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

第295章 筹谋安南

“日照天临,大明式朝万国。海涵春育,元化爰乃四方。华夏蛮貊归土,草木虫鱼遂性。恭惟大明皇帝陛下,神文圣武,曾智慈仁……”

“臣源道义诚惶诫恐,顿首谨言。”

永乐元年七月末,当奉天殿前礼部尚书李至刚脸色难看的念出足利义满写给朱棣的国书,不止是他的脸色难看,而是群臣的脸色都十分难看。

在他们脸色难看之余也不由抬头看向了朱棣,而作为正主的朱棣却拿着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婴儿拳头大小的一堆砂金。

不明日本情报的群臣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太祖高皇帝耗费心力三十年都没能让日本称臣,可当下朝廷只是派遣一支两万人规模的舰队下东洋,就能让日本臣服的同时,同意在隐歧和佐渡开展市舶贸易。

市舶贸易的开展,代表沿海商帮最大的走私伙伴从良,仅此一件事,就能让沿海商帮折损上百万贯。

当然,让他们最为难受的还是隐歧的市舶贸易数额和金银岛黄金开采的事情。

他们的难受被站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看在眼里,忍不住轻嗤。

“这才哪到哪,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朱高煦侧目看向了朱棣手中的砂金,他并没有交代金银岛的金银产量,但群臣也能猜测出并不少。

“隐歧市舶司出海三月,第一批和第二批货物已经贸易结束,朝廷共获马一千匹,铜钱十二万七千余贯,硫黄二十六万斤、苏木五万四千斤、生红铜十五万斤。”

“经户部计算,仅此二次市舶贸易,便使朝廷获利二十二万六千余贯。”

“此外,金银岛产出金银虽然还没有得出具体,但越国公上奏应该不少于十万贯。”

面对奉天殿广场上的百官,以及高台之上的六部五府等高官,户部尚书郁新持着笏板走出来作揖,并汇报了对日市舶的情况。

一句‘获利二十二万六千余贯’,便足够朝廷维持对日市舶的政策,毕竟郑和带去的那批货物成本价才四十余万贯。

现在货物售出不到一成半就获利如此丰厚,等接下来的货物贸易结束,那去除成本价,朝廷起码获利一百二三十万贯。

要知道大明的田赋商税和杂项尽数折色后,财政收入也不过二千六七百万贯,如今一个对日市舶就能增加如此多的收入,那下南洋呢,下西洋呢?

江南闽浙的官员脸色难看,江西出身的官员却默不作声。

朱棣虽然目光在手中砂金上,但他却隐晦的注视着群臣的表情。

眼见他们的表情难看,朱棣心里也多了几分高兴。

他突然理解了他爹的想法,推人到前面做事,自己坐享其成这种事情实在太舒服了。

抓住这个机会,自己也可以组织下西洋了。

想到这里,朱棣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自家老二,心里催促:“老二,快开口啊。”

他的目光被朱高煦察觉,对此朱高煦只觉得无奈,但还是走出来作揖道:“陛下,下东洋已然成功并走上正轨,以此次市舶速度来看,仅隐歧市舶司一处每年可以给朝廷带来近二百万贯钱粮。”

“臣以为,待舰队返回江南,理应筹备下南洋一事。”

“这……有些操之过急吧。”朱棣故意装作很为难的样子。

他这话说出来,朱高煦立马瞥了一眼朱棣:“这便宜老爹装上瘾了吧,从即位装到现在。”

“陛下,臣以为太子言之有理!”

好在支持朱高煦的人也有,户部尚书郁新也不怕得罪人,直言开口附和。

此前他觉得下东洋和下西洋耗费钱粮,那是因为还没能见到成果。

可现在下东洋大获成功且不提,太子还将下东洋贸易所得尽数归入户部,这让户部的腰杆子更硬了一些。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户部与其说是财政部门,更不如说是一个统计部门,因为朱元璋本人精力旺盛,能力出众,所以他可以调配各部资源,户部掌握的财政不过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罢了。

朱元璋的这套班子只适合强人皇帝,一旦皇帝能力平庸,那根本无法调配各部资源,更无法发挥大明的税收潜力。

朱高煦自然清楚大明财政系统有多么繁杂,因此他现在就在解决部分繁杂问题,让大明的财政班子变得不是那么复杂。

作为户部尚书,郁新太清楚新朝新政给户部带来的变化了,因此他才会选择支持下西洋。

“陛下,臣以为太子言之有理!”

