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第173章 翻手之间

第173章 翻手之间

“这雪倒是下的有些大了……”

寒冬腊月,北边的朱高煦还在过着抱着媳妇热炕头日子的时候,南边南京城却有一支数千骑兵的人马往西北而去。

站在城墙上,一身普通常服的朱元璋站在江东门上,感叹着今年的风雪。

那离去的队伍,是由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率领的殿前河州卫三千骑兵。

他们此去,是为了检阅西北防务,同时备边练兵。

之所以朱元璋会派殿前河州卫骑兵随从他们而去,也是因为他收到了一条在他看来十分重要的情报。

那就是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汗,确实派出了自己的长子前往撒马尔罕,为的便是与帖木儿商讨联姻一事。

这条消息对于朱元璋来说,不算什么好消息。

“老了……”

朱元璋呢喃着,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进入今年冬季以来,他的脑子也没有几年前那么灵活了,身体也逐渐不听使唤,好像慢一拍似的。

“西边的胡兵,真的会来吗。”

他转身往城墙下走去,身后跟着身穿常服的朱允熥。

爷孙二人步行下了城墙,上了马车。

路上朱元璋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帖木儿是不是真的要入侵大明。

他过往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不可能,比起入侵大明,帖木儿更像是垂涎东察合台汗国,假道伐虢。

这帖木儿的心思,黑的儿火者汗不应该看不出来。

不过,哪怕帖木儿是打着假道伐虢的心思,这也足以对日后的大明造成威胁。

“得派人去提点一下那黑的儿火者。”朱元璋这般想着,坐下的马车也往紫禁城驶去。

半个时辰过去,他回到了紫禁城,而朱允熥也在东宫门口下了车,朱元璋自己则是回干清宫换回了皇帝的常服。

收拾完自己,他一如既往的去参加了午朝,而武英殿的事情,他已经全权交给了朱允炆。

眼下的他不太确定,自己的脑筋会不会出错,会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安排。

因此所有的奏疏,他都让朱允炆、朱济熺与朱高炽三人处理。

只有他们处理完,朱元璋才会在晚上时挑灯翻阅奏疏,反复衡量每一本奏疏发出的每一条内容,直到他确定可以,才会将所有奏疏下发。

这样的生活,他已经有些疲惫厌烦了……

不过他所厌烦的东西,却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尤其是朱允炆。

【腊月癸丑,肇庆府泷水县猺蛮李敬宗等作乱,李敬宗率其党四百余人袭神电卫,神电卫指挥郭昂战死,广东都指挥使司发兵讨之】

武英殿里,感受着殿内的温暖,朱允炆的内心也十分火热,足以将南京城的积雪都融化。

他已经入主武英殿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时间里,任何事情都经过他的手,尽管还需要自家皇爷爷点头,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他都更像一个皇帝了。

正因如此,瞧着手中这份兵败的奏疏,朱允炆才会面露不喜,面对眼前带来奏疏的都督府官员,朱允炆将奏疏丢到了桌上。

“啪……”

奏疏落在桌上的声音,引起了为朱允炆充当助手的朱济熺、朱高炽关注。

他们还在好奇朱允炆为什么生气,朱允炆就冷声对眼前的都督府官员质问道:

“四百贼寇,就袭杀了四千人的神电卫,这到底是贼寇骁勇,还是神电卫武备松弛?”

“回太孙……”那官员跪在地上作揖道:“神电卫八屯二战,仅有八百兵卒,且当时有四百人出海搜捕倭寇,这才致使神电卫被袭。”

“那搜捕到倭寇了吗?”朱允炆略微抬着下巴询问,那官员却支吾着说不出话,显然是没有搜捕到。

“两广的倭寇,我记得不错的话,都被杨文率舟师驱至南洋了吧?”

“这倭寇都被驱离了,为何你们还在搜捕倭寇?”

