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子乔献遗策 魏主东北遁(三)

从荆州州治所在的南郡到定西的王都谷阴,约两千余里,如今蜀地、秦州三郡虽然分别被桓蒙与莘迩收复,其间的通道已经打通,出了荆州之后,先西入蜀中,经巴东、汉中等郡,西北而上,至定西秦州的武都郡,再经陇西郡,渡过黄河,而即可入定西目前主要的地盘陇州,但沿途翻山越岭,渡江逾河,却是路很不好走,因是,桓蒙的信一个多月后才送到莘迩案上。

时已初夏,天气渐热。

气温热,定西王城谷阴的政治气氛更热。

就在数日前,由莘迩一手创立,羊髦、孙衍、黄荣、羊馥、傅乔、张龟等集思广益,把之制定成形的“三省六部”此制,其中各省、各部的主官、属吏,都任命、配备完毕,悉数走马上任,已是取代督府、牧府、王府、太尉府等并行掌权的各府,开始正式在定西朝中运行了。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中书省之所掌,与东唐的中书省基本相同,为审理章奏,草拟诏旨,专管机要,参议时务,有辅助国主决策之权。

定西到底是个王国,令狐乐只是“王”,不是“皇帝”,如其属官与中央官职名称相同的话,未免有僭越之嫌,故是在羊髦的建议下,定西此省虽与东唐的中书权责相当,却改了个别的名,唤作“内史省”,其之主官,也不称中书监、中书令,称作内史监、内史令。

监、令的职务相等,但内史监的位次略高於内史令。

内史监,选了张浑出任,内史令,任给了羊髦。

中书此名,最早出现於秦代中期,秦武帝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到前代成朝时期,乃设中书省。成朝之所以设立此省,是为了分尚书台的权,加大皇权。亦是出於此故,凡能任职此省者,多为天子的近臣,通常都是深得天子信任的人,论以权力与地位,实是权重而位贵。中书省的官廨位在禁苑之内,因为本朝禁中有一池名曰“凤凰”,故本朝士人便常以“凤凰池”为其代称,——从这个代称,也可看出此省的贵重。

本朝早期,尝有出身自颍川荀氏家的一位中书监,后被迁任尚书令,尚书令总理政务,权力比中书监大,但这位中书监,却因自此不得再掌管机要,而竟怏怏,对来祝贺的群臣们说:“夺我凤凰池,何贺之有?”中书之秘要,由此亦然可见一斑。

羊髦的资历不够,无法出任内史监,事实上,他担任内史令已是十分勉强的了,同时也是出於“团结能团结到的大多数”之目的,莘迩因举荐张浑担任了此省的首吏。

监、令以下,前代成朝时期,中书省的属吏有通事郎、黄门郎,臣下有奏,先由黄门郎观阅署理,然后通事郎署名,经过这两道程序,再呈报天子,为帝省读,最后由皇帝决定采纳奏书中的议论与否。大多情况下,皇帝都只是简单地许个“可”,就行了。至本朝,改通事郎、黄门郎,统称为中书侍郎,置员四人,江左之初,改侍郎称通事郎,但不久后就又改回来了。

中书侍郎下边,复有中书舍人。舍人本是两员,一个官名舍人,一个官名通事,本朝迁鼎江左后,一个因为控制的地域少了,以前的一些官用不上了,一个因为财政收入大为缩减,中央也没什么钱了,於是便削省了一些中枢的官员,合舍人与通事为一,谓之通事舍人,——再后来,到如今,连这个通事舍人,江左也省掉了,而从中书侍郎中选一人代掌其职。

中书省起草诏令等权,属於监、令、侍郎,舍人没什么大权,其职是呈奏案章。

四个侍郎,也像监、令,改称内史侍郎,任命的诸人,一个是麴家的子弟,一个是阴师的从子,一个是数次出使有功的莘迩故吏高充,还有一个是在关键时刻把宋方给卖掉了的宋翩。

中书舍人,一如现下的江左,定西也将之省掉了。

……

门下省之所掌,亦类江左,其职为侍从左右,切问近对,拾遗补缺,换言之,即顾问应对与规谏;此外,又有平尚书奏事之权,也就是可以监督尚书的奏议,或者给他们把关,也可以把尚书的奏议驳回,或连同原文一起送皇帝审批;另外,於各种礼仪环境中,其省之官员还有从侍君主、参赞威仪等等之责。