在郁新走出后,税务司的金察,工部尚书黄福,吏部尚书夏原吉等人纷纷站出来附和。

五军都督府的众人没有参与进来,因此剩下没表态的只剩下了礼部尚书李至刚,刑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刘隽。

其中,蹇义是四川籍,刘隽是湖广籍,下西洋并不能危害到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不赞成也不反对,唯有李至刚是着实被侵犯了利益,但他不敢站出来做这个出头鸟。

“既然如此,那就由太子你主持下西洋一事吧。”

朱棣装作为难的模样,朱高煦倒是大方作揖应下,心中吐槽老头的腹黑。

在他应下并退回位置上后,郁新等人也纷纷回退位置上。

瞧着群臣无反应,朱棣也开口提起了其它事情。

“西番茶马一事,自太祖高皇帝开始便为朝廷贡献大量马匹,现在国朝马匹不足,故而朕准备继续进行茶马贸易,同时派遣太监侯显巡视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

或许是朱高煦理财得当,亦或者是老朱留下的钱粮没有被朱允炆挥霍一空,因此朱棣将许多计划都提上了进程,例如眼下派侯显巡视西藏并组织茶马贸易就提前了十年不止。

“不知陛下要调动多少兵马,多少钱粮?”

郁新敏感上前,朱棣却抚了抚胡子:“带三千兵马就足够,至于钱粮就按照三千兵马六个月所需来算。”

“若是如此,臣以为可行。”郁新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朱棣把下东洋贸易所得一口气全消耗了。

“臣以为可行。”朱高煦日后也要对青藏下手,因此朱棣派侯显巡视青藏的做法与他的政见并不违和,并且耗费也并不多,他理应支持。

眼见郁新和朱高煦都支持,群臣们也没有反驳的道理,毕竟三千兵马巡视半年,顶多耗费几万贯罢了,相比较营造北京的疏通黄河、运河、吴淞等工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好,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吧。”

眼见自己的政策得到支持,朱棣也就没了其它想说的,故而宣布退朝。

群臣闻言都没有举动,他们的心思都被下西洋这件事情牵制了。

如果下西洋也能如下东洋一样成功,那沿海商帮就真的没有了活路。

在他们忧心忡忡之余,早朝也随着朱棣的起身,以及群臣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礼声而结束。

朱高煦带着郁新、黄福、夏原吉三人跟上了朱棣,耗费两刻钟后抵达了武英殿。

进入这里后,朱棣坐在自己的龙椅上,朱高煦则是带着郁新三人与朱棣商量起了下西洋的事情。

“今日下西洋一事说出后,群臣脸色都不是很好看,想来父亲也知道是为什么。”

朱高煦开门见山,朱棣也颔首道:“下西洋一开,沿海的许多商贾也就没了活路,因此朝廷遭遇的阻力不小,你是如何想的?”

其实朱棣心里想的是官营垄断,他以为朱高煦和他的想法一样,不过朱高煦很清楚官营垄断的优缺点,因此他开口道:

“儿臣觉得,南洋与西洋贸易必然要掌握在朝廷手中,但同时也要给予民间商贾一条活路。”

“况且,以朝廷现在的情况来看,也无法做到在垄断南洋贸易的同时,进而垄断西洋贸易,因此儿臣以为可以开放西洋贸易给民间的商帮,让他们从走私转为正规。”

“……”听着朱高煦的话,朱棣有些不认同,当然这里的不认同还是因为税收问题。

“若是让他们经营西洋贸易,那朝廷应该如何与他们收税?”

