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和光同尘

第558章 和光同尘

“砰!”

“砰!”

四月初,当铁锤敲打铁轨的声音在南京南边的太平府境内持续不断作响,从天空俯瞰,数以千计的百姓正赤膊上身卖力干活。

他们脸上笑脸洋溢,有的在将碎石挑到前方铺设,有的则是固定铁轨,铺设枕木。

他们在干活期间说说笑笑,似乎每个人都有着可以期盼的未来。

“这地方怎么会有那么多老人?”

背负双手,于谦眉头紧皱的看着眼前的工地,十分不满。

面对他的询问,负责此处工地的主事当即作揖道:“回经历大人,这是朝廷的旨意,年五十五以下,十六以上的百姓若要前来应募,地方皆准。”

“荒唐……”听到这话,于谦直言不讳的打断,同时摇了摇头。

对于他的话,旁边的主事不敢回应一句,反倒是站在主事旁边的一名县官对于谦作揖道:

“于经历,朝廷这么做也是为了百姓好。”

“此间工价远高于商贾募工工价,虽说四十五以上便可称老迈,但正因如此,那些商贾才不会雇佣这些人。”

“这些人没了人雇佣,家中又无足够的田地,若是朝廷不调整政策接纳他们,他们又该从何处寻觅生活来源?”

这名官员的话让于谦转醒侧目:“你叫什么名字?”

“下官太平府推官李贤……”青年官员毕恭毕敬作揖回礼,于谦见状颔首:

“这你这话说的在理,是我着相了。”

于谦能纠正自己的思维,这让李贤感到诧异,但却并不觉得于谦先前的话有问题。

在大明朝雇佣五十岁以上的人劳作,相当于在后世雇佣七十岁以上的人劳作一样。

哪怕是出自好心,但社会舆论却并不一定会偏向好心人。

对于朝廷的雇工政策,李贤一直都觉得是一大善政,但许多年纪大的官员却并不觉得,尤其以此前的江南官场官员为最。

江南是最晚接受新政改革的几个地方之一,故此类似李贤这种已经在河南接受新政新学的时候,江南的学子依旧还在学着传统的四书五经与算术。

朱高煦不断清洗官场,为的就是让新思维占据主流。

只有新思维,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新事物。

“此间工地,每日五十文的工价是如何结算的?”

于谦见过了太多吃回扣的贪官污吏,故此询问这个让他眼前一亮的官员。

“由下官调拨给主事,主事调拨给监工,监工发给工人。”

李贤毕恭毕敬回答,于谦却皱眉道:“不怕中途有人盘剥?”

于谦会这么问,是因为大明朝许多工地此前就是这么结算工钱,但盘剥之人却数不胜数。

以至于到了现在,大部分官营工地的每日结算,都是以排长队,县官监督,主事与监工发放为主,虽然每日仅发工钱便需要耗费半个时辰的时间,但有县官监督下,倒也不容易发生盘剥事情了。

然而对于他的质问,李贤却作揖道:“所谓盘剥,与县官是否监督关系不大,主要在于选人用人。”

“倘若选的都是老实本分之人,那工钱该是多少便是多少,一分不少的都会落到工人手中。”

“倘若选的都是见利忘义之人,那即便有县官监督,该有的盘剥依旧会有。”

李贤这话倒是别有一番深意,于谦闻言颔首:“看来你对你所选之人格外自信。”

“确实乃下官精挑细选,又如何不信呢?”李贤作揖回应。

见状,于谦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工地范围内走了走。

期间他也见到了一些健妇在劳作,这种场景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能见到的。

不过对此,于谦并没有再提出质疑,因为健妇也需要赚钱养家。

几番巡视后,他记下了李贤的名字,随后便骑马向太平府其它工场赶去了。

在他调查江南民心的时候,大明朝的西进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四月初六,朱棣在朱高煦的监督中带着夏原吉、朱祁钺前往了哈密。

与此同时,一辆辆火车也随着开春后的气候转暖将一车车物资送往西北的哈密。

甘州与肃州不知何时,突然集结了上万骑兵和数万从关中前来务工的民夫。

民夫们穿着鸳鸯战袄,外套一件胸甲,便完成了从民夫到辅兵的转变。

“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肃州城外,一队队辅兵正在进行体能训练。

他们之所以这样刻苦,不仅仅是为了每日五十文的工价,更多是为了朝廷承诺他们的工作。

“都给老子跑整齐点,凡是通过选拔成为辅兵之人,日后可任兵马员、衙役!”

