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议功善后(下)

李澈笑容一敛,面色变得古井无波,却是把方才附和审配的官吏们骇的不轻。

审配全无惧意,迎着李澈那幽深的目光毫不畏惧的道:“卫将军有何示下?”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商君之言,吾今知矣。”

面无表情的诵念了一遍《商君书·更法》中的商君之言,李澈嘴角微微勾起,下颔微抬,无嘲讽之言,但意味十足。

审配气的面色通红,怒道:“看来在卫将军眼中,这张文远是远胜于下官的高人?”

李澈呵呵道:“治国理政,十个张文远也不如审别驾。但若论行军布阵,十个审别驾恐怕也难及张文远万一。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去否定专业者的举动,无异于班门弄斧。审别驾以为如何?”

审配怒极反笑:“看来卫将军晓畅军事,知张文远深意?”

李澈却不理他了,转身对刘备拱手道:“若大王有意,可召张文远入邺城一叙,当初雒阳一面之缘,臣便知其人绝非池中之物。若能尽收其心,当是不亚于益德、儁乂、子龙等人。”

刘备颔首道:“孤也识得此人,确实不凡,当初在雒中便颇得大将军看重。此番孤也叮嘱过子经,让他劝一劝张文远,当初雒中之事,既已被赦免,便不再追究了。”

刘备一语,堵死了准备拿雒阳兵变说事的官吏,李澈又看向审配,问道:“若依审别驾方才的言论,想必项王破釜沉舟,淮阴背水一战也不入审别驾法眼,毕竟都是兵行险着啊。”

见刘备和李澈的互动,审配略略沉默,倒是平静了下来,淡然道:“项王与淮阴侯是何许人也?张文远安能与之相较?”

李澈沉声道:“项王当年破釜沉舟,想必也有人如此讥讽;淮阴侯背水一战,或许会被人抬出项王来讽刺。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今人如何不能胜过古人?张文远或许如今还不及淮阴,但他的功绩,也绝不是一句‘贪功冒进’可以抹杀的。”

审配愕然,在一片失望的目光中选择了垂头不语,不知思索什么。

领头的偃旗息鼓,其他人都不敢去触李澈的霉头,虽然不大喜欢张辽的作风,但也没必要拼上自己来和他过不去。

钟繇赞叹道:“卫将军看来颇喜法家学说,《更法》之理确实充满蓬勃向上之朝气。”

“大河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必非古厚今,但也不可厚古薄今。否则自三皇五帝后,我华夏先民数千年砥砺前行难道是越走越倒退?张文远五千退四万,足称当世名将,将之与项王、淮阴比较也不为过。”

“大河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好啊!”简雍击掌赞叹道:“此一言足以醒世,唤醒那些沉醉在昔日盛世的庸才。大王与我们将会开启更胜从前的新盛世!”

沮授和审配也深深看了李澈一眼,审配叹道:“豪情满怀,卫将军当真是天纵之才,只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若那张文远真如卫将军所言,下官愿负荆请罪致歉。”

“审别驾要如何鉴别?让张文远与你论兵?”

“兵事乃战阵之事,纸上谈兵本是笑话,但他已有战绩珠玉在前,若能在战事推演上胜过审某,那自然是名副其实。”

李澈略一思索,点头道:“审别驾之言也有道理,但此事还是要张文远自己决定,本侯不便擅作主张。另,封赏不可与此事相关联,有功当赏,这是不易之理。”

审配略一蹙眉,但还是点头道:“可。”

两人达成共识,却忽的反应了过来,本是在讨论驻军之事,却争起了张辽是否名副其实,这也是邺城朝堂常态,刘备很少在定论前参与讨论,任凭群臣辩论,既可博采众长,也能维持住君王的威仪。没有人压着,邺城百官便常因小事起争执,然后牵扯出其他事情讨论,风气颇为自由。

看见两人有些尴尬的脸色,刘备笑道:“也算是解决了对张文远封赏的问题,还未超出此次朝堂议事范围,倒是有所进步。”

李澈咳了一声,讪讪道:“嗯,臣等已经言明己意,还请大王决断。”

刘备略一沉吟,肃容道:“首先是赏功,既是大胜,自然不可不赏。

度辽将军麾下校尉张辽破敌四万,位列首功,拜荡虏中郎将,加都乡侯;

荡寇中郎将张郃指挥有功,进荡寇将军,加都亭侯;

魏王司马牵招建有勋功,援护得力,拜校尉;

度辽将军张杨加都亭侯……

此孤草拟之封赏,若众卿无异议,便上呈雒阳天子,请天子决断。”

对张辽的封赏可谓是颇为克制了,他资历颇深,又立此大功,拜将军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审配等人可能的反对,刘备还是做了些让步,只是在爵位上稍作补偿。

这也足以让不少人艳羡了,由于白马盟誓,“若无功上所不置而得侯,天下共诛之”的原因,两汉在封侯上一向比较克制,尤其是对于文臣,所谓“三公易拜,亭侯难求”。

张辽一战而得乡侯,单论地位已经越过了审配等人,只是权柄还有所不及。

审配自然不会为了封爵这种事来争执,张辽的功绩,封都乡侯虽然有些过了,但也不算太逾矩。

ωωω ●тt kán ●¢O

见百官无异议,刘备继续道:“审别驾虽然是老成持重之言,但如今重心确实在中原。既然已经让南匈奴降服,并州汉民也算有了保障,无需常驻大军威慑。

孤会修书两封,请刘幽州与蓟侯从旁牵制雁门乌桓与中部鲜卑,并州留下一万步骑,再加上度辽将军麾下,足以让胡虏有所忌惮。魏王司马牵招留在并州,协助度辽将军戒备鲜卑人。召荡寇中郎将与校尉张辽领兵回邺城,回雒阳之事还需有所保障。”

审配皱眉道:“臣知大王看中牵司马,但他毕竟年轻,战阵经历太少,以他为副辅助度辽将军,恐怕不太安稳。”

“所以并州还需要再去一个老成持重之人。”刘备肃然道:“河东之事安稳后,便让河东太守董昭去并州吧,孤会上表天子,表董昭为并州刺史。”

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十六章 整理收获第三百四十八章 兖州乱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三百三十章 算计(中)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五百零七章 许靖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别的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二百一十八章 托庇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战(六)(四千字大章)第一百七十章 奴与民第八十五章 激进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赵子龙(下)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五百零三章 议功善后(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队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四十章 崩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边市(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终变(七)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达成共识(第三更,求首订)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战(三)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战(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第一百八十五章 杨凤(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三百九十三章 残酷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一百二十四章 权力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二十章 包头吕布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订)第二十五章 刺杀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争(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章 初见第二百六十三章 孙文台第二百四十七章 群雄起(中)第四百三十一章 托付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谓贤名(下)第一百零三章 送别第六十五章 忠义无双十常侍第十三章 前倨后恭第二十七章 醒转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三百四十七章 谶纬与神鬼(下)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五百五十章 韩遂之败(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关中(十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战端(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战事将止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对称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刘表(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废立(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当仁,不让于师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亲(中)第二百六十六章 游说(上)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关中(七)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官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一百六十章 动乱(中)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第三百六十九章 杂谈第八十一章 权术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第六十二章 贼寇习性第二百三十五章 废立(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废立(四)第五百六十五章 汉土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一百零四章 寻剑第一百三十三章 争辩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五十九章 从贼第四十九章 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