这个门下省,前身是秦的侍中,本只是君主手下的侍从机构,发展至今,权力已是逐渐扩大。

江左的门下共有门下、侍中、散骑三省。门下的官吏有侍中、给事黄门侍郎、通事舍人等,侍中的官吏有公车令、太医令等,散骑的官吏有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给事中等。

莘迩在这次改制中,把三省合为了一高官吏用“侍中”之名。

江左门下省的侍中共有四员,莘迩认为按定西国中、朝中的现状,不需要那么多的侍中,故此只定下了两个员额,一个由陈荪出任,另一个则委任给了黄荣。

与羊髦的出任内史令一样,黄荣能得任此职,也是全靠莘迩如今的威权。别的不说,拿江左举例,在江左朝中,侍中这个职务,早被北方的流寓贵族所垄断了,南人轻易是得不到此任的。想那南人中著名的士族也有不少,以其等之族望,犹尚不得任此职,况乎黄荣这个寒士?要不是及早抱住了莘迩这个大腿,别说出任此职了,就算妄想,黄荣也不敢想他会能有今日!

门下省,也改了名字,改称为黄门省。门下省的官员是君主的近侍顾问,“门下”的这个“门”,指的本就是“黄门”。黄门是对禁中大门的别称,“凡禁门黄闼,故号黄门”。

……

尚书省,在三省之中,权力最大,朝中的大小政事悉归其理,所谓“尚书制断,众卿奉成”。并随着门阀之势盖过了皇权,根据政务需要和皇帝批准的原则,本朝迁鼎江左后,尚书台另多了可以独立颁下文书,指挥政务的大权。为有别於天子的诏令,此种文书被称为“尚书苻”。

——却是江左而下搞的这一套,“政务需要”、“皇帝批准”云云,明眼人一看即知,不过是皇权的裹羞布罢了。像那之前的大权臣王氏等,他们通过百官群臣向孤立无援、形同傀儡的皇帝提出这个要求,莫非皇帝还敢拒绝不成?不过这个制度,在黄荣等看来倒是不错,因而,便把江左的这套“规制”拿了过来,也放入到了定西新设的这个“三省六部制”中。

三高官吏中,尚书台的长吏尚书令,最是定西朝野焦点瞩目的所在,何人可以出任?

莘迩把此职表给了麴爽。

麴爽原本大为惊喜,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随之即欣然领受,却没开心两天,忽然孙衍、羊髦、黄荣等人,包括张浑、陈荪也署了名,一致请求左氏、令狐乐拜莘迩为“录尚书事”。

何为“录尚书事”?

此职始设於秦朝中期,乃是唯三公能够出任,其职权无所不总,“录”者,总录朝端之意也。

亦即是说,在没有“录尚书事”的时候,尚书省的尚书令是省中的主官,但在有了“录尚书事”后,尚书令就只能屈居於下,等若其之属官了。

那么,录尚书事这个职位的权力有多重,地位有多高?

只从江左朝廷从迁鼎之初到目前为止,历任的“录尚书事”之人都是谁就可看出。

截止眼下,江左出任此职的共有十一人,其中十个都是出自头等阀族,莫说寻常士人,便是二流士族的人也当不了此职,仅有一个出自宗室,即江左今之的那位“相王”程昼,而一者,程昼任的还不是真正的“录尚书事”,是比录尚书事低一等的“录尚书六条事”,二来,程昼此人之所能有今日在江左朝中的地位,全是因他倾向士人而来的,等於说他其实是受到阀族操纵的。

从这方面来讲,要是正常的情况下,以莘迩的族名,他是根本没有资格出任此职的。

整个定西来说,够格出任此职的,无非也就是宋、张、氾、麴几家的人。

麴爽对此是相当的恼怒,可联名上书的人中,不仅有羊髦、黄荣这些莘迩的党羽,且有张浑、陈荪这样的朝中重臣、右姓名公,反观於他,能指挥得动的朝臣不管是人数、抑或是重量级,都远不能比,他亦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接受了这个现实。