“在满剌加海峡设置旧港宣慰司便可。”朱高煦说罢,将目光投向了朱棣身后。

朱棣见状也转头看了一眼他身后的那幅《天下四夷宾服总图》,图上许多地名都被朱高煦更改为附合这个时代的地名,其中马六甲海峡便被更改为满剌加海峡。

朱高煦走上前去,熟练从朱棣桌上拿起一根教条指向了满剌加海峡:“朝廷市舶司之所以难以收税,主要还是因为朝廷地大物博,沿海可以走私偷渡的地方太多。”

“可如果将南洋、东洋都设为官营贸易地区,而将西洋设置为民营贸易地区,并规定民间商帮海船只能在满剌加海峡集合并出发西洋做贸易,所有商品都集中在旧港、巨港地区贸易处理,那就容易管理并收税了。”

“具体的运行情况,儿臣过几日会交一份给您阅览。”

朱高煦说罢,朱棣却起身走上前来看了看地图,随后皱眉道:

“伱想要在这里开设宣慰司是好事,不过你这地图上不是还有许多小国,你准备如何待他们?”

“可以效仿对日市舶,在当地划地贸易,并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钱粮充作租金。”朱高煦回应,可朱棣却皱眉:

“若是事后这些小国利益熏心,进攻朝廷的宣慰司应该如何?”

朱高煦的许多想法,都来自历史上朱棣的想法,因此朱棣在听到朱高煦的想法后,立马就想到了可能会遭遇到的事情。

不过对此,朱高煦却轻笑道:“那便是他们自寻死路,朝廷只能自卫反击了。”

朱高煦的笑容和暖舒畅,可他话中意思却被众人听了个明白。

如果小国真的利益熏心来进攻朝廷的宣慰司,那他们自然要迎来覆灭。 大明想要维持朝贡体系就不可能表现得太强权,不仅是对安南还是南洋诸国,首先都要有一个借口才能动兵。

安南是因为挑唆大明土司反抗大明,那南洋诸国就是利益熏心强攻大明。

在舆论上,大明要占据不败之地,这才能继续恩威并施。

“你话里的意思,这地方日后也会反叛?”

朱棣从朱高煦话里的意思听出了别样的意思,因此抬手指向了大明东北方向的日本。

朱高煦也并不掩饰,用教条指着日本便开口道:

“据儿臣所知,日本国主足利义满对大明十分依赖,但他的长子足利义持却认为向大明称臣是耻辱。”

“不过除了他的长子,他的其它几个儿子倒是没有这种想法。”

“因此足利义满若是遭遇突变去世,那继任的足利义持定然会中断与朝廷的市舶贸易,甚至想着收回隐歧与金银诸岛。”

朱高煦还没说完,便被朱棣打断道:“所以你的想法是借着日后他们中止市舶贸易,趁机插手他们国中事务?”

“没错!”朱高煦颔首道:“足利家族对日本的控制十分薄弱,只是足利义满的威严压住了日本。”

“一旦足利义持反抗朝廷,并被朝廷击败,那不管他是否在位,足利家族的威望都将扫地。”

“这种情况下,他们如果还想继续维持局面,就只能与朝廷和谈,并接受朝廷的扶持。”

他话音落下,目光直勾勾看着朱棣,朱棣闻言抚了抚须:“如果真的按照你说的,这小小日本也有上千万人口,那这不失为一个维稳地方的办法。”

他这么说,就代表他已经认可了。

见状,朱高煦也指向了青藏地区,由于对这个时代的青藏不太熟悉,因此朱高煦只在上面画出了几个大明记载中的城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喇萨、那曲、日喀则和三塘、昌都、德格、列城地区。

“今日父亲说了乌斯藏的事情,小子也翻阅了古籍,从前元典籍之中查到了乌斯藏、俄力、朵甘三地人口应在百万左右。”

“此地不复汉唐温暖,故而人口难以增长,控制他们只需要用茶马经济就足够,但要插手其内部事务,还是得在拉萨、昌都、德格、日喀则、列城地区驻兵,派遣礼部官员常驻。”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笃定朱棣也会认可,因为历史上朱棣本来就想要派兵驻扎喇萨,为此还修建了从松潘到日喀则的驿道,但最后被三教王劝阻才作罢。