朱允炆步步紧逼,那官员无奈只能以头叩地:“请太孙恕罪……”

他好似一直在等这话,因此一见官员如此,朱允炆也不再说什么,而是摆手:

“罢了,许是你们懈怠了,诏令杨文平叛结束后巡视两广都司,节制其兵马剿贼,此外督练两广各卫兵马,不得耽搁。”

“臣领命……”见朱允炆不再追究,那官员也松了一口气,起身后作揖缓缓退下。

待他彻底消失不见,朱允炆这才拿起下一份奏疏。

这份奏疏,是杨文送上来的奏疏,内容是对南丹、奉议、庆远三地改土归流和平叛的详细书写。

杨文平倭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自去年六月他平定了两广最后一处倭岛后,沿海倭寇便纷纷逃窜南洋。

杨文没了事情做,恰逢奉议三地土司不奉朝廷,朱元璋便发广西都司并护卫官军三万九千人归其节制,从征奉议等处蛮寇。

当地人闻杨文率军抵达奉议,纷纷逃入山林,据险自固。

杨文率大军主力进攻奉议,并将其平定。

与此同时,广西都康、向武、南丹等地也相继爆发叛乱。

朱元璋又派遣杨文出征,得到调令的杨文也没有耽搁,当即率兵平叛。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征战,广西蛮寇叛乱基本平定。

似乎是为了锻炼他,朱元璋在他平定叛乱之后,又让他在当地主持改土归流,设置南丹、奉议、庆远三卫。

眼下距离杨文进行三卫改土归流已经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效也显而易见。

这份奏疏,便是杨文对军中有功之将的报功。

对此,朱允炆也是认真翻阅,不过在其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东海水师百户官杨展……”

朱允炆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但他也没有多想,提笔便朱批同意,将奏疏发回都督府,让都督府评功擢升。

不过这次的擢升,也让朱允炆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吉林城的擢升,自家皇爷爷似乎一直没有做决定。

“……”朱允炆沉默片刻,随后才对朱高炽开口笑道:“高炽,吉林卫与沈阳中卫左军千户在吉林城立下的功劳,皇爷爷擢升了吗?”

“未曾……”朱高炽下意识回答,但很快就察觉到了不妙。

在武英殿学习两年半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生手,朱允炆只是随口一问,他便猜到了朱允炆想说什么。

他想开口接上刚才的话,可不等他开口,朱允炆便对身边的武英殿班值太监道:“去都督府取擢升的奏疏来。”

“奴婢领命……”班值太监作揖回礼,随后离去。

在他离去的期间,朱高炽心里忐忑,直到半个时辰后脚步声再次传来,他才紧张的看向了殿门口。

他望着那班值太监拿着都督府的评功奏疏走到朱允炆面前,并亲眼看着这奏疏被朱允炆接过翻开。

“张纯…林粟…王义…傅让……”

朱允炆由上到下的将这些人在吉林之战中的功劳阅览,又看了一眼左军都督府给出的擢升。

正三品指挥使的傅让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正面战场,但依旧获得了部分功劳,左军都督府给出的意见,是将他从正三品的卫指挥使,擢升为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

至于张纯与林粟,则是建议擢升为正三品的卫指挥使,王义擢升为卫指挥佥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中下层军官的名字,基本都提了一级。

望着这些名字,朱允炆真想将他们都调往‘更需要’他们的地方。

想到这里,朱允炆拿起朱笔,在那一个个擢升的官职前面加上了地名。

【张纯,神电卫指挥使】

【林粟,开平右卫指挥使】

【王义……】

朱允炆停顿了笔锋,似乎是觉得自己将朱高煦麾下的这些将领调得太远,意图太过明显,因此思虑过后才写到……

【王义,吉林卫指挥使】

【孟章,吉林卫指挥佥事】

【傅让,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

【刘……】

他一笔笔写下这次获功人的擢升地点,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被调到了西北与西南,还有三分之一被调往北平和辽东、大宁、山西等距离吉林不是太远的地方。

