又悠悠道:“不知文若可愿听吾一句劝?”

荀彧一怔,拱手道:“明公但讲无妨。”

“明远并非如吴起、商君一般的人物,他骨子里也没有这般激进的性格。这也是公达、元皓他们坐视的原因所在。文若是大才,想必百家学说皆烂熟于心,当知这天下没有万世不易之事,一名温和的改良者,应该比激进的变法者要好得多吧?

你与明远尚未深谈,彼此互生间隙实属无谓之举,若有机会畅谈,或许文若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至少在我看来……世祖皇帝的路,恐怕是有些错了啊。”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第三百零一章 战后杂事(上)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七十一章 蓟侯(下)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变则亡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谈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战(终)第一百一十一章 赵女第二百六十章 谋权(下)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一百八十六章 说亲(上)第一章 初见第一百四十四章 达成共识(第三更,求首订)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九章 勇士大会第二百三十四章 终变(完)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战(一)第三百三十四章 郑玄(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二百七十四章 对错(下)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残酷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动(六)第五十章 双雄会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书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六十八章 左右为难第三十一章 议事第二百零七章 整军备战第四百六十一章 兖州初战(中)第八十三章 赠剑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五百五十一章 枭雄心性与枭雄末路第七十六章 铁头娃第二百零七章 整军备战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关(上)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书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梦(二)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战(三)(四千字大章)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烟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与齐心第一百五十章 惊变(中)第一百五十六章 乱起(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遥祭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谓贤名(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关中(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对称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关中(二)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梦第三百八十七章 决断(中)第十章 愤怒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关(下)第四十一章 旁门左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终变(二)第四百零七章 说服(中)第二百八十章 办学(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战(九)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乡侯第一百五十九章 动乱(上)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动荡第一百五十五章 议罪(下)第三百八十八章 决断(下)第二十二章 蹇硕伏诛第五百三十五章 关中动乱(六)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别的人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三百四十七章 谶纬与神鬼(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亲(下)第八章 袁公路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一百八十八章 爱诸将妇第二百零二章 火并第五百六十五章 汉土第二十章 包头吕布第三百六十二章 试探(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十一章 吕韵第二百三十九章 废立(五)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七十四章 罚罪第四百六十章 兖州初战(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群雄起(中)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变(下)第五百零三章 议功善后(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战(六)(四千字大章)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