当然,真正作罢的原因还是因为青藏的势力无法威胁大明,加上财力不足所致。

现在朱高煦来了,强羁縻青藏地区是必须的,维持不了几万人,他维持几千人也足够。

有加农炮和火绳枪,如果再配上一定数量的骑兵,那几千明军足够击败上万着甲番兵,而整个青藏势力中,能拉出上万着甲番兵的势力很少。

“吐蕃的事情先放一边,俺现在更在意的是安南的事情和北边的兀良哈、鞑靼、瓦剌。”

朱棣和历史上一样,对于吐蕃虽然重视,但地位却不如蒙古和东南亚。

面对他的问题,朱高煦将话题引向安南。

“半个月前,傅让、张辅他们已经率领训练的兵卒南下,大概八月末就能抵达钦州。”

“曹国公已经调集三万屯兵前往钦州参与训练,这次训练大概维持一年,等到来年入冬就能出兵安南。”

“不过在此之前,对于被安南挑唆的那些土司,朝廷应该给予退步,让他们把事情再闹大些。”

“此外,趁着还有一年的时间,刚好可以将两广税粮调往钦州,同时组织下西洋的海军舰队前往钦州驻防。”

“待明年入冬,西平侯沐春率兵三万从临安府出兵,傅让率兵三万从鸡陵关出兵,郑和与杨展率兵二万从海上分兵进攻清化、广平、广南、顺化等地,同时曹国公率战兵三万开始对云南、广西境内与安南亲近土司的围剿。”

朱高煦开口的同时,也用教条画出进攻安南的路线。

三言两语间,大明便需要调动十一万大军,其中还有五万是新式的火器混合部队。

根据他的规划,朱棣凑近看了看,随后询问:“各地距离多少?”

“最远的是西平侯沐春的兵马,需要深入四百里,其次是傅让,需要深入三百八十里,其次就是郑和与杨展的兵马,南北跨度虽然有八百里,但他们兵分四路,每一路都维持在二百里左右。”

朱高煦说罢,朱棣便下意识指点道:“按照这么打,云南起码要出十二万民夫,广西最少十万,而且必须要快,因为海军没有补给的民夫,很容易被牵制。”

“这场战事,必须在三个月内结束,剩下就是清扫尾巴了。”

“至于李九江那边,征调三万民夫慢慢打就足够了。”

“确实。”朱高煦点头,对于朱棣的判断表示认可。

翻阅了朱高煦编撰的许多军事书籍后,朱棣对火器作战已经十分熟悉,尽管他还没有亲自率领过,但理论上的知识他并不欠缺。

他很轻易判断出了各军所需的民夫数量,并且估算出了大致的战争结束时间。

面对一个小小安南,三个月的时间足够拿下绝大部分的城镇,剩下的扫尾工作才是麻烦的事情。

“郁尚书,十一万大军和二十五万民夫作战半年需要多少钱粮?”

朱棣得到认可,便头也不回的询问起了郁新。

对此,郁新早有准备,不假思索的汇报道:“八十万石,但算上路上的损耗,起码一百二十万石。”

“一百二十万石,算上云南、两广的储备仓和常平仓,能抽调出来吗?”朱棣再度询问,郁新却算了算后点头道:“从现在开始储备的话,应该够。”

“好!那就好好准备准备,另外……”朱棣回头看向了朱高煦:

“辽东、渤海那边情况如何,肇州的粮草确定能储存够吗?”

果然,朱棣之所以着急打安南,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北征。

对此朱高煦虽然有了准备,可一想到朱棣跑到北边打仗,把南边摊子都丢给自己,还是忍不住无奈叹气,而后作揖:

“按照进度,今年关外耕地突破九百万亩不成问题,渤海明年起码能盈余一百五十万石,不过其中一百万石要输送辽北,能运送肇州五十万石左右。”

“算上去年自留的粮食,肇州应该有六十二万石。”

“好好好!”听到肇州能有这么多粮食,朱棣的脸立马笑得和菊花一样灿烂。

肇州粮食越多,那就代表大军从大宁开拔粮食所需粮食越少。

想到这里,朱棣不免想要增加北征兵马数量,因此与朱高煦试探道:“俺觉得两三万人击败兀良哈简单,但想要驱逐他们有些困难,不如调两万神机营,三万马步兵如何?”