最后的三分之一,朱允炆倒是大发慈悲的留给了朱高煦。

看着由自己完成的杰作,朱允炆嘴角一挑:

“高煦啊高煦…你可比三叔容易对付多了。”

这么想着,朱允炆将奏疏递回给了班值太监,和睦道:“便如此下发吧,高煦身边的猛将太多了,恰好去岁战死不少武官,可以让他们卫国戍边。”

朱允炆的笑容,对于朱高炽来说显得格外刺眼,但他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他亲眼看着那份奏疏被发出,最后自己还得向朱允炆作揖回礼,随后返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为他理政出谋划策。

这一刻他算是知道,自家老二为什么不对这位太孙抱有期待了。

即便他不曾得罪过这位太孙,并且为他献上许多益策,但终究逃不过被针对的下场。

“高煦如此,那我呢……”

朱高炽扪心自问,但却没有答案给他。 “这份图没问题……”

正当朱允炆随手几笔将朱高煦身边人调走的时候,并不知情的朱高煦还在皑皑雪山之中与几人商议要事。

炼铁场,由孟章驻扎的要地……

此刻,朱高煦坐在一间石屋里,面前摆着一个火盆,身边还坐着孟章与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工匠。

他们三人在围观一张图纸,而这张图纸上所绘画的东西,足以改变整个世界军事进程。

“殿下,这东西俺们真的能弄吗,不会杀头吧……”

咽了咽口水,昏暗的石屋里,那名年轻工匠担心的询问。

对此,朱高煦笑着颔首道:“放心吧,我已经向朝廷上疏,陛下批准我可以锻炮。”

火炮,朱高煦心心念念的东西,终究还是被他提上了进程。

虽然已经是大雪封山,但耐不住寂寞的他却已经开始研究火炮了。

他手上的图纸,绘画着三种不同模数的火炮,它们的倍径比分别是二十二、二十、十八等三种不同的倍径。

除了倍径,火炮的形制也与当下的洪武铁炮不同,更偏向于十八、十九世纪的野战加农炮。

他并不清楚这一时期的火炮内外构造,因此只能借助他从军事博物馆中看到的一些构造来绘画。

“火炮想要射的大,射的远,得弄清楚倍径和形制、模数,也就是……”

坐在这昏暗的屋子里,朱高煦与这年轻工匠毫无保留的分享着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这些东西,对于一个熟练的铸炮工匠来说,几乎是等同于从头学起,但对于这年轻工匠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倒不是他已经听懂了,而是他连怎么铸炮都不知道。

没错,他并不懂铸炮,他原本是一个钟匠,在南京时所做的事情,就是用泥模铸钟。

原本他以为来到吉林城,依旧是从事这份轻松而复杂的工艺,却不想他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铸了几十口铁钟。

朱高煦对这些铁钟的要求极为奇葩,不求听响,只要它们足够厚实,通体没有瑕疵就足够。

原本他还以为自家殿下要在这关外之地弄几十个城池,所以才需要这么多铁钟。

可十日前,自家殿下带着他和他的几名徒弟来到炼铁场后,居然与他讨论起了铸炮的事情。

私自铸炮,那可是杀头的罪,尽管有着朱高煦的保证,他却还是怕的不行。

“王元,我要你做的,就是把这火炮的模数搞明白,不断调整模数和倍径,继而用同等火药,打出威力巨大的炮弹。”

石屋里,朱高煦看着这个曾经的铸钟匠,目光炯炯。

面对他的话,王元也咽了咽口水:“若是殿下真的上疏了,那草民愿意一试。”

“好!”听到王元的话,朱高煦松了一口气,随后对王元说道:

“你们眼下要做的,就是跟着这份图,分别画出各种各样模数的火炮,然后等待开春之后随军前往忽喇温城。”

“到了忽喇温城后,我会让孟章给你找一个地方,你们安心在那里制作火炮泥模,然后慢慢铸造火炮,选出最实用的模数就足够。”

