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别与正途异 勋官十二等

一来,海内战乱近百年。

二者,陇州边地,唐、胡杂居,本就有尚武之风,至有妇人亦可提槊驱马,斗於疆场。

是以,本次武举虽是初开,应试的考生数量已颇可观,并且质量都不低。

参试的除了唐人,还有少量的胡人,皆是鲜卑、戎人、杂胡等各部种酋大的子弟。

之所以连胡人酋大的子弟都来“赶考”,那是因为,莘迩给“及第”的考生了很高的待遇。

当后来官僚制度成熟的时期,一个官员可以同时拥有多种官名,不同的官名分别对应该官的职事官、散官、勋官,有的还有爵位。职事官,顾名思义,即该官具体掌责之职。散官,又称散阶,没有权力和职掌,可以将之理解成身份等级的标志。勋官与散官近似,与散官不同的是,勋官主要用以奖励作战有功的将士,因而又被叫做“戎秩”。

但在当下,官僚制度正处於一个承接前代、开启未来的转折期,还没有后来的成熟体制。

诸如后世散官的细分为文武多少阶、勋官的出现及成为朝官等等,现在都还没有。

不过,散官这个东西已经是有了的。

散官出现於当下,是时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此一“时势”,便是门阀政治。

前代秦时,要说的话,也有散官,比如大夫之类,没有固定的掌职,但那时的散官,也是要经常要承担临时差使的;概言之,秦代之官,俱可归类为职事官。换言之,官员若无职位,就无等级可言,既无政治待遇,也无俸禄可拿,与庶民无异。

近代以来,门阀政治勃然兴起,为了保证士族官员们权益的稳定性,赋予官员们足够的安全感,於是在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下,渐从秦的“职位分等”,转向了散官为代表的“品位分等”。

官员,从此不再只有职事官,多了散官的头衔。

朝廷命官,也不再是只任职事官,多了散官的选择。

究其变化的本质,乃是国家“分官设职”之目的,不再仅仅是出於秦时的“效率考虑”,任一个官,就要负责一摊事,而更多的是基於了“优惠考虑”。

可以没有职事官,但只要有散官,那就是官。

散官,又被叫做本品。

散官几等,此官享受的各种待遇就是几等。

按照莘迩的理解,散官,就是他前世的乡科级、县处级、厅局级、高官等这些名衔。

至於尚未出现的勋官,莘迩对之自是不知,但不知道,不妨碍他创造一套与之近似的体系。他创造的这套体系,所依之蓝本,当然便是他前世的军衔制度。

军衔此词,不好用於当下,在与羊髦、黄荣等讨论过后,倒与那发明勋官的人“不谋而合”,也将之名为了“勋官”。——毕竟勋者,功勋,用以授给将士的品级,没比这个更贴切的了。

这次武举,即是勋官制度的初次运用。

却是说了,为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来用?

如上所述,散官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士族官僚的特权。可以预见到,此次参加武举的考生,必是几无,或干脆说无有出自门阀大姓的,拿散官来任命他们,一定会激起士族官员的不满。

故此,莘迩索性另起炉灶,搞出了勋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对。

后世的勋官,通常有十余等,名号或从都督到上柱国,或从骑尉、都尉到上柱国,莘迩对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将等级设定出的勋官层级,却是与之相类。

计有三大级,对应尉、校、将;十二等,对应少、中、上、大四层。

十二个层次,最低的视为从八品,最高的视为正三品。

这个“正”、“从”之分,也是莘迩搞的“发明”。时下官品,还没有正、从之别。为了能够对应上十二个勋官的层级,莘迩上书朝中,奏议在勋官中行使此制。

此次武举的考生,按其成绩,划为“超”、“甲”、“乙”、“丙”、“丁”五等。

甲乙丙丁四等,皆授尉官,丁等从八品,丙等八品,以此类推,超等授校官,从六品。

虽非散官,也没有职事官,而且为了进一步地缓和士族官僚的抵触,整体比较之,勋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职事官的待遇,稍微低贱,但再低贱,也是官了,并最低的官都是从八品,对多是寒门出身、仕途原本无望的子弟来说,这已是放在往日,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了。

故此说,莘迩给此次参试合格的考生之待遇,不可不称为很高。

考试进行了三天。

数百考生中,合格的约占了半数,总计两百余人,大部分是丁等、乙等。

甲等者与丙等者皆不多,超等无人。

引起了莘迩关注的王舒望,获得了甲等。

其余的六项中,王舒望表现俱佳,只在言语一项,他没有怎么学过兵法,对答得不是很好,拖了后腿。不过在此届的全部考生中,他的成绩已是头名。

唐艾把及第考生的名单报与朝中。

等这些“新科武举”的家乡长吏把他们的“资”、“状””递呈上来以后,就可对他们进行授官了。

“资”与“状”,皆是时下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资,又叫簿世或簿阀,内容主要是该人之父、祖等的官爵和姻亲关系。状,是对某人“德”与“能”的书面评语,写在黄纸上,有时以“黄纸”代称。

“资”与“状”以外,人事档案的另一个部分叫“品”,即乡品的品级。

根据“状”中的评语,参考“资”,得出品。

如果是任命、升迁士族子弟,用不着这么麻烦,还得再等地方上报。

士族子弟的“资”,和他们的“品”、“状”,都早由中正上报到了朝中,朝廷有备份,要的时候,调出来查阅即可;至多下书给中正,叫他们把欠缺的补全。

唯是这帮武举无士族出身的,朝中故是没有他们的档案,须待地方整理之后再报上。

又因对他们的授官,是不同於散官、职事官的另一个新体制,不需借鉴乡品,所以,向地方要的人事档案,只含“资”、“状”,没有“品”。

且不说王舒望等兴高采烈地在谷阴等待授官。

武举试后的次日,张道将来到辅国将军府,谒见莘迩。

……

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和打赏!