“不用老子说,你们也知道这代表什么。”

“想要过上好日子,就给我专心训练!”

马背上,一名年轻将领暴躁骂着这群两个月前还只是普通百姓的辅兵们。

辅兵的队伍拉的老长,近四万辅兵的队伍几乎将肃州城都快包围起来了。

站在城头上,六十三岁的朱能捋捋自己的短须,笑谈道:“这徐韬虽然名字有文韬,但脾气倒是和长春侯(徐晟)如出一辙。”

“确实。”五十四岁的陈懋爽朗一笑,毕竟徐晟与陈昶在武英殿广场和文官们动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对于徐韬对辅兵训练如此严苛,他们倒也不觉得奇怪,反倒是乐见其成。

“这四万辅兵,陛下估计是准备在拿下西域后准备他们驻扎当地。”

“至于剩下的十一万辅兵,大概率是在战后遣返回原籍,亦或者询问是否就地安置。”

朱能眼光毒辣,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招募辅兵,那完全不用刻意挑出四万青壮来高强度训练,并承诺会在战后给他们衙役、兵马员等差事。

兵马员和衙役的俸禄是每年十五贯,如果是偏远地区,那还有大约三贯的补贴,加起来也就是十八贯。

尽管为朝廷做工,一年也能赚十八贯,可问题在于,工地并非处处都有,而衙役和兵马员这些差事却可以长长久久。

以大明朝的规矩,最少可以做到五十岁才会被罢免,而正常一家五口的消费,一年也不过就是十二三贯罢了。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积攒一二百贯,购置二三十亩田地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对于没有远大抱负的一些平头百姓来说,衙门永远是最稳定的差事。

“四万人,这最少又是八十万贯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产出八十万贯的赋税……”

朱能唏嘘几声,陈懋也眺望起了肃州城外的景色。

“我记得三十年前,这肃州城不过才几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内便已经有近七万人了,这发展的速度还真是快啊……”

陈懋感叹着看向城内,城内街道由石砖垒砌,房屋由混凝土与石砖修建而成,街道整洁干净,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绿化的树木。

百姓人头攒动的穿梭街道上,因为数万辅兵的到来,当地的经济发展迅猛,商贩根本不愁有东西贩卖。

这样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间,那是连关中都难以见到的,必须得前往江南、湖广一带才能看到。

而今,这样的场景已经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超过八成县城发展都不比肃州差。

剩下那两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刚刚改土归流结束。

相比较陈懋看城内,朱能则是主要看城外。

祁连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

流出来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连续压一刻钟才能让水渠充满水,灌溉四五亩耕地。

尽管效率不高,但造价远比抽水机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来说,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几倍,更适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广袤农田区域都有几个矗立在乡道水渠旁的手压井机。

再眺望远处,一片片经过种植呵护的林区为肃州城阻挡了风沙,这就是大明这三十几年来对西北的改变。

类似这样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个城镇随处可见。

科技将地区的生产力提高,使得原本因为世界气温降低,降水线东移而不适合宜居的地方变得宜居,难以耕种的地方变得容易耕种。

曾经耕地稀少的肃州,如今却零零散散的拥有着六十余万亩耕地。

当然,光有耕地还不够,即便有了足够的水源浇灌耕地,但耕地的产出依旧保持在每亩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随着硫酸与磷矿石制作生产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当地的亩产也被拔高到了每亩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间。

曾经五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今只需要四亩就足够,这便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改变。

当然,由于磷肥价格昂贵,所以现在的推广全靠朝廷自掏腰包来补贴农民,所以还做不到全天下推广,只能在一些急需粮食的地方紧急推广,亦或者是产出高的地方推广后运送缺粮的地区。

蒸汽机、化肥、水泥……

这三种产物改变了如今大明的环境,而朱高煦之所以支持北方注重工业,也是为了未来的小冰期做准备。 “磷肥的造价,如今已经降低到了每百斤八十文。”

“以这个造价,其实只需要朝廷补贴二十文,就足够让百姓购买磷肥,带回家从事生产。”

武英殿内,朱瞻壑坐在主位翻阅奏疏,而站在殿内的则是户部尚书王回。

王回正在汇报大明朝未来的北方工业布局,同时将这几个月取得的成绩也一同汇报。

朱瞻壑看着奏疏上的内容,他没有自家父亲预卜先知的能力,但他知道事情欲速则不达,所以并没有对当下正在进行的三项新政催促,反而是让他们不用赶时间,而是要注重细节。

“磷肥的事情你看着办,至于工业的事情也不用太着急。”

