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

第174章 天子收网

“这雪总算停了……”

腊月三十,除夕夜前。

在这天下百姓都等待除夕的时候,身着明黄色常服的朱元璋却步履蹒跚的在紫禁城马道上行走。

相较于月初,他似乎更显苍老了几分。

锦衣卫那名不知姓名的武官跟在他身后,再往后还跟着司礼监的不知名太监。

在朱元璋的身边,他们的姓名无足轻重,只有他们所做之事,可以抉择轻重。

“宝钞如何了。”

朱元璋老迈的声音响起,那武官闻言连忙上前,紧紧跟在朱元璋身后,轻声说道:

“按照预期的路子在走,应天府的宝钞已经涨至每贯七百六十文,江南之地也趋于七百文。”

“如您的预料,许多商贾富户都在这些年囤了不少通行宝钞,仅衙门里兄弟们探查的,就不下千万贯,且多是在每贯四五百文时换来的。”

“千万贯……”

朱元璋轻声呢喃着,眼前有些模糊看不清道路,但他目光却并未浑浊,反而愈发明亮。

“他们在赚取钱财上,倒是眼光独到,比朝廷的消息还要灵通……”

他没有看向武官,可武官却觉得如芒在背,只能硬着头皮解释道:

“回陛下,此事消息,一开始由太常寺传出,而后经过汉中教授方孝孺与其弟子传播两载,故而江南富户尽知内幕……”

“太常寺……”朱元璋沉默了,那里是谁主政,这点他不用询问,而那主政之人的身后是谁,他更是明明白白。

是啊,他想起来了,当初朱允炆做这事的时候,他并未阻拦,反而在其身后推波助澜。

“老糊涂了……”

朱元璋有些惊恐,但不是因为旁人,而是因为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了。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他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何况他也没错。

以钞抵税,本就是便宜百姓的政策,然而这政策才经过两年,却已经成为了乡绅富户抵税的办法。

今年的粮册他看过,虽说以钞抵税的数量降下来了,可在那一本本粮册之中,他很难看到普通百姓以钞抵税的身影。

这项利民政策,终究还是被败坏了……

乡绅富户,这群人总是无孔不入,不管自己采取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对付他们,他们都能利用规则的漏洞躲过去。

争斗了这么多年,朱元璋只觉得自己好累,他再也不想斗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继续争斗,那自己的那些儿孙,能稳稳的压住他们吗?

以钞抵税这政策才开启两年,并且中间还中断过一次,结果江南的乡绅富户就能找到规则漏洞,敛钞千余万贯,直接获利倍数。

“陛下……”武官见朱元璋不说话,小心翼翼的开口,朱元璋也侧目看向了他。

一时间,一股无形的气势压在武官肩头,使得他心跳加速,莫名心虚。

面对这目光,他连忙低下头,继而继续说道:

“江南的乡绅富户,经衙门里的兄弟追查,拥有田七顷以上者,约五千六百余户。”

“若是算上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山东及河南、福建、山西、等八省,除去宗室武勋及在朝官员,天下拥田七顷以上者,不下一万四千户……”

武官汇报着天下富民的情况,这样的情况让朱元璋思维渐渐清晰了起来。

一顷为百亩,也就是说这一万四千户人,起码掌握着不下九百万亩耕地,而这只是最低数。

当今天下有多少耕地,不足三亿八千万亩。

当今天下有多少户数,一千余六十五万余户。

如此,事态明了……

区区一万四千余户人,占据了这么多的耕地,这还不算勋贵和文臣、宗室,如果算上则更多。

这样的情况,怎能让他高兴。

朱元璋的亲身经历让他深知豪强富民欺侮贫弱﹑鱼肉小民的危害。

因此,在建立大明过程中﹐他一方面安抚富者,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一方面,他也对某些豪凌乡里,作恶多端的富民进行镇压,以使贫者安其生,不致犯上作乱。