倒有人建议他,干脆辞职不干,舍了尚书令此职就是,然想来想去,尚书令毕竟是三高官吏中最耀眼的一个,麴爽究是难以弃如敝履,终还是以“新政方始,诸姓分权,我若不得贵职,则我家名望势必为之大低,今可委屈我身,不可委屈我家”为由,没有听从那人的进言。

尚书省的官员,尚书令以下,是左右仆射、列曹尚书、丞、尚书郎、令史等。

左右仆射,秦时本是一人,只有一个仆射,直到秦末,才分为左右。自成朝至今,有时置两员,有时置一员,变化不定。莘迩取用了两员之制,左仆射任给了孙衍,右仆射任给了氾丹。

把右仆射任给氾丹,是定西朝野的大臣、士人们多没有想到的。

黄荣等也没有想到。

黄荣出身不高,之前的仕途艰难,对氾丹这类仕途通畅、青云直上,而又自恃族望,骄傲慢人,轻视寒士的阀族子弟向无好感,便私下问莘迩:“氾宽前诬明公,明公不诛杀之,已是宽大,今却为何更召其子氾丹还朝,授右仆射之要职与之?”

莘迩回答说道:“氾丹少年名扬,乡议誉为‘麒麟郎’,观其十七岁出仕以今,为政虽稍急厉,然其转任州郡、朝廷,凡十余年,所在考评皆优,堪称能臣,右仆射之职,非常合适於他,是以我奏请大王、太后,召他还朝,授其此职。”

黄荣说道:“可是明公,氾宽的被逐出朝,说到底,是因於明公,料氾丹对明公,一定是会极怀不满的,如果他在右仆射的任上,处处与明公作对……”

莘迩打断了他,不让他继续往下说了,正色说道:“我前奏请朝廷逐氾宽出朝,是为了国家;今召氾丹还朝,也是为了国家。景桓啊,你跟着我的时日不算短了,还不知我的为人么?我莘阿瓜的眼中,岂有私仇?只要他氾朱石有用於国家,便是他父亲再诬陷我一次,我一样会重用於他的!”顿了下,又说道,“再则说了,今春,柔然犯西海,氾丹未因其父被逐而怨望懈怠,反与索恭齐心合力,共御外寇,亲犯矢石,临危不退,遂败北虏,擒其小率一人。索恭在捷报中,备述氾丹的忠勇,此卿之所亲眼所见,氾丹能以国事为重,我难道还不如他么?”

黄荣适时地露出钦佩神色,说道:“乃心王室,尽忠国家者,朝中无人能出明公之右!”

转天,黄荣与莘迩的这番对话,就通过傅乔、张龟两人的嘴,传遍了谷阴的朝野。

太后左氏在宫中也听闻了这件事,深为感动,心绪荡漾,认为非得有所赏赐,才能酬答莘迩的这片忠心,可是赏什么好呢?金银珠宝,莘迩向来不感兴趣;歌舞女乐,不太适合奖赏忠诚。犯难多时,左氏取下了自带的香囊一个,命亲信的宫女拿去莘家,权作赏赐,给了莘迩。

题外话且不必多说。

江左尚书台的丞有两员,分是左丞、右丞。

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急假;右丞掌台内库藏庐舍,凡诸器用之物,及廪振人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左丞并拥有监督、弹劾包括令、仆射在内的“八座”之责。

——“八座”,此称源自秦朝中期。当时秦朝在尚书台内设立了六曹,六曹尚书加上令、仆射各一人,是共八人,而又尚书台尚书郎以上的官吏虽有品级高低之分,但都是必须经由大臣、吏部提名,皇帝批准,而才能得以任免的,令、仆射无权直接干预,即下级并非长吏的参佐、掾属,虽受令的监督,却若同僚,故此乃有“八座”之称,凡有重大的政务,依照惯例,皆是由此八人坐在一起,共同商议决定,是又为“八座议事”。

左丞、右丞,分授给了定西的势族子弟。

名为“三省六部”,尚书省下的诸曹在此制中,自然便是六个。

六曹之名,分为吏、户、礼、兵、刑、工。

六曹,或言之六部,其下又各分四司。

吏部的四司是吏部司、主爵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的四司是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的四司是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兵部的四司是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等等等等。