“从今日起,你的工钱提升到每年二百贯,你的几个徒弟也分别是每人五十贯。”

“如果你们能找到最适合的模数,铸造出大明朝需要的火炮,那我再额外赏百贯钱,百亩熟田。”

“谢殿下!”听到钱粮赏赐,王元眼前一亮。

对此,朱高煦也露出笑意,他不相信在钱粮攻势下,会有匠人能守住本心。

“好了,你退下好好研究去吧。”

朱高煦摆摆手,王元见状也兴高采烈的作揖回礼,随后在孟章的开门下走出石屋。

门口的孟章示意两名兵卒贴身跟着他,对此王元也心知肚明,没有做出什么不对劲的举动。

待他走远,孟章才关上了房门,走回原来的位置上坐下,略带担忧:

“殿下,这人太过于年轻,恐怕没有真本事。”

“有真本事的人,我们也弄不到。”朱高煦轻笑,笑容中带着几分苦涩。

是啊,大明朝怎么可能会没有天才呢,只不过那些天才都不能为他所用罢了。

只有像王元这种无人重视的小人物,才有可能被当下的自己拉拢。

“你准备准备,把三场留给你信任的人照看,开春后带着部分铁匠随军征战。”

朱高煦开口,孟章也激动作揖:“是!”

孟章的激动,朱高煦能够理解,毕竟孟章一开始是奔着建功立业来的,却不想在这深山老林里,一蹲就是近两年。

不管是平西阳哈还是抵御胡兵入寇,他都没有参与上。

眼下终于有机会率兵征战,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枪管弄了多少了?”朱高煦再问,孟章也如实答道:“七千八百余根。”

“好!”听到已经存下这么多枪管,朱高煦的笑意更浓,伸出手拍了拍孟章:

“别把它们落下,等到了忽喇温城后,它们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是”孟章点头,但片刻后却脸上有些担心:

“殿下,虽说我们眼下弟兄多了,但人多眼杂,吉林城中不知混入了多少人,我们……”

“这个你放心。”朱高煦打断他说道:

“这次出征的人,除了你手上的五十号人,其余都是今年归入吉林城,并接受训练,还不懂官话的女真人。”

“我让你学了两年女真语,为的就是这件事。”

“原来是这样。”孟章恍然大悟,两年前朱高煦就让他学习女真语,他当时还以为是为了日后征战女真方便,却不想居然是为了让他领女真兵马。

“我从兀狄哈中选了两千独身男丁随我们往忽喇温去,若是那阿台外兰敢战,便新仇旧怨一起算。”

朱高煦对孟章毫无保留的说着自己的计划,因为在孟章的操持下,三场基本没有走漏半点风声,不然以老朱的性格,写信叱骂自己一顿,然后诛杀所有参与锻造枪管的工匠是少不了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章是朱高煦当下最信得过的人,没有之一。

让孟章驻守即将到手的忽喇温城,这是朱高煦最能放心的安排。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改变了话题,与孟章聊起了在南京时的趣事。

二人聊着聊着,便让人取了几斤米酒和肉干来,一边吃肉一边饮酒,直至深夜才返回各自卧房休息。

此后十余日,朱高煦都没有返回吉林城,而是与王元等人讨论着铸炮的事情。

除此之外,诸如枪管、击发装置,他也与王元等师徒六人讨论,并将这一事情也交给了他们来做。

朱高煦提供大致的思路和轮廓,内里的机械装置则是由王元他们研究。

原本朱高煦是准备待到他们有了头绪再离开,可年关将至,他总是得回吉林城处理事情。

赶在除夕前,他返回吉林城。

相较于夏秋两季一天一个变化,冬季的吉林城基本还保持着入冬前的模样。

这也是无奈,毕竟不管是水泥还是三合土,放在冬季的吉林城室外,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冻成一团,各项工程都无法推进。