他与乡绅富户的较劲,从吴元年平定张士诚后就开始了。

当时,他让李善长着手迁移苏州富民实濠州,引得苏州乡绅富户对他破口大骂,无数污蔑他的文章如雪花般飞来。

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妥协,反而在洪武三年,再次下令迁移江东及闽浙等地的东南富民充实凤阳临濠。

两次大迁移,让江南富户的影响力下降,可朱元璋依旧觉得不够。

洪武十三年起,他在此下令,迁移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以填实应天府。

此外,这些上户家中壮丁还被他下令发往各监局充工匠,余为编户﹐置南京城内外,名曰坊厢。

这么一看,似乎他对富户的打击已经足够了,然而他一样不满足。

此后,他但凡发现江南富户兼并土地数量过多,他就会采取手段来整治这些人。

洪武十四年,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人于濠州﹐并交予李善长管辖。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户实京师。

洪武二十五年……

洪武二十六年……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方豪强或被籍没诛戮,或被剥夺财富,或寄籍京师,或沦为厢民……

他们失去原来的政治﹑社会地位,或徙或死﹐从此声销影灭。

仔细一想,距离他上次迁移富户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只是三年时间,一批新的富户再度诞生,兼并的土地比此前的富户更多,速度更快。

想到这里,朱元璋脑中闪过了当初朱高煦的话。

‘回收宝钞,致使市面宝钞流通减少,自然物以稀为贵,宝钞价值回升。’

这句话,当初听到时,他心里就已经有了想法,而眼下也是时候该施行这一想法了。

“传旨……”朱元璋沉着声音,武官当即低下头,身后不远处的司礼监随身太监也上前,用毛笔准备记录下圣旨内容。

在二人的关注下,朱元璋缓缓开口:

“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隶﹑应天十八府州富民田七顷以上者,并徙其家以实京师。”

果然……

听到朱元璋的话,武官与随身太监皆是心头震动,先后作揖应下。

“去把事情办了吧。”

朱元璋步伐缓慢的向着前方走去,身影渐渐模糊。

应了他的旨意,随身太监起草圣旨,将圣旨交给武官,而武官差人将圣旨送往了武英殿。

当这份圣旨出现在武英殿的时候,朱允炆简单阅览了一遍,心中虽然已经波涛海浪,但面上依旧平静。

殿内的朱济熺与朱高炽并未察觉他的异常,朱允炆也小心将圣旨收了起来。

他没有立即下发圣旨,而是准备针对这件事与黄子澄商议。

过了片刻,他抬头对朱高炽与朱济熺笑道:“高炽,今夜还要准备除夕家宴,你们先回府上休息,准备晚上参加家宴吧。”

正在处理奏疏的朱高炽与朱济熺闻言抬头,表情先是惊讶,随后疑惑,最后二人相互对视,这才起身对朱允炆作揖:“臣告退……”

二人没有久留,似乎已经在这些个时日里,与朱允炆协从理政时,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

尽管朱允炆伪装的很好,但他们还是看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心知大事的他们没有选择留下牵扯,而是果断的起身离开。

朱济熺是担心朱允炆找他晋府的麻烦,朱高炽则是不想惹上麻烦。

总之,二人在唱礼过后便先后离去了。

待他们走后,朱允炆才缓缓收起笑脸,转头对一旁的随身太监道:“去传文华殿,将正三品以上的都召来。”

“奴婢领命……”随身太监应下,转身前去文华殿通传去了。

只过了半个时辰,文华殿内当差的六部尚书、左右侍郎等二十余名正三品以上文官纷纷到场。

除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官员也在后续到场,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到场四十余位文官,其中包括了已经站队东宫的黄子澄、齐泰、暴昭等人。

当着众人的面,朱允炆公布了朱元璋的圣旨,而这也是朱元璋想让他做的。

“陛下有旨意,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隶﹑应天十八府州富民田七顷以上者,即日起徙其家以实京师。”

朱允炆取出圣旨,一边念着上面的内容,一边用余光打量殿上众人。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四十余位大员各有表情,皆不相同。

有的人沉思,有的人沉默,还有的人则是左右打量,似乎在看戏。

“既是陛下的旨意,那照办便是!”

