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战事将止

东郡秦亭,位于黄河之畔,并非陇右之地的大秦祖地秦亭,而是鲁庄公十三年所筑之台。

正常来说,若要摆脱追军,魏军的撤军方向应该再稍稍偏东一些,而非沿河道行径。

一者河道周边泥沙淤积之地众多,并不适合大规模骑兵快速行军;二者,若被人围堵,当真是插翅难逃。

但关羽自然不是无谋之人,当悬挂着“平寇将军张”旗帜的船队顺河而下时,孙慎才明白关羽早已与濮阳的张飞取得了联系。

船队并不庞大,但却足以搭载军中步卒,水陆并行,一日便至苍亭,而这时,兖州早已陷入震荡之中。

关羽转战千里,胜二阵,破一城,败夏侯,杀伤数千,声威震于数郡,兖州各地的匪寇叛军纷纷举起旗帜开始肆虐,一时间让各地官僚头疼欲裂。

至于曹洪和曹纯,看着远去的帆影,饶是曹纯的脾气也忍不住怒从心头起,两名曹氏宗族引军追击,却一直跟在关羽身后吃灰。

而范县和鄄城的两场战事也让这两地成了匪寇们眼中的肥肉,尤其是鄄城,作为前线军粮中转之处,吸引了大批集结到此的寇匪。虽然他们不敢径直攻城,但对前线的军粮运输却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将军,东阿!”曹纯蓦的反应了过来,自此顺流而下,东阿县城危矣!

曹洪却是缓缓摇头道:“程仲德脑子还算清醒,你当我军为何只有这些人?东阿县城的守军又增加了,他看的很明白,关云长在兖州再怎么闹,还是要拿下东阿才能继续进军。既然无力阻止,那就防止出现最坏的结果。”

曹纯不甘的道:“但是鄄城如今连保障粮道的能力都没有了!张益德能抽出人手增援关云长,难道元让将军那边?”

“不可能的,元让将军难以取胜,但也绝不会败。”曹洪自认很了解夏侯惇,这位大将是曹操军事上真正的副手,素以沉稳而闻名,断不会这般轻易的败北:“来的船只不多,魏军本就处于优势,能抽出些人手也属正常。”

“可这般僵持下去,我们……”

曹洪面色一僵,这时仅他们二人,倒也不必遮掩什么。魏军掌握着主动权,关羽轻骑突击便能让他们疲于奔命,若再来个两次,兖州恐怕会直接崩溃。

战事持续一月,胜负的天平已经初见倾斜。

“我们只能撑住……若非袁绍同时北上,陈王本该与我等同气连枝!”

虽然激动,但语气略显无奈,兖州和豫州的两位诸侯本就是在联手抗衡南北两大诸侯,然而如今南北共进,两边都无暇他顾。

这时候自见差距,即便是被其他事牵扯了力量,例如并州的胡虏,以及扬州的刘繇,刘备与袁绍相比于陈王和曹操仍然有着压倒性的力量。

豫州地广人多,陈王在陈国经营日久,还能勉力抗衡,曹操这边在刘备留手的同时,仍然完全处于劣势。

“探子传来的军情,三万幽州军已经南下许久了,为何还不投入战场?”

“他们去了河东。”曹洪淡淡的道:“比起兖州,刘备或许更想先拿下已是他封国的河东,将整个河朔之地纳入掌心。”

“真是……游刃有余的自信啊。”

……

发现没有机会突袭东阿,关羽并未恋战,径直率军回了大营,荀攸却悠悠然告知道:“战事要告一段落了。”

关羽蹙眉道:“卫将军的意思?还是魏王的意思?”

“他们的意见并不相左。”荀攸笑眯眯的道:“幽州已经完全臣服,只待拿下河东,再静静消化一段时日,我军便可一鼓而南下,没必要再这般空耗兵力和精力了。”

“再有三月,兖州必溃!”

“然后再三月攻破兖州?再六月完全消化?”荀攸敛起笑容,淡淡的道:“我军有多线开战的能力,但得不偿失,对民力消耗太大。

卫将军向魏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上一二载,消化好吞并的州郡,将魏王的威望铭刻在他们心中,这才是当务之急。

能够迅速吞并的州郡已经全部掌握,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若我军损耗太过,不利于将来与袁本初的战事。”

关羽抚髯沉吟道:“关某终究心有不甘。”

荀攸避席而起,长揖道:“《韩非子》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攸敢请将军暂敛虎威,待魏王冲天而飞之时,仍需将军为王前驱。”

关羽动容,起身搀扶住荀攸,道:“荀相何至于此?此事关乎大王之大计,关某却一时被功业迷眼,险酿大错,不敢当荀相如此大礼。

此战由卫将军发起,未见大胜大败便退,国中必有物议,卫将军却毫不畏惧,与之相较,关某惭愧!愿从荀相之言,引军退回谷城,磨砺爪牙,候那一飞冲天之时!”

荀攸大惊道:“关将军何出此言?谁人不知将军与大王情同手足,以大王之愿为己愿,大王想早日平定天下动乱,将军自然更为急迫。攸甚知将军之心,只是时机未至,愿将军暂忍之。”

关羽叹息道:“唉,惜哉未有大的胜果,卫将军之后恐怕要遭奸佞弹劾啊。”

“倒是不必等他们弹劾。”荀攸露出笑容,耸耸肩道:“卫将军的请罪信想来已至邺城,大王自有明断。”

关羽怔了一下,若有所思的道:“卫将军也想蛰伏?”

荀攸悠悠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小人是除不尽的,卫将军只是想借势回朝罢了。他远离邺城太久,趁机肃清一下君侧之奸佞,也算为将来做打算。”

见关羽欲言,荀攸连忙道:“此事将军不宜参与,这是卫将军之事。若将军参与太过,即便大王不想起疑,也不得不起疑。虽是情同手足,终究君臣有别,大王心中自有成算,如今攸与家叔俱不在邺城,沮公与是聪明人,他会明白该怎么做。”

第一百零五章 剑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议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别的人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三百一十一章 风水轮流转(下)第五百六十五章 汉土第四十五章 伤仲永第五百六十章 诱之以利(上)第四十一章 旁门左道第四十六章 进谏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战(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乡贤与巨寇(上)第二百四十五章 机关算尽与未雨绸缪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与齐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变(下)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动(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四十三章 举荐第三十七章 乱世(二合一4000字)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亲(中)第九十三章 群英荟萃第二百三十八章 废立(四)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五十三章 刎颈之交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亲(中)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乱起第二百三十六章 废立(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与朝廷第三百九十六章 临战决议(下)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二百二十章 帝与臣(下)第十三章 前倨后恭第三十七章 乱世(二合一4000字)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变(一)第六章 入城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敌必救(上)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传攻势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营与守营(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乱起(下)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二百二十九章 终变(三)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汤与细作(下)第二百二十章 帝与臣(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战(上)第五百零二章 逆转(下)第八十四章 孙慎第十七章 鸿德门前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四十七章 定计第二百四十五章 机关算尽与未雨绸缪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七十五章 历阳之战(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营与守营(下)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五章 党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动乱(下)第四百零六章 说服(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战(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四十三章 举荐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状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变(上)第十九章 荀公达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见曹操第三百九十三章 残酷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与抚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关中(四)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二百七十七章 备战第五百五十章 韩遂之败(下)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须虑王莽(起名无能了)第四百三十二章 弑君第七十三章 朝会第三十一章 议事第十三章 前倨后恭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