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论道

两人上了香油钱,寺僧知客便很客气了,寻了一处可容几人坐的小亭,又叫上奉茶来,然后略坐一会儿,便很识起的告辞走人了。

如此这般,倒有点坐而论道的意思了。

“原德兄,近来朝局更张,不知道原德兄心中想法如何,此地除了你我再无第二人,可以畅所欲言了。”

张佳木不是那种畅谈竟日而不知所云的那一类人,他说话,直截而有力量,在一开始的时候叫李贤这样的文官极为不适,时间久了,倒也听习惯了。

这般单刀直入,李贤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自管自的啜茶慢饮,半响过后,才道:“我想,太保召我到这里来,不会是来间我的意见如何吧。”

这般回答,张佳木倒是尴尬的很了。

这么些天下来,内阁等于是他的副手,其实就算是他自己,也是把内阁当自己的秘书班子来用。

大权在手,诸事顺畅,所以格外的随心所欲。

此时李贤这么一说,张佳木忙起身,双手合掌,连揖了几下,然后笑道:“原德这么说,我只能揖谢了。”

李贤平素很是谦逊冲淡,绝不会受张佳木的礼,但此时却是安知若素,坐在原地,等张佳木揖完了,他才道:“原是不该受太保的礼,委实当不得。但,最近内阁所为,尽在贤一身,这么一想,倒是只能坐受了。”

这般说法,张佳木唯有微笑以对,彼此知心,倒不必说太多了。

当下两人又是饮茶,过了一会儿,李贤才道:“我看太保所为,取法唐宋的多些,那么我要请问,是不是就此为止?”

“以原德兄来看呢?”

“这,我无可措词了。”

今日秘会,李贤其实猜到了几分。但,以他的身份地位断然不会先出口,所以索性试探两句,但张佳木反探回来,李贤便索性闭口不言了。

“原德,这么多天下来,咱们多置了不少监寺部寺,地方行政也改了,吏员也多了,国家收入也多了。但,我要和你说,这不过只是开始而已。”

因为心中已经有了准备,李贤并没有被张佳木的话所震惊,只是皱着眉,把手中茶杯放下,做出洗耳恭听的模样。

“三件大事,必须做的大事。”张佳木看着李贤,缓缓道:“第一件就是火耗归公,断了贪官的路,所谓改吏治就是这一条的带来的收益,原德,你也看到了成效如何。”

“是的,最近地方来报,大半的火耗全数归公。今年的收入,火耗归公以后,折银要多出百万以上,粮食在二百万石以上,去掉地方改制的支出,还余下很多。至于商税摊派,所省的当也在百万以上,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矣。”

明朝的地税商税向来很多,以准安关为例,在到了崇祯年间开海贸易多年之后,那么重要的关口一年的商税才是四万多两银子,而到了清朝,杀落了滚滚人头之后,就是六十万一年。

这是多少倍的差距?

火耗一归公,商税和摊派一整理,果然政府的收益大增,就算去掉增强了中央集权的必要开支,地方到中央,都会荐下一大笔钱。

在从正统到万历年间的一百多年里,明朝的全部财政收入就是银二百五十万两,粮食起伏不定,明早期到中期,米和麦子的收入高些,但每年也会减免数百万石的赋税不等,到了明晚期,粮食收入锐减,而白银收入剧增。

当然,明的财政失败之处是不必多说的,商税是统一的,地税也是统一的,放在西北太多,放在江南太少,粮食赋税也是如此,放在陕北是要命的赋税,放在江南,也不值一提。

大明是一个完全没有办法发挥自己能力的国家,没有关锐,没有数字管理,没有通用体制,没有会计制度,银行,民法,和技术。税制二百多年不变,对富商和士伸同样的没有办法,账面上的俸禄极其菲薄,而实际贪污的损耗又极为惊人。

生铁的产量到达几千吨的时候,税收才是几十吨,不知道多少官员中饱和商人发了大财,官府却穷的要当裤子。

事实上就是到了明末那些年,沿海的商人富的流油,朝廷却收不到一毛钱的关税,崇祯在北京穷的穿打补丁的衣服……,真是失败中的失败!

人的失败好办,制度的失败就很叫人头疼了。

张佳木所说的几件大事,第一件用来改革俸禄制度,实在也是抓到了个中的要点。

不把官员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哄好,如何能谈改革官制和吏制,又如何谈及火耗归公后的好处?

怕是官员会全部和他拼命,他手中的几万人,能把全天下的士绅全那杀光不成?

做成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底下的事犹如顺水行舟,做起来会比第一步要轻松许多,难道张佳木能弃手不做?

