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

bookmark

季夏的雒阳宛若火炉一般炎热,烈日当空,暑气蒸腾,纵然府内有蜜水、有冰块,李澈还是晕晕沉沉的躺在了榻上,不由自主的怀念起两千年后的生活。

再想想城外难民们,李澈也就能理解刘备为何面色沉重了。然而在这种事上他确实是无能为力,从东汉往后一千多年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就算是硝石制冰,这玩意儿在这时代成本也是极高,对于下层民众意义不大。

根子上还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问题,所能做的只有尽快平定乱世,也能让民众好过一些。

“人力有时而穷,千余年来便是如此,玄德公,这些事急不来的。”李澈苦笑一声,对着坐在榻边的刘备说道。

“备只是有感天子之变化,朝会之时天子本已有明君之相,结果却……”显然刘备对刘辩的做法颇有微词。

“玄德公,对于此事,澈倒有不同的看法。”

“哦?愿闻明远高见。”刘备有些讶异,李澈很少有与他相左的意见。

“玄德公,韩非子曰: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如今京城局面以吾等局外之人而观,自可高谈阔论,鄙夷天子权术之举,但于天子与太后而言,只怕每日都如坐釜中,时时哀恐。

大将军威震天下,太傅总领百官,就连区区的董卓,都敢谋划天子,天子如何不急?太后如何不怒?这满朝公卿,又有几人将天子威仪放在眼中?”

刘备蹙眉道:“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

天子如今年岁尚幼,便如此痴迷帝王权术,将朝廷名爵视作交易筹码,这与先帝又有何不同?备只恐天子将来又是如先帝一般,多智而思邪。”

李澈摇摇头道:“韩非集‘法’‘术’‘势’之大成,从来都没有否定过‘术’的重要性,他所反对的不过是君王痴迷其中一道罢了。

说到底,如今的局面罪不在天子,而是先帝给天子留下了一个糜烂的朝局。太后不通政务,不明君王之道,天子又还年幼,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刘伯安已经是他们最后的依仗了。为了这根救命稻草,耍弄下权术实在无可厚非。

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都到了这般危急的时刻了,还谈什么圣人之道,岂不是迂腐之见?”

刘备闻言陷入了沉默,显然他不赞成李澈的言论,但却不想因为这种事争吵起来,半晌后叹道:“明远之论乃是将先帝与天子割裂开来,先帝之罪与天子无关,确实有理。但这个理,恐怕天下人是不会认的。

且备始终认为,玩弄权术终究是小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才是堂皇大道,若君王权势需要依靠玩弄权术来苟延残喘,这还不如……”

言未尽,意已明,屋内一时陷入寂静,随后李澈轻笑一声道:“这就是为什么澈会选择辅佐玄德公,惟愿玄德公能终生铭记此言。

便如玄德公先前所说,天子所选择的路,以他的立场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天下人不会认同他的做法。天子不明白这个道理,先帝也不明白。太公曰:天下非天子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为人君者,私念太重了可不行啊。”

刘备闻言微微愕然,继而会心一笑,叹道:“未来的事谁又能说得准呢,但愿能终生不负此时此刻此心吧。”

李澈闻言一愣,笑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何其难也。愿我等砥砺前行,至终点之时回首,仍能无愧于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备喃喃重复了几遍,惊喜的道:“言浅意深,醒世名言也,备必定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好吧,建设大汉朝和谐社会,实现大汉的伟大复兴,就靠我们了。

正在李澈暗暗吐槽之际,外面传来孙衎的声音:“先生,大将军府上有人送东西来了。”

……

她出生于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五原郡位在并州最北方,也是大汉的边境郡县。

其自然环境颇为恶劣,兼之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是以人口稀少,全郡都不过两万余人口,还比不过中原的一些大县。

本来她的人生可能只会是在这布满风沙的边关终老,也可能在鲜卑的某次入侵中被掳走。

然而她有一个特殊的父亲,勇武过人,兼之弓马娴熟,放眼整个并州都是无与伦比的猛将。

父亲被并州刺史张懿看重,成为张懿的属吏,带兵讨伐贼寇与入侵的异族。在张懿死后,继任的并州刺史丁原也颇为信重他,对他大见亲待,倚为腹心。

从此,她的人生走上了一条注定与平凡绝缘的路,她可以习武,可以读书识字,可以整天做着建功立业的美梦,可以随意胡闹。

直到父亲随着丁原来到京城,她才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权势。并州军中地位极高的父亲,在那位大将军面前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本是胡闹的做法,却意外有了成果。性别、年龄,在那位大将军眼中什么都不算,未曾及笄的女子竟然也可以为二百石,竟然还能出入传说中的皇宫,这仿佛做梦一般的经历让她难以置信。

有人承认她“巾帼不让须眉”,有人愿意教她兵法,雒阳的繁华更是让她仿佛流连在天上的宫阙中一样。

然而美梦却一朝破碎,亲手破碎这个美梦的,却是她一直视若天神的父亲。父亲竟然背叛了丁原,成了为人不齿的叛徒。

纵然父亲再怎么狡辩,读过诗书的她却也明白,这就是可耻的背叛。因为丁原从来没有对不起父亲,父亲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离不开丁原的亲待。

父亲要夺走天子,还要掳走她保护的对象,她却不敢持剑相对,既是畏惧,也是伤心。

虽然天子口中说不会追究父亲,可大将军呢?丁原呢?而且作为一个背叛者的女儿,那个人还会信任她吗?还敢把性命交托在她手上吗?

正在屋中发呆的吕韵,突然听到了“笃”“笃”的敲门声,拭去眼角的泪水,涩声问道:“是谁?”

“咳!韵达快递,您的包裹到了。”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马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甚见亲侍。

——《后汉书·吕布列传》

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争(下)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敌必救(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关中动乱(五)第二百六十八章 游说(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战(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协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变(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关中动乱(四)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二百七十六章 选择(下)第一百零二章 济阴太守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战争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战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亲(中)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爱诸将妇第二百五十章 各怀鬼胎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变(上)第三百零三章 战后杂事(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赏罚(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势第四百二十五章 解斗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一百四十九章 惊变(上)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关中(七)第三百章 功利与道义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四百零七章 说服(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内务(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三百九十八章 内应(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与贼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二十八章 征召第六十章 斥贼第七十二章 夜谈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关中(四)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胜五败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动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动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关中(一)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一百二十章 赵瑾第十二章 北宫暗谋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四十六章 进谏第三百六十二章 试探(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关中(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与抚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九十三章 群英荟萃第九十七章 比试(中)第五百三十二章 关中动乱(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孙家双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二十二章 蹇硕伏诛第五百三十二章 关中动乱(三)第二百零三章 城门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汤与细作(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别离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关中(四)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关中(十)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六十九章 杂谈第一百四十二章 论商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讨不臣(四千字)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三百一十章 风水轮流转(中)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八十四章 孙慎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怀心思(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战(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当仁,不让于师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变(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对称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临战决议(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韩遂之败(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内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