“渤海可抽调不出那么多民夫。”朱高煦还能不清楚朱棣的心思,因此直接以民夫不足回绝了。

见朱高煦这么说,朱棣反倒是讨价还价道:“民夫从辽东的韩州调集,反正依托恼温江,五万民夫配合挽马车足够补给五万兵马了。”

眼看朱棣是铁了心要增加北征兵马,朱高煦只能在心底叹气一声,退让一步。

“眼下辽东抽调不出那么多挽马车,您北征兵马最多三万,民夫也最多维持三万,不然对辽东开荒的影响就太大了。”

“三万……”朱棣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盘算过后满意颔首:“三万勉强能用吧。”

讨价还价成功,朱棣开始进一步讨价还价,不过这次的目的不是北征,而是东洋。

“东洋那边虽然有三千兵马,但万一留驻将领心怀不轨,那朝廷的损失就太大了。”

朱棣一开口,朱高煦就觉得有些不妙。

“不如从内廷之中派几个监军过去如何?”

“陛下不可!”

果然,朱棣想要用太监来监督军队,而这也引起了郁新、黄福等人的担忧。

“父亲,您身边有几个郑和、王彦、侯显这样的人?”

朱高煦没有直接表示反对,而是反问朱棣。

他这句话一说出来,朱棣就想到了徐皇后的话,不由得没了底气。

“你和你娘一样,知道怎么气俺。”朱棣埋怨一句,随后摆摆手:

“罢了,不派就不派,可若是日后出了事情,你的屁股你自己擦。”

“多谢父亲体谅。”朱高煦闻言发笑,并作揖回礼:

“既然无事,那儿臣就返回东宫处理奏疏了。”

“走远点,别碍眼。”朱棣脾气上头,朱高煦却并不生气,笑着带着郁新等人离开了武英殿。

倒是在他们走后,朱棣这才自我怀疑的呢喃道:

“俺就不信,俺身边就找不出几个能用的太监……”

《明太宗实录》:“八月癸卯,上欲遣内宦至东洋,为太子及尚书郁新、黄福、夏原吉所劝,遂罢。”

(本章完)

第579章 时光如梭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469章 建元洪熙276.第276章 理清税制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462章 孤家寡人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559章 洪熙之隆第547章 鸡鹜争食第110章 布局成功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439章 祖传画饼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390章 皆为利攘320.第320章 高歌猛进第416章 琵琶湖之战166.第166章 父子相见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7章 一举一动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247.第247章 三方拉拢第516章 自爆第5章 洪武暮色第66章 宫中密谈268.第268章 满城风雨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608章 地府势单唐宗力孤汉祖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449章 东洲金银矿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462章 孤家寡人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第382章 炮击忽鲁谟斯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366章 此子类父第465章 风浪不止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35章 位高权重232.第232章 得辽望宁第339章 帖木儿东征第57章 入宫觐见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18章 小子野望第94章 朝夕祸福第22章 《削藩论》第38章 宋国公府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14章 常鳞凡介第59章 东窗事发第74章 二子善谋第129章 百废待兴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496章 枕戈待旦173.第173章 翻手之间第422章 新年气象第415章 战争序幕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第79章 中元祭日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539章 君子之泽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第122章 临出行前第423章 杀鸡儆猴244.第244章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376章 贪心不足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第465章 风浪不止139.第139章 万事俱备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111章 喜事连连第75章 魏国公府第594章 后记隆庆第54章 洪武移民第553章 故人凋零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535章 各怀鬼胎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448章 迁都北京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361章 轻敌冒进第569章 安西北庭190.第190章 百步穿杨第59章 东窗事发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429章 三征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