“下一步,是转漕运为海运,但最终的目的,是开放海贸。”

“这件事,似乎听你说过,海贸之要紧,恐怕现在知道的人也很多了。”

自从漕运改海运的风吹开之后,京师关于禁海的讨论已经很多了。

明初禁海,原因很多,关键之处还在于明太祖的小农思想。因为倭寇和生民出海常有不归者,又怕在海外坐事,所以干脆禁海。

这种禁令当然不得人心,明朝的禁海除了在洪武年间最为彻底外,到了永乐年间就大肆出海,仁宣到正统年间,因为永乐浪费的资财太多,百官趋向保守,禁海又一次占了上风。

到弘治年间,除了神经病的地方官员外,已经没有人对禁海的事当真了。当然,此时还没有正式开海,到嘉靖年间,开放了几个通商口岸,隆庆和万历年间,才真正的放开海禁。

海禁一开,涛力自现,简直不需要官府来做什么,一切都是水以渠成,顺畅之概

现在因为充实禁军,增加官员俸禄,而每年漕运到京师的粮食是有限的。

大明现在一年的粮食收入是三千万石左右,麦子是四百多万石,还有生丝、铁、铜、钞、棉花等杂七杂八的收入,最为要紧的,当然还是粮食。

以现在的漕运水平,也就只能运这么多粮过来,就这样,耗费也是极大。

一百石粮到京师,最少要加二十石的损耗,沿途还要动员几十万人。从水陆到起旱,一路艰难之极。

如果是改海运,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永乐年间连西洋也到了,可以说,在技术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一改海运,运粮的数字可以增加一倍,而人手可减少一倍,耗费只是以前的七成都不到就可以了。

海运之利当然是明显的,妙就妙在,还是为了给官员们加增俸禄,所以反对之声,简直就淹没在赞同声里了。

这就是张佳木做事的高妙之处,你们想涨俸禄,这自是好办。但漕运不改海运,粮食是有限的,就算增加一些粮食拨给的份额,但还是有很大的缺口。现在的新官制已经拟定,就等正式施行,为的什么,自然是粮食。

所以海运已经提上日程,松江府和苏州府,加上镇江等地已经奉旨调拨海船,并且在南京等原本造宝船的地方已经在开造新的大海船。

宣德年间被一火焚烧掉的造船业,又重新回复了它的勃勃生机。

“我就知道。”李贤面露苦笑,向着张佳木摊手道:“改漕运为海运,想来就是为了开放海禁做准备吧?”

“是的。”张佳木坦承道:“海上都是千帆万册了,再谈海禁,岂不是笑话?既然禁不了,就要有规矩,也不能乱来,我的想法是,设海关司,开放泉州、广州等地为通商市舶司,由海关来管,收关税,增益国库。”

李贤很注意的问道:“关税是多少?”

“看货物不同,不能一律而论。越是贵的奢侈品,收税就越高,民生用品,三文不值两文的,收税就低些。不过,总的原则就是,一百两的货物,最低不能低手十两的关税银子。”

“这就是百分之十了,会不会高了些?”

明朝的商税和地税一样,都是三十税一,在很多税卡其实连这个数字也收不到。当然,这是官面上的税制,实际上税卡还是很肥的,特别是宦官把挂的税卡,他们损公肥私,反正官税就那么点,收或不收都不打紧,皇帝也不会把商税收取太过当真,因为官员会批评政府与民争利,残苛百姓。

张佳木冷哼一声,道:“原德,又要和我争商税一事了?”

其实当时士大夫的考虑也不能说是全错,因为中安对地方的控制薄弱,很多事情是兴一事就坏一事。

比如商税,中央征十文,一个县一百多衙役加上一千多帮闲,就能把这个税收到一百文以上。

所以中央税制规定的越低,百姓受到的伤害就要相应的低一些。

这也是儒家统治的无可耐何之处,低效统治就只能从实际的情形出发,而不是从需要出发。

“得看看新吏治下,实在的情形再说。”。本章已经完毕

第659章 聚会第93章 巧遇第255章 纳闷第116章 后浪前浪第191章 抡才大典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六章 破阵第167章 抓人拿人第24章 怒闯东厂第565章 人选第679章 探听第317章 传奇第261章 行乐第641章 底线第422章 风雷起第184章 文官第550章 生民第134章 北镇抚司第368章 金山第359章 亲近第250章 内阁第436章 杀贼第86章 商议第631章 出迎第95章 夜行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七十四章第368章 金山第80章 会客第533章 酒话第171章 遇真佛第492章 发令第199章 意外发现第586章 光禄寺第283章 外勤第403章 人心第509章 王增第250章 内阁第362章 宝贝第258章 贺喜第600章 置法第117章 猎狐第121章 静候第32章 人生百味第234章 道别第409章 拜贺第133章 断手第159章 从容第477章 惨事第24章 怒闯东厂第414章 消息第118章 丽影第489章 勇士第372章 相约第390章 县衙第420章 翻盘第475章 铁壁第101章 妙人第354章 不敢要第334章 暴打第413章 哪一天第520章 人心第483章 反了第163章 金牌第521章 伏兵第580章 学堂第615章 喉舌第687章 周妃第23章 面圣第62章 买田第296章 机锋第27章 暗箭难防第628章 所见第592章 流言第187章 厚礼第25章 打脸第359章 亲近第143章 锦衣都督第159章 从容第209章 破府第659章 聚会第624章 变化第五卷权倾天下第五百八十七章第262章 夫妻第660章 铸错第171章 遇真佛第212章 死不足惜第20章 变故突起第479章 曹府第313章 定论第352章 权力第547章 京营第538章 胡闹第141章 庆功第267章 宝刀第644章 黯淡第288章 定计第12章 靖远伯第16章 杨大老爷第249章 新闻第537章 打趣第3章 点卯