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赏(上)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但窃国的方式,事实上也影响着王侯在后世的风评。同为窃国,抛开晋朝的费拉不堪,司马家的名声也远远不如曹氏父子。

因为东汉王朝在经历董卓之乱后,已经是日暮穷途,对于袁绍等势大的诸侯来说,汉献帝甚至算是累赘。唯有曹操对他伸出了援手,他给予曹操大义,曹操以汉室之名扫荡天下,为汉王朝创造了一段回光返照的历史。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确实有说这话的底气,他不是忠臣,但“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归有德之人”也没什么大问题。

而司马氏篡国,却是用了太多的阴私手段与鬼蜮伎俩。或者说魏室并无失德,司马家也没有足够夺权的功绩,只是靠着不要脸皮和突破底线来获胜。

设使天下无有司马氏……或许会更好?

刘备身为宗室,又有再造乾坤之功,何必做那些阴私之事?以堂皇之法完成禅让,也不会给后世埋下祸根。

李澈可不想被后世子孙垂泪骂自家祖宗行事刻薄。

冕毓遮掩,难以看清刘协的表情,但默然无语的状态已经昭示出这位至尊内心的不平静。良久,刘协轻声道:“魏王过谦了,皇兄遭逆臣弑杀,此乃天地翻覆的大逆之事,朕欲为皇兄报仇雪恨,恨无余力。魏王乃皇兄生前至信之人,朕将此事全权托付,望魏王能早日将真凶捕获,处以极刑,以慰皇兄。”

“以臣弑君,人臣之大逆,乃世间极恶,此等罔顾人伦、悖逆丧德之辈,人人得而诛之!只是宛城山高水远,臣一时间实在难以探查清楚当日真相。请陛下宽限些时日,逆贼必不能长久躲藏,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刘协举杯微笑道:“朕相信魏王,谨以此酒,提前为魏王功成、皇兄雪恨而贺。”

饮毕,刘协瞥了眼看似热闹,实则都盯着刘备的群臣,笑道:“朕闻邺城多有贤良,天下之才,不可为一地所限。不知魏王可愿割爱一二贤才,入朝为官?”

刘备略略有些诧异的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若想让他们入朝为官,臣自无异议。”

雒阳百官则是目瞪口呆,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刘协这般有存在感,但这存在感却是变着花样的给刘备送礼。

魏臣变为朝臣,相当于以高位赠予邺城百官,用刘备的班底来充实朝堂,时机一至,黄袍加身也未必不可能。

这些人都是刘备的心腹,不是变个身份就能跳反的,纵然变为朝臣,心依然向着魏王,久而久之,这朝廷恐怕就真的成了魏王的朝廷了。

原本就算刘协不提议,刘备必然也会慢慢替换,但这终究比不得刘协一语来的方便。所有人看向太尉杨彪,却见他眼观鼻鼻观心,毫无动静,显然默认了此事。

想挑事的大失所望,心怀汉室的则情绪复杂,欣喜于天子与魏王的和谐,叹惋于光武后汉的夕阳。

“朕居深宫,实不知魏王麾下贤良者几多,不如请魏王今日在此介绍一二,也可与雒阳公卿认识认识。”

刘备和李澈对了个眼色,见李澈颔首,回道:“既如此,臣便在陛下与满朝公卿面前逾矩一二,数一数这天下贤良。

其一自然是卫将军、灵寿侯李澈李明远,北芒大乱救驾,巨鹿之战斩杨凤,常山鏖战斩张燕,青州奔袭救临菑,徐州、兖州退曹操,有屯田、劝学、安民等政绩,文武并济,当世少有。”

刘备一番话把李澈吹的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纵然是面皮极厚的卫将军,也不由自主的低下头以掩饰脸红。

其他人倒是不觉得什么,毕竟这串战绩里拉出来任何一个都是赫赫有名之辈,完成任意一项,封侯不在话下,李澈的威名之下,是威震河朔的巨寇们垒砌的台阶,是一州之牧的曹操作为对手,仅以此便胜过了天下九成九的人。

“卫将军确为当世大才,曾经侍讲于皇兄,有帝师之名,又屡建勋功,只是……已经算是位极人臣,加之卫将军毕竟年轻,朕实在不便再行加封……”

明明是拒绝,刘备和李澈却松了口气。刘协说的很隐晦,但确确实实是在为刘备考虑,李澈已经隐隐有功高难赏的情况了,留下最后的封赏机会给刘备,也是收心之用。

李澈笑着拱手道:“陛下所言甚是,臣冲劲有余,沉稳不足,不适合再登高位,还请另择贤明。”

一众公卿恨不能冲上去把李澈打个满脸桃花开,不适合再登高位?那你这个群臣第四位的卫将军算什么?非大将军、骠骑将军不算高位?

刘备一脸遗憾的道:“其二,则是魏国相、陵树亭侯荀攸荀公达,与卫将军共救驾于北芒,自臣为赵相以来,尽忠职守,调度内外,谋略有方,臣窃以为公达有良、平之才。只是如今河东事繁,关中似有异动,公达一时难以脱身,无法朝见天子,惜哉。”

“荀公达之名,朕亦多有耳闻,出身名门,家学渊源,不愧为荀卿之后。爵低难以显功,朕意欲进其为许乡侯,食邑千五百户,不知魏王与众卿意下如何?”

由于白马之盟的缘故,功非上为侯者,天下共诛之,两汉封侯大多数时候都很严谨,尤其是在针对文臣的时候。这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对于文官而言,有三公易拜、亭侯难求的说法。

事实上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文官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本就是高门大户,若在大肆封赏爵位,世袭恩宠,那更是势大难制。以袁氏四世三公之名,家中也只传承了一个安国亭侯。

与之相对的,是武将有功时封侯极为大方,皇甫嵩那八千户槐里侯自不必多说,董卓在西凉少有大功,只是全身而退的事迹在一众大败的同僚中显得尤为突出,就得了乡侯之位,这足以让无数大家族艳羡。

就连宦官封侯,都比文官封侯容易得多。

故而荀攸哪怕是刘备势力事实上的三号人物,也只有亭侯之位,比不得多有战功的李澈。

第一百一十五章 县衙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二百八十一章 办学(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关中动乱(四)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第一百五十四章 议罪(上)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阙上(下)第六十五章 忠义无双十常侍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游说(上)第六十二章 贼寇习性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二百七十五章 选择(上)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谈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三百零九章 风水轮流转(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五百一十七章 谈心第八章 袁公路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刘表(上)第一百章 长史第二百四十五章 机关算尽与未雨绸缪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亲(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为镜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梦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倾诉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变(一)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赏(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关中(九)第三百九十九章 谍中谍第八十章 宗室第二百八十八章 挥剑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十七章 鸿德门前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营与守营(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枣会盟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斗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一百章 长史第二百二十一章 宫变(上)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敌必救(上)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一百八十八章 爱诸将妇第十八章 禁宫斥宦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计(下)第十六章 整理收获第二百五十六章 会盟(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开阳之战(上)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梦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一百四十四章 达成共识(第三更,求首订)第六十二章 贼寇习性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联姻第三百七十章 蓟侯(上)第三百七十六章 历阳之战(中)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亲(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二十五章 刺杀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废立(三)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赏(下)第一百七十章 奴与民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宫变(上)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动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东海糜氏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战(六)(四千字大章)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百一十七章 当仁,不让于师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五章 党人第四百三十二章 弑君第三百二十五章 赏罚(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三百一十章 风水轮流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