率先开口的人,正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户部尚书郁新。

刚刚过完五十一岁生日的他,依旧与曾经的他一样,油盐不进。

“对天下富户造册,这恐怕有些困难吧……”

人群之中,一名正三品左侍郎开口,众人闻声看去,在见到他后,纷纷露出释然的表情。

这名左侍郎,出自吴中三氏,若是迁移天下富户,那吴中三氏恐怕要被连根拔起。 “对天下富户造册确实困难,不过各地衙门都有《鱼鳞图册》,只记录下七顷以上者,并不麻烦。”

一名三十出头的兵部官员站了出来,而他的身份让许多人皱眉。

古朴,太学生出身,是皇帝青睐的那几名白衣官员之一,因此也是支持皇帝政策的官员之一。

迁移天下富户,对于富户子弟和官员们来说是祸难事,但对于他们这些白衣出身的平民官员却是大好事,古朴没有理由不支持。

“说的不错……”

“确实如此……”

古朴一开口,许多同样白衣出身的官员纷纷附和,但他们不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是为了自己。

他们这群白衣官员虽然在朝中任职,但在地方上毫无势力,很难庇护自己的家人。

这其中原因,说到底是因为在他们还未起家时,家乡的条条框框就已经被立下了。

立下这些条条框框的人,便是地方上的豪强富户。

白身官员若是想要在地方上取得成就和名望,那就必须和地方上原本的豪强富户碰上,继而引发矛盾。

白身官员虽然得皇帝青睐而有权,但豪强富户的背后也有权,因此在权力上,双方很难直接扳倒对方。

加上豪强富户掌握着地方上的吏治和土地,因此白身官员想要把这些豪强富户拉下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可眼下,经过皇帝的一道圣旨,这平衡的局势发生了倾斜。

天下富户入京师,这是白身官员的机会,也是国子监那两万余天子门生的机会。

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就能在地方上站稳脚跟,以自己的家乡为点,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网。

因此,不管富户出身的官员如何说,白身官员都死死咬定了‘听从上意’的这个借口。

这个借口很容易击破,但却没有人敢开口。

一时间,黄子澄、暴昭、齐泰等人纷纷沉默,郁新则是沉声道:

“国子监有贡生一万七千四百余名,可派出他们前往地方,与五府的地方兵马登籍造册,记籍实田。”

明明众人还在讨论,可郁新却已经拟出了流程,这样将众人视作无物的做法让不少人忌恨。

可惜的是,他们手中没有郁新的把柄,更没有对付他的借口和胆量。

郁新虽然是江东人,可他是以布衣人的身份被朱元璋征募的。

被征募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他的才干远超一般人。

从洪武二十一年踏上仕途开始,他着手制定了《折纳绢匹则例》、《灾伤去处散粮则例》、《招商开中纳米则例》、《宗室岁俸》等等国策,不仅保障了大明的边塞粮储,还保障了内地灾民的赈灾事宜。

论民间声望,这殿内的所有人绑在一起,也不如他一个人的名声好。

具有这样才干的人,本就难以对付,更何况他还毫无把柄。

作为户部尚书,他家中人口并不兴旺,踏上仕途至今九年,他未曾提拔过与自己沾亲的任何一人。

家中沾亲带故的不过几十口,全家都靠着他的俸禄和朱元璋赏赐他的田地过活,没有其它行当营生。

这样的人,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香饽饽,而在朱元璋的心中,郁新则是占据了一个难以动摇的位置。

便是朱允炆这位太孙,想在钱粮之上动手脚,也得看看郁新的脸色。

攻击郁新,不是在攻击他一个人,而是在攻击儒家忠孝道义之中的忠。

谁去攻击他,反而是在变相贬低自己。

“郁尚书……”

见郁新再次开口,而旁人不敢开口反驳,朱允炆只能自己笑着起身说道:“孤并非觉得皇爷爷的旨意有问题,而是觉得迁移如此多的富户,是否有些大动干戈了……”

“殿下……”郁新不卑不亢的作揖回礼,随后才直起腰杆说道:

“统计天下富户登其籍贯,将其造册,都是在防止他们兼并百姓土地。”

“况且,从至正二十四年开始,朝廷就多次迁移富户到淮西,京师,这么多次都未发生过什么动摇国本的事情,为何单独这次会被称为大动干戈?”