第三十六章 怜子亦丈夫 上书请募兵第十九章 臣前与令旨 为子削荆棘第一章 元光块垒积 麴爽奏设州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为誓约第十六章 豪牧羊马万 应徙多贫困第二十章 宋方无法杀 王令不可说第二十九章 且失征虏信 鲜少真矛盾第十一章 宝刀赠豪杰 督邮酬解忧第三十三章 举手设录事 反掌覆宋家(下)第五十六章 公非安西望 征虏转身走第五十七章 八斗傅夫子 小狡莘阿瓜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计破铁浮屠(下)第二十四章 后宅刀兵动 客舍访客多第十六章 风流傅耳食 肥己曹睚眦第三十一章 有钱始做人 好大的猴胆第一章 僧诚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三十章 黄荣胆大策 王城起风云(四)第二十二章 赵兴报父仇 元光救獾孙(四)第五十五章 蒲秦占洛阳 江左攻下邳(六)第五十六章 麴硕迎将军 完成先王愿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袭斛律第二十二章 献鹿止谣传 温言宽太后第十七章 安崇护军商 健儿授舒望第十六章 唐艾出奇谋 李亮三斫营(上)第三十九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关中(中)第十九章 宴荔聪明误 孟朗破朔方(上)第五十五章 陇东督七郡 议与武卫盟第十二章 圆融方外人 龟请惩贾珍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谋 李亮三斫营(下)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汉中 恳求太后教第二十四章 张金老谋算 元光不怕虎第四十九章 子乔献遗策 魏主东北遁(四)第十三章 功名急切立 把酒问青天第十三章 牡丹额前绽 志气胸中展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献策第四十九章 唐艾识孟计 苟雄斩姚国(上)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关中(上)第十八章 府兵除旧弊 可闻京师谣第五十七章 尽收西域宝 显美面子贵第四十四章 择将选麴爽 投书谒蒲英第三十五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三)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宫中天子怒第二十章 宋方无法杀 王令不可说第六十二章 地上有些滑 可断阿瓜根第二章 声东而击西 那就让他来第三十七章 有球心亦安 左氏送卧具第五十八章 献俘礼威严 岂可如弄臣第二十五章 僧人抗天子 择官选道智第四十七章 姚谨辞动心 吕明平叛乱(下)第三十七章 张金父子免 长龄伉俪情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马骨 公力若不及第三章 大王生日宴 太后玉臂滑第二十八章 黄荣胆大策 王城起风云(二)第十九章 赵兴报父仇 元光救獾孙(上)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马骨 公力若不及第十章 延曹夺槊精 贺兰威名震(四)第二十二章 留与勃野妹 宋羡狗东西第三十章 曹罗共战将 蛇龙并无存第二十一章 黄荣驳氾议 勃野使拓跋(下)第二十八章 石铭十六字 宝掌也好人第十四章 照瓢描葫芦 觅得一策来第五十三章 麴球拒秦众 季和挫爽军(上)第三十八章 王令移宋丞 麴球封侯貌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罗 安心王太后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关中(上)第三章 陇西急如火 太后芳心喜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阴城守弛第四十九章 子乔献遗策 魏主东北遁(四)第七章 从容定军心 十日守如年第六十二章 万里月色同 群雄各异谋(中)第三十六章 张昙上劾书 宋闳辞内史第三十五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三)第四十七章 王后两并立 鲜卑义从成第三章 御敌策已备 张韶领兵至(下)第三十三章 张浑不离朝 龟有上下策第二十一章 黄荣驳氾议 勃野使拓跋(下)第八章 群寓谋前程 录事揣上意第三十一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七)第七章 秦营见吕季 安崇献虚实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谋 李亮三斫营(下)第三十三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九)第二十三章 即鹿而无虞 欲擒且故纵第五十九章 良禽择木栖 亮因骇而安第三十九章 围猎神射术 樗蒲掷万金第七章 春宫图展罢 寒夜秋风凉第六十章 佳人难再求 长路漫漫险第二十六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中)第三十八章 沉醉温柔乡 将军眼乌青第十九章 黄荣驳氾议 拓跋见莘使(上)第二十八章 黄荣胆大策 王城起风云(二)第三十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六)第五十四章 担责解仇怨 元光探敌情第三十六章 练兵军为先 依士治豪强第二十八章 秃连五金饼 黄荣第一计第六十一章 中正三步走 科考为常制第四十五章 姚谨辞动心 吕明平叛乱(上)第十六章 豪牧羊马万 应徙多贫困第二十一章 宴荔聪明误 孟朗破朔方(下)第二十章 赵兴报父仇 元光救獾孙(中)第十五章 铁弗狡诈徒 拓跋也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