“陛下此前休息前便说过,欲速则不达。”

“农业转工业这种事情古今未有,我们是第一批这么走的人,所以不要太着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慢一些,那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继续向前走。”

“此外,告诉下面的官员,若是出现了什么差错,只要上报都不会记录考功册中,倘若不汇报而被考功司查出,那便不要怪孤不近人情了。”

朱高煦在时,朱瞻壑像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倒是朱高煦前往干清宫休息编著书册后,朱瞻壑反而有主见了许多。

“谢殿下体谅……”

王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眼前这位,他没有前几任皇帝的雄才大略,但却足够有耐心,做事不急不躁,从不催促臣子。

单从这点来说,他绝对是大明眼下几代皇帝中,最体谅臣子的人。

当然,必要时刻朱瞻壑也会展露自己的威严,例如一些贪腐红线,他是绝不容忍的。

“还有事情要启奏吗?”

朱瞻壑询问王回,王回回过神来之后作揖回礼:“没有了,臣告退。”

“嗯,下去吧。”朱瞻壑将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面前的奏疏中。

王回退出了武英殿,而殿外则是以杨荣、杨溥为主导的殿阁群臣。

陈昶和薛瑄除了在关键时刻会站队皇帝,其它时候基本就是朝九晚五的正常处理奏疏,不参与任何党争。

这一年多来,三派的争斗一直没有停下来,如果不是现在三派都在忙着各自地区的经济转型,恐怕早就如当年三杨对纪纲一样闹起来了。

瞥了一眼杨荣等人,王回便收敛心神向外走去。

走出武英殿后不久,他刚刚走下台阶便见到了走入广场的徐硕。

二人目光碰撞,面色如平常一般走上前作揖行礼。

“听闻西南铁路兴修密布,平缅战事也连战连捷,若是缅甸宣慰司和八百大甸、大古剌的事情都解决,那西南恐怕还能更上一层楼。”

王回主动开口,徐硕却略皱眉头,而后才道:“都是为了朝廷在做事,西南若是能有所产出,那北方也会受利。”

“这是自然。”王回颔首认可,同时开口道:

“朝廷给北方拨了两千万贯,又给西南和江南分别拨了一千万贯。”

“加上西南和西北、南洋的三处战事,国库之中的积存只剩下了不到四千万贯。”

“这其中,还有百姓的近三千万贯国债。”

“老实说,我身处此高位,反倒是最希望你们新政取得成效之人。”

王回这话没有撒谎,他看过徐硕和杨士奇的奏疏,如果算上他自己的奏疏,那三份奏疏所代表的经济转型,总投入将达到九千六百万贯。

以大明朝现在的状况,如果国库没有钱,那需要积攒十几年才能存下那么多钱粮。

“惟中,户部的事情我也知道,你将北煤南运,南粮北运,这一手倒卖,便为朝廷增收百万贯,我不相信伱没有把握应对几年后的国债。”

徐硕直言不讳,王回也只是笑笑,并未反驳,而是伸出手示意徐硕与自己走一走。

徐硕皱了皱眉,本不想与他走一遭,但还是跟上了他的脚步。

二人并排在武英殿广场上游荡,王回直言说道:“西南与北边本是一体,北边要的是中土的市场,而西南追求的是海外的暴利,二者并无冲突。”

“反倒是江南,他们既想要中土的市场,又想要海外的暴利,这才是你我需要提防的。”

“说到底,庚戌案为何在江南发生,为何江南履兴大案却还能屡次崛起,论到底无非就是因为江南人口稠密,占据国朝近半人口。”

王回所说江南,已经包含了湖广、福建、广东等地。

对此,徐硕不可置否,但他也继续说道:“正常竞争便可。”

“正常竞争……”王回笑了笑,虽然他没说什么,但嘲讽意味十足。

“你还想挑起党争?”徐硕皱眉,他是一个不喜欢党争的人。

对于王回的手段,他作为官员还是昔日好友,心里都感到十分佩服。

但对于王回针对江南而两次施展手段的党争,他尤为不齿。

他是一个公正的人,鲜少有取巧的时候。

如果他愿意取巧,那当年的他也可以在四川任期结束后,立马贿赂颜李党来换取拔擢入京的机会,但他没有。

他选择了前往贵州、广西、云南,一点点累功入京,并拉出了属于自己的班子。

“党争是为了争取资源,而江南资源本就丰厚,所谓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

王回坦然自己党争的事情,若是三杨,那一定不会承认,因为君子不结党。

“朝廷对地方的截留是三成,运入朝廷是七成。”