朱高煦倒是已经习惯了,所以在急匆匆回到家后,便回到存心殿里暖和起来。

虽说他出去了大半个月,但郭琰却并没有露出什么小女人脾气,反而是在他回来后为他宽衣。

“这趟出去很辛苦吧,我在南边还未见过如此大的雪。”

为朱高煦解开沾满泥雪点子的红胖袄,郭琰心疼的说着。

“就是有些泥泞,不碍事。”朱高煦笑着回应,同时在郭琰的帮助下脱下衣服,换上了新衣。

刚刚坐下,郭琰又上手为朱高煦脱鞋。

瞧着她的模样,朱高煦倒是汗颜道:“若是被武定侯看到,恐怕我这吉林城第二日就要被夷为平地了。”

“瞎说……”郭琰被逗笑:“我阿爷才没有那么跋扈。”

说话间,两名婢女也端来了温水,朱高煦将双腿放进去,舒服的吸了口气。

郭琰见婢女来了,也做到一旁,满眼都是朱高煦:“开春后去忽喇温要去多久?”

“快的话一个月,慢些就两三个月。”朱高煦下意识回应,同时回头看了一眼郭琰。

不得不说,郭琰的长相确实很合朱高煦胃口,就是她的年龄让朱高煦有些担心。

过小结婚生子,很容易在生产时遇到事故,以当下的医疗条件,朱高煦还是想着再等等。

关于这点,他在写《育婴手册》的时候,便与郭琰说过,郭琰虽然第一次听说,但也选择相信朱高煦。

她来到吉林城已经大半年了,亲眼看着吉林城在朱高煦手上日渐繁华,而且朱高煦也没有他在南京城时了解到的那些勋贵子弟坏。

南京城的那些勋贵子弟,不是整日玩马球、就是去十六楼找娼妓,像朱高煦这样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简直就是在大海淘沙。

“如你这般不注重礼节,还能成就事业的人,也难怪阿爷会愿意让我嫁给你……”

郭琰笑得很明媚,朱高煦也跟着唏嘘道:“我当初第一次见武定侯时,可未曾想过他老人家会是我未来的阿爷。”

“不过……也挺好的。”

他瞥了一眼郭琰,嘴角笑意压不住,而这时,那两名婢女也开始端着一盘盘除夕饭菜上桌。

瞧着那五菜一汤,再瞧瞧身边为自己衣袍刺绣的郭琰,兴许到了这一刻,朱高煦才觉得有了几分家的感觉。

(本章完)

第120章 各有难处184.第184章 火绳枪300.第300章 满载而归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566章 峡口之战第489章 仓攒吏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190.第190章 百步穿杨232.第232章 得辽望宁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33章 金陵街坊第87章 老谋深算第459章 阖家团圆第30章 父子相似287.第287章 大兴教育166.第166章 父子相见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86章 施以恩惠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59章 东窗事发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483章 恩赏难为第569章 安西北庭166.第166章 父子相见第121章 除夕守岁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第75章 魏国公府第527章 东风入律166.第166章 父子相见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455章 人在囧途216.第216章 龙游潜水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132章 得陇望蜀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382章 炮击忽鲁谟斯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第378章 着手北方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42章 旁敲侧击第132章 得陇望蜀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566章 峡口之战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465章 风浪不止第590章 后记正德(1)第559章 洪熙之隆第120章 各有难处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第28章 潜龙在渊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363章 诱敌深入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597章 后记隆永而终265.第265章 午夜惊魂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272.第272章 各怀鬼胎第495章 孝子慈孙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580章 洪熙始终第67章 大本堂内271.第271章 兵围京师243.第243章 月漾桥之战第576章 烈士暮年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272.第272章 各怀鬼胎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第123章 北返建功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343章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546章 愚蠢至极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第133章 让利移民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237.第237章 宁王归心第25章 春和宫内第362章 后事之师第513章 提振民心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87章 老谋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