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战争

汉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特殊在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是第一个打破血统论的朝代。

三代之君,无不有着古老的血脉,禹王自不必言,帝颛顼之孙;商汤之祖契乃是帝喾之子,帝尧兄长,受封于商;而周祖后稷则是帝喾嫡长子,司农之神,周乃是递十数世之贵族。

追根溯源,说这三代更迭便是家族内部各世系的偏移也不为过。即便是秦,亦是有着颛顼后裔的名号,享数百年诸侯之国祚。

但汉不同,刘邦再怎么贴金也没用,就算是《汉书》美化高祖,也只给他攀上了一个唐尧之后的身份,追及嫡脉,却只是晋大夫士会,再往前难寻根源。

从本质上讲,刘邦起事时就是个市井芝麻官,汉显然不符合先秦那血统至上的理念。

血统论虽然打破,沉积了几千年的尊卑观念却不可能就此消散,更别说独尊儒术之后对周礼的推崇,也因此衍生出了畸形的“知识阶层”。

这种阶层的产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归根结底还是信息的不对等造成了阶级的绝对固化。先秦以血脉延续家族的荣耀,汉则以知识文化作为延续的根本。

当这种畸形的社会结构发展到极致,最终形成的便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门阀世家。

于刘备、曹操、袁绍等人而言,他们看不到几百年后的世界,无法理解李澈对士族的忌惮。在他们看来,士族仍然跪伏于皇权的脚下,即便是再不可一世的大士族,对于皇权而言也只是一言可灭。

袁隗三起三落,说好听点叫官场不倒翁,说难听点,他的荣华富贵全部系于灵帝一念之上。

刘备和曹操打压士族豪强,也只是为人主御下之时的必然平衡,不可让一方太过强势。

他们想象不到世家门阀会发展到何种地步,王与马共天下,百年王朝千年门阀,高官显贵都与五姓七望沾亲带故,而这流毒一直到了五代十国才堪堪消散。

死水之中只会产生腐菌,固化的阶层使得门阀醉生梦死,魏晋时期谈经论玄的风气也是因为不愁物质生活的世家将精力转移到了精神上,简单来说就是吃饱了撑的。

而这一时期,周边的游牧民族却发生着剧变,当北方霸主匈奴、鲜卑衰落,其他异族便乘势而起。与中原安逸的局势不同,时时刻刻处于争斗之中的游牧民族却如养蛊一般,充满了进取心。

一伺中原有变,这些异族便如同饿狼一般扑咬而来,最终酿成神州陆沉的百年惨剧。

若将责任全部推给士族带来的阶层固化,有失偏颇。但若要改变悲惨的未来,这些渐成气候的大士族却是不得不除的拦路虎。

“因为你们看不起胡人,太过自大,偏偏你们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这很危险。”李澈很不客气的对陈群说道。

陈群一脸无辜的摊了摊手:“这如何能怨得我们?自上古五帝至今数千年,除了犬戎攻破周都镐京这场意外,何曾有胡人给中原带来过真正的威胁?

高皇帝一时大意,也不过是被冒顿暂困,说难听点,于大局无碍。大汉数百年,匈奴鲜卑都没了辉煌,可中原仍是中原。君侯总说胡人可怖,天下人却觉得不足为虑。”

这就是症结所在了,上层的士族们将胡人视作麻烦,却也只是麻烦。胡人的政治结构一向为中原华族所鄙夷,毕竟就算是不可一世的鲜卑,当檀石槐死后也会分崩离析。

而中原哪怕是捧上去一个幼年天子,依然能够有条不紊的将帝国机器运转下去。

纵然胡人一时昌盛,中原王朝只需忍上几十年,熬死了那英明神武的领袖,胡人自然不战而溃。

“难道你们就没考虑过,胡人会师法中原?”

五胡乱华,北朝建立,那一代代由胡人建立起的王朝便是胡人师法中原的成果,傲慢的中原华族到那时才会惊恐的发现,这些胡人不是野兽,他们也是人,也会学习和进步。

“未见痕迹之事,思之无益。”陈群耸耸肩。

李澈不客气的道:“但本侯能看见。”

“群相信君侯,所以才会尽心辅佐。”陈群笑眯眯的道:“所谓家族延续,何如青史留名?”

“你能和荀文若相友,倒真是一件怪事。”

陈群摇头道:“陈氏和荀氏不一样,陈氏自家祖之时才跃而成为颍川名门,荀氏的辉煌却是自荀卿而起,文若背负的东西远比群要更多。

于群而言,家族和个人之间其实并不需要作出什么艰难的取舍,若群能如祖父一般名满天下,名垂青史,千载之后自然会有人因群而记得陈氏。

若只是贪恋权位,求那世代高官的显贵……曹孟德屠的那些高门,千载之后有谁能知道他们的名姓?”

“本侯从未想过要打压所有的士族,这不现实,本侯希望的是合作,希望能和聪明人合作。”李澈背着手慢慢踱步,沉吟道:“可兖州人显然不怎么聪明,他们太过傲慢了。”

“您也不希望魏王的天下里,您的反对者太多。”陈群也毫不客气的戳破了李澈的真实想法,笑吟吟的道:“毕竟您崛起太快,若非魏王偏向,您恐怕很难与沮公与、荀文若分庭抗礼。”

李澈也不否认,颔首道:“确有此虑,但也不止于此。魏王乃汉室宗亲,若以怀柔之法网罗人心,自然可以传檄定州郡,但妥协得来的天下只是为后汉续命罢了,这也不是魏王想要的天下。要改变,就要流血,这很残酷,但却是至理。

只有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天下,才能由着我们的想法去改变。若与兖州士族合流,那只是下一个曹孟德罢了,受制于人,难有改变。”

“君侯何必找这么多理由说服自己?”陈群悠悠道:“得失本就平衡,若魏王愿意大封各路诸侯为公为王,此时登基也无人反对,但却是重回先秦之时,秦汉数百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既然要一刀一枪的打天下,那大战便不可避免,若君侯真心认为如此做可以避免更大的悲剧,那自可为之。”

“这不只是打天下。”李澈摇摇头,心里默默的道:“是一场革命,改变历史轨迹的革命。”

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四百四十五章 开阳之战(上)第三百七十六章 历阳之战(中)第一百二十章 赵瑾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谋划(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与抚第一百一十四章 恶名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价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谓贤名(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虫不可以语冰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阳县(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十章 愤怒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汤与细作(上)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进爵第二百五十六章 会盟(上)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三百七十章 蓟侯(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赏(下)第五百四十一章 平定关中(六)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关中(七)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会说话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四百七十二章 战事将止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三百零二章 战后杂事(中)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雳弦惊第二百三十七章 废立(三)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二十八章 征召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执第八十一章 权术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传攻势第四百六十二章 兖州初战(下)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战(二)第三百三十章 算计(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战(八)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三百八十六章 决断(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关中(十二)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应(下)第五百零三章 议功善后(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怀心思(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七十三章 朝会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十六章 整理收获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一百五十八章 乱起(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与臣(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盟(下)第四百章 公孙纪第一百八十一章 许女第四十七章 定计第三百八十四章 边市(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进爵第二百五十八章 会盟(下)第二百三十二章 终变(六)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丰第二百四十二章 遥祭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二百六十八章 游说(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传攻势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续)第二百二十二章 宫变(中)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三十六章 废立(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贤与巨寇(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游说(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虫不可以语冰第四百五十章 改变(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一百八十六章 说亲(上)第五百零一章 逆转(上)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谓贤名(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惊变(上)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谓贤名(下)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