郁新能力很强,但人不会一直完美,他的直性子就是他的缺陷。

面对朱允炆,他依旧不卑不亢,以谏臣的口吻步步紧逼:

“近年来,以钞抵税这一惠民新政的好处没有落到百姓身上,反而肥了多少富户……”

“这些富户手中良田甚广,却不舍得缴纳赋税,部分胆子大的,甚至敢与县官勾结,将赋税推到百姓头上,让百姓交更多的税。”

“臣以为,万岁徙天下富民于京师,实乃利国、利民、利天下之举。”

郁新自以为自己苦口婆心的在解释,却不想他那口吻反而像是在教训朱允炆,字里行间好似在质问朱允炆‘您作为太孙,怎么会理解不了皇帝的意思?’

“呵呵……”朱允炆不动声色,反而露出笑容,作揖回礼道:

“郁尚书所言甚是,既然如此,就请郁尚书按照旨意办差吧。”

说着,朱允炆走回到了主位,用宝玺在圣旨上盖章,随后双手拿起这圣旨,将它带到了郁新的面前,双手递过。

面对圣旨,郁新也是毕恭毕敬的跪下,五拜三叩后才接过圣旨,唱礼道:“臣郁新领旨……”

他倒是坦然领旨,不过四周的许多人要么表情僵硬,要么笑容之中带着一丝嘲讽。

显然他们都看出了一件事,那就是郁新日后的下场恐怕会不太好。

在大明朝这庙堂上,即便你能力出众,但不会为人处世,终究难以长远。

“既然如此,那就都退下吧,黄太常寺卿与齐侍郎留下。”

朱允炆示意群臣退下,但唯独留下了他信任的黄子澄与齐泰。

“臣等告退……”

群臣告退,脚步匆匆离开武英殿。

待他们走后,朱允炆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看着站在殿内的黄子澄与齐泰,这才开口道:

“爷爷此举一出,孤这些年以钞抵税惠利富户的行为就白费功夫了。”

“确实如此……”黄子澄表情凝重颔首,一旁的齐泰倒是能猜到皇帝的心思,因此作揖道:

“依在下之见,陛下此举恐怕是担心富户会尾大不掉,因此特意为太孙您清理。”

“尾大不掉……”朱允炆揣摩手指,心里虽然知道朱元璋不会害他,但他布局数年却被突然打断,心里总归有些不太舒服。

“天下富户被徙入京师,是否会影响到孤?”

朱允炆询问二人,虽然字字没有提到朱㭎,却字字都在提及朱㭎。

对于这个问题,二人沉吟许久,大约一字时后,齐泰才率先作揖道:

“依在下之见,陛下敢于动手,自然是做了万全准备,山西那位很难再在庙堂之上站住根脚,太孙不用担心。”

“山西的那位不行,那河南和北平的另外那两位呢?”朱允炆靠在了椅子上,显然放松许多。

“那两位……”齐泰还想继续,不过黄子澄却道:

“河南那位仅有三护卫兵权,不足为惧,倒是北平的那位,眼下三都司兵权可都还在他手上……”

黄子澄提醒了一件事,那就是朱棣北巡归来后,皇帝一直没有将三都司兵权收回来,而是一直委任在朱棣手上。

三都司兵马数量几近三十万,这样规模的兵马放在朱棣手上,朱允炆怎么睡得安心……

“在下以为,北平那位反而是最不用担心的。”

齐泰突然开口,并继而说道:“陛下未收回燕王兵权,兴许是为了来年巡边。”

“又巡边?”黄子澄不知兵,因此对于连续连年巡边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倒是齐泰,见黄子澄疑惑,他也为二人解释道:

“此前数次巡边,都只能在亦集乃、开平烧荒来遏制残元兵马南下,而不能如早年般出塞千里直捣漠北,皆因兀良哈劫掠。”

“自兀良哈诸部反叛后,陛下多次让燕王带三都司兵马巡边,都是为了重创兀良哈诸部,为朝廷赢得一个出漠北的机会。”

“只是近些年来,元将哈剌兀一直避而不战,致使兀良哈诸部实力未曾减弱。”

“今岁元将哈剌兀率兵惨败于吉林城,近半兵马阵没,已经无力南下牵制大宁与辽东。”

“加上去岁残元大位易主,很有可能迁回斡难河故地,威胁开平等卫。”

“正因如此,上半年陛下才会下旨,在开平增设四卫。”

“如今哈剌兀惨败,朝廷应当组织一次北巡来侦查胡兵是否迁回斡难河,因此明年的北巡,并不以交战为目的,而是为了刺探残元动向。”

“若是残元依旧还在漠西,那陛下自然会解除那位的兵权,若是残元迁回斡难河,朝廷恐怕要再一次北征了。”

齐泰分析地清楚,让不知兵的黄子澄也了解了朱元璋的目的,更不用说朱允炆了。

得到了解释后,朱允炆也稍微安心了不少,收拾收拾心情后,他这才看了看左右,随后小声道:

шωш⊙ ттκan⊙ ¢O

“今岁入冬来,皇爷爷便染上了风寒,身子有些差了……”

他的话,让齐泰与黄子澄心里一紧,毕竟朱元璋已经六十九了,这个年纪放在这个时代,可谓高寿。

因此,他的身体情况早就成为了各派关注的对象,而朱允炆之所以说出这话,恐怕也是觉得这事情瞒不住了。

“这事……得早做准备,尤其得防备着山西那边。”

齐泰不假思索的给出意见,黄子澄也说道:“西南那边还算安定,不如将魏国公调回?”

“若是真的安定,那倒也……”朱允炆想说什么,却见东宫带班太监李权从殿外走进来。

他行色匆匆,显然有什么事情发生。

见状,朱允炆也闭上了嘴,静静等待着李权走到他身边。

黄子澄与齐泰看着李权轻声在朱允炆耳边禀告,朱允炆的脸色也开始渐渐凝重。

待李权汇报结束,朱允炆才看了二人一眼,缓缓开口:

“干清宫传来消息,皇爷爷命指挥佥事宋忠为锦衣卫指挥使。”

(本章完)

第608章 地府势单唐宗力孤汉祖314.第314章 试点四川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415章 战争序幕190.第190章 百步穿杨第494章 癸卯案终第103章 乱我家者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63章 诱敌深入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50.第250章 瑞雪兆丰年第114章 东宫三杰第539章 君子之泽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82章 拓土之论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第585章 后记宣德(4)第77章 北地难安第14章 常鳞凡介145.第145章 关外之王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317.第317章 乌斯藏都指挥使第403章 养倭为犬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552章 各抒己见第594章 后记隆庆第103章 乱我家者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66章 宫中密谈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552章 各抒己见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278.第278章 年号永乐第415章 战争序幕第362章 后事之师第483章 恩赏难为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47章 东宫名录第379章 家国难掌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542章 以博直名212.第212章 搭台唱戏第449章 东洲金银矿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87章 老谋深算第101章 钱钞事起第565章第488章 欣欣向荣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15章 武英殿中184.第184章 火绳枪323.第323章 讨债兄弟第613章 地府不装难受朱重八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338章 朝贡外交体系第427章 积学有待第9章 营中小院241.第241章 历史变动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569章 安西北庭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340章 青藏驿道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第425章 人君姿态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425章 人君姿态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41章 兄仁侄狠第28章 潜龙在渊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54章 伉俪情深第576章 烈士暮年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354章 伉俪情深228.第228章 战胜似败第451章 繁花似锦175.第175章 睚眦必报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394章 药石难医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125章 渡海登莱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162.第162章 死伤甚重第477章 拉帮结派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83章 擅寡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