六部的主官,称为尚书。

其中,羊馥出任了户部尚书,傅乔出任了礼部尚书,张僧诚出任了兵部尚书。

六部之中,资位最重的吏部尚书一职,莘迩举荐了麴硕的长子麴兰出任。

吏部主管官员的升迁事,责在授官,此职是极其清贵的,江左阀族的年轻子弟们,无不以出任吏部为期望,有那族声显赫,家为高门的,如果没有被授为吏部郎,即使得了其它较优的“清官”,出於对本人“权益”和家族“声名”的维护,往往也会拒绝不受。

受此影响,定西朝中早先掌管官员选任的职务,也都是由陇州的头等阀族子弟出任的。在此背景下,再加上如果主管选举的官员,家声、个人名望不足的话,定然难以服众这个因素,故是,吏部尚书的这个职务,莘迩在斟酌之后,没有从夹袋中挑人出任,而是授给了麴兰。

把此职授给麴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即是与举张浑出任内史监、举氾丹出任黄门右仆射相同,也是为了“团结大多数”。

前世的时候,莘迩读到过一句话,记忆深刻,那话说的是“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莘迩觉得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以前没有运用的机会,现在有了,他当然要把它付诸实践。只要对他不形成严重的威胁,那能用的人,他就争取把之都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即使内部时而会有反对他的声音,总好过做孤家寡人,这,是莘迩现在为政的原则。

六部二十四司,其余两部、二十四司的主吏,有的是冠族子弟,有的是寒门子弟,无论冠族、寒门,不管这些大小主吏们的出身如何,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俱为干吏,都是有实才的。这一点,与定西朝中此前的情况大为不同,与江左一直以来的情况也是截然两类。

仍拿江左举例,江左的尚书省,上到尚书令、仆射,下到尚书郎、丞,论以出身,悉为贵族,但彼辈的出身虽好,考以实才,却是大多无有,谈玄说空,头头是道,办理实务,通了九窍,乃至有的人,连公文都看不懂,“望白署空”罢了,尚书省整个的日常行政工作,实际是全靠那二百四五十个多由寒士充任的底层小吏,即“正令史”、“书令史”来运转的。

莘迩对这种情况是深恶痛绝。

特别是日常的工作都由寒士们任劳任怨地去办,结果寒士还被贵族们蔑称为“小人”,动不动就“鞭杖肃督”,真是岂有此理。

国家的高级官吏如果都是这样,还谈何中兴?谈何光复中原?

因是,趁着改制的这个机会,莘迩把不中用的那些官吏全给淘汰了出去,留用於六部二十四司中的,则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那些淘汰掉的官吏,倒也没有把他们尽数免官,而是有的下放到了郡县,试着锻炼一下,有的着实是一无用处的,便扔到了史馆、僧司这类的机构。

尚书省,亦给以改名,改称为中台。

……

简而言之,现在定西朝中的行政之权,在三省六部制正式施行之后,已经是全部归於其管了。

换言之,就是定西朝中现下的起草诏令、参与决策、管领政务等各项权力,便不再分散於各府,而是分由内史监张浑、内史令羊髦、侍中陈荪、侍中黄荣、中台令麴爽、中台左仆射孙衍、中台右仆射氾丹等数人统一掌领了。

在这数人之上,则是“录尚书事”,或称之为“录中台事”的莘迩。

从跟随令狐逃难,到跟着令狐奉篡位,再到令狐奉死,令狐乐继位,又到而下,尽管时间上看来是只用了短短的数年,然其中的艰难、危险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时至今日,莘迩终是从当年的跟班小臣,成为了定西的最大权臣。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桓蒙此时的这封来信,却是被带上了一些不同的色彩。

似可看成是,当此秦、魏、贺浑邪诸方胡族势力混战一团,北国再起战火之际,一个充满野心,望能执掌唐国朝权,以收回北地的江左唐臣后起,与一个刚刚掌握住定西朝政,同样把目光落在关中、中原,以谋光复的陇地唐人权臣之间的一次适时接触。