“江南的赋税远高西南和西北,倘若他们齐心一处,北方和西南必然不是对手,这也是陛下打压江南的党派的原因。”

“以千年形成的观念,只要商贾崛起,必然会寻求政治上代言人,这点你应该比我清楚……”

王回略有深意的提醒徐硕,徐硕对此脸色一黑,他知道自己在西南与商贾的事情被王回知晓,但对此他只是略微惊诧,便很快摆正了态度。

“西南交通复杂,离不开商贾帮衬,这点我比谁都干净。”

“我不怀疑你。”王回打断,随后又看向了不远处等待徐硕的一些官员:“但你身边的人就不好说了。”

“……”徐硕顺着王回的目光看去,随后笑道:“这点你还是担心担心自己吧。”

徐硕没点名,但北方贪腐的案子并不少,官员就更不用说。

王回提醒自己,那自己也以此手段提醒他。

然而面对他的提醒,王回却笑道:“非黑即白,那是孩童才会认为的把戏。”

“只要能做事情,哪怕是陛下,也不会因为黑白之分而来处事论人。”

“陛下虽不想,但若是事情闹大了,也是要处理的。”徐硕抢先开口,王回露出笑意。

二人向着那群人走去,眼看距离越来越近,王回这才开口道:“西南与北边若是不联手,日后大明恐有祸事。”

“呵呵……”徐硕冷笑:“若是放任你们继续党争,那才是祸事。”

徐硕加叫脚步,而王回却停住脚步轻蔑道:“若非我搅动,你们能看到这位置的风景吗?”

徐硕停顿,转身看向王回:“你的意思是,我等的功绩还得靠你才能登上这位置?”

“大差不差。”王回没有否认,这让徐硕大为恼怒:“你们就搅吧,把天下搅成了一锅粥,搅到陛下必须收拾你们的时候,到时候你们才知道什么叫雷霆之怒,天子之威!”

“到了最后,还得是陛下与我们来收拾你们留下的烂摊子!”

“烂摊子?”王回轻笑道:“是不是烂摊子,以后你就知道了。”

“史书上会写我对大明朝的贡献,而对于你们……”

王回摇头走向了武英门,徐硕见状也拂袖而去。

二人分道扬镳,其麾下的几名官员纷纷跟上。

一名户部的官员从外向内走来,阳光照在他身上,王回等人却站在甬道阴暗处。

双方停下脚步,只是相互对视一眼,便各自抬手作揖。

“王尚书……”

“江尚书……”

二人抬手作揖间,互相行礼问好。

瞧着从南京返回的江淮,王回特意询问道:“江尚书是来述职的?”

“乃陛下召见,不过在此之前,在下得先去向殿下汇报一些南边的事情。”

江淮作揖行礼:“事情繁忙,便不逗留了。”

“慢走……”王回侧过半个身子,身后之人也纷纷让出道路。

“多谢。”江淮行礼后便快速走入了甬道内阴暗处,向着光亮的武英殿广场走去。

王回看着他的背影,过了片刻后也带人穿过了甬道,来到武英门外的光明处……

第93章 谨言慎行第27章 练兵为强第596章 后记崇弘中衰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570章 城头论政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603章 地府浓眉大眼朱重八第469章 建元洪熙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0章 燕府三子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97章 龙江船厂第74章 二子善谋第481章 日不暇给第518章 颜李案第415章 战争序幕第525章 吸血盛宴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27章 练兵为强第603章 地府浓眉大眼朱重八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19章 卫所尚足第42章 旁敲侧击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521章 西方来敌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466章 各怀鬼胎第420章 亦步亦趋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451章 繁花似锦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第117章 终得所愿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548章 夜郎自大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第458章 工业展开第431章 硬顶上第588章 后记成化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307.第307章 东宫有后第434章 皇明宗规第118章 未雨绸缪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56章 陈年往事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第33章 金陵街坊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600章 后记永历新明第55章 道德者死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523章 岁朝兆佳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291.第291章 兵临福冈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10章 轻钞重钱第114章 东宫三杰第65章 上架感言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435章 四方云动162.第162章 死伤甚重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第38章 宋国公府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586章 后记宣德(5)第33章 金陵街坊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451章 繁花似锦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96章 孙帮爷背锅第63章 书房论兵第405章 怨种父子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第340章 青藏驿道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587章 后记景泰第8章 徐氏治戎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17章 兴亡百姓苦第533章 数据治国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446章 灭其国更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