第二十二章 图图劫二路 风度有一吏第二十六章 太后请自信 益富情绪高第十章 高充随机变 二让苟将军第十七章 巧妇不需米 辛苦治部曲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众 季和挫爽军(中)第二十五章 僧人抗天子 择官选道智第二十八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四)第三十一章 有钱始做人 好大的猴胆第三十章 曹罗共战将 蛇龙并无存第三十二章 氾贾交书劾 左氏怜张妻第三十四章 蒲茂兴变革 阿瓜化宋谋第一章 侃侃析时局 窃窃觊神器第十五章 二恭忠与奇 孟朗赴河东第九章 青雀得蒲宠 贾珍与宝绝第六十一章 月色万里同 群雄各异谋(上)第二十六章 朝廷拜征虏 荆州欲伐蜀第五十六章 公非安西望 征虏转身走第三十四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二)第四十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关中(下)第十一章 苟雄索司隶 孟朗忍为国第三十一章 度牒束僧侣 铁券约鲜卑第二十四章 赵兴报父仇 元光救獾孙(六)第三十四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二)第三十章 黄荣胆大策 王城起风云(四)第二十九章 自强然后立 秃发雄北山第三章 陇西急如火 太后芳心喜第二十九章 常哥悄然婚 孤塗报急讯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报 千里何人哉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议攻冉(中)第五十章 笮桥鼓声动 捷报两路传(上)第四十五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十三)第五十章 唐艾识孟计 苟雄斩姚国(中)第四十四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十二)第六章 勃勃志向远 铁骑漠中来(下)第三十六章 怜子亦丈夫 上书请募兵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马不畏寒第三十九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七)第一章 僧诚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五章 陈氾明暗谋 莘迩斥门户第五章 陈氾明暗谋 莘迩斥门户第十七章 安崇护军商 健儿授舒望第五十四章 檄召成都见 单骑赴营中(中)第十一章 宝刀赠豪杰 督邮酬解忧第三十七章 乞活投蒲茂 计破铁浮屠(上)第三十一章 基业苦不易 逢疑召唐艾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击朔第四十六章 军报请援兵 张宋增猜疑第八章 托请谒将军 孟苟生矛盾第十四章 权录三府事 备设六部制第六十章 氾宽坐收利 莘迩一言怒第二十八章 贵非贫人想 京好鼠迹印第三十五章 指点天下势 归入治郡策第二十九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五)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传捷报(下)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龙身第四十一章 兵贵以杂利 人马先相亲第六十二章 折柳赠诸卿 太后城门迎第三十三章 举手设录事 反掌覆宋家(下)第三十七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五)第十六章 豪牧羊马万 应徙多贫困第四十五章 海头胡舞旋 索恭夜献策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阴城守弛第二十四章 患难苦双鸳 勒胡迎都督第五十六章 麴球拒秦众 季和挫爽军(四)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报 千里何人哉第四十六章 一战克鄯善 以直报其怨第六十一章 月色万里同 群雄各异谋(上)第十四章 沙海等闲度 鲜卑直真郎第五章 勃勃志向远 铁骑漠中来(中)第三章 御敌策已备 张韶领兵至(下)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击朔第五十章 蒲秦占洛阳 江左攻下邳(上)第十六章 豪牧羊马万 应徙多贫困第二章 御敌策已备 张韶领兵至(中)第一章 侃侃析时局 窃窃觊神器第四章 擢迁左长史 忠臣唯阿瓜第三十一章 龙骧真英雄 征虏泪满襟(七)第五十二章 惭愧享其成 晒书郝郎君第六十九章 江山星星火 殿外风雪急第五十六章 北掳大获归 曹斐急信来第二十八章 秃连五金饼 黄荣第一计准备开下一卷,构思一下章节概要,明天更第三十章 宋麴逐近利 内史同氾宽第七章 延曹夺槊精 贺兰威名震(上)第五十八章 献俘礼威严 岂可如弄臣第一章 晋见四时宫 道过都督府第十一章 苟雄索司隶 孟朗忍为国第二十九章 黄荣胆大策 王城起风云(三)第十一章 延曹夺槊精 贺兰威名震(五)第二十三章 莘迩情仁厚 蒲茂降尊号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传捷报(下)第二十章 千骑卷云驰 战罢效吴起第二十一章 傅乔典书令 云光如妆容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国忧第三十二章 氾贾交书劾 左氏怜张妻第二十章 黄荣驳氾议 拓跋见莘使(中)第六章 仁心得好报 虎狼互相谋第四章 擢迁左长史 忠臣唯阿瓜第十九章 臣前与令旨 为子削荆棘第二十一章 处政先择人 孰谓卿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